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過大鍋飯,能感覺在軍營表面秩序井然等級分明,但是青羽軍士兵暗中派系林立。劉木仍下轄的士兵主要成分都是自耕農,少量工匠與小商販被排斥在圈子外,其中有九個士兵來自南陽郡,還是一個蔡陽縣同鄉還想攀關系。
原歷史上劉秀曾祖父劉外是郡守,祖父劉回是都尉,早逝的父親劉欽是縣令。現在劉木仍身份還不如涿郡販鞋的劉皇叔,王莽改制把劉氏福利補貼給取消了,現在宇國對趙氏皇族有福利補貼。
這百名士兵已經服完郡兵的正卒役,但因為家里田地少人口多,因去年收成不好才選擇繼續當兵拿餉。成為青羽軍漂泊在外,士兵自然是想立下軍功能衣錦還鄉,能購置良田耕牛成為安逸富農。聽周圍南陽郡士兵們七嘴八舌聊家常,劉木仍忽然擔心起這世界的血親,八扇盟已經恨透自己,極有可能對無辜親戚痛下殺手。
下午驕陽似火,淄重車兵頂著烈日進行車戰科目訓練,這在西周時期是貴族甲士的訓練科目。春秋時期用戰車衡量國力強弱,每輛戰車由四匹馬拉動,車上甲士三人,車下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員二十五人。
后文主要講述春秋時期戰爭禮儀,與主線劇情無關,沒興趣可以直接跳閱下一章。
……
當時戰車甲士都是低級貴族:士,貴族從小就學習六藝的書(寫字)和數(算數),年齡稍大些就學習射(射箭)與御(駕車),剩余的禮(禮儀)與樂(音樂)則是一直學習的科目。春秋時期戰爭主要依靠戰車,貴族六藝的射與御才能派上用場,成為貴族壟斷軍事的手段。
武王伐紂后周公旦逐步完善禮樂制,并瓦解商王朝遺民勢力,并通過分封制穩定周王朝版圖。當時周天子下轄軍隊十四師:宗周(鎬京)六師與成周(洛陽)八師,三千兵一師。大諸侯國有三師,中等諸侯國有二師,小諸侯國是一師。因為當時生產力有限,估計軍隊多半不能脫離農業生產。
當時偏遠的鎬京不能有效控制諸侯國,所以周公攝政建造雒邑。后來周幽王為褒姒廢王后與儲君,廢太子的姥爺申侯與犬戎軍隊偷襲鎬京。因為先前烽火戲諸侯,結果沒有諸侯國發兵來救。周幽王與太子戰敗出逃驪山腳下被追兵殺死。西周滅亡后晉、鄭、衛、秦等諸侯聯軍把犬戎軍隊打敗,擁立宜臼為周平王遷都雒邑(洛陽)為東周。
平定二王并立后的周軍內耗嚴重,周昭王十九年,戍衛鎬京的西六師南攻楚荊覆滅。周王室軍事實力嚴重削弱大不如前,諸侯國開始相互攻伐吞并,逐漸形成諸侯爭霸局面。
春秋時期在交兵前,一方要派使者代表國君去交代交戰理由,敵方需要宴請使者以禮相待。如果殺死使者就相當于殺死該國的國君,這將會被視為違反禮儀的行為,會遭到所有諸侯國鄙視。兩軍在戰前要等對方擺好陣勢才能攻打,還不能俘虜頭發花白的。并且追逃兵只能五十步,這是五十步笑百步由來。車戰雙方甲士只能攻擊對方戰車,如果誤傷對方甲士,需要等對方包扎傷口或者換人,這是大戰三百回合由來。
晉楚爭霸時期兩棠之戰楚勝,洗刷城濮之戰失敗的恥辱,當時晉軍戰敗士兵奔突逃亡。楚兵發現幾輛晉國戰車陷在坑里不得動彈,于是友情提示:抽去車前橫木就能解決。晉兵照做果然成功脫離泥坑,但是還沒逃出幾步馬又盤旋不進,追來的楚兵又提示:扔掉軍旗和車軛。晉兵依言輕裝繼續逃跑,僥幸逃脫的晉兵回頭感嘆道:“我們以前沒有逃跑過,所以沒有貴軍豐富的逃跑經驗啊!”
春秋時期不允許趁一方國喪災荒等變故發兵攻打,這里舉個春秋吳越爭霸例子。當時晉聯吳制楚,楚聯越制吳。從地緣看吳國欲爭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國解后顧之憂,越國欲北進中原,必先征服吳國才能有北進中原的通道。吳王闔閭有伍子胥與孫武輔佐攻占楚國郢都,但是越軍趁機入侵吳國。此時秦國已經派出援軍救楚,聯合楚國勤王軍準備收復郢都,吳王闔閭撤軍回救吳國。
公元前四九六年,吳王闔閭不聽孫武勸誡乘越國國喪攻越,越軍披麻迎戰吳軍于檇李。越以死罪刑徒陣前自刎,乘吳軍注意力分散時發動猛攻獲勝,闔閭負傷身死夫差繼位為王。兩年后越國水軍攻吳,主力戰敗被殲滅于夫椒,吳軍乘勝占領越都會稽。越王勾踐率五千殘兵被圍會稽山請降,伍子胥建議勿許繼續滅越。
考慮到吳軍也是強弩之末,吳王夫差又急于北上爭霸,以越王質吳為條件許降撤兵。五年后吳國恢復元氣北上攻陳,解除北進時側翼威脅,兩年后吳攻魯打開中原的通道。一年后吳國在長江北岸建邗城(揚州),開鑿邗溝連通江淮水域進而與泗、沂、濟水聯結。
一年后吳率魯郯等國聯軍北上攻齊,派大夫徐承率水軍由長江入海,迂回山東半島攻齊側后。但吳水軍海戰失利聯軍遂退回,一年后吳再次攻齊,在艾陵附近全殲齊軍精銳。兩年后夫差率軍至黃池與中原諸侯會盟,吳王夫差與晉定公爭當盟主。
吳國霸業達到頂點的同時,越王臥薪嘗膽勵精圖治,越國實力恢復趁機攻吳。越軍分兵自海入淮,阻擊會盟的吳軍主力回援,掩護主力攻吳。越軍在泓水殲滅迎戰吳軍,并且乘勢攻進吳都。夫差南歸擔憂國都失守士氣下降,且勞師襲遠部隊疲憊決戰不利遂請和。勾踐認為吳軍主力未損也不愿決戰,兩國簽訂和約撤軍。
四年后吳國發生災荒,據說是先前越國進貢吳國糧食,故意把糧種炒熟給吳國播種。越軍與吳軍對峙于笠澤,越軍利用夜暗以兩翼佯渡誘使吳軍分兵。隨后集中精銳實施敵前潛渡與中間突破,并連續進攻擴大戰果。越軍大勝占有絕對優勢,吳軍無力迎戰據都城防守,越筑城于吳都西南郊長期圍困。吳國八次遣使請和均遭拒絕,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殺吳亡,越國吞并吳國空前強大。
從春秋末期吳越爭霸看,趁一方國喪災荒等變故征伐,在春秋末期已經習以為常。這些戰場禮儀逐漸被兵不厭詐取代,步兵興盛造成戰車地位下降,戰車甲士階層開始尋求其它出路。有點類似德川幕府時期的沒落武士,但是貴族階級士能文能武,于是又出現百家爭鳴的思想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