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千古為學名句——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3)
- 中華句源(超值金版)
- 雅瑟 蘇陌編著
- 5459字
- 2014-01-23 15:04:52
無論是身處學校的學生,還是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都只是踏上人生之路的一個起點,要想得心應手地工作,或有所成就,依然需要長期的虛心學習和努力。不要以為一個大學畢業生就能走遍天下都不怕,不但是今天中國,即便是在發達國家,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人也比比皆是。大學畢業而碌碌無為、一事無成、虛度一生的人在生活中也不少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出處】出自戰國·屈原《離騷》
【釋義】在追尋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解析】一個人從牙牙學語到成龍成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中會遇到許多未知的困難。如果你想與眾不同,如果你想成為大器之才,那么你就要擁有比其他人堅持得更久的能力。
你可以堅持每天看書一個小時,你可以堅持每天健身半小時;你可以堅持每天都向夢想前進一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
成長的道路曲折而漫長,要通過不遺余力地求索才能看到最美麗的風景。人生之事貴在堅持,難在堅持。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出處】出自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
【釋義】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長大的。暴:同“曝(pù)”,曬。
【解析】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雖然優越的家庭環境、優秀的學校和老師、豐富的知識材料為你提供一切學習資源,但如果不能用恒心和毅力來獲取,那么想成為一員大將,很難。
學習非專心致志、下苦工夫不可,若是今天學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十天再去學,怎么會學到知識呢?貪玩是人的天性,成大器的人之所以成功,就是他們把玩耍的時間都用在向目標前進的學習上了。
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質的變化,所以學習貴在堅持,切忌一曝十寒,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切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出處】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釋義】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以后不見得就有出息。了了:聰明。
【解析】有時候要看一個人的成就或未來是否成功,不能只從這個人年幼時的成績或表現來判斷。很多成功者可能以前都不是最聰明的人或是成績優秀的人,但是他們愿意努力,具備積極向上和謙虛的態度,最終獲得成功。
相反,很多人自恃生性聰明,懂很多事情,所以不肯好好學習,不勤奮讀書,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長大后反會變成庸碌之人。聰明和有出息不能畫等號,聰明但不努力,不可能作出成績來。
自古雄才多磨難,紈绔子弟少偉男
【出處】出自《七律·勸學》
【釋義】自古以來凡是成大事的英雄豪杰都是經歷過很多磨難的,而那些富貴人家的子弟很少有人能成就大事的。
【解析】只有經歷了挫折和磨難,意志品質和處世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而紈绔子弟往往嬌生慣養,缺少磨難,則其意志品質和能力都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也就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和優越的客觀環境。若要作出自己的成績,就不能依賴父母的優越條件,享受他們的嬌寵;不能因為面子而不敢承擔自己的過失;遇到挫折奮力迎接,不再退縮。
優越的條件并不可怕,關鍵在于你是否有戰勝自我的決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出處】出自東漢·張衡《應閑》
【釋義】人生在世上就應該勤奮,不去追求進取哪來收獲呢?
【解析】有的人有這樣一種想法,我為什么要勤奮學習?自己本身沒有這種天賦,就算付出再多也不會取得別人那輝煌的成績。
然而,他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一個智商高的人如果懶惰,會一事無成,那是因為他以為自己很聰明,任何事可以不學不做,都會認為自己比別人強。今天的事可以拖到明天或者是后天再做,就這樣拖下去,到最終一事無成。一個普通人勤奮便會做成大事。正是因為他不敢懈怠,孜孜不倦地學習,每天學一點,日子久了積累知識也多了,正應了“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道理。
勤奮成就未來,并不是一句空話。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出處】出自北宋·蘇軾《晁錯論》
【釋義】自古以來的能建功立業做大事的人,不僅有超脫俗世的才能,也一定會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解析】俗話說,“石看紋理山看脈,人看志氣樹看材”。一個人如果沒有志氣,就不會奮發向上,也成不了一個有成就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做事功敗垂成,不是因為他們不具備才能,而是因為他們缺乏堅韌不拔的毅力。
志有高下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就像登山一樣。有的人發誓要登上最高的山,有的人卻只想攀上丘陵。登高山固然辛苦,只要堅持到底,必能如愿。那種“一覽眾山小”的境界,豈是登丘陵的人所能感悟和企及的?
有“超世之才”,但沒有“堅韌不拔之志”,是什么也做不成的。
初生之犢不懼虎
【出處】出自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
【釋義】剛出生的小牛不怕老虎。
【解析】敢說敢干、無所畏懼的精神,正是青年人所具有的優勢。青年人涉世不深,思想上很少顧慮,做事不畏首畏尾,常常有勇敢之舉。一些不好干、不能干的事,總要去嘗試。正是擁有這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和沖勁,無論做什么事,年輕人都敢闖敢試,敢于面對困難、積極應對挑戰,保持活力、保持干勁。
在年輕人心中沒有失敗,沒有放棄,“無畏向前,勇者無敵”是他們始終堅持的信念。
附:名句薈萃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
【釋義】如果登高必定從山下開始,如果登遠山必定從近處起。
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處著腳。
【釋義】要使自己建立功業,做任何事都要腳踏實地。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
【釋義】千里的行程必從腳下起步,高山峻嶺必由微塵積起。
君子之學,未嘗離行以為知也必矣。
【釋義】君子學習,離開行必然不能獲得真知。
托之于空言,不如著之于行事之有征也。
【釋義】只講空話,不如作出有成效的事情。
知雖良而能不逮,猶之乎弗知。
【釋義】雖有良好智慧但身體力行的能力卻不足,這等于不知。
以知為首,尊知而賤能,則能廢。
【釋義】過分強調知而輕視實踐,人就會失去實踐能力。
弗慮胡獲,弗為胡成?
【釋義】不思考怎么能獲得知識,不行動怎么能得到成功?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釋義】認識得真切厚實本身就是行動,行動得明白自覺其中就有認識。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釋義】知道得越清楚,行動就越堅決;行動越堅決,知道得就越清楚。
見聞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親行焉。
【釋義】從見聞得到的知識,不如心中已了解的,心中了解的,不如經過實踐體驗的。
“體驗”二字,學者最親切。
【釋義】讀書人通過實踐去思考問題,感受最為親切。
須是識在所行之先。
【釋義】知在先,行在后,有知才有行。
不患出言之難,而患踐言之難。
【釋義】說出道理并不難,難的是去實踐它。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
【釋義】接觸事物然后獲得知識,把學到的知識付之實踐就知道實踐的艱難。
行然后知之艱,非力行焉者不能知也。
【釋義】行動起來才知道實踐的艱難,因為不力行就不能獲得知識。
知行兼舉。
【釋義】知和行都要重視,不可偏廢。
三折肱,為良醫。
【釋義】多次摔斷胳膊的人,可以成為高明的醫生。說明知識來源于實踐,實踐出真知。
為學無別法,只是知一字,行一字,知一句,行一句,便有益。
【釋義】學習沒有什么別的方法,只要是能夠知道一點,就做一點,知道一些,就做一些,就會有所裨益。
傳聞不如親見,視景不如察形。
【釋義】憑借傳聞了解事情,不如親眼觀看。只看看影子,不如直接觀察事物的形狀。
技無大小,貴在能精。
【釋義】一個人的才能并不在于大小,而貴在能夠精通。
生而知之者寡矣,學而知之者眾矣。
【釋義】生下來就知道的人少,學習才知道的人多。
虛而往,實而歸。
【釋義】虛心地前往學習,就會滿載而歸。
整瓶不搖半瓶搖。
【釋義】比喻有真才實學的人倒謙虛,而淺薄的人反而喜歡炫耀自己。
君看構大廈,何曾一日成。
【釋義】請你看看建筑一座大廈,哪會有一天就建成的?
多聞以為富。
【釋義】見聞廣博可以豐富自己的學識。
學者貴能博聞也。
【釋義】讀書人最重視的就是要能廣博地吸取知識。
時無遠近,事無巨細,以成博識。
【釋義】時間不分遠近,事情不分大小,都要通曉,以便成為學識淵博的人。
坐集千古之智。
【釋義】要廣為收集久遠古代的智慧(指著作)。
多聞則守之以約,多見則守之以卓。
【釋義】博聞廣識要掌握要領,有高明的見解要見多識廣。
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約之。
【釋義】廣泛學習,詳細地解說,在融會貫通以后,再加以簡約。
學者博覽而就善。
【釋義】治學者要廣泛地閱讀,但要吸取其中正確、有用的內容。
博觀而約取。
【釋義】書要多看,但要善于攝取精華。
不廣求,故得;不雜學,故明。
【釋義】做學問不以能貪多求雜,而要注重專精,才有長進。
不一則不專,不專則不能。
【釋義】不集中攻習一種藝術就難以有專長,沒有專長就難盡其才能。
貪多嚼不爛。
【釋義】貪婪多吃卻不能消化。比喻貪求多得而不能運用。
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以安詩。
【釋義】不先學習調弦雜弄,就指頭不活,彈不好琴;不先學習廣泛地打比喻,就學不好詩。這說明,學習要注重打好基礎。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釋義】好問必多知,自以為是則學不到東西。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
【釋義】向知識、才能不如自己的人請教。
善學古人之長,毋襲古人之病。
【釋義】要善于學習古人的長處,不要沿襲古人的短處。
善學者得魚忘筌,不善學者刻舟求劍。
【釋義】會學習的人捕得了魚就忘記了筌,不會學習的人就拘泥固執,不知變化。筌:捕魚的竹器。
不學古人,法無一可;竟似古人,何處著我?
【釋義】不借鑒古人,則無所遵循;如果照搬古人一套,那么就沒有自己的創見。
集眾長歸于我,斯為大為。
【釋義】把眾人之長都歸我,這才稱得上集其大成。
學則正,否則邪。
【釋義】讀書學習就會走上正路,否則就會走入邪道。
才飽身自貴,巷荒門豈貧。
【釋義】富有才學的人本身是高貴的,即使身居陋室也不算貧賤。
人一日無米則饑,一日無字則瞽。
【釋義】人一天不吃飯就要饑餓,一天不讀書就要變成瞎子。
人之心不學則懵也。
【釋義】人不學習就不明事理。
荊山之璞雖美,不琢不成其寶。
【釋義】楚地山中所產的璞雖然美好,但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為寶貴的美玉。比喻人有好的天資,如果不學習,也不會成才。
解蔽莫如學。
【釋義】消除愚謬,最好是學習。
讀書何所求?將以通事理。
【釋義】讀書所追求的是什么?目的是通達事理。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釋義】讀書人不必出門,卻能了解世間萬事。
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
【釋義】不祈求多積財富,以知識多為富有。
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
【釋義】學習要順著自己的志向,敏于求知,就會取得成功。
用心專者,不聞雷霆之震驚。
【釋義】用心專一而進行學習的人,雷聲也驚動不了。
讀書要在存心久。
【釋義】讀書最重要的是專心致志,持之以恒。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釋義】一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經過學習而知道的人,是次等;遇到困惑再去學習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惑而不學習,這種人就是最下等的了。
多聞以為富。
【釋義】見聞廣博可以豐富自己的學識。
學者貴能博聞也。
【釋義】讀書人最重視的就是要能廣博地吸取知識。
習勤忘勞,習逸成惰。
【釋義】習慣于勤奮,就會忘掉勞苦;習慣于舒適,就會養成懶散的作風。
習閑成懶,習懶成病。
【釋義】習慣于閑散的生活,就會變成懶惰;懶惰慣了,就會得病。
夜眠須在后,起則每須先。
【釋義】晚上不應睡得過早,要養成早起的習慣。
管中窺豹,只見一斑。
【釋義】從竹管里看豹子,只能看到它的一個斑紋。用來比喻眼光狹窄,所見有限;或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全體。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釋義】對同一個問題,仁者看了說是仁,智者看了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釋義】如果只是獨自一個人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討論,就會孤陋寡聞。
男兒立身須自強。
【釋義】男子漢做人應當發憤圖強。
世上英雄本無主。
【釋義】世上本來就沒有限定誰是英雄。
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
【釋義】立志行萬里的人,是不會中途停止的。
人所欲為,譬如穿池;鑿之不止,必得泉水。
【釋義】一個人要有所作為,譬如挖池,一直挖下去,一定會得到泉水。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釋義】世上難事沒有辦不成的,只怕立志而堅持到底。
下手處是自強不息,成就處是至誠無息。
【釋義】下手做事就是要靠自強而不停息,獲得成就要靠誠心誠意奮斗而不松懈。
凡人貴自立。
【釋義】一個人應看重的是自己努力奮斗。
前程萬里,全要各人自去努力。
【釋義】前途都遠大,完全要靠各人努力去爭取。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釋義】大志不樹立,天下間就沒有可成功的事。
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漾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釋義】一個人不立志,就像無舵的船,無韁的馬,到處漂蕩奔跑,最終能達到哪里呢?
少年心事當拿云。
【釋義】年輕人懷抱高昂奮發的志向好比要上天拿云。
強行者有志。
【釋義】頑強奮進的人必有志氣。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釋義】功業崇高只有靠志向,學業廣博只有靠勤奮。
人之天分有不同,論學則不必論天分。
【釋義】人生下來的素質是有所區別的,但學習就不必強調這個,只要努力學習,則終必有成。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釋義】王侯將相本來就沒有固定的種族,好男兒只要能發憤圖強,就一定會有所作為。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
【釋義】北海雖然遙遠,但只要乘著盤旋而上的暴風,仍然可以到達。
少不勤苦,老必艱辛。
【釋義】年輕的時候不勤勞刻苦,到年老的時候必定要備受艱辛。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釋義】人要有所成就,必須刻苦努力,不可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