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千古修身名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2)
- 中華句源(超值金版)
- 雅瑟 蘇陌編著
- 3729字
- 2014-01-23 15:04:52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輕易對別人許下諾言,這些承諾或許會成為你前進和努力的方向與動力,但是諾言多了總會有實現不了的,這樣就容易導致失信和失敗,又容易在人群中留下輕浮和淺薄的壞印象。所以,不要輕易對人許諾。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出處】出自《論語·為政》
【釋義】做一個人卻不講信用,(我)不知道怎么能立身處世。可:可以立身處世。
【解析】信任是相互的。要得到別人的信任,首先自己就要講信用,這樣人們才會信任你。信用是個人最好的無形資產,只有得到人們的信任,別人才可能對你委以重任,辦事才容易成功。
信用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前提,一個人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都必須重諾守信,別人才會相信他,愿意與他打交道,這樣,雙方才有可能建立一種穩定的、長期的聯系。事實上,一個人在社會中生活和工作,總離不開同他人打交道,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更需要他人的支持、幫助,因此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人十分重要。而重諾守信,則是維系人際關系、增進情誼的重要一環。
言忠信,行篤敬
【出處】出自《論語·衛靈公》
【釋義】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
【解析】說話要忠誠,做事要盡責,這不僅是做人的基本素質和要求,更是在社會打拼的基本準則。不管在哪里工作,一個人能做到“說話忠誠,行事敬篤”會更受大家歡迎。
雖然你有一技之長,你對社會有用,社會重用你,但如果你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缺乏最起碼的誠信,那么別人寧可選用比你能力差的人,也不會選用你。因為提高一個人的技能要比提高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容易得多。所以,如果你既有一技之長,又具備了良好的道德修養,那么你就會成為受社會歡迎的人。
君子貞而不諒
【出處】出自《論語·衛靈公》
【釋義】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貞:信。諒:信,這時指小信。
【解析】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兩害相權,取其輕”,也就是為了某種更加有價值的東西,可以犧牲比較小的有價值的東西。但從道德觀的角度來看,這種想法萬萬要不得。一旦以守信是否給你帶來什么價值來衡量,那么守信本身還有什么意義和價值?所以生活中,不能因為是“小信”就可以不去遵守。
許多時候,也許你覺得是“小信”,而對于別人來說卻是影響一生的“大信”,比如帶個口信、送封信之類的事情,你可能覺得是“小信”,但對委托者來說,可能就是關系到其一生婚姻甚至命運的大事。所以即使是“小信”,也不能不守。如果你覺得是可有可無的小信,在你被委托的時候,應該堅決拒絕,或者不要輕易許下你不準備去兌現的小承諾。
失信不立
【出處】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釋義】一個人若失去信用,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解析】“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語,無不表達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品質。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人們不但為誠實守信的美德大唱頌歌,而且努力地身體力行。
誠實守信、信守諾言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美德,更是為人處世之本。所謂誠實,就是忠誠老實,不講假話。誠實的人能忠實于事物的本來面目,不歪曲,不篡改事實,同時也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光明磊落,言語真切,處事實在。
誠實的人反對投機取巧,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爭功推過,弄虛作假,口是心非。一個人要想在社會立足,干出一番事業,就必須具有誠實守信的品德。一個靠弄虛作假、欺上瞞下、騙取榮譽與報酬的人,是要遭人唾罵的。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出處】出自戰國·莊周《莊子·漁父》
【釋義】不真誠就不能打動別人。
【解析】對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真誠。自然、率性而行的真情實感才能打動人心,一切違背人的“性命之情”的虛假矯情都是影響你成功的因素。“真”表示一種至誠的境界: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具體來說就是:真正的悲痛沒有哭聲而哀傷,真正的怒氣未曾發作而威嚴,真正的親熱未曾含笑而和善。而勉強啼哭的人雖然外表悲痛其實并不哀傷,勉強發怒的人雖然外表嚴厲其實并不威嚴,勉強親熱的人雖然笑容滿面其實并不和善。自然的真性存在于內心,神情的表露流于外在,這就是看重真情本性的原因。這種真心在內,神態在外,內外統一。“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巧詐不如拙誠
【出處】出自戰國·韓非《韓非子·說林上》
【釋義】奸巧詭詐,不如笨拙誠實。
【解析】“巧詐”是指欺狂而表面掩飾的做法。乍看之下,好像是機靈的策略,在短期內也可能會有很大的收獲,但是時間一久,周圍的人便會懷疑甚至有遠離的可能性。相反,“拙誠”是指誠心地做事,行為或許比較愚直,但是會贏得大多數人的心。
如果做事情沒有進行長遠的打算,打一槍就換一個地方,雖然暫時能贏得一些小利,但時間一久你的“信用價值”就會人人皆知。所以,如果你打算把事業做大做久,還是要以誠信為本,因為只有誠信才能獲得人心。
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
【出處】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釋義】與其獲得百斤黃金,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個承諾。
【解析】如果一個人言而無信,失去了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就如同失去了比千金還寶貴的東西。信用如此重要,故長期以來一直為人們所重視,有“一諾千金”之譽。
誠信對一個人、一個企業都是無形的財富,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本。一個人、一個企業堅持走正直誠實的道路,必定會實現良好的愿景。如果你以誠待人,在工作中樹立起誠信的品牌,相信你一定會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和幫助,你的工作和事業也會開創出一個嶄新的局面。反之,你將會被眾人所隔離,成為一株在角落里生長的小草。
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出處】出自北宋·周敦頤《通書·誠》
【釋義】誠是仁義禮智信五常及一切德行的基礎。
【解析】誠實地對待工作、對待周圍的人,不僅對個人的心理健康有益,而且有助于消除人際間的種種猜疑,有利于增進人際間的互信與團結。在工作中保持誠實與守信的品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所從事的職業會嚴格地考驗你能否誠實與守信、自我控制、公正和坦誠。唯其難能,所以可貴,那些經受了考驗、沒有被玷污并且能保持誠實與守信品格的人才會得到人們的信任,并將被賦予更重大的任務,而且有機會取得更偉大的成就。
吾日三省吾身
【出處】出自《論語·學而》
【釋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曾子說:“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為人家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實守信?老師教我的東西,有沒有反復練習直到掌握呢?”
【解析】原句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出處】出自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釋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高尚君子的行為,以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
【解析】這句話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全文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君子之修身也,內正其身,外正其容
【出處】出自《論語》
【釋義】意思是說:君子要修身,要從內在端正他自己的思想,外在要端正他自己的儀容。
【解析】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衛國發生內亂,當時子路和子羔均在衛國做官,子路本來在外面,聽說后立即趕了回去,正好遇見子羔出城,子羔對他說:“出公去矣,而城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害。”而子路卻說:“食其食者不避其難。”于是進入城中,在平定內亂的廝殺之中,子路受了重傷,而且系在脖子上的帽帶也被擊斷,子路說:“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子路系端正自己的帽子而死,被亂兵剁成了肉醬。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出處】出自春秋·左丘明《國語·周語下》
【釋義】順隨善良像登山一樣,順隨惡行像山崩一樣,比喻學好很難,學壞極容易。
【解析】原句是:“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昔孔甲亂夏,四世而隕;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帝甲亂之,七世而隕。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興,幽王亂之,十有四世矣。”
這句話通俗的解釋就是人如果選擇了走正道,那么自己的地位也就像登梯子一樣會越登越高;如果選擇了走邪道,那么就如同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因為惡勢力最終的結局都是要崩潰的。一個人學好很難,因為在成長的道路上他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的困難要克服,學好就意味著要不斷地克服自己的惰性,不斷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一個人學壞卻很容易,因為社會上有很多的誘惑在向你招手,只要在成長的道路上稍有疏忽,就會出偏差。
從善就像登山一樣,需要堅強的毅力和勇氣,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從惡就像山崩一樣,速度很快!
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
【出處】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
【釋義】這句話用來比喻為在位者禮賢下士,殷切求才。后來,曹操在他的詩中有一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引用的就是這個典故,說的是只有像周公那樣禮待賢才(周公見到賢才,若在吃飯,會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馬上接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歸向我。
【解析】周公就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過了兩年就病死了。他十三歲的兒子姬誦繼承王位。那時候,剛建立的周王朝還不太穩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助成王掌管國家大事,實際上是代理天子的職權。歷史上稱為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