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留學美國(6)
- 留學記(“民國大學與大師”叢書系列)
- 李子遲
- 5478字
- 2014-01-24 10:49:54
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姜少玉,畢竟見識不凡。他見弟弟從小就聰穎好學、成績優秀,便有心將他培養成材。還在姜立夫14歲時,他就送弟弟上平陽縣中學堂讀書。不久,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姜少玉又把立夫送到杭州府中學堂(杭州中學前身)學習。在“杭中”的許多同學中,其中就有文學家郁達夫、詩人徐志摩等人。
當時中國正值晚清向民國轉變之際。這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許多中國知識分子,懷著科學救國的志向,紛紛留學歐美、日本等國家,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和文化。在歷來文風鼎盛的杭州府中學堂,西潮澎湃,令從邊遠的溫州農村出來的姜立夫大開眼界。在他的內心深處,也萌生了出洋學習的心愿。
1909年1月,美國政府開始用退還的“庚子賠款”余額,作為培養我國留美學生的經費。6月,游美學務處在北京成立。該處總辦周自齊,從美國聘請著名學者胡敦復回國,負責考選、遣送留美學生的工作。為了能夠選拔出更多的有志青年出國學習西方的科學知識,回來建設祖國使之獨立、富強,胡敦復當即毅然放棄自己在國外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應聘回到北京。
從1909年8月至1911年6月,胡敦復在游美學務處主持考選了僅有的3批中國直接留美學生,共180人。他們當中,后來有很多人都成了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學者,如梅貽琦、竺可楨、胡剛復、胡明復、胡適、趙元任、姜立夫等。而令姜立夫沒有想到的是,以后他會成為胡敦復的妹夫。
1910年,在杭高還沒有畢業的姜立夫,參加了第二期庚款留美學生考試,結果他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1911年,他到北京清華大學的前身——“游美肄業館”進行了為期4個月英語補習。7月份英語口試及格,8月份決定留學美國。消息傳到家鄉,頓時引起地方轟動。這是溫州有史以來第一個“洋狀元”。在出洋前夕,哥哥姜少玉專程從家鄉來到上海,為他備置行裝,親自把弟弟送上開往美國的“中國”號郵輪。
從伯克利大學到哈佛大學
在當時的中國,留學西洋、專攻數學的人寥若晨星。有著較好數學底子的姜立夫,受到科學救國思想的影響,立志要把西方的數學移植到自己的祖國來。
到達美國后,姜立夫順利地進入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伯克利)學習。他生活儉樸,學習刻苦,非常珍惜在國外學習的機會。他經常說:“我是用美國退回的一部分庚子賠款去留學的,那當然不是美國的錢,也不是清政府的錢,那是全國人民辛勤勞動積累起來的錢。我應當為全國人民做一點好事,決心把西洋數學搬回來。因為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中國需要科學,也需要數學,我愿把一生獻給數學?!?
姜立夫很快就邁進了現代數學的殿堂。1915年,他在獲得了賓州大學的理學學位之后,為進一步掌握數學,便繼續到哈佛大學研究院深造。與他同期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還有來自康奈爾大學的中國留美學生趙元任、胡明復等人。在哈佛大學,姜立夫與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貒院?,這一批學子就成了中國早期的數學傳播人。他們是中國的數學先行者,為以后的中國奠定了現代數學的基礎。
1916年,姜立夫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本綜合性的現代科學刊物——《科學》雜志第 2卷第 5期上,發表了《形學歧義》一文,首次介紹射影幾何學。
1918年,還在哈佛大學讀研究生期間,姜立夫便受聘為哈佛大學的助教,擔任W·F·奧斯古德教授的助手。隨后,在J·L·庫利芝教授的指導下,姜立夫完成了博士論文《非歐幾里得空間直線球面變換法》,其內容是用代數和微分幾何方法,來討論射影空間的直線和非歐空間的球面之間的一宗對應關系。論文的署名為“姜蔣佐”。
1919年,年僅29歲的姜立夫便順利獲得了數學博士學位,他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數學博士(第一位數學博士是與他同期的胡明復)。
歐洲數學中心——德國
作為最早接受西方現代教育的的姜立夫,從美國留學回來以后,一點也看不出“洋派”的作風。他為人又親切隨和、作風正派,就像古代誨人不倦的迂腐的“老夫子”一樣。大家公認,儒家文化的精魂,在他身上得到了完全的體現。從他對待家人和自己的婚姻,就可見一斑。
在平陽農村,無論是大戶人家,還是貧寒家庭,一般流行早婚。男子從小訂婚,成年后結婚。姜立夫從小就定下了一門親事,女方是鄰村吳姓女子。1909年,19的姜立夫在杭州讀書的時候,就聽從大哥安排,與吳氏結了婚?;楹螅⒎蚶^續在杭州求學??墒?,在他準備留學美國的前夕,吳氏卻不幸染病身亡了。此后,他一心撲在數學的王國里遨游,一直過著獨身生活。
在他回國后,許多人都為這位“洋狀元”做媒,但他總是婉拒。人們看到的姜立夫是大忙人,一邊忙于教書育人,一邊照顧侄子和侄女的讀書和生活。
由于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姜立夫深感沒有時間研究數學。1934年,他終于有機會到“數學王國”——德國漢堡大學和哥廷根大學進修數學了。
這一年,他的侄女姜淑雁已經在南開大學數學系畢業了。從 1922年開始,姜立夫就一直將姜淑雁帶在身邊撫養,不是親生,勝似親生。姜淑雁從南開女中學習開始,到南開大學算術系畢業,接下來又要到美國留學。姜立夫對侄女疼愛有加,他借出國進修之機,又親自送侄女到美國的一所研究院讀研究生;把她安排停當后,才自己經英國倫敦來到歐洲數學中心——德國——進修。
1年以后,姜立夫又從漢堡大學轉到了哥廷根大學。這所大學師資力量雄厚,特別是圖書館資料完整,是做研究最好的地方。
在2年的時間,在德國環境良好的校園里,姜立夫終于擺脫了國家和教學的羈絆,安心地在數學王國里繼續進行他的圓素研究。讓他高興的是,他的3位得意門生——陳省身和吳大任夫婦(吳的夫人陳受鳥,也是姜的學生)也在漢堡大學留學。陳省身經常從漢堡來到哥廷根,師生歡聚一堂,其樂融融。1936年春天,吳大任夫婦到到哥廷根小住,姜和他們結伴暢游德國中部的哈爾茲山。
更讓姜立夫高興的是,1936年夏天,遠在美國讀研究生的姜淑雁順利畢業了,帶著他的男友葉楷取道歐州回國。姜淑雁夫婦要求叔叔姜立夫在漢堡為他們主持婚禮。看著一手帶大的侄女事業有成、成家立業,姜立夫感到無比欣慰,他親自為這對新人主婚。這對新人就在歐洲度蜜月,在意大利等待與姜立夫會合后,一起回中國。
陳省身和吳大任夫婦都來赴婚宴。在飯桌上,生性活潑的陳受鳥,看到姜立夫年近半百還是獨身,于是就問:“淑雁都成家了,現在姜先生應當考慮自己的事情了吧。”生性沉默內向的“姜老夫子”,這時卻用開玩笑的語氣來回答:“你們不知道,你們的姜先生還有一個老情人?!?
事后知道,他們的姜先生沒有開玩笑?;貒螅⒎蚓驮谏虾=Y婚了,新娘就是胡敦復、胡明復、胡剛復的小妹胡芷華,她年紀比姜立夫小得多。其實,“姜老夫子”不是真的做到“太上忘情”;多年的獨身,原來是在默默地等待著一位女子的成長?;楹螅⒎驍y帶妻子回到南開大學教書。
【名家小傳】
姜立夫(1890—1978),在姜家的輩分名為佐,字培響,號立夫,浙江省平陽縣宜山區(今屬蒼南縣)鳳江鄉麟頭村人。數學家、數學教育家。曾創立南開大學數學系,后任中央研究院數學所所長、中國數學會會長。
姜立夫出生于一個農村知識分子家庭。早年在祖父所設的家館讀書。祖父去世后,入平陽縣學堂和杭州府中學堂(杭州中學前身)學習。1910年6月考取游美學務處備取生,次年9月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伯克利)學習數學。1915年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轉入哈佛大學作研究生,1919年獲得博士學位并回國。先后在南開大學、廈門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嶺南大學、中山大學任教。
1978年2月3日,姜立夫因心力衰竭逝世;并留下遺愿,把大量珍貴圖書贈送中山大學。
胡適:身體里深深滲入了美國的血液
胡適雖然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但是,在人們的心目中,他和魯迅二人似乎始終是針鋒相對的對立陣營。近些年才逐漸出現對他較為中肯的評價,使他以一代大師的形象走進了大家的視野。胡適出身官宦家庭,雖然由于父親的早逝而家道中落,但是母親馮順弟是一位堅強的女性,對他的培養十分重視。他5歲就開始進私塾讀書,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
幾只蘋果讓他放棄了農學
1910年,胡適放棄了在上海公學任教的機會,決定報考當年第二期的留美官費生考試(當時美國退回部分“庚子賠款”,作為中國留美學生的費用)。但是由于名額有限,報名考試的人又極多,胡適也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參加了考試。因為如果不能通過,還有機會作為備選留在清華。
胡適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認真準備。為了防止考不取被朋友恥笑,他把自己的名字由“胡骍”臨時改為“胡適”。沒想到,這個偶然填寫的名字,伴隨了他的一生。
考試的時間是7月底,分兩場。第一場考國文、英文,通過才許考第二場的各種科學。國文考題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由學生自由發揮。恰好胡適平時喜歡看些旁學雜說,就引來洋洋灑灑考據了一篇。恰好趕上閱卷的老師也是熱衷于考據,對胡適的文章非常欣賞,竟然給了100分。國文和英文平均起來是80分,于是通過。第二場是自然科學類,胡適準備得不多,發揮不甚理想。
本來他以為沒有希望了,可放榜的時候,居然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他的平均分數,只比錄取線50分高了9分。他很高興,自己無心插柳竟然真的柳成蔭了。
經過半個多月的航行,一眾留學生終于到達了美國。胡適報考的是康奈爾大學,位于美國紐約州南部的綺色佳城。踏上異國的土地,一切都是新鮮的。
臨行前,他的二哥特地從東三省趕來送行,并囑咐他,不要學文學、哲學,也不要學政治、法律,這些都沒有用。盡量選學鐵路工程或礦冶工程這些實用的專業;既可以重振家業,又能實業報國。
胡適到了美國,便一直在考慮專業選擇的問題。他與許多朋友探討,都對路礦不感興趣。但他又不能辜負兄長的期望,便選讀農科以折中,想做農業科學家,振興農業也可報國。于是,胡適就進入農學院,開始他的留學生涯。
但是,經過3個學期之后,胡適不得不重新開始考慮專業的選擇問題。原因是,他發現自己實在沒有學農學的資質——因為,他被幾個“蘋果”擋住了自己的學農之路。
進農學院以后,第二個學期,胡適接到實驗室主任的通知,到農系報到實習。胡適雖然是在農村度過的童年,但是多半都用來讀書,沒有做過農活。毫無經驗的胡適,只能在實驗室主任的指導下,學習洗馬、駕車。通常都是先生先做一半,讓胡適做另一半。從來沒有做過農活的胡適,起初還覺得挺有意思。但是到了一堂《果樹學》實驗課,徹底讓胡適相信自己沒有做農學家的天賦。
在大家面前擺著一張長桌,每個位子都放上40個蘋果,還有一把小刀,一本蘋果分類手冊。于是,學生們都根據每個蘋果根蒂的長短、開花的深淺、顏色形狀的不同、果味和軟脆的差別,來判斷是何種蘋果;而美國的蘋果種類有400多種!胡適卻是典型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讀書人,他和另一個中國同學花了2:30小時,才分了20個蘋果,而且大部分又搞錯了。再看看周圍的美國學生,早就已經走光了。這些學生大部分是農家子弟,對蘋果都很熟悉,只需對照手冊,就很容易地完成了。
這堂課讓胡適深刻地體會到了,農學既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也不是自己所擅長的。即使現在憑著年輕、記憶力好的優勢,再加上盡量努力,是可以應付考試的;但是一旦考完,就會忘得一干二凈的。這樣何談興農,怎么強國?與其如此勉強自己,以后做個農學的庸人,不如索性順從自己的愛好,“執筆報國”也未嘗不可——至少可以能多接近自己的興趣愛好。感謝這些蘋果,讓中國未來多了一個學術大師。
而在中國古典文史方面,由于自身的強烈愛好,加上多年私塾生涯中先生的認真教導,胡適本來就有很好的基礎;且由于康奈爾大學規定,學生只要在18小時必修科的成績平均達到80分以上,就可以隨興趣去選修2小時額外的課程。對這一規定,胡適后來又把它介紹給了中國教育界,特別是北京大學。在中國,胡適是這一制度最早的倡導人之一。
利用這兩三個小時選修的機會,胡適便在康奈爾大學文學院里,選了一門客雷敦教授所開的“哲學史”。客雷敦教授長于口才,而他對教學的認真,以及他在思想史里對各時代、各家各派的客觀研究,給胡適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的教導,使胡適對研究哲學的興趣,尤其是中國哲學的興趣,再次復蘇了。
留學以來,胡適還對英國文學產生了興趣,也涉獵了德國和法國的文學。加上此時中華民國初建立,讓美國各界人士都希望了解中國新政府的情況。在當時的中國學生之中,擅于口才而頗受歡迎的講演者,是一位工學院四年級的蔡吉慶。他是位極其成熟的人,一位精彩的英語演說家。但是,由于邀請者太多,蔡君應接不暇,他就找到胡適來接替他的一部分演講邀請。胡適去作了幾回有關中國問題的講演后,因而對政治史也發生了興趣。
于是,痛定思痛的胡適最終決定棄農從文,正式轉入康奈爾大學文學院,改學哲學和文學。一旦轉至自己擅長的領域,他頓時一掃之前的抑郁,認真地學習起自己的每門功課來。
課余時間,他還把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第一次譯為中文,改名《割地》,登在《大共和日報》上;后來五四運動時,又恢復《最后一課》的名字。從此,這個膾炙人口的名篇,由胡適用白話譯出,便在中國影響深遠,傳誦數十年而不衰,到現在都是很多中學教材的必選內容。
他又翻譯了拜倫的《哀希臘歌》,其詞慷慨哀怨,也是激勵希臘國人的愛國名篇。翻譯外國優秀愛國文學作品,為的正是要以此來激勵中華兒女的愛國之心。
樂觀主義精神的養成
1914年春天,胡適寫了一篇論文《論英詩人卜朗吟之樂觀主義》參加“卜朗吟征文獎”。他很意外竟然獲得了該獎項,得到獎金50美元。一時之間,胡適成了康奈爾大學的風云人物。因為該校自設立“卜朗吟征文獎”以來,很少有外國留學生獲得該獎的。頓時,當地報紙作了報道和評論,各大城市報紙又加以轉載,甚至登上了著名的《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