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本管理概念框架及其擴展應用
- 馮圓
- 1529字
- 2020-06-30 17:07:53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形象地說,成本管理就是成本與管理的結合體,它通過成本信息支持系統和成本控制系統為顧客價值創造經營(customer value added management, CVAM)服務。進入21世紀以來,在外部環境復雜性與多樣性的綜合影響下,企業競爭越來越激烈;面對嚴峻的經營形勢,企業各種形式的成本管理創新卻逆勢而為,不斷涌現。這一現象表明,成本管理對于企業抵御風險,實現價值增值具有重要且積極的效果。因此,加強對企業組織實踐中出現的新概念與新模式的歸納和整理,系統性地提煉出有關企業成本管理的創新方法和演進規律就變得十分重要。
從國內環境看,近年來我國企業,尤其是實體經濟企業客觀上存在普遍虧損的情況,且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尚難在較短期間內出現由下向上扭轉的跡象。比較突出的問題表現在:(1)勞動力成本上升。我國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持續下降。根據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2015年的報告,2000—2005年,中國工廠的工人平均工資和福利上升了10%,2005—2010年上漲19%,而同期美國工廠工人的成本僅上升4%。就生產效率而言,我國的增速只有美國的一半。綜合勞動力價格和生產效率兩個因素,我國勞動力成本相對美國已不具有明顯優勢。(2)科技創新動力尚需挖掘。據統計,2012年我國共投入研發經費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8.5%,增長幅度較大。但研發經費與GDP之比僅為1.98%,遠低于其他國家。1978—2008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達到3.7%,但2009年以后增速明顯回落,2009—2014年平均增長率僅為1.5%。(3)結構性改變使收益增長受阻。國家化解產能過剩,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使原有的生產結構受到沖擊,在勞動生產率與土地利用效率一時難以提高的情況下,企業的收益受到影響。然而,資源、環境約束的持續增強,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將成為一種常態,落后產能的淘汰還將進一步擴大范圍,未來的資本回報率仍然面臨下降的趨勢。這些問題的存在,迫使企業必須加強成本結構性動因和執行性動因的創新與發展,通過成本管理等手段促進資源利用率的提升和挖掘企業的內部潛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從國外環境看,長期以來,發達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壟斷了世界經濟與貿易的決策權,掌握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重要國際經濟組織,力圖將發展中國家維持在它們所主導的國際分工體系中,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目前,全球經濟環境依然不容樂觀。2012年至2014年間,全球貿易增速連續三年低于3%,年均增速僅為2.4%,遠低于危機前7%左右的平均水平。危機前5年,全球貿易量增速約為GDP增速的2倍,但危機后已降為1:1左右。2009年至2014年,全球實際GDP增速不到5%(馬野青等,2016)。同時,國際分工出現了新的趨勢,美國等發達國家倡導的再工業化戰略開始引導制造業資本、技術密集型高端環節向這些國家回流,使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及價值鏈的提升受到負面影響,我國許多產業在價值鏈低端被鎖定。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難以再寄希望于發達國家的技術轉移,而更多地依靠自主創新。另外,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環節領域,我國又面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低成本競爭,進而使我國企業利益面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雙重擠壓。雖然,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就經濟發展水平、科技實力、產業結構、國際分工地位、社會發展等方面來看,我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以購買力平價法計算,2012年主要發達經濟體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4.2%,“金磚五國”占比為26.8%。其中,歐盟和美國的占比分別為20.3%和18.6%,兩者之和超過了世界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同期,發展中國家只有中國在世界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超過10%。從國際貿易形勢看,世界經濟游戲規則正面臨深刻調整,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隨著國際競爭的日益加劇以及金融危機等國內外因素的綜合影響,我國經濟要向更高水平攀升必須加快企業成本管理的創新,實現產業與產品的轉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