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用心聆聽,從語言密碼破譯對方(1)
- 察言觀色識人術:教你透視人心的132招
- 馬南編著
- 5435字
- 2014-01-22 15:44:35
從言語洞察他人的真實想法
在與人打交道時,我們經常需要透過語言的表面,去看清對方的真實想法。這似乎很難,但只要掌握了規律,其實并不難。
分析一個人的內在表現時,他的真實想法不但隱藏在話題里,也存在于話題的展開方式上。通過一個話題探索到對方的深層心理,其方式有兩種:一是根據話題內容來推測對方的心理秘密:二是根據談話展開方式洞察對方的深層心理,以了解對方的個性特征。如果要想了解對方的性格和內心動態,最容易著手的辦法,就是觀察話題和說話者本身的相關情況。所以說,言談話語,是了解人的重要途徑。
下面告訴大家一些由言語而洞察人心的具體辦法:
在正式場合中發言或演講的人,開始時就清喉嚨者,多數人是由于緊張或不安。
說話時不斷清喉嚨,改變聲調的人,可能還有某種焦慮。
有的人清嗓子,則是因為他(她)對問題仍遲疑不決,需要繼續考慮。一般有這種行為的男人比女人多,成人比兒童多。兒童緊張時一般是結結巴巴,或吞吞吐吐地說“嗯”、“啊”,也有的總喜歡習慣性地反復說:“你知道……”
故意清喉嚨則是對別人的警告,表達一種不滿的情緒,意思是說如果你再不聽話,我可要不客氣了。
口哨聲有時是一種瀟灑或處之泰然的表示,但有的人會以此來虛張聲勢,掩飾內心的惴惴不安。
內心不誠實的人,說話聲音支支吾吾,這是心虛的表現。
內心卑鄙乖張的人,心懷鬼胎,因此聲音會陰陽怪氣,非常刺耳。
有叛逆企圖的人說話時常有幾分愧色。
內心漸趨興盛之時,就容易有言語過激之聲。
內心平靜的人,聲音也會心平氣和。
內心清順暢達之人,言談自有清亮平和之音。
誣蔑他人的人閃爍其詞,喪失操守的人言談吞吞吐吐。
浮躁的人喋喋不休。
心中有疑慮、思想不定的人說話總會模棱兩可。
善良溫和的人話語總是不多。
內心柔和平靜的人,說話之時總是如小橋流水,平柔和緩,極富親和力。
……
事實證明,分析判斷人的言語,是洞察人的心理奧秘的有效方法。從一定的意義上說,言語是一種現象,人的欲望、需求、目的是本質。現象是表現本質的,本質總要通過現象表現出來。言語作為人的欲望需求和目的的表現,有的是直接明顯的,有的是間接隱晦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對于那些直接表達內心動向的語言來說,每個人都能理解,正常的、普通的人際交往,就是以這種語言為媒介進行的。而那些含蓄隱晦甚至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現心理動向的言語,就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了,人與人的差別,大多也就發生在這里。這也是創造思維的用武之地。若能夠知一反三、觸類旁通,反過來想想,倒過來看看,增加點參照物,減少些虛假的東西等等,最后透過言談話語,發現人的深層動機,那就說明,你比別人聰明得多。而這種知人的方法,也就是言語判斷法。
常言道,聽話聽聲,鑼鼓聽音。通過人們發出的不同聲音,說出的不同話語,來透視一個人的心術,是很有道理的。聲音可細分為聲與音兩個方面來說,既可由聲來識人,又可由音來識人,但在實際運用中,通常都是用兩者結合來識別人的心思的。人的聲音,如同人的心性氣質一樣,各不相同。通過人的聲音而判斷人的心性氣質,這樣一來,人的聰慧愚笨、賢能奸邪就可以判斷出來了!成年人固然可以通過聲音判斷人的道德品行,即使嬰兒小孩,精血雖未充實完備,但是其才氣性情的美好丑惡,也很容易被有識之士看破。
“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作為社會中的人,獲取良好人際關系,必須善于從對方的一言一行中捕捉對方的意圖,如此才能聰明地跟形形色色的人相處。
言語察人的三種方法
以下幾種方法也是從言語方面看破人心的幾種方法:
一是直接交談法
就是通過與被考察對象直接交談來辨別他的德才行為。這種方法是人們在知人識人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實踐也證明,這是獲取被考察者言語并能正確判斷其德行較好的一種方法。
日本名古屋商工會議所主席土川元夫有一次接待一位要求到他那里工作的人。談了20分鐘,便作出決定:不能留用。當推薦者問他為什么這么短的時間就能決定取舍的時候,土川元夫說:“這個人和我一見面就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根本不讓我有說話的余地,我在說話時他又滿不在乎地不注意聽,這是他的第一個缺點。其次,他很得意地宣傳他的人事背景,說某某達官貴人是他要好的朋友,另一位名人也是常常和他一起喝酒的酒友,沾沾自喜地炫耀出來故意讓我知道;第三,我想聽的話,他又沒有說出來,真令人擔心,這種人怎么能做同事呢?”聽了這番分析,推薦人也佩服得直點頭。
二是耳聽八方
就是在與被考察者廣泛接觸中,做善聽他們言談的有心人。對被考察者的話,在正式場合下說的要聽,日常生活中說的話也要聽;順耳的話要聽,逆耳的話也要聽;正確的話要聽,錯誤的話也要聽。從被考察對象者的各種閑言碎語中知人識人。譬如一個在正式場合說話的內容是滿口的政治套話,很進步,而在“自由市場”上卻說話不負責任,甚至散布一些不滿的言論,說一些為消極的話。這時,我們就可以判斷出此人心口不一,不可信其言語。
三是委托傳輸法
就是通過第三者來獲取被考察對象的言語。由于主客觀條件的制約,被考察者說話也有一定的選擇和掩飾性。比如有的人在場時不敢說,有的脾氣不投的不愿說,還有的性格內向的不善說。這時,我們可以通過與被考察對象合得來的第三者與其談話,來獲取真實的言語。但是,領導者選擇的第三者應當是為人正直,有責任心的可靠的人,這樣才能保證傳輸言語媒介的“保真度”。
經過多種渠道,獲得了考察對象的大量言語信息后,從這些言語信息中去識破人心。
如何從對方的談話識透其真實心理
◎突然變得“健談”往往是為了阻止對方講話
一般來說,初次見面就很健談的人是比較容易對付的。因為你不需要再煞費苦心地去思考什么話題,也不必千方百計去探查對方的心理,對方的談話,就已經給你判斷他提供了材料。然而,健談的人也不能都認定是積極地想自我表現的人。
在一次相親的場合中,正當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交談甚歡時,一直保持沉默的男方,突然變得滔滔不絕起來。什么原因呢?原來大家正在談論彼此的薪水問題。這位男子不愿提起他薪水不多的問題,才故意岔開話題的,而后來大家果然也沒再提起薪水的問題。
由此,人們講話不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或純粹想說話而開口,有時是為了阻止話題繼續進展或不愿讓對方插嘴才變得健談起來。尤其是對方突然變得話多時,就應該考慮話題中是否有他不愿提及的事。多言并不等于善辯,有時候是為了掩飾自己的不安而放出的煙幕彈。
◎通過對方的隨意話語,可了解他的真實心理
與人交談時,由于常常受到時間的限制,一旦發現談話跑題,性急的人就心急如焚,擔心自己的正事達不到目的,便想方設法把話題拉回來。其實,要探查對方的內心秘密,這種做法是很不高明的。
對方之所以會轉換話題,大致有三種情況。第一是由于粗心大意,第二是因為腦中有新的意念,第三則是故意轉移話題。
不管是由于哪一種情況,眼前對方的注意力已經完全轉向新的話題,所以最好不要打斷他,暫時讓他盡情說下去。這樣一來,如果對方轉移話題是由于一時疏忽,不久他一定會有所發覺,而流露出詫異的表情說:“咦!我們談的主題是什么?”如果是第二種情況,對方并未忘記主題,即使他東拉西扯,最后一定會回到主題上來。如果他根本不想回到主題,你就可以認為他是故意回避主題了。由此可見,“跑題型”的交談,是了解對方真實心理的最好機會。
◎說一些廣泛的客套話
在人際關系中,最容易被破譯密碼的語言,就是客套語。客套語的存在,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客套語要運用恰當,過分牽強而顯得不自然的人,說明此人別有用意。客套語的反面是粗俗語,一些人會對自己心儀之人,必然冒出隨意的言語,以示雙方的關系非同一般,給人以親密感的誤會。
在毫無隔閡的人際關系中,并不需要使用客套話。不過,當在此種親密的人際關系里,突如其來地加入客套話的時候,就必須格外小心。有時候,男女朋友之某一方,使用異乎尋常的客套話時,就很可能是心里有鬼的征兆。
用過分謙虛的言詞談話時,可能在表示強烈的嫉妒心、敵意、輕蔑、警戒心等等。語言是測量雙方情感交流的心理距離的標準。客套話使用過多,并不見得完全表示尊敬,往往也可能含有輕蔑與嫉妒的因素。同時,在無意中會將他人與自己隔離,具有防范自己不被侵犯的預防功能。
某些都市的人,對外鄉人說話很客氣。這從另一個角度看,或許是一種強烈的排他性表現。因此,往往無法與人熟悉,盡是給人以冷淡的印象。以此類推,假使交情深厚的朋友,仍不免使用客套話時,則很可能內心存有自卑感,或者隱藏著敵意。
閑談話題透露人的內心
談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而任何一件事物都可以成為我們談論的話題。在談話中,雖然談話者不是非常直觀地說出自己、透露出自己,但隨著談話的進行,談話者會在不知不覺、有意無意當中暴露出其性格。在這個過程中,注意談論內容是什么,談論者的神態和動作怎樣。細心一點,一定會獲得一些有益的東西。
常常談論自己,包括曾有的經歷、自我的個性、對外界一些事物的看法、態度和意見等等,一般來說,這樣的人性格多比較外向,感情色彩鮮明而且強烈,主觀意識較濃厚,愛表現和公開自己,多少有點虛榮。具有自我陶醉的傾向,屬于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那些言必談己的人,事實上最關心的對象就是自己。深信這個世界就是應該以他為中心來運轉,這種心理除了是一種自我陶醉,也有任性的性格傾向。此外,不僅談論自己,而且動不動就把話題集中在自己家人、工作、家庭等周邊事物的人,也可以將之歸類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與此相反,如果一個人不經常談論自己,包括曾有的經歷、自我的性格、對外界一些事物的看法、態度和意見等等,則表明這個人的性格比較內向,感情色彩不鮮明也不強烈,主觀意識比較淡薄,不太愛表現和公開自己,比較保守,多少有自卑心理。另外這種人可能有很深的城府。
一個人談論的內容多傾向于生活中的瑣事,表明他是屬于安樂型的人,注重享受生活的舒適和安逸。
一個人如果經常談論國家大事,表明他的視野和目光比較開闊,而不是局限在某一個小圈子里。
而愛發牢騷的人,多有壓抑心理,屬于否定型性格。牢騷是心理壓抑的一種發泄,從發泄的牢騷里,可以發現一個人的心態和愿望。抱怨薪水太低的人當中,有不少是因為本身不喜歡這項工作,透過抱怨工資低而把不滿的情緒表達出來;而會貶低上級主管的人,大都具有希望出人頭地卻又不易達成的欲望。這類型愛發牢騷成癖的人,除了心理壓抑和心存不滿之外,還出自一種虛榮心。
喜歡談論他人私事,對別人的私事或隱私追根究底的人,大多是有強烈支配欲的人。其與人交談時,話題總是圍繞著別人打轉,喜歡探聽別人的私事。議論他人隱私的人,以女人居多。對于和自己沒有多大關系的人,如社會名流、電影明星等,喜歡評頭論足,說長道短。這種類型的人除了有支配心理之外,也缺乏知心朋友,心靈空虛、孤獨,且不甘寂寞。
一個人如果喜歡暢想將來,則表明他是一個愛幻想的人,這種人有的能將幻想付諸行動,有的卻不能。前者注重計劃和發展,實實在在地去做,很可能會取得一番成就。但后者只是停留在口頭說說而已,最終多會一事無成。
在談話時,比較注重自然現象,那么這個人的生活一定很有規律,為人處世也非常小心和謹慎。
好提當年勇的人,跟人談話時,常去吹噓自己當年如何奮斗的經歷,惟恐別人不知道他的光榮歷史,而結果,并不像他想像得那樣好。
其實,從某個方面來分析他,可以發現他是個對現實不滿的人,雖然他沒有用怨恨的語言傾訴他的想法,相反卻用自我表現的方式表達出來。
事實上,他還不知道這種自我吹噓的言談,很難適應時代的變化。可以看出他確實陷入某種欲求不滿的環境中,可能他的升職途徑遭受阻礙,或者無法適應目前所處的環境。所以他希望忘卻現實,喜歡追尋往事來彌補現在的境遇。這是一種倒退的現象,因為眼前的情況是如此的殘酷,所以,他仍用夢幻般的表情來談。從他的話題里,別人會發現他的內心深處正在潛伏著一股無可救藥的欲求和不滿的情結。
有的人在和別人談話時,經常把話題扯得很遠,讓你摸不著頭緒,或者不斷地變換話題,讓別人覺得莫名其妙。這說明這種人有著極強的支配欲和自我表現意識,在他的意識中,很少把別人放在眼里,而完全擺出我行我素的模樣,讓別人都去聽從他的主張,以他的意見為主導。
話題的內容不斷變化固然是個好現象,但談得離譜,一切都顯得毫無頭緒的樣子,那就會使聽眾感到索然無味。假如他是個普通人,總談些沒有頭緒的話題,或者不斷改變話題,東拉西扯,那就表示他的思想不集中,給別人留下支離破碎的印象。這說明他是個缺乏理性思考的人。
還有些沖著別人猛說自己長短的人。一般人絕少把自己的長短毫不隱瞞地表現出來,使得大多人會誤以為他是個“誠直之士”大可當作知心朋友,而與之深交。其實,依照心理學上的分析,一般的誠直之士,絕不會動不動就掀出自己的“底牌”,讓別人瞧個夠。自己的長處、短處,說來是一個人的內涵,把自己的內涵,輕易諸于眾人之前,是一般人不屑為之的。
碰到這種人你要知道他的本性是:沒有準則,容易見異思遷;對上司、公司的忠誠度大有存疑的必要;氣量太小,往往為薄物細故而與人鬧翻。
不提出自己的想法,只是附和別人或順著別人話題的人,大多心性格寬厚并且能體貼別人。
過分使用客套話的人,心里存有戒心。在人際交往中,恰當地使用客套話是必要的。但如果兩人的關系原本就相當好,一方卻突如其來地說些客套話,則說明其“心中有鬼”或另有圖謀。同時,引用過度謙虛的言詞,表示此人有強烈的嫉妒心、企圖、輕蔑或戒備心等等。
相反的,故意使用粗話的人,其內心其實是想與對方拉近心理距離,或者希望自己占于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