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國際收支的調節理論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已經了解了國際收支不平衡發生的主要原因、影響國際收支的主要變量和政策,然而對于原因和政策之間的內在關聯性、變量變化與國際收支調整方向和量級的內在互動性,我們還需要做更深入的了解。本節介紹一些經典的國際收支調節理論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國際收支調節理論是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與經濟理論的發展而得到發展和演變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們前面所介紹的“物價-鑄幣流動機制”的研究。到了20世紀30年代金本位制崩潰后,各國的國際收支陷入了極度混亂的狀況,經濟學家開始對國際收支進行新的理論探索。以下介紹的彈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和結構分析法等理論的出現,為各國政府調整國際收支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彈性分析法

(一)背景與理論假設

彈性分析法(elasticity approach)主要討論一國貨幣貶值對該國國際收支差額的影響。這一理論的早期貢獻者如比克戴克(Bickerdicke, 1920)、羅賓遜(Robinson, 1937)等。該分析法著重分析了匯率貶值改善貿易赤字所需的彈性條件和匯率貶值對貿易條件的影響。

彈性分析法是以馬歇爾局部均衡理論為基礎的,它有以下假設。

①只考慮進出口市場上匯率變化對貿易收支的影響。

②假設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均為無窮大。即需求量的變化對價格不產生影響,出口品的價格不隨需求的增加而上漲,進口需求減少時,進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不下降。在這一假定下,當本幣貶值時,出口品的本幣價格不變,以外幣表示的本國出口品的價格下降,且下降的幅度恰等于貨幣貶值的幅度。

③假設沒有資本移動,國際收支等于貿易收支。

④假設最初貿易是平衡的。

(二)馬歇爾-勒納條件

當一國實行本幣貶值后,對其貿易收支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能否改善其貿易收支狀況,彈性分析法認為這取決于出口商品和進口商品需求彈性的大小。具體可通過以下簡單推導展示出來本書此處推導所使用的兩個彈性概念是出口價值(進口價值)對匯率的彈性。這樣做大大簡化了推導過程。更正式的做法是使用出口需求量(進口需求量)對匯率的彈性。這時推導過程更加復雜。最后的結論在形式上和本書一致,只不過兩個彈性應理解為出口需求量或進口需求量的匯率彈性。

X代表以本幣表示的出口額;M代表以外幣表示的進口額;P表示單位本幣的外幣價格(間接標價法);B代表以外幣表示的國際收支。那么,

P求導,得

經過簡單的代數變形,有

其中為出口需求彈性,用Ex表示;為進口需求彈性,用Em表示(Ex<0,Em>0)。假設一國的初始貿易收支處于平衡狀態,即M=PX。則由式(1-3),可得

由式(1-4)可知,為使得貶值改善貿易收支,要求1+Ex-Em<0,或記為

若|Ex|+|Em|>1,則,即國際收支因貨幣貶值而改善。

若|Ex|+|Em|=1,則,即貨幣貶值對國際收支沒有影響。

若|Ex|+|Em|<1,則,即貨幣貶值將惡化國際收支。

總之,貶值改善國際收支(貿易收支)需滿足一定條件,即

式(1-5)被稱為馬歇爾-勒納條件(the 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我們還可以通過以下的例子加深對上述內容的理解(表1-4)。

表1-4 貶值對貿易收支影響的數值例子

假設匯率為1人民幣兌換0.25美元,A國出口4000萬單位(1單位價格為1元)、進口1000萬單位(1單位價格為1美元),從表1-4可知這時A國貿易收支為零。

假設貶值1%,在|Ex|+|Em|<1的情況下,如表1-4所示,這時的貿易收支赤字2.5萬美元。

假設貶值1%,在|Ex|+|Em|=1的情況下,如表1-4所示,這時的貿易收支不變。

假設貶值1%,在|Ex|+|Em|>1的情況下,如表1-4所示,這時的貿易收支盈余49.8萬美元。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馬歇爾-勒納條件以簡明的方式概括了匯率改善貿易收支的條件,但因其推導中使用了若干較為嚴格的假定,也制約了該條件的一般適用性。例如,我們通常希望貶值能改善本已存在的貿易赤字狀態,可是在上述推導中卻假設了貿易初始平衡。考慮到這一點,原則上要求兩個彈性絕對值之和要遠大于1,才能真正改善貿易赤字的現狀。此外,前述推導中還假定了供給彈性無窮大,事實上,可以在推導中考慮這些更加一般的情況。

西方學者對馬歇爾-勒納條件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在一般條件下,匯率貶值對工業國家要比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發展中國家主要依靠進口,其出口商品需求的價格彈性比較低,匯率貶值的作用不大;而工業國家出口市場競爭度較高,其出口商品需求的價格彈性比較高,匯率貶值的作用比較明顯。

(三)J曲線效應

如上所述當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時,貨幣貶值可以改善貿易收支。但是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從貶值到收支改善有一段時滯(time lag)。馬吉(Magee, 1973)將這段時滯區別為三個階段。第一,貨幣合同階段。在此階段,匯率變動前的合同尚未到期,合同所定價格和數量仍需按合同約定執行。若進口合同計價貨幣是外幣(常常如此),則貶值后,以本幣計算的貿易差額將惡化。第二,傳遞階段。在此階段,價格可以變化,但因進出口產品需求和/或供給存在剛性,數量依然不變。此時,進口商品本幣價值上升或出口商品外幣價值下降,貿易差額惡化。第三,數量調整階段。在此階段,價格數量均可變化,但受到認識、決策、生產周期等因素影響,不可能在短期內迅速增加產品的生產和出口,而進口商有可能會認為今后會進一步貶值,甚至增加進口。總之,數量調整可能不能像價格調整那樣迅速,從而致使貿易差額惡化局面一直持續。在經過這些階段的調整后,出口開始有充分的增加、同時進口有明顯減少,貿易收支開始改善。這一現象最初是1967年英鎊貶值后在英國得到確認。當時隨著英鎊貶值出現的貿易赤字一直持續到1970年。

整個調整過程可用圖1-8表示。

圖1-8 J曲線效應

圖1-8描述了一國當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時,貨幣貶值首先惡化本國的貿易收支,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后,貿易收支才逐漸得到改善。由于整個調整過程軌跡與英文字母的“J”十分相似,因此這一過程被稱為J曲線效應(J curve effect)。

所謂J曲線效應是指當一國貨幣貶值時,最初會使其貿易收支狀況進一步惡化,而不是改善,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進出口調整以后,貿易收支惡化才會得到控制并開始好轉,最終改善一國貿易收支狀況。

很多實證研究表明,一國貨幣貶值對貿易差額的影響的確存在J曲線效應,從貶值到貿易改善這一過程通常需要2年以上時間。

(四)簡要評論

彈性分析法展示出貨幣貶值對貿易收支賬戶的改善并非如直覺想象那么簡單,而是有很多先決條件,深化了對匯率與國際收支關系的認識。當然,該理論屬于局部均衡分析角度,其分析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它忽略了匯率變動引起的收入變動對貿易收支的影響;其次,它忽略了匯率變動對資本金融賬戶的影響,進而對一國國際收支的影響。研究顯示,金融賬戶對匯率變動的反應較經常賬戶更加敏感、迅速,且其彈性較大。

此外,在貿易實際中,不僅有認識決策時滯、合同約束、短長期彈性不同等因素導致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存在J曲線效應,而且經濟學家還注意到,匯率變動后,有市場勢力的進出口商出于競爭市場份額等考慮,并不隨著匯率變動而充分調整其產品價格,即便可以調整。這就阻斷了匯率向產品價格的充分傳遞,這被稱為匯率的不完全傳遞(incomplete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在此情形下,貨幣貶值對貿易收支的改善作用進一步受到抑制(或者反過來說,試圖通過貨幣升值來減少一國貿易盈余的做法可能難以成功)。

二、吸收分析法

(一)理論背景

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 approach)又稱支出分析法,主要分析的是收入和支出在國際收支調節中的作用。20世紀50年代,詹姆士·米德(James Meade)和西德尼·亞歷山大(S. S. Alexander)在西方經濟學界關于彈性分析法的激烈爭論中系統地提出了這一理論。1948年,墨西哥出現了國際收支赤字,外匯儲備突然下降。墨西哥當局立即中止了該國貨幣比索的兌換比價,任其匯率自由下浮,并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貸款平衡赤字。亞歷山大等對墨西哥的情況加以研究,認為其國際收支問題主要是國內預算赤字所至,因而得出降低比索匯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墨西哥赤字問題的結論。1952年,亞歷山大發表了《貶值對貿易差額的影響》一文,首次介紹了國際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二)主要內容

吸收分析法認為,彈性分析法只著重強調了貶值的相對價格效應,而忽視了貶值的收入效應,應該從收入水平和支出行為的角度來分析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其主要觀點:一國貿易收支赤字的原因是國內的總投入或總吸收超過了社會總產量。

吸收分析法是以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方程式為基礎的,并通過以下方式將國際收支與國民收入和支出聯系起來。

首先,根據宏觀經濟總產出、總收入和總支出的關系,可知:

封閉經濟條件下,有

開放經濟條件下,有

移項,得

其中,EX-IM為貿易差額,用B表示,以此代表國際收支;C+I+G為國內總支出,表示國民收入中被國內吸收的部分,用A代替。由此,國際收支的差額B實際上就可以由國民收入Y與國內吸收(支出)A之間的差額來表示。即

從式(1-10)可知,若YA,則國際收支(B)為盈余;若YA,國際收支(B)為赤字;如果Y=A,則國際收支(B)平衡。

該理論認為式(1-10)的右為因,左為果,由此得出結論:國際收支的盈余是吸收(支出)相對于收入不足的表現。而國際收支的赤字則是吸收(支出)相對于收入過大的結果。因此,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最終還是要通過改變收入和吸收(支出)來進行調節。該理論主張用宏觀需求管理政策來調節國際收支。以國際收支赤字為例,若經濟處于充分就業狀態,則所有的資源已被充分利用,要使國際收支改善就應使用緊縮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來減少支出;若經濟中存在閑置資源(失業),就可以搭配使用貨幣貶值政策。

對于貨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的效應,我們可以進行如下簡單推導和分析。

首先對式(1-10)取增量形式,得

并設總吸收函數A=Ad+aY,其中Ad表示與收入無關的支出部分,稱為自主吸收;系數a代表邊際吸收傾向,表示增量一單位收入中用于吸收(支出)的比例。

同樣取增量形式,得

把式(1-12)代入式(1-11),得

由式(1-13)可知,貶值能否改善國際收支,同樣不是無條件的,在此處它取決于右邊Y、Ad的變動方向,以及它們之間變動相對量級的比較。

當存在閑置資源時(閑置資源效應),貶值后,出口部門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增強,出口擴大,資源流入出口部門,總收入增加同時引起國內支出的增加,若邊際吸收傾向小于1,此時,吸收增長小于收入增長。于是可知,(1-a)ΔY部分大于零。如果在資源轉移流動過程中,還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資源配置效應),則將進一步增強上述效應。如果貶值,經濟已經達到充分就業狀態,則貶值不影響右邊第一項,或只有微小影響。

再看貶值對自主吸收部分的可能影響。如果貶值后,本國物價水平上升,則該國實際貨幣余額(M/P)下降,財富效應可以使得吸收(支出)下降(ΔAd<0);貶值還可能提高進口資本商品的價格,從而抑制本國的投資支出活動,同樣是使ΔAd<0的影響方向。不過,貶值也存在導致ΔAd>0的可能性。例如,貶值后,物價上升可能影響到本國收入分配關系,固定收益階層和債權人受損,他們的支出下降;利潤收入階層和債務人階層則獲益,他們的支出上升,如果后者大于前者,則貶值就會導致自主吸收上升。此外,貶值如果激發了價格攀升預期,則當前的支出也可能提高。

總之,以上分析表明,按照吸收分析法,貶值對國際收支的改善存在很多限制條件。在這樣一種簡單設定下:若a<1,且貶值后,有ΔY>0,ΔAd<0,則我們說,貶值可以改善該國的國際收支。

吸收分析法的主要特點是:第一,該理論建立在宏觀經濟學基礎上,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法將國際收支和整個國民經濟的諸多變量聯系起來。第二,強調政策組合。例如,國際收支赤字時,在采用緊縮性政策的同時如有失業應采取貨幣貶值政策等。第三,和彈性分析法一樣,吸收分析法也只強調國際收支的經常賬戶方面。

三、貨幣分析法

(一)背景與理論假設

貨幣分析法(monetary approach)興盛于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在這段時期內,西方世界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各主要西方國家的經濟不同程度地陷入“滯脹”境地;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經濟學界勢力最大的凱恩斯主義的正統地位發生了動搖,以芝加哥學派為中心的貨幣主義崛起。貨幣主義將其理念和分析方法貫徹到經濟各種現象的研究中,其中就包括了對國際收支和匯率關系的分析。國際收支和匯率的貨幣分析法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蒙代爾(R. A. Mundell)、約翰遜(H. G. Johnson)和福蘭科爾(J. A. Frenkel)。這些貨幣分析法根據研究對象和角度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固定匯率制下的貨幣分析法,主要研究對象和角度是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和解決對策;浮動匯率制下的貨幣分析法,主要研究匯率的決定和變動。這里先介紹第一種類型的貨幣分析法,后一種貨幣分析法將在匯率決定問題中再來介紹。

貨幣分析法把國際收支的不平衡當作貨幣供求不平衡的結果,將分析范圍從經常賬戶擴大到資本金融賬戶。因此,其對國際收支的界定口徑較彈性分析法和吸收分析法更加廣泛與全面。

貨幣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幾點假設。

①經濟處于長期充分就業均衡。

②長期來看貨幣需求穩定,貨幣供給變動不影響實際產出。

③一國的價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于世界市場水平。

(二)主要內容

Ms表示名義貨幣供給,Md表示名義貨幣需求,從長期看在貨幣市場中始終存在著存量均衡的趨勢,也就是說Md總是趨于同Ms相等,即

如果用P表示本國價格水平,Y表示實際產出,PY表示名義產出,k表示貨幣流通速度的倒數,那么貨幣需求方程式可以表示為

上式顯示在k固定不變的前提下,Md是一個穩定的、隨國內價格水平和實際產出正向變化的函數。

名義貨幣供應量是

m為貨幣乘數,是一個常數,指通過銀行的信用創造,使貨幣供應基數多倍擴大的系數。B表示基礎貨幣(monetary base),由國內部分(國內信貸)和國外部分(該國的國際儲備,它是通過國際收支盈余獲得的)組成,分別用DR表示。即

如果將m忽略,把式(1-17),代入式(1-14),得

整理移項后,又可得

式(1-19)從貨幣角度表明國際收支是一種貨幣現象。一國的國際收支赤字是國內信貸擴張引起的超額貨幣供給的結果。當一國國內的貨幣供給大于貨幣的需求,由于貨幣供應量不影響實際產量,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多余的貨幣就要尋找出路,人們必然會增加對國外商品和金融資產的需求,最終導致國際收支赤字。當名義貨幣的需求超過了貨幣供給,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人們必然會減少支出,減少對外國商品和金融資產的需求,最終導致國際收支盈余。

(三)簡要評論

關于本幣貶值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作用,貨幣分析法認為本幣貶值將引起國內價格上升,導致名義貨幣需求上升,因而會壓縮支出。在貨幣供給不增加的情況下,國際收支能得到改善。然而,這種國際收支的改善又是暫時的。因為(固定匯率制下)國際收支盈余將導致貨幣供給增加,隨著貨幣市場恢復均衡,國際收支的盈余也就消失了。

盡管國際收支的貨幣分析法更全面地考慮了國際收支的平衡,而非僅僅貿易收支的平衡問題,一方面是對彈性分析法和吸收分析法的拓展;但從另一方面看,它又忽視了國際收支的結構問題。比如,設國際收支是平衡的(綜合差額=0),然而其中的情況是經常賬戶的逆差在數量上正好等于資本金融賬戶的順差,即該國是通過依靠資本流入來彌補經常賬戶逆差,從而實現國際收支的平衡。但這種平衡也往往具有脆弱性。可見,在國際收支平衡下的內部結構失衡問題是貨幣分析法沒有考慮到的。

此外,貨幣并非是引起國際收支失衡的唯一因素。例如,貿易赤字可能源于產品市場的真實需求因素,此時仍然認定貨幣因素才是唯一源泉,它會引致錯誤的政策應對。

四、結構分析法

結構分析法(structural approach)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其思想淵源于發展經濟學,理論的代表人物也多為發展經濟學的研究者,如瑟沃爾(A. Thirwall)、克列克(T. Klick)等。

(一)基本思想

結構分析法從供給角度分析國際收支的失衡問題。他們認為,國際收支赤字,尤其是長期國際收支赤字,既可源于長期性的過度需求,也可源于長期性的供給不足,而長期性的供給不足又往往由經濟結構問題引起。經濟結構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經濟結構老化

經濟結構老化是指該國產品未能跟上科技、生產條件或者世界市場變化,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由此造成出口供給不足,同時進口替代的空間又持續減少,結果是國際收支出現赤字或者赤字傾向。

2.經濟結構單一

這里的經濟結構單一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出口產品單一。這樣,出口價格易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使得國際收支呈現不穩定性。任何程度的價格下降,都會惡化其國際收支;其次是產業單一偏向初級產品型。而其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采礦機械、電力設備、交通工具等,幾乎沒有進口替代余地,只能依靠進口。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愿望越高,該國國際收支赤字或赤字傾向就越嚴重。

3.經濟結構落后

一國經濟結構落后的特征是,該國出口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低而需求價格彈性高,其進口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高而需求價格彈性低。

從需求收入彈性看,當出口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低時,別國經濟和收入的相對快速增長不能相應拉動該國出口;當進口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高時,本國經濟和收入的相對快速增長卻會導致進口的相應增加。這使得隨著經濟的增長,該國國際收支具有赤字傾向。

從需求價格彈性看,當出口產品需求價格彈性高時,本國出口產品價格的相對上升會導致出口數量大幅減少,從而該國出口值下降;當進口產品需求價格彈性低時,外國產品價格的相對上升卻不能導致本國進口數量的相應減少,從而該國進口值攀升。這樣,當該國貨幣升值時,該國國際收支出現赤字傾向;當該國貨幣貶值時,若其出口產品需求價格彈性不是很高,則也容易出現赤字傾向。

總之,一國經濟結構的老化、單一和落后使該國容易出現國際收支赤字。此時,采用支出增減政策或支出轉換政策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甚至反而有害。而且,這種結構性的失衡具有長期持續性。這是因為經濟結構問題導致國際收支赤字,國際收支赤字又反過來制約了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改善,從而陷入惡性循環,國際收支赤字也就一直持續下去。

(二)政策主張

既然國際收支赤字是由經濟結構引起的,那么,調節政策的重點應該是改善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發展,以此來增加出口產品和進口替代品的種類與數量。

該理論還認為,改善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是增加投資、改善資源流動性,使勞動力和資金等生產要素順利從傳統產業流向新興產業。為了增加投資,結構落后國家應積極提高國內儲蓄,同時經濟結構先進的國家和國際經濟組織應增加對經濟結構落后的國家的投資。經濟結構落后的國家通過改善經濟結構和發展經濟,不僅能有助于克服自身的國際收支困難,同時也能增加從經濟結構先進的國家的進口,從而也有助于經濟結構先進的國家的出口和就業的增長。

專欄一

2016年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 億美元

資料來源:http://www.safe.gov.cn/0430/tjsj.jsp?c_t=6,國家外匯管理局.

注:

1.本表計數采用四舍五入原則。

2.從2010年三季度開始,按照國際標準,將外商投資企業歸屬外方的未分配利潤和已分配未匯出利潤同時記入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經常賬戶收益項目的借方和金融賬戶直接投資的貸方。

專欄二

大衛·休謨與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是15—17世紀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代表商業資本利益的經濟思想和政策主張,重商主義分為早期和晚期。早期被稱為重金主義,國家壟斷全部貿易,絕對禁止貴重金屬外流。而晚期的重商主義也稱貿易差額論,認為不一定要限制貨幣流出,只要保證貿易出超,國家就能不斷地積累貨幣財富。

重商主義的這一論點遭到了英國經濟學家大衛·休謨的反駁。休謨以貨幣數量論為基礎提出“價格-鑄幣流動機制”,說明一國不可能長期獲得貿易盈余。他以英國為例說明這一自動調節機制。假設英國的貨幣(貴金屬)一夜之間消失一半,那么一切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將會相應下降。在這種價格下還有哪個國家能與英國競爭呢?于是各國貨幣會流向英國,英國會有貿易盈余。不久,英國會彌補它所損失的貨幣量并趕上鄰國的水平。這時英國就不再有廉價的商品和廉價勞動力的競爭優勢,于是它的貿易會趨于平衡。反之,如果英國的貨幣(貴金屬)一夜之間增加一倍,則勞務與商品的價格會相應提高。這樣哪個國家能買得起英國的貨物呢?這時英國將出現貿易赤字,大量本國貨幣外流,直到英國貨幣量下降到與鄰國均衡水平相近時為止。休謨關于國際收支的分析建立了外匯理論與一般經濟理論的聯系,揭示了價格、匯率與國際收支的聯動機制。

資料來源:易綱,張磊.國際金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西省| 当阳市| 房山区| 庆云县| 克山县| 博乐市| 鄄城县| 景洪市| 龙江县| 武冈市| 锦屏县| 永靖县| 怀来县| 凤阳县| 海阳市| 楚雄市| 富平县| 乌苏市| 巴彦县| 五峰| 顺昌县| 广水市| 长岛县| 涿鹿县| 特克斯县| 靖安县| 全椒县| 芜湖县| 逊克县| 偏关县| 房产| 镇康县| 荔浦县| 长兴县| 金溪县| 石柱| 彰化县| 谢通门县| 孝感市| 五常市| 牟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