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人生之道(1)

母性輝煌——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原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第6章》)

[今譯]

太空的元神不死而永生,這就是微妙的母性。微妙的母性之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它綿綿不斷地永遠存在,所起的作用無窮無盡。

[按語]

河上公:谷,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也。神,謂五臟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臟盡傷,則五神去矣。言不之有,在于玄牝。玄,天也,于人為鼻;牝,地也,于人為口。天食以五氣,從鼻入,藏于心。五氣清微,為精神、聰明、音聲、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人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藏于胃。五味濁厚,為形骸、骨肉、血脈、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出入于口,與地通,故口為牝也。

蔣錫昌:玄者,幽遠微妙之意。“牝”,母也,為生物之本。“玄牝”者,即微妙之生長,以谷神生之而不見其所以生也。

“谷”就是生養,也有人說谷表示虛空。神就是指生養之神,是生養天地萬物的道:也有說是不能預測的變幻。“不死”就上為斷絕。什么叫“玄牝”?這是指微妙難知的母性。“勤”字的意思就是窮盡。

老子這是說:生養天地萬物的道,永存不死,這稱為微妙難知的母性。那微妙難知的母性產門,這就稱作是天地的根源。它連綿不絕地永遠存在,它的作用是永遠無窮的。

老子贊嘆母親的微妙之美、玄妙之美、神秘之美、不可言說之美。這微妙難知就是玄啊!老子常要說到“玄”,而且“玄而又玄”,因為“道”就是這樣,母愛也就是這樣!

1976 年7月28日發生于河北唐山的地震,奪去了幾十萬條生命。在緊張搶救中,在清理廢墟中,人們發現了一個震撼人心的事實:許多年輕的母親,都把孩子緊緊護在懷中,僵硬為輝煌的雕塑。不難想象在那天崩地裂的一瞬間,她們最先想到的是孩子,幾乎在同一時間,用同一方式,以自己血肉之軀來保護小生命。孩子們在懷里雖然永遠閉上了眼睛,身體卻毫發未傷。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時,一位母親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孩子,在離世前她留下了這樣一條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年輕的母親們的生命隨時間的天幕漸淡漸遠,但她們的母性,已凝固成永遠的感動,與日月爭輝。

人類如此,動物界亦如此。寒冷的冬天,饑餓的北風凄厲地掃過空蕩蕩的原野,小梟們在母親的翅膀下嘰喳著絕望。母梟的目光搜遍了整個世界,于是選擇了悲壯的獻身。它堅硬的喙咬住如鐵的枯枝,掛在小梟們頭頂的樹枝上。小梟們奮起俯沖捕撲,吞噬著甘愿獻身的母愛。母梟敗羽零落,血點點滴滴,一天天過去,最后只剩下一個骨架。小生命終于長大了,飛去了,獨立了,母親的骨架在風中晃蕩,終于鏗然落地,只有頭還高高掛在天空,因為它的喙還緊咬著樹枝。冬天作證,是透徹骨髓的母愛,鳥類母親的靈旗,凜凜飄揚于雪地冰天。

一只母鼠,被鐵夾夾斷了后腿,它拼命掙脫,掙扎著回到自己窩里,窩里有九只幼鼠,閉著眼睛吱吱叫,它們需要二十四天才能斷奶生存。母鼠趴在窩里,斷腿鮮血淋漓,不能再動彈一步。它仍給幼鼠喂奶,最后的時間里,就啃吃自己那條斷腿,維持一點可憐的奶水。自己的斷腿被啃得只剩下一根白骨了,終于熬滿了二十四天,幼鼠們吱吱地走了,它一聲輕輕嘆息,寂然而逝。

這一切定格于母性的輝煌!無論是從人身上還是從動物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偉大的母愛和每愛的偉大,跨越了生死的界限。

世間萬物,一代代生命消失,一代代生命生長。在生命的流程中,母親的位置最重要,而母性的光輝是永恒的。

天地無私——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第7章》)

[今譯]

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能夠既長且久的根由,是因為它不為了自己生存,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按語]

釋德清:以其不自私其生。王夫之:天地不得不食萬物矣,而未嘗為之食。

河上公:天地所以獨長且久者,以其安靜,施不責報,不如人居處汲汲求自饒之利,奪人以自與。

天地之所以長久,是因為沒有自己的私念,它創造萬物,卻讓萬物按照自己的規律發展和滅亡,而從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誰。它不因為太陽耀眼,就排擠黑夜,也不因為流星美麗,就夜夜安排它出現。它不會因為天有九日而焦心,也不因為天狗吞日而憂慮。行星各有軌道,恒星各有據點,爆炸就爆炸,聚攏就聚攏,天地從來不干預。然而,天地的無私,卻成就了天地的事業。

人生也是同樣的道理。看看中國人的“公”字,它里面就藏了一個“私”字:為公所創造出來的好處,自己私人的那一分也一定跑不掉。所以才有人說:“一個人若不計較成功歸于誰,他的成就會更大。”

歷史記載:東漢時期,肅宗即位,立母親馬皇后為太后,章帝又打算賜封各位舅父,但馬太后不同意。適逢天旱,有人上書說是因為末封外戚的緣故,于是有關部門奏請依照舊制賜封。馬太后下詔說:“那些上書建議封外戚的人,都是要向皇帝獻媚,以謀求好處罷了。從前,王氏家族一日之內有五人一起封侯,而當時黃霧彌漫,并末聽說有天降好雨的反應。外戚富貴過盛,很少不歸于傾覆。所以先帝對他的舅父慎重安排,不放在朝廷要位,還說:‘我的兒子不應與先帝的兒子等同。’如今有關部門為什么要將馬家同陰家相比呢!況且衛尉陰興,受到天下人的稱贊,宮中的使者來到門前,他連鞋都來不及穿,便急忙出迎,如同蘧伯玉一樣恭敬有禮;新陽侯陰就,雖然性格剛強,略微莽撞,然而胸有謀略,攻城占地,議論戰略戰術,朝中無人能與他相比;原鹿侯陰識,為人勇敢忠誠而有信義。這三個人都是天下群臣中的出類拔萃者,難道能比得上嗎!馬家比陰家差遠了。”她堅持不同意賜封。章帝看到馬太后的詔書后悲哀嘆息,再次請求,太后回答說:“我反復考慮此事,希望能對國家和馬氏雙方有益,難道只是想博取謙讓的名聲,而讓皇帝蒙受不施恩于外戚的怨恨嗎?從前竇太后要封王皇后的哥哥,丞相條侯周亞夫進言:‘高祖有規定,無軍功者不得封侯。’如今馬家沒有為國家立功,怎能與陰家、郭家那些建武中興時期的皇后家相等呢!我曾觀察那些富貴之家,官位爵位重迭,如同一年之中再次結果的樹木,它的根基必受損傷。況且人們所以愿封為侯,不過是希望上能以豐足的供物祭祀祖先,下能求得衣食的溫飽罷了。如今皇后家的祭祀由太官供給,衣食則享受御府的剩余之物,這難道還不夠,而定要擁有一縣的封土嗎?我已深思熟慮,你不要再有疑問!”

這不僅是馬太后能居高思傾、居安思危、處己以虛、持而不盈,而且是她希望章帝的各位舅父處于“虛而不滿”之中,以避免將來遭到大臣的嫉妒而身敗名裂的下場。在這段話里,我們能讀出馬太后公正無私和認識大體的胸懷。

《韓非子·飾邪》中說:“私義行則亂,公義行則治。”《薛文清公讀書錄·體驗》中說:“公則四通八達,私則一偏向隅。”為人公正,就能走遍天下;心中存私,則將到處碰壁。公正無私,對于社會的安定進步,有著重要的影響。

抵制誘惑——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臭。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12章》)

[今譯]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濃厚的雜味使人舌不辨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圣人只求三餐溫飽,不逐聲色之娛。所以應當舍棄物欲的誘惑和華而不實的虛名,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按語]

河上公:貪淫好色則傷精失明也。好聽五音則和氣去心,不能聽無聲之聲。爽,亡也。人嗜五味于口則口亡,言失于道味也。人精神好安靜,馳騁呼吸,精神散亡,故發狂也。妨,傷也。難得之貨,謂金銀珠玉。心貪意欲,不知厭足,則行妨傷神辱也。守五性,去六情,節志氣,養神明。目不妄視,妄視泄精于外。去彼目之妄視,取此腹之養性。

淮南子: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嘩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爽傷;趣舍滑心,使行飛揚。此四者,天下之所養性也,然皆人累也。

誘惑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名利的誘惑、金錢的誘惑、聲色的誘惑、美食的誘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面對誘惑,沒有好奇和心動是不正常的,關鍵在于在誘惑面前你如何把握自己。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大臣公儀休,是一個嗜魚如命的人。他被提任宰相以后,魯國各地有許多人爭著給公儀休送魚。可是,公儀卻正眼不看,并命令管事人員不準接受。他的弟弟看到那到多從四面八方精選來的活魚都被退了回去,很是可惜,就問他:“哥最喜歡吃魚,現在卻一條都沒有接受,為何?”

公儀休很嚴肅地對弟弟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才不接受這些人送的魚。你以為那幫人是喜歡我、愛護我嗎?不是。他們喜歡的是宰相手中的權,希望這個權能偏袒他們、壓制別人,為他們辦事。吃了人家的魚,必然要給送魚的人做事。執法必然有不公正的地方,不公正的事做多了,天長日久哪能瞞得住人?宰相的官位就會被人撤掉。到那時,不管我多想吃魚,他們也不會給我送來了。我也沒有薪俸買魚了。現在不接受他們的魚,公公正正地做事,才能遠地吃魚。”

人非對賢,很難讓自己一輩子清心寡欲,不產生一絲邪念。然而,人的高尚和可貴就在于面對外物的引誘,善于運用自己的理智抵制誘惑。

有一個走私犯,由于警方追捕太緊,他靈機一動,帶著所有的走私貨物,躲進了一家破舊的教堂里。他請求牧師答應他將走私貨物藏在教堂的閣樓里。那位虔誠的牧師當然立即拒絕了走私犯的要求,并要此人馬上離開,否則他就要報警。

“我給你一筆錢,以報答你的善行,你看20萬怎么樣?”走私犯苦苦哀求。牧師堅定地說:“不!”“那么50萬呢?”走私犯忍痛加碼。牧師依舊拒絕。

“100萬好嗎?”走私犯仍不死心地問。牧師突然大發雷霆,用力把那人推到門外去:“你快給我滾出去,你開的價錢,已經快接近我心里的數目了。”

這個牧師的故事給我們的啟迪是深長的。牧師盡管“離上帝最近”,可他畢竟不是圣人。他的心里,也有“貪”的念頭,只不過他給自己的道德定的價碼比常人要高而已!這位牧師又是可敬的。當他眼見走私犯出的價碼逼近了他自定的道德價碼時,他果斷地掐滅了貪欲,在巨大的誘惑面前說出了“不”。他最終守住了自己做人的底線。

人不可被誘惑所淹沒,否則,人便失去了自我。人一旦失去了自我,也就不能稱之為“人”了。由此觀之,面對誘惑,既應有所取又應有所舍,既應有所投入又應有所自持,既應有所熱忱又應有所節制,從而能在誘惑的包圍之中,頭腦清醒,心態平靜,行為規范。

儉樸人生——見素抱樸

[原文]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老子·第19章》)

[今譯]

保持純真,生活儉樸,減少私心,減少欲望,棄絕學習,能做到這些,就沒有什么值得憂慮的了。

[按語]

莊子:其民愚而樸,少私而寡欲。河上公:見素者,當抱素守真,不尚文飾也;抱樸者,當見其篤樸以示天下,故可法則。少私者,正無私也;寡欲者,當知足也。

劉師培:按“私”當作“思”。《韓非子·解老篇》曰:“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思”“欲”并言。又《文選》謝靈運《鄰里相送方山詩》李注引《老子》曰:“少思寡欲。”此古本作“思”之證,即釋此“少思”也。

《易·否卦象》中說:“君子用節儉的品德克服艱難。”《說苑·反質篇》里面記載:秦穆公問由余說:“古時候圣明的君主、帝王,他們得到政權和失去政權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余說:“我聽說是因為節儉才得到政權,因為奢侈又失去了政權。”范堯夫告誡他的子弟說:“只有儉,才能幫助你清廉;只有仁恕,才可以使你修養道德。”五代時的王樸和世宗說:“恭敬節儉,可以增加財富。”

儉樸,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儉樸的生活方式,使一個人內心感到充實。我們常說知足常樂,有恬淡修養的人,他在物質上永遠會滿足、喜悅;而物欲愈多,想要享受和占有的也越多,他的內心會感到越空虛。一個內心有空虛感的人,就是一個貧窮的人。所以富有或貧窮,并不是看他擁有多少財富,而在于是否有節儉的習慣。一個節儉的人,他是富有豐足的;一個浪費的人,他永遠不會富有,而且會慢慢走向貧窮,內心常有貧窮匱乏的感覺。儉樸的人,生活單純,懂得集中心力;他們不奢侈浪費,深知無欲則剛的道理。儉樸使一個人能集合心力和財力,去創造更多有益于社會大眾的事業。無論是企業家或慈善家,他們都深諳此道。作為一個普通的人,儉樸更是知足常樂之道。所以勤儉是我們中國人一向重視的生活智慧。

儉樸有三大益處:使人安分守己,不求于人,培養廉潔的作風;使人積極奉獻,多行善事,廣施功德;使人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陳嘉庚是著名的愛國華僑,早年他白手起家,靠著過人的聰明和堅韌的意志,終于發了大財。可是,他日常生活依然十分儉樸。他年紀大了去檢查身體,發現營養不良,錢到哪里去了?全做了社會慈善事業,新加坡南洋大學就是他親手創辦的。在國內自己的家鄉,他也到處興辦學校,提倡教育,幫助一些苦難的人。他自己有錢并不享受。有一次和兒子一起出國辦事,兒子坐的是頭等艙,他自己坐經濟艙,下了飛機后,他對兒子說:“我們同時到達,何必花那么多冤枉錢?”我國著名的佛學大師凈空法師高度贊揚陳嘉庚“這老人不同凡響”。他的兒子曾經被強盜綁票,強盜提出條件要多少贖金。陳嘉庚通知強盜:“你把我兒子殺掉好了,我一分錢也不會給你,我的錢全部拿去做公益事業了,絕不給后代。”真正是全力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念念為人想、為社會想,沒有為自己想。那個強盜接到通知,把他的兒子放掉了。所以直到今天,提起陳嘉庚老先生,祖國內地和新加坡許多人都對他的偉大人品念念不忘。

又如臺灣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被譽為“華人經營之神”,他取得事業的成功后,生活上卻十分儉樸。王永慶很少在外面吃飯,一般是在臺塑大樓后半棟頂樓的招待所內宴請客人。采用的是“中菜西吃”方式,大家圍在桌旁,各人端著盤子,由侍者分別分菜,一人一份,吃完再加,避免浪費。除了必要的活動外,他一般不穿西服。他的一條舊毛巾用了27年,妻子心疼地想換一條,王永慶卻說:“既然能湊合著用,又何必要換新的呢?就是一分錢的東西也要撿起來加以利用,這不是小氣,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警覺,是一種良好的習慣。”

像陳嘉庚、王永慶這樣事業有成的富豪,發財后并沒有過著奢侈的生活,而是將賺來的錢用到社會上去,使之成為有用之物,他們在創造著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在創造著精神財富,這樣的人生,是品質人生,是智慧人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景山区| 宁波市| 台北县| 岑巩县| 西宁市| 阜康市| 长治县| 凉山| 滨州市| 宁陵县| 新安县| 四川省| 内江市| 永胜县| 宜丰县| 公安县| 东兰县| 柳州市| 乌鲁木齐市| 沭阳县| 福海县| 南昌县| 平果县| 新宁县| 栖霞市| 盐城市| 沁水县| 白朗县| 丹东市| 会同县| 儋州市| 云阳县| 泌阳县| 台湾省| 双鸭山市| 临高县| 司法| 奉贤区| 罗平县| 河间市| 南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