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趣說歷史——每個詞語背后都有一段閃光的歷史(1)

楚漢相爭留“鴻溝”

“鴻溝”一詞我們經常見到。如:“這件事給夫妻倆的感情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兩人心里無形中形成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他們再難恢復到以前那樣子。”這里的“鴻”是大的意思,類似的還有“鴻儒”“鴻鵠”。“溝”的本義是田間水道,既為溝壑,則隱指難以跨越。說到“鴻溝”,它不是一個普通的“大溝”,它原是我國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的名稱,在今河南省滎陽廠武山,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只有殘存的“鴻溝”和“楚河漢界”遺址。但是,“鴻溝”的名字卻一直流傳了下來,這是因為歷史上曾經在那兒發生過一件驚天動地的事件:

秦朝末年,反秦主力劉邦、項羽兵分兩路,進軍伐秦。劉邦搶先占領咸陽,迫秦王子嬰奉獻傳位玉璽。劉邦被封為漢王,秦王朝自此滅亡。

隨后,項羽入咸陽,殺子嬰,自立為“西楚霸王”。從此,劉邦、項羽兩人爭奪天下,打了幾年的仗,這就是歷史上的“楚漢之爭”。公元前204年,劉邦一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城內,后用數計,才奮力逆轉局勢。突圍之后,劉邦兵分兩路,一路與項羽正面對峙,另一路從后路包抄楚軍,這樣,逐漸拖垮了楚軍,此后形勢發生了逆轉,楚軍漸弱,漢軍日強。公元前202年秋,楚軍糧盡,處于劣勢的項羽無奈之下只好與劉邦講和,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這即歷史上著名的“楚漢相爭,鴻溝為界”故事的由來。

因此,后來人們常用“鴻溝”比喻不可超越或難以消除的界線。至今象棋的棋盤上也以“鴻溝”劃分“楚河”“漢界”。而兩代人之間由于經歷、思想的不同造成的鴻溝,則常被稱為“代溝”。

閑敲棋子得佳對

廣州一家貨鋪的老板是個棋迷,在棋藝方面很有修養,其妻也很喜歡棋類。當年二人就是以棋相交,定下終身的。

一次晚飯過后,老板娘便擺開了楚河漢界,夫妻二人又切磋起棋藝來。下棋時老板下得十分穩健,老板娘卻求勝心切,每每走漏棋,急得直冒汗,在老板相讓之下,才贏了兩局,多少挽回點面子。第二天,兩人又在一起論棋。老板一想老板娘的狼狽樣子,便口出一副上聯戲謔道:

昨夜敲棋尋子路

老板娘一聽丈夫的戲弄,便張口要還擊,一想:不對,這上聯中有機關。原來,那“子路”雖是指尋思走棋,但暗含孔子的學生、七十二個賢人之一的子路,一時急得不知如何應對。正要認輸,恰好有個客人進來買鏡子。老板娘馬上想到自己照鏡子.靈機一動,便應道:

今朝對鏡見顏回

同樣,下聯中也嵌入了孔子的學生、七十二賢人之一顏回。聯意表示自己照鏡子可以見到自己的真實相貌(顏)。老板一聽這樣巧妙的對句,心中十分高興,干脆叫人寫好,裝裱一番之后,就掛在店鋪的大門上,作為一個招牌,吸引顧客。

何謂“偏袒”

“偏袒”一詞,原意并非“偏向、袒護”,它來源于《史記·呂太后本紀》。

漢朝時,高祖劉邦手下有一員勇猛大將,此人叫周勃,官封太尉,他在軍中甚有威望,對劉邦忠心耿耿。劉邦臨死時,深知有人想篡位奪取劉氏天下,因而對周勃寄予極大的希望,曾說道:“安劉氏者,必勃也!”

劉邦死后,果然呂后專權,大力培植呂姓的勢力,劉氏天下面臨基業難保的局面。周勃想到高祖劉邦的重托,決心奪過呂后的兵權,恢復劉氏的帝業。他把軍士召集在一起,宣布了自己的主張,對兵士們說:“想我周勃備受高祖厚恩,你們也是吃著先帝的俸祿。現在朝政混亂,我們應該站出來,你們凡是擁護呂后的,就脫掉袖子,露出右臂(‘右袒’);凡是擁護劉氏的,就露出左臂(‘左袒’)!”他一講完,兵士們都齊刷刷地扯下衣袖,露出了左臂,表示擁護劉氏,聽他的指揮。不久,在周勃的努力下,呂后的勢力被打垮了。

“偏袒”從此出現,可見它本指露出左臂或露出右臂,只是到了后來,意思才變成了不公正地袒護、偏向了。

周勃簡介

每一個詞的背后郜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故事,每一個俗語的形成都記錄著一段歷史生活。在故事中r解詞匯的歷史、典故、深意,使你成為一個更懂表達和傾聽的人。《中華詞源(超值金版)》精選漢語中妙趣橫生的近千個歷史典故,可以讓廣大讀者朋友充分體會詞語的奧妙,了解歷史的真相。為完成《中華詞源(超值金版)》,我們參考研究了大量專業書籍,從人類燦爛的文明中擷取最光輝、最耀眼的詞語典故一一輯錄在此,希望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詞語的來源。

每一個詞的背后郜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故事,每一個俗語的形成都記錄著一段歷史生活。在故事中r解詞匯的歷史、典故、深意,使你成為一個更懂表達和傾聽的人。《中華詞源(超值金版)》精選漢語中妙趣橫生的近千個歷史典故,可以讓廣大讀者朋友充分體會詞語的奧妙,了解歷史的真相。為完成《中華詞源(超值金版)》,我們參考研究了大量專業書籍,從人類燦爛的文明中擷取最光輝、最耀眼的詞語典故一一輯錄在此,希望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詞語的來源。

每一個詞的背后郜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故事,每一個俗語的形成都記錄著一段歷史生活。在故事中r解詞匯的歷史、典故、深意,使你成為一個更懂表達和傾聽的人。《中華詞源(超值金版)》精選漢語中妙趣橫生的近千個歷史典故,可以讓廣大讀者朋友充分體會詞語的奧妙,了解歷史的真相。為完成《中華詞源(超值金版)》,我們參考研究了大量專業書籍,從人類燦爛的文明中擷取最光輝、最耀眼的詞語典故一一輯錄在此,希望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詞語的來源。

周勃,秦末漢初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西漢開國功臣,沛縣人。劉邦在沛縣起事時,周勃就以親近侍從的身份追隨他。他為人憨厚剛正,作戰英勇,為西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高祖六年,劉邦賜給周勃列侯的爵位,享有絳縣八千一百八十戶的食邑,號稱“絳侯”。

何為“唇齒”

“唇齒”是比喻關系接近、利害一致的雙方,成語也作“唇齒相依”“唇亡齒寒”,這一詞出自《左傳》中“假虞伐虢”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為了擴大自己的疆土,想先滅掉虢國。但晉虢之間還隔著一個虞國,要想進攻虢國,晉國一定得先通過虞國,于是晉國就向虞國提出借一條路讓晉軍通過的請求。虞國的國君懼于晉國是一個大國,勢力強盛,不敢得罪晉國,準備答應晉國的要求。大臣宮之奇向虞國國君規勸道:“這事千萬答應不得!虢國是我們虞國的外圍,如果虢國滅亡了,我們虞國就很危險了。諺語說:‘面頰和牙床骨是互相依存的,要是沒有嘴唇,牙齒露在外面就會感到寒冷。’我們虞虢兩國的關系就像面頰和牙床骨、嘴唇和牙齒的關系一樣。沒有了虢國在外圍的戰略位置,虞國的滅亡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虞國國君沒有聽從宮之奇的勸告,一意孤行,還是答應了晉國的請求。宮之奇馬上帶著同族的人離開了虞國,并且說:“虞國被滅亡的時間不會超過今年年底了。”

果然,晉國滅亡了虢國之后,回師經過虞國,把虞國也滅掉了。后來,人們就用“唇齒”來比喻休戚相關、互相依存的關系。

夸張的諷刺

笑話大全里描寫有人不知羞恥,極盡夸張地說他“上唇碰天,下唇挨地”,初讀還尚未明白,細想之后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沒臉”。妙絕!令人笑破肚皮。

“掣肘”不如放手

“掣肘”一詞現在見得不多,它是說掄著胳膊,比喻有人從旁牽制,工作受干擾,難以展開。這一詞出自《呂氏春秋》。

春秋后期,孔子有個學生叫宓不齊,字子賤,很有才能。魯國國君派子賤去治理一個落后的地方單父縣。子賤擔心國君聽信小人讒言,從而使自己無法按自己的方法治理,于是上任前,他請求國君派兩名近侍和他一起赴任。

宓子賤和兩名近侍到了單父,當地官吏都來拜見。宓子賤讓這兩名近侍書寫文書,他站在一邊觀看,當兩人正在寫字的時候,他突然把他們的右肘扯一下。每次都這樣,兩名近侍寫出來的字就都很難看了。宓子賤乘機大發雷霆。兩個近侍既奇怪,又氣惱,便主動提出回都。宓子賤也不挽留,還說:“你們的書法功底很差,回去努力自勉吧!”

兩名近侍回到都城,向魯君報告了情況,請魯君指示。魯君略一思考,頓有所悟,深有感觸地對寫字人說:

“他這是提醒我呀!他要你寫字,又在一旁干擾你,你的字當然寫不好。同樣的道理,我叫他去辦事,卻又總是去擾亂他的治理方案,就會使他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辦事了,幸虧我明白了他的意思。”

經魯君這么一說,兩個近侍也恍然大悟了。魯君立即派一名使者去轉告宓子賤,叫他今后盡管放手行事。后來,宓子賤果然將單父這個地方治理得很好。

以后,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干預、牽制別人做事叫做“掣肘”。掣,就是牽制的意思;肘,就是上臂與前臂相接而凸起的地方。

王翦防秦王掣肘

秦國大將王翦率10萬大兵伐楚,臨行前,他請求秦王賞賜了很多美田宅園池地,后又遣使請求秦王賞賜他家上好的良田。他身邊的人不能理解,問:“您要的東西也太多了吧?”王翦笑著說:“非也。現在我幾乎帶著秦國全部的將士來攻打楚國,秦王必定懷疑我會反叛他。我為子孫請求這么多的賞賜,這樣,秦王就不會見疑于我了。”王翦是個聰明人,他深知秦王生性多疑,一些奸臣很可能會利用秦王的這種心理,在暗地里對他進行陷害,這樣他就很危險了。同時,對于一個領兵作戰的將軍來說,如果皇帝不相信自己,處處進行牽制,那么自己就不能集中全部的力量投入作戰,軍隊也就沒有戰斗力,勢必會失敗。因此,對王翦來說,無論于公還是于私,消除領導的這種掣肘,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瓦解”來源于秦朝滅亡

“瓦解”一詞從字面上看即為瓦片破裂,意喻崩潰解體。此類詞語還有一些,如“土崩瓦解”即比喻徹底垮臺或潰敗;“望風瓦解”喻望風而潰;“瓦解冰消”是比喻完全消逝或徹底崩潰。“瓦解”還隱指人心離散,斗志渙散。

戰國末期,群雄并起,秦王嬴政叱咤風云,踏平六國,統一全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王朝,自稱秦始皇。

秦始皇剛剛死去,他的小兒子胡亥就與趙高、李斯狼狽為奸,逼死了長兄扶蘇,奪取了帝位,史稱秦二世。秦二世缺少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但在殘忍暴虐方面卻有過之而無不及。他一上臺,就大肆誅殺和他意見不同的人。全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性命財產朝不保夕。

很快,朝廷的暴政引發了百姓的反抗。陳勝、吳廣揭竿起義,舉起反秦的旗幟,天下群起響應。諸侯背叛,將領倒戈,秦軍主力在前線節節敗退。起義軍中劉邦、項羽的兵馬直逼都城咸陽。在秦王朝風雨交加、搖搖欲墜的時候,朝廷在后方又發生了內訌,丞相趙高誅殺了秦二世,立二世的侄兒子嬰為王。子嬰在舉行登位大典之前又誅殺了趙高。子嬰只當了四十多天皇帝,劉邦和項羽就打進了咸陽城,子嬰被項羽殺死,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就此滅亡了。后來,司馬遷在記敘這段歷史時,用了一個極其形象的比喻,形容秦王朝的迅速崩潰。他說:“這真像是瓦解呀,即使有周公那樣的能人,也挽救不了它的毀滅。”此后,人們便用“瓦解”來比喻事物的崩潰、分裂或分解。

蘇聯的解體

在斯大林之后,從赫魯曉夫到戈爾巴喬夫,蘇聯幾代領導人都對原有的體制進行過改革嘗試,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原有體制的弊端。改革的過程中,進中有退,反復無常,最終導致了蘇聯的瓦解。

“桃李”為什么被比作學生

人們歷來喜歡把老師培養出來的學生稱作“桃李”。如果老師教育、培養了很多學生,則稱作“桃李滿天下”。為什么要把學生稱為“桃李”呢?得自這么一個歷史典故。

據漢朝《韓詩外傳》記載,春秋時期,魏國有個叫子質的大臣,他得勢的時候,曾培養和提拔了一大批人,后來由于政見不一,得罪了魏文侯,卻沒人肯站出來幫他說話,子質只好辭官獨自去了北方。

在那里,子質遇見一個叫子簡的人,就向他發牢騷,埋怨自己培養的人不肯為他出力,以至流落到今天這種地步。子簡聽后,笑著說:“春天種下桃樹和李樹,夏天可以在樹下休息納涼,秋天還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種下的是蒺藜(一種帶刺的植物),到夏天不僅不能利用它的葉子,秋天長出來的刺還會扎傷人。因此,君子培養人才,要像種樹一樣,應該先選準對象,然后再加以培養。你過去培養、提拔的都是一些不值得保薦的人,所以他們也就不會報答你啊。”

又《資治通鑒》中載,狄仁杰嘗薦姚元崇等數十人,率為名臣,或謂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于是,后來人們就把培養人才稱作“樹人”,把受教育后成長起來的優秀人才稱作“桃李”;老師的學生多而廣,則稱為“桃李滿天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于律己,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西漢時候,有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名叫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功赫赫,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后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平常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史學家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贊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致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

“知音”的由來

“知音”得自一個千古傳誦的故事。

《列子·湯問》中說,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很會彈琴。他所彈的曲調典雅動聽,但一般人都聽不懂。他是個官吏,有次回鄉坐船從漢水經過。那夜月色很好,俞伯牙便在船頭焚香彈琴。當時有個晚歸的樵夫,聽見水上傳來優雅的琴聲,便跑到岸邊偷聽起來。俞伯牙先彈了一陣志在高山的曲調,樵夫聽了,情不自禁地說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好啊,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

俞伯牙又彈了一陣意在流水的曲子,樵夫又說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美啊,寬廣浩蕩,好像浩浩蕩蕩奔流的河水一樣!)

俞伯牙再也坐不住了,連忙把樵夫請到船上,稱樵夫為自己的“知音”,并與樵夫結為好友。樵夫名叫鐘子期,是個隱士,他也很懂音樂,尤其善于聽琴。

后來,鐘子期不幸去世,俞伯牙聞訊悲痛欲絕。他痛泣許久,揮淚操琴,嘆道:“今日重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繼而割斷琴弦,并把琴身砸碎,發誓終生不再彈琴。這就是“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相傳他們是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的龜山腳下相會的,該處現保留有“古琴臺”供人游覽,也就是在此處,他們演繹了“高山流水結知音”的千古佳話。

伯牙臺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首義公園內,是為紀念俞伯牙彈琴遇知音鐘子期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筑。它始建于北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們又重建了琴臺紀念碑,并刻上琴臺簡史、碑文以及俞伯牙的畫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宁市| 望都县| 焦作市| 印江| 安丘市| 盐边县| 全椒县| 外汇| 德昌县| 临湘市| 翼城县| 巴彦淖尔市| 调兵山市| 皮山县| 云浮市| 赣州市| 蒲江县| 东阳市| 唐河县| 洞口县| 大姚县| 浠水县| 墨脱县| 浪卡子县| 祁阳县| 犍为县| 于田县| 元朗区| 衡东县| 张掖市| 平乡县| 巩留县| 登封市| 昌图县| 龙门县| 万宁市| 鄂托克前旗| 阿拉善右旗| 大关县| 綦江县| 乌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