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千古養性名句——德不孤,必有鄰(1)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出處】出自春秋·老聃《道德經》

【釋義】天下最大的禍害莫過于不知足,最大的過錯莫過于貪得無厭。

【解析】其實,人人都有欲望的機心,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這種欲望的機心變成不正當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那我們就無形中成了機心的奴隸。在欲望的支配下,我們不得不為了權力、為了地位、為了金錢而削尖了腦袋向里鉆。我們常常覺得非常累,但是仍覺得不滿足,因為在我們看來,很多人比自己生活得更富足,很多人的權力比自己大。所以我們別無出路,只能硬著頭皮往前沖,在無奈中透支著體力、精力與生命。

人生如白駒過隙,生命在擁有和失去之間很快就流逝了。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裝滿勢利、欲望等消極的東西,你的心靈哪里還有空間去承載積極的事物呢?

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

【出處】出自戰國·莊周《莊子·大宗師》

【釋義】如果一個人的欲望過多,他就缺少智慧與靈性。

【解析】生活中貪聲色、貪權貴、貪錢財的人,莫有不迷失心智的,而心智的迷失,正是禍害生命的開始。一旦貪欲攫住了大腦,人的心智就全用在了想要得到的東西身上,思之愈深,智力愈單一,理智判定事物的基本能力愈會喪失。莊子認為:“夫得者困,可以為得乎?”想要得到什么反被這所得而困,這能算有所得嗎?可惜擁有貪欲的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甚或自得其樂而不覺危機已來臨。現今眾多詐騙案犯的成功,利用的不正是人們沉溺于貪欲一時引起的智障嗎?一個人,只有從聲色繁華中超脫出來寧靜沉思,才能具有大智慧。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出處】出自春秋·老聃《道德經》

【釋義】真實的話未必好聽,華麗、動聽的話未必真實。信言:真實的話。美:華麗。

【解析】生活中,真實的話往往最傷人。但是聽了逆耳之言絕對不可生不平之念,身處逆境之中也不要有不平之心,因為逆言和逆境都足以激發我們的斗志,以“不美之信言”不斷地洗禮自我。良藥苦口能治病,“信言不美”卻能利于自我的修行。切不可學某些膚淺之輩,一聽逆耳忠言就拂袖而去,一遇不如意之事就怨天尤人;反之,假如一味喜歡聽“美言”,人家一夸獎就得意揚揚,失去了對人生真實的了解,生活也會隨之變得放蕩,在無形中就削弱了自己奮發上進的精神。這種人最容易沉湎于自我陶醉的深淵中,長此以往就等于自飲毒酒而毀掉自己的生命,即使活著也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以約失之者,鮮矣!

【出處】出自《論語·里仁》

【釋義】用禮來約束自己,再犯錯誤的人就少了。約:約束,這里指“約之以禮”。鮮:少的意思。

【解析】謹慎的人過失比較少,放蕩的人則容易犯錯。所以,只有時刻進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才能減少失敗。

要時刻反省自己的良知,用自己的良知與處世標準進行自我約束和管理,因為一個人做了違背道德信義的事,首先受到的是來自內心的懲罰。而正直和誠實就是一個人的良知,是一個人心中的審判官。良心的懲罰是最痛苦的煎熬,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之一。背負著良心的懲罰會讓你寢食難安。要做到坦蕩蕩,唯有讓自己的心充滿正直、誠實之情。當正直和誠實的陽光照耀著你的心靈時,陰霾就會遠離你的世界。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缺斤少兩的事內心都稱得一清二楚,無論別人知不知道,自己的道德柵欄永遠立在那里。

自我約束其實有時是慎獨的一種表現。一切應從自己開始,檢點、約束自己,時刻進行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用自己審視的目光嚴苛地審查自己。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己。

過,則勿憚改

【出處】出自《論語·學而》

【釋義】有了錯誤不要回避,要勇于改正。

【解析】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有了過錯就要設法改正,這雖然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要求,但是對于有些人,特別是有身份的人來說,往往是很難做到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往往會文過飾非,明明錯了也堅持不改,甚至用新的錯誤去掩蓋舊的錯誤。更有一些人,為了面子,堅持不改正自己的錯誤,使許多原本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其結果不但傷害了自己,更傷害了別人。什么是真正的過錯?如果有過錯而不肯改,這就是真正的過錯。

小人之過也必文

【出處】出自《論語·子張》

【釋義】一個小人對于自己的過錯,總是想辦法說出一堆理由,把過錯掩蓋起來。

【解析】人對于自己的過錯,其實很容易發現,但是人類有個通病,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下一秒鐘就找出很多理由來,越想自己越沒有錯。小人為人處世,對于自己的過錯,總會想方設法找出許多理由,把過錯掩蓋起來。而君子自己錯了就會承認,所以過錯一經發現后,就要勇于改正。人總會犯錯,當意識到自己做錯的時候,首先做的不是如何掩飾自己的錯誤,而是找到錯誤的根源,從自身找原因,不要推卸責任,責怪他人。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出處】出自《論語·子張》

【釋義】君子的過錯好比日食、月食。他一犯錯,人人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人都會仰望著他。

【解析】不但君子之過人人都能看到,包括小人在內的一切人犯了錯誤也是人人都能看到。所以人一旦犯了錯誤,還是坦率地承認比較好。然后盡量找到錯誤的原因,再加以改正并避免再犯。這才是最好的對待錯誤的態度和方法。

為什么君子犯了錯誤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呢?這就好比一件黑襯衫,即便沾上了一點臟東西,也不那么醒目,可是一件白襯衫一旦沾上了一點臟東西,就會非常醒目。人們心里有一個期望值,總認為君子是不應該犯錯誤的。即使犯了錯誤,也愿意原諒他們。因為許多人犯錯誤是無意的,或是不可自控的,或一時大意,所以只要愿意改正,人們都愿意諒解。但是犯了錯誤而拒絕改正,那就是故意為惡,所以會得到人們的譴責和痛恨。

人們一般對老師、領導、社會名流、大眾明星等,都會有這樣的期望值,所以這些人一旦有錯,往往也很容易被無形放大。人應該特別注意自律。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出處】出自《論語·衛靈公》

【釋義】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別人。

【解析】人應該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在面對人生的時候,要將立足點放在自己身上。但是在適當的時候求助于別人也不應該被看成是小人,因為人應該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如果我們把求人幫忙都看成是小人的行為,那么還有誰會去幫助別人呢?當然,任何幫助都要有一個限度,不應該成為被幫助者的依賴。

獨生子女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已經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其實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從小經常依賴家長,無論大事小情都由父母操辦,于是一次次失去了培養自己生活自理能力的機會。若要獨立自主,就要嚴格要求自己,在能承受的限度內,盡量依靠自己解決問題。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出處】出自《論語·子罕》

【釋義】不要憑空猜測,不要獨斷專行,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

【解析】每個人都有想象力,都可以猜測事理。一般而言,在事情尚未發生、理由尚未查明之前,我們喜歡發揮想象力,猜測真正的情況。但是,猜測成為習慣之后,主觀意志往往勝過客觀真相,甚至加以曲解,指鹿為馬,顛倒黑白。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沒有必然,都是相對的,變化的。并非我希望做到怎么樣就怎么樣,而事實往往未必。缺少光明,自然無法注意新的跡象,只能困在主觀的狹隘世界里。凡是牽涉到別人的言行的,都要謹慎為之,以免膨脹的自我否定別人,形成各種不必要的困境。

所以,生活中我們對自己要毋意:凡事不能只憑主觀想象,要破除執妄,看清事物的本相。毋必:世事無常,沒有什么是一定發生的。事物不會按照你的預見絲毫不錯亂地走。因此放松,再放松,盡心即可,無愧即可。毋固:凡事應留出一點兒余地,以便回旋,物極必反。毋我:拋棄“我”的觀念,就事說事,就人論人。

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出處】出自《論語·憲問》

【釋義】賜啊,你真的就那么賢良嗎?我可沒有閑工夫去評論別人。

【解析】從人的本性上來說,總是看別人的錯誤比較清楚,看自己的錯誤比較糊涂。所以能看出評論別人的錯誤,從而引起自己的警覺,也是一件有益的事。被評論的人聽了之后能加以改正,則更加功德無量,何樂而不為呢?許多時候,善意的批評其實也是一種對別人的關愛。“批評我們的人是我們的朋友”,這話比主張不批評別人的觀點更有道理。

當然也要注意,不要整天只評論別人的錯誤,而對自己的錯誤視而不見。議論別人的錯誤不是為了幫助別人改正,而是為了取笑別人,或者通過評論別人的錯誤來提高自己的身價,這樣的評論就真正要不得了。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出處】出自《論語·子罕》

【釋義】恭維贊揚的話,誰聽了會不高興?但要能對其進行冷靜的分析才可貴。只感到高興而不去冷靜分析,只聽從規勸卻不改正,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解析】這里孔子主要強調了怎樣對待別人的規勸和贊揚的問題。生活中,我們接受別人對自己的規勸從來就不少,也知道應該按照規勸去做,可惜卻很少實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缺乏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是缺乏足夠的自我修養和理性約束能力。一個人會被別人的贊美沖昏頭腦,甚至分不清哪些贊美是真心的,哪些是虛假的;哪些是對自己成績的肯定,哪些只是對自己的鼓勵。不能夠正確對待贊美,那是很容易迷失自己的。

人真是一個奇怪的動物,對于遵紀守法的規勸,明明是對的,卻容易當成是耳旁風,對于許多虛假的恭維之詞,明明知道是假的,卻依然甘之若飴。

一個人要能真正學會理性看待別人的贊美和批評,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克己復禮

【出處】出自《論語·顏淵》

【釋義】克制自己,使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符合禮的要求。

【解析】生活中總有諸多的失意、落寞,看不慣的人和事實在太多,遭人誤解,被人誹謗,甚至被別人小耍一兩回也是常有之事。對此,那種動不動就罵娘,或以牙還牙、或以拳相向、或自暴自棄的沖動,實在是不明智之舉。做人就應當學會心存坦然、寬容,意寄曠達、寧靜,情系深沉、真摯。這是做人的一種境界,也是學會克制的前提。

其實,克制也很簡單。當你置身于狂熱的球迷之中,面對賽場的風云突變,不跟著起哄,不吹口哨,不扔汽水瓶,這就是一種克制;民主生活會上,面對種種意見、批評,甚至無中生有的詰難,你眼不瞪、眉不皺,這種功過任人評說,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度量就是一種克制;在家庭里,你面對妻子、丈夫的小題大做、喋喋不休,卻一點兒不發脾氣,仍然笑容可掬地端盤洗碗,審視孩子的加減乘除,這份理解和忍耐就是一種克制;別人踩了你的腳,你竟對那人寬容一笑;你申報的高級職稱再次落空,依然不鬧情緒,埋頭工作……所有這些,都是一種克制。

克制體現出成熟美。一個成人如果不懂得克制,往往被人看不起,認為你經受不住痛苦、挫折和失敗。一個人遇事老是沉不住氣又怎能挑起重擔,干出一番大事業呢?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出處】出自《論語·子路》

【釋義】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解析】非常贊同孔子的這一觀點,人應該坦然自若而不應該傲慢無禮。一個人要做到安靜坦然,首先必須能沉著冷靜,不浮躁,也不膽怯;其次,必須能開闊心胸,不輕易生氣動怒。一個人要做到不傲慢,首先必須懂禮貌;其次,必須懂得尊重別人,懂得謙虛謹慎。

一個人在公共場所旁若無人地大聲喧嘩,或自我感覺良好地滔滔不絕,都不是一種很安靜坦然的表現。除非你是聚會的召集人、主持人或表演嘉賓,否則,在公共場所還是安靜坦然些比較好。與人交談,聲音要低一點,讓對方聽到即可。交談時要注意對方的感受,不要說起來就沒完沒了。別人不開口,不一定是欣賞你的口才,也許是處于禮貌才不好意思打斷你乏味的長篇大論。

傲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出處】出自《禮記·曲禮上》

【釋義】驕傲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意志不可自滿,享樂不可過甚。

【解析】一個人總會驕傲自滿、貪得無厭,因此要律己,面對事物要懂得謙虛自守,要有理性的態度。取得一點成績不足為奇,也許你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許時機已經成熟,也許這是一種巧合,不管怎樣,要理性地看待榮譽,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暫時的成績不足以讓你目中無人,天高地厚唯我獨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還是規矩一些,以平常心看待個人取得的成績為好。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出處】出自戰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下》

【釋義】使自己變得不正直的人,是不能夠使別人正直的。

【解析】良好的品德可以影響身邊的人,要做公眾的領頭人,其道德水準就應該高于社會平均水準;事事處處皆應垂范在先,作出榜樣。只有這樣,別人才愿意信任你,敬仰你,進而跟隨你并向你學習。

但是如果自己本身沒有德行,說一套,做一套,不為朋友著想,不從實際出發;還有的甚至欺壓他人,視他人利益于不顧,這樣別人就不會信服你,更有可能照貓畫虎,各存私心,最后導致整個社會風氣的敗壞,“直人”不再。

自恃,無恃人

【出處】出自戰國·韓非《韓非子·外諸說右下》

【釋義】靠自己,不要靠別人。

【解析】生活就像一棵樹,要懂得自我灌溉,這樣才會成長。俗話說,“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是的,人要靠自己。一個人要靠自己,并不是說不需要別人幫助,也不是說不去幫助的別人。只是朋友不可能永遠陪伴你左右,父母也不可能永遠是你停泊的港灣。

出名要趁早,獨立也要趁早。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復雜的人際關系,都需要自己獨立面對。別指望不勞動而有收獲,要學會自立,別太依賴別人,凡事要自己動手。

但攻吾過,毋議人非

【出處】出自清·陳確《不亂說》

【釋義】一心只想克服自己的缺點,不要對別人的是非妄加評論。

【解析】世間萬物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關系,彼此之間又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因此給事物下一個永久性、終結性和全面的評判是不大現實的,這就要求我們不要隨意去論人是非。很多時候我們連自己都沒有看明白,又怎么有能力去看明白別人呢?議論別人的是非不但是自己輕賤了自己,而且很可能還會破壞和別人之間的關系。

每個人都在隱瞞著一些東西,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個人隱私”,就像每個人都要戴著面具生活一樣。其實判斷一個人很簡單,只要他沒惡意就是個好人,沒必要一定要讓他像正人君子一樣一直不犯錯。

人的通病在于總能看見別人身上的缺點,總想指導別人,殊不知,自己也被別人指指點點。與其在背后說別人是非,倒不如用這些精力來改正自己的缺點,提高自身的修養。

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碑店市| 赤峰市| 兰考县| 山东省| 渭南市| 平谷区| 崇阳县| 衡南县| 克什克腾旗| 团风县| 囊谦县| 元阳县| 曲沃县| 井陉县| 香河县| 称多县| 盐边县| 化州市| 海伦市| 固阳县| 大宁县| 屯门区| 泾源县| 济宁市| 梅河口市| 房产| 邵武市| 仪征市| 大城县| 宝兴县| 长泰县| 华宁县| 依兰县| 黄梅县| 通江县| 朝阳县| 兰考县| 大冶市| 凯里市| 台北县| 津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