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定說:“艱苦的生活比舒適的生活往往會更使人養(yǎng)成良好的品質。”愛因斯坦說:“簡單淳樸的生活,無論在身體上,還是精神上,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佩索阿說:“儉樸的生活,總是偉大而高尚的。”武者小路實篤說:“健康的簡樸的物質生活,能生成最崇高的精神生活。”田偉說:“簡樸不是生活小事,是智者洞察世界后產生的美感。”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奢靡與享受,以致沉淪為物欲的奴隸,容易受外物引誘,因而常會判斷錯誤,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生活儉樸的人,內心平靜、恬淡。單純的生活習慣,使我們的思考能集中,智慧、精力不會分散,做事情才容易成功。
一個儉樸的人,他對物質、自然資源的消耗,將降到最低點,他從不向外索取什么,并且還無私地奉獻,因此,他堪稱是一部最省油、性能最好的車子。儉樸的人生,也是最有活力的人生。
回歸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原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
[今譯]
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
[抨語]
河上公:人當法地安靜柔和也。種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勞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天澹泊不動,施而不求報,生長萬物,無所收取。道清凈不言,陰行精氣,萬物自成也。道性自然,無所法也。
王弼:法,謂法則也。人不違也,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
老子把人和天地并提,都列為宇宙間最珍貴的事物,可見他對人的估價不低。可是他又強調說,人必須“法地,法天,法道”,也就是“法自然”。這就大有深意了。人固然是了不起的,可是人的了不起并不是他能主宰宇宙抗拒自然,而是他能像天地一樣順應自然,服從自然的規(guī)律。正像列寧指出的那樣,“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規(guī)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動的基礎”,而人只有在其活動方式、活動過程中反映這些規(guī)律,才能把自然材料轉變?yōu)椤叭祟愐庵抉{馭自然的器官”。人最偉大的特點就在于,他能意識到自己在宇宙的位置,因而能自覺地按照自然的方式去生存、生長,以保持人原有的那種質樸、純真的自然屬性。這一點,東晉詩人陶淵明特別值得稱道。
陶淵明原是晉朝大司馬陶侃的后人,他一生仕途不達。原來在家鄉(xiāng)附近得了一個小縣令他正準備赴任時,有名督郵前來視察,旁人提醒他“應速帶是之”,要送些厚禮給他。陶淵明一聽心里不高興,督郵算個什么人物?乃鄉(xiāng)里小兒。我怎能為五斗米折腰呢?這樣他就找了理由辭去了這個縣令,歸鄉(xiāng)隱后,回歸自然。
返鄉(xiāng)后,陶淵明過著耕讀的生活,生活雖然并不富裕,但精神上自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舟搖之以輕曳,風飄之而吹衣”,他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以后他寫下了《桃花源》的著名詩篇,表達了他的理想。
自然可以開啟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人久居鬧市,心久系官場,人實際活得很累,一些榮華富貴,一些名聲譽贊都是很表面的。月明風清時,人立于月下,就會突然覺得自己生活的很可笑,荒唐。整日絞盡心思與人斗,為官職而不恥說那些不愿說的話,為何要這樣難為自己?此時,放下來,走出去。到自然的懷抱中沐浴春風,攀登高山,放歌曠野,你會舒服許多。因為,自然是功名的清新劑。
蓋棺論定——死而不亡者壽
[原文]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老子·第33章》)
[今譯]
不喪失其本性的就能長久,身死而精神永存的才算長壽。
[按語]
張松如:“不失其所”之“所”字,在這里尚未與“能”字對稱,然已具有了中國哲學中認識論的一對范疇之含義。原“能知”和“所知”,即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釋家以為“所知”依附于“能知”,即把認識對象消融在認識主體中,否定客觀世界的存在,所謂“消所以入能,而謂能為所”。
易順鼎:《意林》“亡”作“妄”。“死而不妄”,謂得正而斃者也。河上本雖亦作“亡”,而注云,“目不妄視,耳不妄聽,口不妄言,則無怨惡于天下,故長“壽”是亦讀“亡”為“妄”矣。
生命是做什么用的,這不是人人都能夠回答的問題。讓生命有意義是一種活法,讓生命沒有意義也是一種活法。有的人活得轟轟烈烈,熱熱鬧鬧,領略了一世的風采;有的人活得空空寂寂,窩窩囊囊,消磨了一生的無聊。前者所成自然順理成章,后者所失無疑理所當然。
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大問題。人生在世,不能對生死的兩大問題有所覺悟、有所理解,無論成就有多大的人,學問名望有多高的人,也會失去人生意義與人生價值,而且是枉然人生,實在與禽獸無異。
生與死的完成,不是死亡的完成,也不是生命的完成。死亡作為人生的最終結局,只有達到死亡的標準,才算完成了自我,才算完成了生命。有成語說“蓋棺論定”,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到死后才能做出結論。棺材沒有蓋上,他的是非功過就不能做出結論。為了有一個好的人生結局,我們在生命旅程中,就要善待生命,善待自我,以至在死亡之后,世人有一個好的評價。
我們這里可用歷史上有名的“興亡兩太后”——“興國太后”孝莊太后、“亡國太后”慈禧太后的例子來印證老子“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句名言。
孝莊和慈禧兩太后的生平相似,她們都是早年進宮,不甚得寵,好不容易生下個獨子,機遇巧合地做了太后;后來的發(fā)展所不同的是孝莊太后以國為重,立了賢君(康熙)而自居太皇太后,使國家大治。而慈禧太后卻因為不肯放棄垂簾聽政的權力,不肯當太皇太后,而蓄意立了童稚的光緒為帝,仍以太后的身份掌權;等到光緒長大后,她更不肯放棄政權而使光緒終生無所作為,終致引發(fā)英法聯(lián)軍、八國聯(lián)軍等重大歷史事件,斷送國家的前途。
興亡兩太后的真正關鍵僅在于一個“本分”而已!孝莊因為持守本分,不為自己的權力欲望所蒙蔽,所以立康熙,退居深宮,一心扶持、培養(yǎng)孫兒。正由于這種遠見卓識,孝莊將康熙培養(yǎng)成一代雄主,對清朝的鞏固與康乾盛世的出現(xiàn),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慈禧則正好相反。一樣改變歷史,興國亡國卻是兩極;蓋棺論功過,孝莊太后名留青史,精神不朽;慈禧卻是受到歷史審判,遺臭萬年。
人有生必有死,這是自然的情形,不必悲哀,也不必恐懼,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人生永久的價值,這個永久的價值建立了,則人雖死猶生。人能“不失其所”,就可以“死而不亡”,老子的人生論意義深遠,值得我們再三玩味。
大器晚成——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原文]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老子·第41章》)
[今譯]
最大的方形沒有棱角,最大的器皿最后完成;最大的音樂聽來無聲,最大的形象沒有蹤影;大道隱匿于無名。
[抨語]
河上公:大方無隅,大方正之人無委曲廉隅。大器晚成,若九鼎瑚璉不可卒成也。大音希聲,大音猶雷霆,待時而動,喻常愛氣希言也。大象無形,大法象之人質樸,無形容。道隱無名,道潛隱,使人無能指名也。
王弼:凡此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則為大象,而大象無形;在音則為大音,而大音希聲。物以之成,而不見其成形,故隱而無名也。
人生成功的真正意義,在于鼓勵信心。如果因為成功而不務正業(yè),那成功的笑,也會變成失敗的哭。
后唐振興時曾有過這樣的一幕鏡頭。晉王李克用因為他的盟友有的叛變,有的欺騙了他,他一氣便病倒了。臨終前,他把兒子李存勖叫到床前,叮囑說:“朱溫是我們的仇人,這不說你也知道;劉仁恭是我保舉起來的,卻投了朱溫;還有契丹,撕毀盟約,翻臉不認人。這幾口氣沒出,我死難瞑目!”說著,他叫人拿三支箭來,交給李存勖說:“記住報仇。”李存勖跪在床前,哭著接過箭,誓死報仇,李克用便闔然長逝。
李存勖果然很為父親爭氣,父親死后,他用心練兵,整頓軍紀,使自己的部隊銳不可當。平時他把三只箭供在家廟里,出征時,都帶在身上,以鼓勵自己。經過十幾年的浴血奮戰(zhàn),他一個個打敗了父親的仇人,并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他改國號唐。以示繼續(xù)已滅亡的唐王朝,歷史稱他為后唐莊宗。
這個后唐莊宗,功業(yè)不小,也挺爭氣。可成功了以后,他不思統(tǒng)一中國,不務正業(yè),一心想到戲臺上唱大戲,并給自己起了個藝名“李天下”。后唐莊宗還做出荒唐事,跟他辛苦征戰(zhàn)的將士得不到相應的職位,他卻讓兩個戲子當刺史。后來,他的親軍叛變,攻進皇宮,他一手建立起來的功業(yè)又毀在自己手上,多可惜!
自然,人生功業(yè)善始善終不止限于此一例所反映的范圍,應當是時時、事事處處。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小失不補,必成大錯;人生那一時,那一地,那一事可放四肆呢?
不過不必太拘泥。首先,不應以成敗論英雄。其次成敗也可討論。如果人生先成后敗,又是毀在自己手上,則絕對應引以為鑒,但有些事到底不定期存在“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情況,個人盡到最大努力,于事無補,功敗垂成,也就問心無愧了。像岳飛、文天祥、史可法這些悲劇英雄就是。
更有一種情況一生不遇,但能愈挫愈奮,百折不擾,意志所向,一往無前,最后,大器晚成。這樣一類人,一生大部分時間無成,且飽受失敗折磨,但因最后成功,也使一生帶閃光的成功色彩。這當然是笑到最后,笑得最好了。這樣的成功,在于意志頑強,他的笑應笑在這一點上。如果他的個性里埋藏著某種淺薄輕狂的因素,預示在成功后某個時間里會走向自己的反面,那他大器晚成,一生付出雖太多,對他仍是福音。因為,他避免了最后的失敗和自己打倒自己的命運。這一情況我們也應看到。
所以,真正的成功,無成就之日,也無滿足之時,能有所成也是應該的,成功絕不是人們放蕩、墮落的理由,這就是大器晚成。
懂得珍惜——治人事天,莫若嗇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老子·第59章》)
[今譯]
治理百姓和養(yǎng)護身心,沒有比懂得珍惜更重要的了。懂得珍惜,正是早作準備;早作準備,就是不斷地積“德”。
[按語]
韓非:書之所謂“治人”者,適動靜之節(jié),省思慮之費也。所謂“事天”者,不極聰明之力,不盡知識之任。茍極盡則費神多,費神多則盲聾悖狂之禍至,是以嗇之。嗇之者,愛其精神,嗇其智識也。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嗇。”
高亨:嗇,從來從回。來,麥也,即收麥而藏于回中之象也。是嗇本收藏之義,衍而為而愛而不用之義。此嗇它謂收藏其神形而不用,以歸于無為也。
由于自然的必然性而發(fā)生的一切事件,不管多么可怕,它們自身都包含著一種安慰。人生如朝露,如夢幻,應該懂得珍惜,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就生命的有限性而言,能活著就是一種福報,一種令人贊嘆的喜悅。但有許多人不懂得珍惜它,一天到晚挑剔東挑剔西,不滿這不滿那。他們失去歡笑,也失去生活的勇氣。他們把生活變成了煩惱,把人生變成了受盡煎熬的歷程。
具有睿智的老師,總是舉起他們的教鞭,敲醒學生們的昏沉說:“別再傻了!雖然窮,但誰也阻止不了你在苦中作樂。為什么不唱一首歌,額手稱慶說‘今天我活得很開心,精神生活很平靜’呢?”
有一次,一位媽媽跟心理醫(yī)生說起自己的不幸遭遇:“我的婚姻生活觸礁,先生另有新歡,我活得很痛苦。”她說著就哭起來了,訴說心中的恨事。最后心理醫(yī)生告訴她說:“你的婚姻生活已經夠慘了,為什么還要這樣折磨踐踏自己呢?要惜福!除了先生有外遇這件事,你各方面都還好,有子女、有工作、有住處、有體力、有理想。為什么不把眼光投在現(xiàn)在有的事物上,去珍惜它,贊美它,拓展它,而要一頭栽進那點缺陷,做缺陷世界的囚犯呢?”這位媽媽與心理醫(yī)生談了半個小時后,終于拭干了自己的眼淚,告訴心理醫(yī)生說:“我愿意珍惜自己現(xiàn)有的一切。”
《唐語林》中有兩則吃餅的故事。唐太宗大宴群臣,宇文士及割肉,割完之后,用面餅揩手上的肉汁,太宗不做聲,眼睛斜視著他。不知是這位宇文士及有節(jié)儉的習慣還是因為感覺到芒刺在背,總之是不動聲色地用餅揩好手,然后從容地把這塊餅吃下去了。那一邊太宗也松了一口氣。到了唐玄宗這一輩,國家已經很富裕,寵妃還享用萬里飛騎送來的荔枝,但他本人卻也很舍不得一塊餅。這一回割肉的是太子李亨,他也用餅擦手上的肉汁,玄宗也一直盯著他看,大不高興。太子慢慢地舉起大餅,大口大口地吃起來,玄宗非常高興,對太子說:“福當如是愛惜。”“福”在古代是指祭神的酒肉,也泛指食物。中國語言中有“惜福”一詞,就是從愛惜糧食這個意思上來的。
為人處世,應有勤勞節(jié)儉、冰清玉潔的操行。也只有勤儉,才能永保廉潔;只有冰清玉潔的操行,才能長久處世。守住節(jié)儉并依此修持,貧窮時可以獨善其身,富貴時可以兼濟天下。守住了勤儉,就足以為萬世師表。勤就不缺乏財物,儉就知道節(jié)余;勞就能進益,節(jié)就能知足,這是古代人惜福的方法。在勤、儉、勞、節(jié)中,儉是首要的。
宋史記載:宋代的永寧公主,曾經以一身豪華的高貴打扮來拜見皇上,皇上說:“從今以后不要這樣打扮了。”公主笑著說:“這又能花費多少錢?”皇上說:“作為皇帝的女兒都如此奢華,宮廷里必然效仿起來。宮里人人都綾羅綢緞,京城市面上的高檔服裝價格就會抬高。京城里的高檔服裝價格太高了,百姓們必然追求利益。你生長在富貴的家庭里,應該知道珍惜福分,不能生出不好的念頭來。”
人生福祿,都有定數(shù)。珍惜福分的人,福常有余;暴殄天物的人,福常不足。所以老子以儉為寶貝。并不只是生活中應該懂得節(jié)儉的道理,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懂得節(jié)儉,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吃喝上節(jié)儉,可以養(yǎng)護脾胃;在嗜好上節(jié)儉,可以集中精力;在語言上節(jié)儉,可以調養(yǎng)氣息;在應酬上節(jié)儉,可以養(yǎng)身安神;在思慮上節(jié)儉,可以少生煩惱;在欲望上節(jié)儉,可以清心養(yǎng)德。凡事減省一分,便增益一分。這雖然是持身之道,也不失為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