- 超越:企業如何做強做優做大
- 雷志平 張浩峰
- 4507字
- 2020-07-03 16:52:07
家族企業繞不過去的“坎兒”
電視劇《大宅門》講述了中國百年老字號“百草廳”藥鋪的興衰史以及醫藥世家白府三代人的恩恩怨怨,里面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大家可能還記得,里面有這樣的幾處橋段:
白家遇到了危難,三爺白穎宇就吵吵著散伙分家,鬧了幾次都被當家的二奶奶制伏,之后就不再提分家這碼事了。可是,他背地里并沒有閑著,而是在大宅門之外買了外宅,悄悄地轉移了資產。到了白家的第四代、第五代,老一輩的權威已經鎮不住他們了,這些后輩晚生終日鉤心斗角,都想自己多分得一些財產,甚至不顧兄弟之情。
藝術源自生活。走出電視劇,看看現實的情形,就會赫然驚醒:分家,永遠是家族企業繞不過去的一個“坎兒”。順利邁過去了,各展宏圖,皆大歡喜;邁不過去,曾經的聲名顯赫、榮光無限,或許就成了家散人離。
中國早一批的創業者是“40后”“50后”,往往擁有多個子女。在傳承的模式上,有人選擇“不分家”,把股權傳承給一名子女;更多的人選擇傳統模式,把股權分配給各個子女。兩種選擇不存在好壞之分,各有利弊。
臺塑集團的CEO王永慶,秉承“永不分家”的理念。2008年,王永慶意外去世,膝下有子侄十幾人。幾個月之后,臺塑六輕園連續發生幾場大火,董事長、總經理先后辭職,這也讓人看到了“神話”背后的一幕:王永慶家族雖然財產未分家,可接班人卻并不太理想,侄子王文淵完全是因為嫡子王文洋失寵才得以掌權。
王永慶的嫡子王文洋,在此之前就一直鬧著要繼承家業,但王永慶把所有的財產都以信托方式鎖定了,只成立管理委員會,沒有指定受益人,管理會的家族成員有共同的經營權,但誰也不得私自占有和處理財產。所以,家族成員就只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了。
這就不得不讓人重新思考:如果繼承股權的人,不是一個出色的管理者,不具備統籌管理的能力,倒不如選擇分家,給有能力者提供平臺和機會。
分家,即家族成員按照某個比例分配股權,這一選擇要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股權分散。當家族權威尚在、家族成員利益一致、感情甚好時,分散的股權結構不會凸顯出弊端。一旦家族權威離世,或是家族成員之間發生理念分歧、感情失和,就可能引發控制權的爭奪戰。香港新鴻基地產郭炳湘兄弟、韓國三星集團李健熙兄弟之間的爭產案,都是這一問題的典型代表。
雖然有此弊端存在,但在必要的時候,還是要做分家的選擇。
那么,對家族企業的創始人來說,這個“家”要怎么分呢?
第一種方式:分家單干。
為了避免家族成員因為志向不同而產生內斗,可以選擇徹底分家單干。
國外的一些知名品牌,如阿迪達斯、彪馬和泳裝品牌阿瑞納,都是由達斯勒家族在第二代因為沖突分家之后衍生的。
中國也有類似的案例,如張桂平、張近東兄弟各自組建蘇寧環球、蘇寧云商,他們都是在挖掘第一桶金后就選擇了分家,把家族企業發展成了企業家族。
第二種方式:家族信托。
如果家族企業的業務涉及多個方面,而子女的能力都比較強,可以讓他們劃分勢力范圍,各自經營。如果家族的產業比較單一,分家導致的最直觀的問題就是實力下滑,這是很多創始人不愿意看到的。此時,為了避免單純股權分割導致的控制權爭奪戰,確保家族成員的利益均衡,且家族長期擁有企業的控股權,可以選擇家族信托。
我們之前談過一些跟家族信托有關的內容,它可以確保家族后代的基本生活,且能夠有效地集中股權,統一家族利益。
從情感上來說,中國的家族企業創始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擰成一股繩,共同治理家業,實現永續經營。愿望是美好的,但結局卻未必能如愿。很多實例擺在我們面前,成為一種警醒和提示:兄弟同心未必能夠保證家業長青。
如果子女的能力都比較強,分家是更合適的選擇;如果家族產業比較單一,分家會削弱實力,此時不妨引入家族信托,將子女共同列為受益者。這樣,既能保證家族的控制權,也能讓子女分享各自的利益。為了避免糾紛,一定要界定清晰的責權范圍。
沒有哪一種股權傳承模式是完美的,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樣。再精密的思慮和傳承安排,也不能確保后世永遠不發生內斗。只能審時度勢,在當前的情勢之下擇優而定。
談錢不傷感情:一個分業,一個分錢
家庭和睦與否,跟分不分家沒有必然的關系。分家,只是處理家族資產的一種方式。家族傳承是愛的傳承,資產分配也是愛的象征。如果子女的個性、愛好、能力等都不同,那么分家有助于提高傳承的成功性。倘若盲目地堅守“家和萬事興”的觀念,把兩個人格完全不同的子女捆綁在一起,未必是理智的選擇。
奧古斯丁說過:“萬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適當的位置上。”在傳承方面,李嘉誠給眾多的家族企業樹立了一個典范。
進入耄耋之年的李嘉誠,如何處理價值數百億美元的財富,一直被各界密切關注著。他在不同的場合里講過,自己的私人資產將會在“三個兒子”之間平均分配,“每個兒子”都有一份。他說的“三個兒子”,包括長子李澤鉅(Victor),次子李澤楷(Richard),和成立于1980年的“李嘉誠基金會”。
在傳承的問題上,李嘉誠可謂煞費苦心,安排嚴謹而周密,自成一統,沒有盲目效仿西方家族企業的治理傳承模式,而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作出了有針對性的安排。
李嘉誠曾經這樣評論長子李澤鉅:“Victor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頂替我的位置,Victor是個很負責的人,高層的花紅及薪金都由我批準,他只有蝕底(吃虧),并無著數(占便宜)。”
李澤鉅從斯坦福大學畢業后,22歲在父親的安排下進入長實集團工作,25歲擔任長實集團執行董事,29歲升任長實集團副總經理,42歲出任長實集團董事總經理。
在擔任長江基建主席期間,李澤鉅斥資逾2000億港元海外收購了11項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的基建項目,涉及電力、水務、天然氣供應等項目。2010年10月,長江基建以700億港元收購英國電網,成為李氏父子海外收購的最大項目,也讓長江集團成為英國最大電力供應商之一。
李澤鉅平時為人低調沉穩,已婚并育有三女一子。每次的記者會上,他都是坐在父親的右邊,很少主動回答問題,除非父親讓他補充發言。輿論認為他有點保守,但李嘉誠卻對這位長子贊賞有加,并在接受英國傳媒采訪時稱,李澤鉅由底層做起,直至掌管一家龐大的企業,“如果懦弱無能,沒有主見,絕對不能擔此重任。”
相比李澤鉅,次子李澤楷就顯得有點“叛逆”了。他不是一個傳統的學生,未完成學業就離開了斯坦福大學,進入加拿大多倫多一家投行開始職業生涯。回到香港之后,在和記黃埔集團工作過一段時間。
1990年,李澤楷用4億美元在香港創辦Star TV,3年后以9.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傳媒大亨默多克,李澤楷因此名聲大震。
1994年5月,李澤楷實現在新加坡借殼上市,并將公司改名為盈科亞洲拓展,1995年底他從英之杰太平洋購入魚涌皇冠車行大廈,作價6.75億港元,短短8個月后即售予置地,凈賺1.35億港元。
1998年,憑借當時只是紙上談兵的“數碼港”計劃,李澤楷從香港特區政府手中免費取得一塊64英畝的土地,得到了“數碼港獨家開發權”,后成為業界以科技包裝地產的典型案例。
李澤楷出手慷慨,不拘小節,能夠博得各行頂尖人士的助力,他的團隊精英云集。他有強烈的自主精神,不愿意遵從家族規矩和父輩權威,更愿意自主創業。
從這一系列的事件可見,李嘉誠兩個兒子的性格、作風完全不同。很多人在揣測:李嘉誠到底要怎么分配家產呢?
2012年5月26日,李嘉誠突然把分家的方案向媒體和盤托出:
未來長和系旗下所有資產交給長子李澤鉅管理,包括逾40%的長江股份及和記黃埔的股權,還有逾35%的赫斯基能源權益。這三塊業務是李嘉誠旗下最值錢、權重最大的資產。
對于次子李澤楷,李嘉誠表示:“我會全力幫助他收購心儀的公司、拓展新業務,資助金額會是他所擁有的資產的數倍。”
對于自己的承諾,李嘉誠從未忘記。他將財產的三分之一捐給社會,為此成立“李嘉誠基金會”。他表示,基金的規模早已經超越他個人定下的目標,基金會未來由兩個兒子共同管理,希望兩個兒子都開心。
這是一個相當理想的財產分配方案。長子李澤鉅作為接班人,符合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加之多年來他一直獲得父親的悉心栽培,在企業內的地位也比較牢固。次子李澤楷個性張揚,有開拓精神,李嘉誠將其推向自主創業的舞臺,并給予資金上的支持,也算是獨具慧眼。
傳承是一項未雨綢繆的系統工程,李嘉誠曾經表示,用分家來傳承,而不是在自己去世后,下一代用訴訟來分家。這樣的安排,是為了兩個兒子,可以有兄弟做。
李嘉誠把兩個兒子分開,讓他們各自的潛能盡可能多地發揮出來,把家族資產的潛在價值充分釋放出來,不得不說是其人生智慧的一次集中展現。
希望下的“裂變”:四個兄弟四條路
希望集團,最初是四川新津縣劉氏四兄弟在1982年創辦的一個鵪鶉養殖場。四兄弟以年齡排序,分別是劉永言、劉永行、劉永美、劉永好,即“言行美好”。他們都有大專以上的學歷,“下海”之初只有1000塊錢的資金。
然而,靠著養鵪鶉、生產鵪鶉飼料和雞飼料,加之其他收入,七年后,他們就積累了1000萬元的資金。1989年4月,“希望”研制出了和洋飼料技術含量、效果完全一樣,但成本更低的高檔豬飼料,迅速打開了市場,企業逐步向全國擴張,打開了希望集團的輝煌一幕。
1997年,《福布斯》雜志上公布當年度全球最富有的500個富豪名單中,就有劉永行,他代表希望集團以資產8億美元入選,排第219位,是中國內地唯一的上榜者。可就在很多人對希望寄予厚望的時候,希望集團卻突然爆出“分家”的消息。
很多人擔心希望集團“分家”,會導致四兄弟劍拔弩張,可大眾看到的卻是他們一副平和的姿態。劉永好說:“我不太贊成‘分家’的說法,這容易引起誤解,對希望集團內部發生的情況,我認為還是用‘明晰產權’的概念比較準確。”
四個兄弟的性格迥異,老大憨厚內向,但思維敏銳;老二富有實干精神;老三為人謙和,不善言辭;老四性格開朗、思維敏捷。老三是四個兄弟之中最早扔掉“鐵飯碗”下海創業的,他靠養鵪鶉起家,成為當地有名的企業家。1993年,全國政協會議決定吸納一批民營企業家作為政協委員,四川省決定在希望集團選拔一位代表。老三不善言辭,就提議在其他三兄弟中選擇。結果,善于外交和把握機遇的老四劉永好,就成了最佳人選。
劉氏四兄弟在志趣方面也不一樣。老大劉永言善于鉆研,想做“中國的愛迪生”,很快就成為廠里的技術革新能手。后他被推薦到成都電子科大攻讀電子計算機專業,他對電子技術研究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并研發出十幾項專利技術,科研就成了他事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老三劉永美畢業于四川農學院,早就離開機關單位做個體戶,辦了“育新良種場”,后來發展成希望集團的總廠,這里就成了他事業的發祥地。有了一定的資產后,他開始涉足房地產,第一個項目就是建造了成都最高檔次的花園別墅,另外還有一座五星級的希望大酒店和商業街,總投資近10億元。
老二劉永行和老四劉永好一直為共同的理想攜手前行,希望飼料在全國的事業幾乎就是靠他們打造出來的。然而,不同的工作經歷、不同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以及對形勢的判斷,決定了兩兄弟需要各自運籌帷幄。他們最大的差異在于經營理念,劉永行堅持以產品經營為主,資本經營是輔助性的手段,他希望在飼料方面專心經營。劉永好則認為,做好產品經營的同時,也要通過資本運作加速擴張,走“多元化”的道路。不同的潛質和分工,造就了兩位不同的企業家。
就這樣,四兄弟各自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路。在他們看來,分開是為了經營得更好,這是主動的選擇,也是理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