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國際收支不平衡與調節
一、國際收支不平衡
第一節中已經介紹過國際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復式簿記的原理編制的,每筆交易都分別記入借方和貸方,因此,所有交易之和應等于零。雖然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最終差額是平衡的,但這并不等于國際收支是平衡的,也不意味著真實發生的收入和支出是相等的。我們不能僅根據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最終差額來判斷國際收支是否平衡,必須尋找另外的標準。
本節介紹一種在國際收支理論研究中影響較廣的方法。我們可將國際經濟交易按其交易動機分為自主交易和補償交易兩種。自主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是指為了實現某種一般的經濟目的,如利潤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而進行的國際交易。交易動機獨立于該國國際收支狀態。
補償交易(accommodating or compensatory transaction),又稱調節交易是指為調節自主交易所產生的國際收支差額而進行的各項交易,如官方儲備的動用,向外國政府或國際金融機構借款等。
將國際經濟交易分為自主交易和補償交易后,國際收支的平衡和不平衡就有了判斷的依據。國際收支不能以自主交易維持平衡的情況,就是國際收支的不平衡(imbalance)。而國際收支的平衡是指不必依靠補償交易,而僅以自主交易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的狀態,此時既無赤字(deficit)或赤字,也無盈余(surplus)或盈余。
換言之,一國的國際收支是否平衡,只要考察自主交易所產生的借貸是否相等即可。對此有較為簡練的表達方法,用Auc表示自主交易的貸方、Aud表示借方,自主交易收支差額用Au表示,則
Au=Auc-Aud
用B表示自主交易以外的收支,于是根據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原理知道:
Au+B=0,即Au=-B
那么在Au下畫一線段,再寫上B,得

以上我們得到了一個最為簡練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二者絕對值相等,符號相反。Au為線上項目(above the line);B為線下項目(below the line)。在把握一國國際收支是否收支平衡時,只要考察線上項目即可得到準確的信息。綜上所述,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概念為國際收支的不平衡指的是自主交易的不平衡。不平衡可以分為兩種狀態:盈余(順差)、赤字(逆差)。若交易的貸方總額大于借方總額,即為盈余;反之則為赤字。
在具體分析研究中,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分析焦點也不同。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分析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口徑。
1.貿易收支的不平衡
貿易收支即商品進出口收支,其收支差額稱為貿易差額(trade balance)。在傳統國際收支分析中,常使用這一指標。當貿易差額不等于零時,就說明貿易收支的不平衡。雖然它不代表國際收支的全部,但對一些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來說,貿易收支在整體的國際收支中占有重要地位。貿易收支還反映了一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體現一國的產業結構、產品質量、勞動生產率等。因此,一般人們都比較重視貿易收支的動向,將貿易收支作為國際收支的近似代表。一國巨額和持續的貿易赤字,常常被認為是經濟脆弱的一個表現,同時也常常激發該國相關貿易保護政策的出臺。廣義的貿易差額還包括了無形貿易在內的貿易收支,不過這時通常明確說貨物與服務貿易差額。
2.經常賬戶收支的不平衡
經常賬戶收支是衡量國際收支狀況的最重要項目之一。經常賬戶收支除了包括貿易收支外,還包括初次收入和二次收入賬戶的收支,它們借貸雙方的價值之和即為經常賬戶差額(current account balance)。它綜合反映了實際資源在該國與他國之間的轉讓凈額,是各國政策決策的重要依據。
3.綜合收支的不平衡
國際收支差額的各種統計口徑中,最大的口徑就是綜合差額(overall balance)。它是除儲備資產以外的經常賬戶與資本和金融賬戶的余額總和,因此該指標可以反映一國國際收支的總體狀況。我們所說的國際收支不平衡,一般就是指綜合差額不為零的狀態。由于該差額必然導致官方儲備的反方向變化,因此也可以用它來衡量國際收支對一國儲備資產的影響方向和程度。
從以上介紹中可以看到,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定義是特定的,并非簡單指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所有項目凈值之和,同時,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對國際收支不平衡定義的范圍也不盡相同。如果我們把平衡理解為凈值為零,那么無論用上述的哪個項目來衡量,國際收支的不平衡現象都是經常的、絕對的,平衡是偶然的、相對的。
二、國際收支不平衡的類型與原因
國際收支不平衡的類型也有多種,以下簡要介紹幾種主要的類型。
1.臨時性不平衡
臨時性不平衡是指短期的、由非確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例如,某年由于氣候的變化導致農業的歉收,由此而引起的進口增加;由于政治的不穩定引起大量的資本外逃,或是由于某年經濟發展的需要引起的機械、設備的大量進口等都將引起該國國際收支的惡化。而此時出口農產品、機械、設備,流入資本的國家,其國際收支則出現盈余。臨時性國際收支不平衡一般持續時間不長,具有可逆性。
2.周期性不平衡
周期性不平衡是指由于一國經濟周期波動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一國經濟的發展一般表現為繁榮、衰退、蕭條、復蘇的經濟循環。在周期中不同的階段,由于需求、價格等因素的變化對國際收支將產生不同的影響。
當經濟處于繁榮期,需求較為旺盛,通常價格水平也會較快爬升,旺盛的需求會刺激進口增加;更高的價格水平使本國產品的國際價格競爭力下降,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這些渠道都導向貿易赤字的方向。如果用Y表示產出水平,指代經濟的景氣狀態;D表示需求、P為價格、EX和IM分別代表出口和進口,那么我們可以用一下一個比較直觀的傳遞形式來說明經濟周期波動對一國的國際收支所產生的影響。
經濟衰退階段:Y↓→D↓;P↓→EX↑;IM↓(盈余方向)。
經濟繁榮階段:Y↑→D↑;P↑→EX↓;IM↑(赤字方向)。
一般來說,經濟周期各階段持續時間不太長,具有輪替性,從而周期性失衡一般也都是短期的、輕微的。
3.結構性不平衡
結構性不平衡是指一國由于經濟結構原因導致的國際收支的不平衡。這種經濟結構因素可以來自多個方面,如產業和產品結構,或者需求結構。就產業和產品結構來說,一國在國際經濟貿易往來的狀態和特征,最直接地取決于該國的產業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狀態與特征。由于比較優勢的動態變遷,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其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轉移到境外,國內的產業結構日益偏向服務業。因此,從貿易國別統計的角度上衡量,美國的貨物貿易部分,自然原有出口部分萎縮,同時轉換為進口方向,這樣就會出現貿易赤字。與此同時,中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承接了大量外國直接投資,其產業發展和產品導向以出口市場為主,因此中國的出口擴張和貿易盈余增加很快,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就不足為奇了。
就需求結構來說,存在兩種典型的需求或支出活動:消費和投資。當一國的投資增長大幅領先于消費需求,且持續較長時間,則往往就會觀察到該國的貿易赤字現象。還有一種來自政府部門的需求活動,這涉及財政政策。當一國財政出現赤字,并惡化持續一段時間,很多時候也能觀察到該國的貿易赤字現象或其貿易盈余的下降。
結構因素引致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由于結構因素往往調整緩慢,從而相對應的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也往往持久存在,除非在此期間,其他一些因素的變化抵消了結構因素的影響力。
4.貨幣性不平衡
貨幣性不平衡是指與一國貨幣價值變動相關聯的國際收支不平衡。例如,一國發生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該國產品的一般價格水平相對于他國更高(或更低),這就影響到該國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并進一步傳導到該國的國際收支狀況。
此外,貨幣政策的變化還可以影響到利率、匯率等變量,改變了國內外資產、產品的相對價格關系,從而引起國際收支的不平衡。
除以上因素形成的國際收支不平衡之外,還有其他很多因素,如一國制度政策的設置和變化也會影響到國際收支的狀態。設當局施行關于短期資本流動的自由化政策,則可能引起金融賬戶的資本大幅度流入或者流出,從而導致該國的國際收支失衡。
對于國際收支赤字,不能簡單認定這一定是壞事,有的時候可能是好事。例如,一國在經濟追趕過程中,常常需要進口大量機器設備,因此其貿易呈現赤字,然而正是這種赤字促成了該國的經濟起飛。從經濟周期的角度看,一國的赤字可能正是該國經濟較他國恢復更快、更強勢的顯現。例如,統計發現,美國貿易赤字上升的年份,其國民收入以每年高于3.5%的速度增長;在貿易赤字下降的年份,其國民收入以每年低于2%的速度增長。
當然,持續的盈余或赤字都是不利的。持續赤字,有可能陷入對外失去支付能力的困境。持續盈余,對一國的經濟同樣不利。首先,一國的盈余意味著他國的赤字,長期的盈余將可能引起赤字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其次,盈余形成的儲備資產的增加,導致一國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這將可能形成通貨膨脹的壓力。最后,巨額儲備資產的持有(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意味著稀缺的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同時,在浮動匯率之下,有可能遭遇外幣貶值帶來的資產損失。
三、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自動調節
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表現即為赤字或盈余,一國國際收支中出現的赤字或盈余會引起國內某些經濟變量的變動,這些變動反過來又可能扭轉該國的國際收支初始失衡方向,這就形成了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當然,在現實經濟運行過程中,政府的某些政策、措施可能會削弱、抵消甚至扭曲這種自動調節機制的作用)。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自動調節機制有所差異。以下分別介紹在金本位制和紙幣本位制下,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
(一)金本位制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節
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包含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金本位制的典型代表,以下介紹的是金幣本位制下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
在金本位制下,一國的國際收支可通過黃金的輸出入和物價的漲落自動恢復平衡。這一調節機制稱“物價-鑄幣流動機制”(price-specie flow mechanism)。它是1752年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休謨(Davie Hume, 1711—1776)提出的,又稱“休謨機制”(Hume mechanism)。
圖1-3歸納了“物價-鑄幣流動機制”的核心內容。需要說明的是大衛·休謨提出這一機制是想證明重商主義者的“獎出限入、積累黃金”主張的錯誤。我們借助古典貨幣數量說對這一機制進行理解。

圖1-3 金本位制下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
注:g=黃金;M=貨幣供應量;P=價格;EX=出口;IM=進口。
按照貨幣數量關系公式MV=PY(其中M為貨幣數量,V為貨幣流通速度;P為物價水平;Y為實際產出),古典經濟學家認為,長期經濟可以實現充分就業,實際產出由經濟中的要素稟賦、技術等實際變量決定。由于交易制度、習慣在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急劇的變化,所以貨幣的流通速度也是一定的。因此,貨幣量的伸縮將引起該國的物價同比例升降。在金本位制度之下,因為一國的貨幣供給由黃金本身或由黃金為依據的紙幣構成,所以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赤字時,由于黃金的外流引起本國貨幣供應量的下降。貨幣供應量的下降導致價格的下降,促進出口的增加、進口的減少,其結果使該國國際收支的赤字趨向盈余。反之,如果一國一開始國際收支盈余,則該機制在另一個方向起作用,將國際收支拉向平衡。
金本位制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節就是這樣以黃金的流出和流入為紐帶,通過物價的上漲或下降自動地調節各國國際收支的。
(二)紙幣本位制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節
在信用貨幣制度下,紙幣與黃金脫鉤,紙幣不再代表或代替黃金,黃金不再充當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此時的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不再以金鑄幣為傳導樞紐,而是通過物價水平(P)、外匯匯率(e)、利率(i)、國民收入(Y)、投資(I)、消費(C)等經濟變量來發揮作用。
1.物價的自動調節機制
物價的自動調節機制是指國際收支不平衡影響一國的物價水平,而價格的變動又反過來影響國際收支的一種自動調節機制。例如,國際收支盈余,外匯的流入容易引起國內信用膨脹、貨幣量增加,導致物價上漲,結果是出口產品價格上漲、進口產品價格相對于國內同類產品下降,導致出口(EX)減少、進口(IM)增加,國際收支(貿易收支)由盈余轉為盈余的減少,向平衡方向收斂(如果是赤字其調節過程正好相反)。這一機制可用圖1-4表示。

圖1-4 物價的自動調節機制
2.國民收入的自動調節機制
國際收支不平衡時,該國國民收入會發生變動,而收入變動在某種程度上能調節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例如,國際收支赤字會引起需求下降,國民收入減少,收入下降抑制了該國的進口需求,進口減少,于是國際收支趨于改善(圖1-5)。

圖1-5 國民收入的自動調節機制
3.利率的自動調節機制
國際收支不平衡影響利率水平,而利率水平的變動又反過來對國際收支平衡產生影響。例如,國際收支的赤字會引起外匯流出,導致本國貨幣供應量減少。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這將使本國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一方面抑制國內需求,減少進口,從而改善經常賬戶貿易赤字;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外國資本流入,促進金融賬戶收支狀況。兩方面的作用渠道都使該國的國際收支赤字趨向改善(圖1-6)。

圖1-6 利率的自動調節機制
4.匯率的自動調節機制
在自由浮動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可以通過匯率機制來實現。
匯率的自動調節是通過貨幣的升值、貶值來消除盈余或赤字,從而恢復國際收支平衡的。如圖1-7所示,假設國際收支出現赤字,則本國對外匯的需求增加。在浮動匯率制下,外匯市場的需求增加導致本幣貶值。這將引起以外幣計算的出口商品價格的下跌、以本幣計算的進口商品價格的上漲,導致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國際收支(貿易收支)趨于改善。反之則相反。

圖1-7 匯率的自動調節機制
在自由浮動匯率制下,多數國際收支調節可以認為通過匯率機制來實現自動調節,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國內經濟可以和國際收支的失衡相隔離,或者說,匯率機制起著類似防火墻的作用。這被認為是浮動匯率制度的優點之一。
四、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政策調節
盡管國際收支具有如上所述的自動調節功能,但是自動調節機制也存在若干缺點。第一,其作用見效期限或許曠日持久,以至于決策者和公眾難以承受長時間的等待;第二,其作用效果或許并不充分,充其量只是輕微地減輕了初始的失衡程度,但并未充分扭轉,以至于決策者和公眾無法滿意;第三,其作用過程中可能有副作用,以至于決策者和公眾無法接受。例如,逆差的扭轉需要收入的大幅下降,這意味著要忍受經濟深度衰退和高失業率。因此,在現實經濟活動中一國政府會采取相應的政策手段,主動對本國國際收支進行調節,以促使其恢復平衡。
一國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手段是多樣的,既可以側重于需求管理,也可以側重于供給調節。對于需求管理方面的政策手段,傳統上可將它們分為三種基本類型:支出增減型政策;支出轉換型政策;直接管制。此外,政府還可以通過資金融通來應對國際收支的失衡。例如,當國際收支赤字時,政府動用其儲備資產或者通過國際借貸來抵消國際收支失衡帶來的超額外匯需求。不過,嚴格來說這種政策只是緩兵之計,雖然能緩沖收支失衡的不良后果,但無法改變國際收支本身的失衡狀態。
(一)支出增減型政策
支出增減型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 policy)指的是通過改變社會總需求或總支出來改變進出口貿易、勞務及資本輸出、輸入狀況,從而達到調節國際收支的目的。這類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是通過財政收入和支出的變動來影響與調節總需求的政策。一般而言,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如削減政府開支或提高稅收等),可以使投資、消費下降,壓縮進口,進而改善國際收支(貿易收支)。當然,還需注意到,財政政策可以影響到經濟中的其他變量,如利率、匯率等,這些變量又可能對國際收支產生其他方向的影響。
貨幣政策是調節貨幣供給量來影響和調節總需求的政策。常規的貨幣政策主要有三大手段,即再貼現再貸款、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業務。
一般而言,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如提高再貼現率、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正回購等)可以抑制信貸和需求活動,減少進口,進而改善國際收支(貿易收支)。和財政政策一樣,貨幣政策調整也可能會影響到其他變量,如利率、匯率等,從而對國際收支產生其他方向的影響。例如,緊縮貨幣政策帶動市場利率提升,可能吸引國際資本流入,這將導向國際收支的盈余方向。
(二)支出轉換型政策
支出轉換型政策(expenditure-switching policy)是指不改變社會總需求和總支出水平而改變其方向的政策。通過改變需求支出方向,幫助調節國際收支的失衡狀態。主要手段有匯率政策、進口關稅、出口補貼等。
以匯率政策為例,當國際收支赤字時,政府調低本幣匯率或使本幣貶值,使以外幣標價的本國產品價格下降,提高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促進出口上升;同時,以本幣表示的外國產品價格上升,進口將減少,該國的國際收支(貿易收支)得到改善。
同樣,進口關稅和出口補貼也是通過改變進出口產品的國內外相對價格,影響需求結構和方向,從而實現對國際收支失衡的糾正。
(三)直接管制政策
直接管制(direct control)政策是指政府為調節國際收支的不平衡而采取的直接行政干預政策。直接管制通常有外匯管制和貿易管制。外匯管制主要是嚴格管理各項外匯的收入、支出,增加外匯的收入,改善國際收支。貿易管制主要是采取進口配額、進口許可證等措施,限制進口、鼓勵出口,改善國際收支。需要說明的是直接管制本質上也屬于支出轉換型政策,在貿易自由化、經濟全球化的當今社會,這一政策的使用受到各種條款、協議極大的限制。
(四)供給側調節政策
除了從需求的角度出發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外,還有從供給角度出發的調節政策。有些類型的國際收支失衡狀態,如前述結構性失衡,必須借助供給側調節政策才能有實質性扭轉。供給側調節政策,如產業政策、科技政策、制度創新政策等,通過運用這些政策,改善一國產業結構,促進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以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最終達到改善國際收支的目的。
與需求側調節政策相比,供給側調節政策一般短期難有顯著效果,要經歷中長期才會有所成效。然而,一旦見效,其對一國國際收支的改善也將是穩定的、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