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千古修身名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1)

禮,與其奢也,寧儉

【出處】出自《論語·八佾》

【釋義】禮儀,與其奢侈,不如節儉。

【解析】禮多人不怪,怪就怪在為禮而禮。踐行禮儀在于內心誠敬與否,不在于形式。例如見面握手,有的人生怕對方感受不到自己的熱情,用力攥緊對方的手不放,仍嫌不夠,還要劇烈搖晃、擁抱……這就是禮太奢,讓人無所適從,只能適得其反,還不如簡單誠懇地握一下,更容易讓人接受和明白。婚禮,人們總是大操大辦,講究排場,似乎忘記了它的意義在于祝福新人。況且,這種奢侈的婚禮理念是一種過度的浪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炫耀傲慢的心態。如此奢辦婚事,只會耗費錢財和精力,浪費資源和時間。

禮之用,和為貴

【出處】出自《論語·學而》

【釋義】禮的作用,最主要的是使人和諧共處。

【解析】人難免自私,人與人之間難免有沖突,如果人人自私無禮,社會自然永無寧日。禮的作用就是調節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增加人的文明性,減弱競爭的殘酷劇烈,提高社會的溫情與和諧度。有時,一聲“對不起”,便能化解劍拔弩張的沖突,一句“不要緊”,便能給人送去一陣溫暖的春風。但過于講求和氣,凡事小心翼翼、唯唯諾諾,就算自己是對的,也不敢爭,生怕得罪了別人。這就是“知和而和”,為了和氣而和氣。在自我和他人的天平上,這類人過于偏重于他人,是矯枉過正了。

禮的作用,是在自我和他人之間保持一種平衡。“以禮節之”要適度,既不能目中無人,也不要懦弱卑下,而應該不卑不亢。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出處】出自《論語·雍也》

【釋義】質樸勝過文采,就顯得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顯得做作。只有做到文采與質樸兼備,兩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才是君子。

【解析】人如果沒有質樸之性,即使再有氣質,也會令人討厭;反過來,如果只有質樸之性,而氣質全無,也是令人厭惡的。假如你熱了,不管什么場合就把外衣脫下;你走路走累了,就把腳放在辦公桌上;或者你餓了,吃飯時口中吧唧作響,喝湯時滿嘴流油……諸如此類,你毫無遮掩,倒確實是質樸,只是會讓周圍的人感到不愉快或者不舒服。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出處】出自《論語·述而》

【釋義】孔子在有喪事的人身旁進食,從沒有吃飽過。

【解析】孔子在參加喪禮時怎么會吃不飽呢?因為服喪者有悲哀惻隱之心,而并非酒桌飯菜不夠吃。這一禮儀對我們今天在參加葬禮時仍有借鑒作用。本來失去親人就是一件極度悲傷的事情,如果我們去參加喪禮而不顧及周圍的環境氣氛,不顧及別人的感情,只顧自己的口腹之欲,是非常失禮的行為,也是對死者的不尊重。

辦喪事,在于感謝親朋好友對故人及家庭的關心,以及喪事料理的操勞。但是現在某些“孝子賢孫”卻一味追求所謂的風光體面,大操大辦,只為顯示自己的能力和昭示他人“我是一個孝子”。喪葬本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但如果大操大辦,追求“酒足飯飽”,舉辦喪事還有何意義?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出處】出自《詩經·衛風·碩人》

【釋義】巧笑的面靨多好看,水靈的雙眼分外嬌。

【解析】在人們的交談中,雙方身體語言使用最多的就是“眼神”。人們在談話時,只要不是與盲人相會,他們的眼睛常常超過了有聲語言。有些說不清的內心情感,可能一個眼神就表達了。然而,有些眼神卻足以讓人們感到不安。在與陌生人的視線相遇時,我們時常會慌張地把視線轉移到別的地方,這是在暗示“我不認識你”“我和你沒有任何牽連”;在與朋友說話時,我們時常會緊緊地盯著他的臉龐,表示“我在聽你講話”“你說得真好”等等。其實,平時我們在與人交談時,注視對方的眼睛是一種禮貌。但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度,常常會令對方感到不適甚至不悅,反而是一種失禮。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出處】出自《論語·子罕》

【釋義】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或是盲人時,即使對方年少,也一定要從他的坐席上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則一定會改步快行。

【解析】以禮待人,不以對方的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對有官位的人,應該表示尊敬;對身上戴孝的人,他們是遭遇不幸者,也應該表示尊敬;對盲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叫“弱勢群體”,更應該表示尊敬。你不要打擾他們太久,不要驚擾了他們的傷痛,你應該悄悄地從他們面前經過。這就是一種禮儀,這就是對人的一種尊敬。如果我們都具備了這樣的道德觀念,相信終有一日會真正消除對殘疾人的歧視。

我們對于那些比自己富裕的人、比自己社會地位高的人、比自己有名的人容易表現出自己的尊敬之意,而對于那些比自己貧窮的人、比自己社會地位低的人、比自己學問低的人不容易表達自己的尊重之意,這是值得我們經常反省的。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出處】出自《論語·鄉黨》

【釋義】鄉親們的飲酒儀式結束時,(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解析】尊老敬老不僅是一種孝道,更是一種禮儀。這種禮儀在今天仍值得我們繼續保持,不管是聚餐、座談,還是觀看大型晚會……在散場前都應該讓老年人先離場,之后我們再離場。

“老”的含義在古代比較單純,僅指年齡而已;在今天,則除了年齡之外,還包括閱歷、資歷等許多東西。比如說,盡管兩個人年齡差不多,但是你比我進這個企業早,對我來說,你就是我的前輩,你對這個企業的貢獻就比我大,我就應該尊重你,這是在平等的彼此尊重的前提下更高一層次的尊重。

不學禮,無以立

【出處】出自《論語·季氏》

【釋義】不懂得禮儀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

【解析】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沒有基本的禮儀是不行的。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切記這一點,更要做到有的放矢,展現自己好的禮儀風貌。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出處】出自《禮記·曲禮》

【釋義】人有禮儀規范就會和諧,沒有禮儀規范就會有危害。

【解析】在生活或工作中,若不想遭人嫉妒乃至怨恨,最好的行為便是“凡事以禮為先”。也許你不經意的一種行為,隨地吐痰、出言不遜、耀武揚威……別人都會對你產生反感,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就此大打折扣。德國有一句諺語叫“脫帽在手,世界任你走”。有禮節不一定總能為你帶來好運,但沒有禮節卻往往使你與幸運擦肩而過。要想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走得更遠、更好,就要時刻注意保持禮節。

禮,不妄說人,不辭費

【出處】出自《禮記·曲禮》

【釋義】禮是不能隨隨便便取悅于人的,也不可說多余的話。

【解析】禮儀的教育就好比是一對寶劍的砥礪,材質再好的人,也需要它的打磨。所以,如果不刮去它表面的生澀,不砥礪它的鋒刃,那么這把劍連繩子也割不斷。

在我們的身邊,總會有這樣的一些人,為了獲取朋友的好感或是得到上級的肯定,經常別人說什么自己就說什么,結果被別人所忽視,在朋友和上級心目中的地位也不會很高。還有一些人,他們喜歡向別人傾吐苦水,無論是情感危機中的失戀、婚變,還是工作危機中的工作上不順心,對老板、同事有想法,統統向別人坦露。雖然這樣的交談可以讓你們親密無間,但時間一長就會令人感到乏味,何況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能夠嚴守秘密的人很少。說話要守“禮”,既要在尊重他人的意見的同時說出自己的心聲,發表自己的見解,也要把握說話的內容和分寸。沒有禮,一個人的語言再優美動聽,也都不過是不可觸摸的空話。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出處】出自《論語·里仁》

【釋義】君子知道的是義理,小人知道的是私利。

【解析】對于義和利的態度,是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在孔子眼中,道德高尚的君子重義而輕利,見利而為的小人重利而輕義。前者受人尊敬,而后者卻讓人生厭。

小人唯利是圖。他心無旁騖,不顧一切地逐利而行,甚至為盈六欲而隱七情,為平欲壑,不擇手段,不知廉恥,置一切道義于不顧,頭尖尖的,尋找利益的氣息,一路鉆營。小人凡事以利的角度出發,如果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心里還能順暢;一旦稍有差錯,最容易產生怨恨心理,認為周圍的人在與自己作對。而在君子眼中,仁義重于金錢,當朋友需要資金周轉時,即使自己囊中羞澀,也會竭盡全力幫助朋友。

孔子把“義”與“利”分別開來,并以此作為衡量君子和小人的標準,其良苦用心就是要讓我們重義而輕利,不要唯利是圖,只知道一心追求利益而舍了道義。

見利思義

【出處】出自《論語·憲問》

【釋義】面對利益時要考慮是否符合道義。

【解析】利,是人之所欲。人要生存,要解決衣食住行問題,就不能沒有對利的追求。人還要求不斷改善生存條件,過更好的生活。這都是人之常情。但是,對利的追求,應該受到一定的制約,應當不失德義。如若我們取了不義之利,則心不安,受之有愧;而且他人不服,法也不容,甚至后患無窮。宋·陳普說:“利出私情害萬端,義循天理樂而安。”為了眼前一時的不義之利,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身敗名裂甚至惹來殺身之禍。

為了一己私利而置德義于不顧的人,是有失人格的人。這類人定會為人所不齒,遭人唾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見對自己有利的事,可多考慮一下義的方面。“義”就是“宜”:看看這個利是不是合理、合情、合法。

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

【出處】出自《論語·子罕》

【釋義】這里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

【解析】如果無意中得到一塊稀世珍寶,你會怎樣選擇呢?是交公還是據為己有,抑或以高價賣給他人?古時人們多以“待價而沽”作為自己的籌碼,只要價錢合理就出手,現在的人們依舊遵循這一潛規則。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說,如果藏之深山或束之高閣,即使再好的東西也會失去其價值。

可是在作出利益的選擇時,我們也要慎重考慮是否符合“義”。于家人、于朋友、于公司……是否公平?這一行為是否傷害了你們之間的感情?其實,追求利益是人之常情,只要符合道義;否則,你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出處】出自《論語·陽貨》

【釋義】君子以義作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無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偷盜。

【解析】關于勇敢,不同文化修養的人和不同年齡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對于小孩來說,只要是別人不敢做的,有人敢去做,就會被認為是勇敢的。長大后,對勇敢的理解有了變化,敢于去做有危險性的事被認為是勇敢,并且所做事情的危險性越高代表其越勇敢。孔子則認為,能夠不顧一切地維護義的人才算是勇敢,這其中,能因為不義而感到羞愧的也算是勇敢,即“知恥為勇”。

一個人的勇敢如果不是為了維護正義,那就是匹夫之勇,是不值得尊敬的,因為那樣的勇敢只能是一種暴力,一種違法亂紀的野蠻行為。用自己的勇氣去偷去搶,那不是真正的勇士,是對別人生命和自己生命的一種糟蹋。一個真正勇敢的人在面臨貧苦和苦難時,始終堅守“義”,不會因環境的影響而動搖。

放于利而行,多怨

【出處】出自《論語·里仁》

【釋義】為追求自己的私利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解析】追求利不僅指追求錢財、物品、升官發財,凡對自己有好處的利都追求。然而以謀利為根本動機,以追逐利潤為首要法則,對人心、對社會都具有極強的腐蝕性作用。奸商囤積居奇,不法生產者制造偽劣商品,股票投機希望一夜之間變為暴發戶,以及全民經商、全國炒股,都是利欲腐蝕人心與社會的表現。因為利是生命中原始的占有沖動,往往會不顧人間道德侵害他人與社會。

人在社會上的一舉一動,凡與自己有利益的才去做,沒有利益的就不去做,這種人在社會上立不了足,只會招怨。因此,早有先見之明的孔子,提醒人們要清醒認識到極端自私的求利心理與行為對人心、社會有腐蝕作用。

我欲仁,斯仁至矣

【出處】出自《論語·述而》

【釋義】我內心想到仁,仁自然就會來。

【解析】許多人都知道仁愛很好,很值得去追求,但是一看到仁的標準有那么多,往往會產生畏難情緒。因此,孔子在這里告訴我們仁的標準雖然很高,但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任何人都有能力可以爭取達到的一個目標。追求仁的修養,不是有沒有能力的問題,而是愿意不愿意的問題。學習和培養仁愛精神,可以從我們所接觸的人開始,可以從每一件小事開始。“仁”并不是看不到、摸不著、很高遠的,只要在觀念上引發仁慈心,去愛別人,有一點愛心存在,就是仁愛,就可達于仁道。

仁不以勇,義不以力

【出處】出自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

【釋義】施行仁義,不能憑借勇猛與暴力。

【解析】仁義,常常被人們理解為“哥們義氣”。如果一個人受到欺負,其他人則憤憤不平,出于“仁義”,對外人輕則言語辱罵,重則拳腳相加,甚至手拿棍棒、片刀追打。既是“仁義”,就要“勇”字當先、勇往直前,否則對不起朋友,何況,現在不表現勇氣,更待何時。雖然生活中不能缺少勇,但是并不意味著處處需要勇、時時需要勇。勇是你走出困境的奮力一搏,是你邁向成功的基石。朋友有難,需要你的鼎力相助,但不需要你的勇猛與暴力。暴力是解決不了仁義問題的。

仁者不乘危以邀利

【出處】出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釋義】仁義之人不會乘人之危而取利。

【解析】“取之有道”的這個“道”在今天的主要內涵是“法律法規”,依法取利,就是可貴的“取之有道”。說到底,也就是仁義之道——仁道。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對于個人是這樣,對于企業組織更是這樣;否則,你的所得將是不“義”之財,不能長久,甚至會給你帶來長遠的傷害。

義利和合,義利兼顧,既知其分,又知其合,互相協調、制約,并使兩者有一定張力,使人謀利時不忘義,以義制約、指導謀利,講義時兼顧利,使其有謀利的積極性,并由謀私利而推及公利,這是人生應走之路。

修辭立其誠

【出處】出自《周易·乾·文言》

【釋義】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解析】“誠”有多種含義,如誠實、誠懇、忠誠等,但其核心意義是真實而不虛妄。誠是作用于人的內心的道德規范,要求人們能夠保守內心的本真,真實表露自己的心聲,絲毫不加任何掩飾,真正做到表里如一。只有首先不欺騙自己,達到內心的真誠,才不至于去欺騙別人。誠的最高境界是“真”。人的言論應該以誠信為本。這里的誠信包括名實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名實一致,是說言論要與事實相符;言行一致,是說言論要與行動相符;表里一致,是說口里說的與心里想的相符,不能口是心非。要想做到保持自己的人格“修辭立其誠”,就要從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

輕諾必寡信

【出處】出自春秋·老聃《老子》

【釋義】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解析】凡是輕易承諾的人,必定缺少信用。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讀:一是一個人輕易承諾,也許這是一種缺少誠心的承諾。凡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輕易許下承諾的人,在執行的過程中必然困難重重,很難遵守他的諾言,這種承諾本身也就缺少信用。二是一個人輕易承諾,別人看到他不能兌現承諾,那么就會對他失去信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丰县| 乌兰浩特市| 武城县| 婺源县| 裕民县| 阿城市| 常德市| 聂拉木县| 铅山县| 齐河县| 克山县| 安达市| 修武县| 台前县| 肇东市| 杭锦后旗| 河北区| 旬邑县| 夏河县| 易门县| 梅州市| 肥城市| 衢州市| 怀远县| 昭觉县| 海门市| 龙州县| 双鸭山市| 湘潭市| 荃湾区| 四子王旗| 永德县| 廊坊市| 新乡县| 新津县| 大同县| 祁东县| 铜川市| 托克托县| 黔江区| 临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