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趣說俗語——人們口口相傳的文化(5)
- 中華詞源(超值金版)
- 雅瑟 青萍編著
- 4846字
- 2014-01-23 15:10:56
唐貞觀年間,薛仁貴尚未得志之前,與妻子住在一個破窯洞中,家境貧窮,有時飯都吃不上,經常靠鄰居王茂生夫婦接濟。后來,薛仁貴參軍,在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御駕東征時,立下汗馬功勞,因功被封為“平遼王”。真所謂一登龍門,身價百倍。朝中的文武大臣紛紛前來王府送禮祝賀,但都被薛仁貴婉言謝絕了。他唯一收下的是貧時好友王茂生送來的“美酒兩壇”。當打開酒壇時,負責啟封的執事官嚇得面如土色,原來壇中裝的不是美酒竟是清水!豈料薛仁貴見了,不但不生氣,反而命令執事官取來大碗,當眾飲下三大碗王茂生送來的清水。在場的文武百官怔在那里,不解其意,薛仁貴喝完后笑著說:“我過去落難時,全靠王兄弟夫婦資助,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今天的榮華富貴。如今我厚禮不收,卻唯獨留下王兄弟送來的清水,正是因為我知道王兄弟雖然貧寒,就是送清水也是他的一番美意,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后,薛仁貴與王茂生一家關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話也就流傳了下來。
朱元璋遇秀才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不久,經常暗訪各地,了解民情。一次,他來到重慶,順便游玩了多寶寺。多寶寺中供奉著一尊彌勒佛。朱元璋是和尚出身,見佛自然很尊敬,不覺吟道: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這時候,游客之中有位本地的秀才,叫余文,一聽朱元璋的吟詠,便也附和道: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
朱元璋聽了大為吃驚,忙扭頭一看,原來是位書生接了他的下聯,就主動與余文攀談起來,二人十分投機。不久,兩人來到一家村里的酒店,想飲酒闊論。哪知,好吃的東西早被游人買空。兩人簡單地吃了些酒菜。興頭上,朱元璋舉杯說:
君子誼存清流內
余文恭敬地回應道:
醉翁意在山水間
言談之中,朱元璋發現余文才學廣博,人品清高,對治國也有自己的看法,心中便想招納這個賢才。可是余文不愿到官場惹紅塵是非,推卻了朱元璋的好意。后來,兩人分別的時候,朱元璋出聯再次提醒余文:
酒能成事也能敗事
余文堅定地說: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意思是朱元璋不要強求,要注意民心,尊重民心。這使得朱元璋心中更加敬佩這位余才子了。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由來
大家知道,如果形容學生勝過老師,后人勝過前人,我們常用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句話。如有報道說:“劉翔是孫海平教練一手調教出來的,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真乃后生可畏!”江山代有人才出,長江后浪推前浪,青勝于藍的事例屢見不鮮。
此語源于南北朝時期。后魏人李謐,字永和,學習很用功,少年時代就讀了很多書。他的老師孔璠,學問本來也不錯,可是幾年以后,李謐就勝過了老師。結果,孔璠反過來向李謐請教了。人們作了一首歌謠: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
青,比喻學生;藍,比喻老師。歌謠的意思是:學生成了老師,老師請教學生;究竟誰是老師并不一定,問題在于誰更精通學問。
為什么用青比學生,藍比老師呢?它的來源是荀子著名篇章《勸學》中的一句話:“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句話用來教導弟子學習永遠沒有止境,希望弟子們能夠堅持不懈地學習,后代一定超過前輩。青色本來是從藍草中取得的,可是從藍草取得的青色,比藍草更青;冰本是由水凝結成的,可是由水凝成的冰比水更涼。
由此可見,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青年超過老一輩,就叫“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或“青出于藍”。
紀曉嵐與“藍出于青”
乾隆二十一年,紀曉嵐隨從皇上到古北口巡視,在路邊一個小店里小憩,抬頭看見墻壁上有人題詩一首,只能辨認出其中兩句為:
一水喧漲人語外,萬山青到馬蹄前。
詩寫得很好,活脫新奇,余味無窮,紀曉嵐贊嘆不已。他把從這位無名氏詩句中得到的教益融貫到自己的創作里,成為其得意之作。其詩《嚴江舟中》寫道:
山色空蒙淡似煙,參差綠到大江邊。
斜陽流水推篷望,處處隨人欲上船。
乾隆二十七年,紀曉嵐奉命為順天府鄉試的考官。很有詩才的朱子穎中舉后,到紀曉嵐住處拜謝。他帶來的見面禮是一部詩稿。紀曉嵐開卷,見到“一水喧漲人語外,萬山青到馬蹄前”兩句詩,十分興奮。他拍著朱子穎的肩膀說:“原來我們在六七年前就是文字之交了。”說著,他拿出自己寫的《嚴江舟中》給朱子穎看,并誠懇地說:“沒有你那兩句詩,我這首詩是寫不出來的。你的詩寫得真好。人們喜歡說青出于藍,而今我是老師跟學生學,是藍出于青啊!”
“真金不怕火煉”和經書有關
人們常用“真金不怕火煉”這個俗語來比喻品質好、意志堅強的人經得起任何考驗。如:“真金不怕火煉,中國抗日將士經過血與火的考驗,更加英勇無畏了。”有意思的是,不光真金不怕火煉,真銀也不怕火煉呢,你看袁世凱,雖因想當皇帝搞得身敗名裂,可是以他的頭像作為圖案的銀元,在他死了以后也還曾被連續發行,這當然是真話了。不過,這里的“真金”最早指的并不是金子,而是指經書。
此語源于一個傳說故事。相傳南北朝時,佛教興起,統治階級和上層貴族大多尊崇佛教,并大興土木,建造寺院。后來唐朝詩人杜牧曾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他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的盛況。道教見佛教發展如此之快,恐其蔓延開來影響道教發展,就紛紛起來反對,佛道一時爭斗不休,兩家決定要真正較量一番,分個高低。出家人都不愿意動武,恐傷及性命。最后決定,把兩家的經卷放在火里燒,看誰家的燒不壞,誰就算勝。
到了比賽的那一刻,佛道兩家各擺好火盆,將佛家的《金剛經》和道家的《道德經》都扔了進去,兩家的經書瞬時都燒成了灰。正在這時,《金剛經》突然變成了一座青底金字的石碑,上面刻著金光閃閃的經文。大家正在驚奇,忽見《道德經》也變成了兩丈多長的織錦長幅,白底黑字,十分奪目。雙方難分高下,只好請魏宣武帝來裁決,魏宣武帝聽了這件事說:“真經不怕火煉,兩家各傳自家信徒吧!”
以后“真經不怕火煉”這句話就流傳了下來,傳來傳去,“經”被傳成了“金”。現在人們用這句話來形容貨真價實的東西能經得住任何考驗。
黃金
黃金是一種貴金屬,“金碧輝煌”“真金不怕火煉”“書中自有黃金屋”等贊美之詞無不表達黃金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位置。
黃金熔點高達攝氏10度,所謂“真金不怕火煉”就是指黃金不容易熔化。
“丁是丁,卯是卯”不可混淆
“丁是丁,卯是卯”是說某個釘子—定要安在相應的鉚處,不能有差錯。它來源于一個民間故事。
隋朝末年,隋煬帝為招徠天下英雄,舉行了一場比武大賽,各路英雄云集京城,經過重重較量,羅成奪得了頭名。監考官楊林見羅成相貌堂堂,武藝出眾,想收他做干兒子。羅成不愿認奸臣楊林為父。楊林一氣之下,便誣陷羅成,說他想要謀反,將他關進大牢。羅成的結拜兄弟程咬金聞訊趕來營救,也中了楊林的埋伏,被捉了起來。
那天,觀看比武的有一位沙陀國公主,她傾慕羅成的為人,見羅成入獄,就想營救他出來。一天夜里,沙陀公主從楊林的密室里偷出一支令箭,趕到獄中去救羅成,羅成拿到令箭一看說:“公主,這是銀卯時令箭,我們可以出牢房,卻不能出城。你要盜得一支金丁時的令箭才行,丁是丁,卯是卯,不能蒙混的。”公主一聽,又返回楊林處,想盡各種辦法,又盜來一支金丁時令箭,使得羅成等人安全出城。
“丁是丁,卯是卯”便由這個故事流傳開來。現在,“丁是丁,卯是卯”這句話常用來形容辦事認真,一點不含糊、不通融。
丁卯年
農歷紀年,采用“天干”“地支”相配:“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拿十天干中的甲、丙、戊、庚、壬和十二地支中的子、寅、辰、午、申、戌循環相配,再拿十天干中的乙、丁、己、辛、癸和十二地支中的丑、卯、巳、未、酉、亥循環相配,便得六十種組合,稱為六十甲子。而十二地支又分別和十二種動物組合起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每年以一種組合為該年的“生肖”,該年出生的人均以此“生肖”作為自己的“屬相”;每十二年循環一次。丁卯年是農歷兔年,這年出生的人屬兔。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由來
“人心不足蛇吞相”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其意思也很淺顯,一些書上也寫成“人心不足蛇吞象”,許多人把它理解為“人心永遠不能滿足,貪心太重,就像蛇一樣,想把一頭大象吞掉”。其實,“人心不足蛇吞相”本義并非如此,它來自一個神話傳說。
從前有個書生,見路邊有條快要凍死的小蛇,便帶回家悉心照料。開春后,書生將蛇放回山里,正要回家,忽聽蛇張口說話了:“謝相公救了我的命,我別無報答,只保佑今年科考相公高中狀元。”
書生果然中了狀元,衣錦還鄉。他來到放蛇之處跪倒在地,口中念念有詞:“多謝蛇仙相助。”忽然,眼前出現一條大蟒,對書生說:“救命之恩,永世難忘,相公若想當個一品大官,可將我的眼珠拿去獻給皇上,定可如愿。”書生一聽,心中暗喜,但口中卻道:“萬萬不可,萬萬不可如此行事。”蛇仙說:“若不是相公救我,哪有我的今天,快拿去吧。”推辭再三,書生還是動手挖了蛇眼,原來是顆夜明珠。
書生把夜明珠獻給皇上,皇上大喜,馬上封他為一品宰相。不久太后得病,久治不愈。皇上下詔:“誰能治愈太后,官封九千歲。”宰相心里一動:“若找蛇仙幫忙,定能治愈太后,到時我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九千歲了。”
宰相又找到蛇仙,說明來意。蛇仙見此人如此貪婪,無可奈何地說:“太后的病只有我的心上肉能治,你來取一點吧。”說完張開大嘴,等宰相進去。宰相一聽狂喜,趕緊鉆入蛇嘴,竟欲割下大蟒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難忍,用力把口一閉,宰相就此葬身蛇腹。
“人心不足蛇吞相”這句俗語就由這個傳說而來。它告訴人們,貪心不足沒有好下場。這里的“相”本來是宰相的“相”,后來被人們傳成了大象的“象”,這種說法更加形象,是說人的貪心之大,就像是小蛇要吞掉大象一般。
貪心的蜈蚣
據說上帝在創造蜈蚣時,并沒有給它造腳,但是它可以爬得和蛇一樣快速。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腳的動物跑得比它還快,心里很嫉妒,于是它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啊!我希望擁有比其他動物更多的腳。”
上帝答應了蜈蚣的請求。他把好多好多腳放在蜈蚣面前,任憑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這些腳,一只一只地往身上貼,從頭一直貼到尾,直到再也沒有地方可貼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蜈蚣心中竊喜:“現在我可以像箭一樣地飛出去了!”
但是,等它開始跑步時,才發覺自己完全無法控制這些腳。這些腳各走各的,除非全神貫注,才能使一大堆腳互不相絆而順利地往前走。結果,它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有錢能使鬼推磨”的由來
在拜金者的眼中,金錢是萬能的。有句話說得好,“有錢能使鬼推磨”,有了錢,鬼都能給你推磨,還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據考證,早在晉朝時期的《錢神論》中就有“有錢能使鬼,而況于人乎”的記載。明朝《義俠記·萌奸》中也有:“有錢能使鬼推磨,一分錢鈔一分貨。”《喻世明言》中云:“正是官無三日緊,又道是有錢能使鬼推磨。”
張固在《幽閑鼓吹》里寫了這樣一段故事:有一新鬼,很瘦弱,忽見一肥鬼,就問他為何能如此肥健。肥鬼就說,你只要到人間作祟,人們害怕,就會給你東西吃。于是瘦鬼來到人間,見一家人的廂房中有磨,就去推起磨來。磨了半天,不僅沒撈到半點吃的,還累得半死。
這個故事,是說瘦鬼上了當,但肥鬼的原意,是“作怪覓食”。只要給予一定的利益,是可以讓鬼為人推磨的。后來就把“錢能通神”這句話通俗化,成為“有錢能使鬼推磨”了。
流言“有錢能使鬼推磨”
東漢時期,蔡倫發明造紙術后,造紙生意日漸興隆。蔡倫的嫂子慧娘眼紅蔡倫,便叫自己的丈夫蔡莫去跟蔡倫學造紙。蔡莫急于求成,不等學完就匆忙回家辦紙坊。但他造的紙質量太差,一張也沒賣出去。夫妻倆望著滿屋子的草紙,一籌莫展。這時,慧娘想到一個辦法,她假裝暴病死了,讓丈夫用棺材把她收殮起來,給她燒草紙。等到街坊鄰居趕來看時,又假裝活了過來,并說:“我到了陰間,閻王叫我推磨受苦。丈夫給我送了些錢,小鬼們為得幾個錢,都掙著替我推磨,這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呀!我把丈夫給我的錢都交給了閻王,閻王就放我回來了。”鄉親們聽了慧娘話,信以為真,紛紛拿錢向蔡莫買紙,用火燒了,為死去的親人贖罪。這樣,蔡莫造的紙很快就賣光了。從此,“有錢能使鬼推磨”就流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