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著名作家文人(3)
- 上學記(“民國大學與大師”叢書系列)
- 李子遲
- 5730字
- 2014-02-14 17:15:48
書香世家,舊學功底
俞平伯原籍浙江德清,出生在蘇州馬醫(yī)科巷曲園中的樂知堂。德清縣俞氏自清末以來就是大姓,近代著名士林人物俞樾(字曲園)正是俞平伯的曾祖父。俞平伯出生時,曾祖父已80歲高齡了,他對這數(shù)代單傳的曾孫疼愛逾常。
俞平伯3歲時,雖然還不會寫字,但喜歡用筆涂抹。俞老先生非常高興,于是每天就親自用紅朱筆寫“上大人、孔乙己”等字,讓他的曾孫用墨筆描紅。老人有詩紀之,詩曰:
嬌小曾孫愛如珍,憐他涂抹未停勻。
晨窗日日磨丹硯,描紙親書“上大人”。
他開始讀書,是在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1903)正月初八,虛歲剛5歲。曾祖俞曲園認為:“是日甲子于五行屬金,于二十八宿遇奎,文明之兆也。”而他自己后來于1932年9月8日在《戒壇瑣記》中寫道:“四五歲入寺掛名為僧,對于菩薩天王有一種親切而兼怖畏之感,甚至于眠里夢里都被這些偶像所纏擾,至今未已。這個童年大印象,留下一種對于寺廟的期待。”從此由他的母親來教俞平伯讀《大學章句》,有時還由他長姊俞琎來教唐詩。
清光緒三十年甲辰(1904),俞平伯虛歲6歲,由母親開始教他外文。俞曲園有詩云:“膝下曾孫才六歲,已將洋字斗聰明。”
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905)正月初五,俞平伯入家塾讀書。俞曲園也有詩記之:
廳事東偏隔一墻,卅年安置讀書床。
今朝姊弟新開館,當日爺娘上學堂。
婉孌七齡尚憐幼,扶搖萬里望彌長。
待攜第二重孫至,記得金奎日最長。
為俞平伯請的塾師,是很有學問的宿儒謝敬仲。這年端午節(jié),俞曲園還在俞平伯的扇子上,題了“青云萬里”4個字。后來,俞平伯的父親俞陛云將扇面揭裱了,并做題記說:“祖庭最愛僧寶,此為晚年所書,期望至厚。”
俞曲園去世時,俞平伯虛歲8歲,他十分悲痛。老人葬于杭州西湖右臺山法相寺旁。參加曾祖父的葬禮,是俞平伯第一次到杭州。
就在這時期,清朝廢除了科舉。后來俞平伯回憶道:“余于詩未有所受。群經呫嗶之暇,日課一對,時有拙言,共引為笑。”還說:“我小時候還沒有廢科舉,雖然父親做詩,但并不讓我念詩;平時專門背經書,是為了準備科舉考試。在我八九歲時廢除了科舉,此后古書才念得少了。不過小時候背熟了的書,到后來還是起了作用。”俞平伯沒趕上科舉考試,但趕上了準備科舉考試的讀書背書,并且養(yǎng)成了誦讀的習慣;這對他后來成為詩人,對詩詞有研究,是大有好處的。現(xiàn)在的兒童教育與小學教育不注重背書,其實是很大的失誤。
辛亥革命前夕,俞平伯12歲。為避亂,全家由蘇州搬到上海。在這前后1年里,俞平伯除繼續(xù)讀古文之外,又系統(tǒng)學習了英文和數(shù)學。也是在此時,他接受了大量新思想、新事物。后來他曾有詩記錄此事:
從此神州事事新,再無皇帝管人民。
紀年遠溯軒轅氏,又道崇禎是好人。
1911年,俞平伯13歲,他開始讀《紅樓夢》。這是讀閑書、讀小說,而且還不能完全讀懂,他也不太感興趣。后來在一篇文章中他還說,“而且不覺得十分好。”這完全是真實的。他說:“那時我心目中的好書,是《西游記》、《三國演義》、《蕩寇志》之類,《紅樓夢》是算不得什么的。”13歲的男孩不懂《紅樓夢》、不愛《紅樓夢》,那完全是合乎常情的。
就在這年冬,俞家又搬回了蘇州。俞平伯在家讀書,直到1915年春,才入蘇州平江中學讀書,但也只讀了半年。
在北大讀書,熱愛新文學
俞平伯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奠定了深厚的古典文學基礎。1915年,他入蘇州平江中學讀書;半年后考入國立北京大學文學系預科。俞陛云把家搬到北京的原因,也正是為了照顧俞平伯在北大上學。當時北大的校址在沙灘漢花園,為了就近,俞陛云把家安在東華門箭桿胡同,兩處相距的距離不遠。
1915年,俞平伯開始與傅斯年、許德珩在北京大學同學。傅斯年由預科升入文科國文門,許德珩則由英文學門轉入國文門。俞平伯在國學大師黃侃的指導下,正課之外開始讀《清真詞》,為后來研究《清真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后來他在《清真詞釋·序》的一開頭便這樣寫道:“我小時候于詞毫無了解,最大的困難為‘讀不斷’。詩非五言定七言,詞卻不然了,滿紙花紅柳綠的字面,使人迷眩驚奇。有一些詞似乎怎么讀都成,也就是怎么讀都不大成。這個困難似乎令人好笑,卻是事實。”這其實是舊時讀書人普遍遇到的共同困難,因為舊書都沒有標點。現(xiàn)在的讀書人已讀不到線裝書,似乎詞的斷句好像倒不成問題了,其實讀古文的能力是更差了。如果直接去讀沒標點的線裝書,那豈止讀不斷書,跟看天書也差不多呀!
1917年,北大教授胡適在《新青年》第2卷第5期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提出改良文學的“八不主義”。俞平伯對寫白話文是積極響應的。
同年1月4日,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推行“學術自由,兼蓄并包”的辦學方針,開創(chuàng)了北大的良好校風。蔡元培在就任演說中強調指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他還諄諄告誡大學生說:“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fā)財之階梯。”這真是擲地有聲的言辭,它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學人志士。
這年1月15日,陳獨秀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因此,著名的《新青年》雜志編輯部也隨之從滬遷京,就設在陳獨秀的家中。而陳獨秀的家就在箭桿胡同9號,與俞家成了近鄰。陳獨秀在《新青年》第2卷第6期發(fā)表的《文學革命論》中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誨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俞平伯對此也十分贊同。
這年夏天,劉半農被聘為北大預科國文教員。9月4日,周作人被聘為北大文科教授兼國史編纂處編輯員。9月10日,胡適被聘為北大文科教授。9月末,因傅斯年與顧頡剛同宿舍,俞平伯由此而與顧頡剛相識。也就在這年9月,蔡元培的《石頭記索隱》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這一時期,正是俞平伯新舊思想交融并蓄的時期。他既寫舊詩,又開始新詩創(chuàng)作。可惜這時期留下的舊體詩不多,因為詩集已毀于“文革”之中。而這年秋天他寫的一首《秋夕言懷》,卻意外地保存下來了。
颯颯秋風至,涼氣入庭幃。
燈光照我讀,廢讀起長思。
思多難具說,對卷略陳辭。
生小出吳會,雛發(fā)受書詩。
頗自不悅學,督責荷母慈。
十歲畢五經,未化鈍拙姿。
后更遭鼎革,十七來京師。
野里無言儀,自愧貴家兒。
入學經三載,遠大豈遑期。
身心究何益,唯有影衾知。
繁華不足惜,所惜在芳時。
先我何所繼,后我何所貽。
愛輕令慧照,感重心自衰。
既懷四方志,莫使景光追。
君子疾沒世,戒之慎勿嬉。
勉力信可真,長嘆亦何為。
俞平伯后來談起這首詩時說:“詩因不佳,其后編詩集時遂未收入,卻據(jù)實而道,絕無掩飾,荏苒將六十年,未酬此諾,是詩不負我,而我之負詩多矣,可嘆息也。”
與表姐結婚
1917年俞平伯17歲,家中為他辦了婚事。新娘許寶馴,21歲,長俞平伯4歲,是平伯母親許之仙的侄女,他舅舅許引之的女兒,字長環(huán)(后由俞平伯改為瑩環(huán)),晚年號耐圃,浙江杭州人,在北京長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作詩、填詞、繪畫,并善書法,還能彈琴、譜曲,又是位賢妻良母,一生照顧俞平伯十分周到。結婚以后,夫妻感情深厚,無論歡樂與艱辛,一生相濡以沫。伉儷之間從未吵過架,甚至沒有紅過臉。
此年10月31日,農歷九月十六,俞平伯舉行了婚禮。他們的結婚儀式,老師黃侃,同學許德珩、傅斯年等人都來祝賀。
許寶馴擅長昆曲,俞平伯心向往之,但曲韻方面略差。為此,他還專門向曲學大師吳梅學曲,有“偶聞音奏,摹其曲折,終不似也。后得問曲學于吳師瞿安”的記載。
就在結婚的這一年,俞平伯選定了小說作為研究課題。當時這研究課題的導師,有周作人、胡適、劉半農3人,同學中也只有傅斯年1人。
“五四”新詩人
俞平伯在北京大學讀書時,正值新文學運動剛剛興起。剛滿18歲的他,就積極投身于新文學運動。他不僅提倡新詩、創(chuàng)作新詩,而且對白話新詩的理論建設作了精辟、深刻的論述。《白話詩的三大條件》就是他寫的第一篇白話論文,受到《新青年》編輯部的贊揚。
俞平伯的第一首白話詩《春水》,與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一起刊登在1918年5月的《新青年》月刊上。這不僅是他本人新詩創(chuàng)作的起步,也是中國出現(xiàn)最早的新詩作品之一。
此年,俞平伯與北京大學同學傅斯年、羅家倫、徐彥之等集合好友,籌備成立“新潮社”,俞平伯被推選為新潮社干事部書記。
1918年2月1日,俞平伯參加北京大學文科國學門研究所第四次小說研究會,聽周作人講俄國的問題小說。在會上,他認定自己的研究項目為“唐人小說六種”。而此時他的求學志向未定,尚屬廣涉博覽的階段。此時尚在“五四運動”前一年,但各種新思想已在萌生,尤其新文學正在萌生。所以,他一面閱讀《新青年》,一面跟吳梅攻讀曲學。正好此時吳梅剛到北京,住在北城二道橋。也就在這一時期,為他一輩子酷愛昆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年4月15日,胡適在《新青年》第4卷第4期上發(fā)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提出“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的主張。1個月后,俞平伯的新詩《春水》發(fā)表。
五九與六九,
抬頭見楊柳。
風吹冰消散,
河水綠如酒。
雙鵝拍拍水中游;
眾人緩緩橋上走。
都說“春來了,
真是好氣候”。
過橋聽兒啼,
牙牙復牙牙。
婦坐橋邊兒在抱,
向人討錢叫“阿爺!”
說道“住京西,
家中有田地。
去年決了滹沱口,
丈夫兩男相繼死;
弄得家破人又離,
剩下半歲小孩兒”。
催車快些走,
不忍再多聽。
日光照河水,
清且明!
這首新詩,似乎還沒有完全脫離舊詩詞的影響,內容也一般。所以,俞平伯在選編第一個詩集時,并沒有把它收進去。
還有一首寫得更早,作于1918年3月18日夜,應該是他的處女作,它一直沒有發(fā)表。直到1992年,才首次發(fā)表在南京的《文教資料》上,題為《奈何》。
父母生了我,
世間有了我。
自從墮地呱呱,
便生出啼啼笑笑,
嗔嗔喜喜,
許許多多!
是真有我?
是假有我?
是真是假,
盡隨著去忖度。
好說,
百年比大夢!
但醒了如何?
未有之前是什么?
怎么忽然而有?
這話無從說得過。
跳他不出,
問他不說,
看他不清楚。
有些自己歡喊著“覺悟”;
有些直著嗓子叫“奈何”!
這首詩確比《春水》更一般些,但它確實是俞平伯新詩創(chuàng)作的開始,從中也可看出他當時思想之一斑。
同年10月16日,俞平伯以書信的形式撰寫了一篇論文,題為《白話詩的三大條件》,次年3月15日在《新青年》第6卷第3期上發(fā)表。文章?lián)眈g斥了那些非難白話詩的保守派,同時提出了白話詩的“三大條件”。他認為:“雕琢是陳腐的,修飾是新鮮的。文詞粗俗,萬不能抒發(fā)高尚的理想。”這一觀點,得到了胡適的贊揚。
1918年11月19日,新潮社正式成立。這是一個反對封建倫理和封建文學的新文化團體。俞平伯被推為該社干事部書記,負責《新潮》雜志社編輯事務的記載和對外信件往來等工作。
后來,俞平伯在《回憶〈新潮〉》一文中寫道:“1918年下半年,北大文科、法科的部分進步學生組織了新潮社,創(chuàng)辦《新潮》雜志,為《新青年》的友軍。新潮社設在沙灘北大紅樓東北角的一個小房間里,與北大圖書館毗鄰。……我們辦刊物曾得到校方的資助。校長蔡元培先生親自為我們的刊物題寫‘新潮’兩字。”“我參加新潮社時僅18歲,知識很淺。由于自己出生于舊家庭,所以對有關新舊道德的討論比較注意,曾寫一篇有關新道德的文章。”
此后俞平伯仍寫了不少新詩,陸續(xù)出版了幾個詩集。《冬夜》、《西還》、《憶》是他的3部專集,還有與別人的合集《雪朝》等。
1919年,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成立。俞平伯加入該團,以第四講演所講演員的身份,在四城作題為《打破空想》的講演。“五四”運動爆發(fā)后,他又積極投身于五四運動,參加北大學生會新聞組。在學生罷課的同時,他偕友訪商會會長,要求罷市,并在街頭散發(fā)傳單。同年,他從北大畢業(yè),并于年內移家至朝陽門內老君堂79號;院內有大槐樹,因名書齋為“古槐書屋”。
旅英途中多新詩
1920年1月4日,俞平伯從上海出發(fā),乘輪船赴英國留學,與北大的同學傅斯年同行。船上的生活十分單調與孤獨。他一路上做新、舊體詩寄給夫人許寶馴。其中有兩首題為《身影問答》的詩,正反映出他思念夫人之情:
身逐曉風去,影從明鏡留。
形影總相依,其可慰君愁。
顏色信可憐,余愁未易止。
昨夜人雙笑,今朝獨對此。
輪船在大海上行駛,開始的時候,俞平伯還帶著巨大的好奇心理觀看著濤起濤落;時間一長,一種莫名的寂寞不由得彌漫周身。也許是這難耐的寂寞和相對完整的時間,讓俞平伯開始細讀《紅樓夢》——這是他13歲的時候不愛讀、也沒有讀懂的一部書。
傅斯年在船上,倒并不感到太寂寞。他在給校長蔡元培的信中說:“船上的中國旅客,連平伯兄和我,共8人,也不算寂寞了。但在北大的環(huán)境住慣了的人,出來到別處,總覺得有點觸目不快;所以每天總不過和平伯閑談,看看不費力氣的書就是了。在大學時還不滿意,出來便又要想他,煞是可笑的事!平伯和斯年海行很好,絲毫暈船也不覺得。”
他倆所讀的不費力氣的書,當然不止《紅樓夢》,但主要的應該就是《紅樓夢》了。他二人不但都細讀了,而且還細談了。后來俞平伯在《〈紅樓夢辨〉引論》中回憶道:“孟真(傅斯年)每以文學的眼光來批評它,時有妙論,我遂能深一層了解這書底意義、價值。但雖然如此,卻還沒有系統(tǒng)的研究底興味。”
但無論怎么說,這次海上西行的空閑,正好給俞平伯打下了研究《紅樓夢》的基礎。由此還可看出,他搞上紅學研究,開始就只是打發(fā)空閑,并不是當學問來研究的。
俞平伯在英國住的時間很短,在倫敦只住了13天,便又乘日本郵船“佐渡丸”號啟程回國了。說得出的原因,只是英國英鎊漲價,自費籌劃尚有未周,只好決定回國。
那是1920年3月6日。回程的船上,俞平伯把張惠言的《詞選》念得很熟,這對他后來填詞、講詞、研究詞都很有好處。
3月9日,船還在大西洋上飄搖。俞平伯做了一首新詩,題為《去來辭》,開頭的幾句是:
從這條路上來,
從來的路上去。
來時是你,
去時還是你!
想了什么,
忙忙地來?
又想些什么,
忽忽地去?
要去,
何似不來;
來了,
怎如休去!
去去來來,
空負了從前的意。
由此不難看出,俞平伯的心里是十分矛盾的,也覺得這次赴英留學是毫無意義的。
3月13日,船剛過直布羅陀海峽,還沒到法國馬賽,俞平伯又寫了首詩寄給夫人許寶馴:
長憶偏無夢,中宵悵惻多。
遞迢三萬里,荏苒十旬過。
離思閑中結,豪情靜里磨。
燕梁相識否,其奈此生何!
詩題為《庚申春地中海東寄》。這首詩,正反映出俞平伯所以急于回國的一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