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心理布局——最值得恐懼的是恐懼本身(2)
- 當金融危機影響中國,你怎么辦
- 趙凡禹
- 5404字
- 2014-01-24 11:42:45
第三次,就是現在。2008年6月24日,晴,紐約曼哈頓。在第七大道745號大樓巨大的外墻電子屏上,“雷曼兄弟”的字幕不停地變換著各種鮮艷的顏色反復滾動。
2008年11月19日,陰,有風,紐約曼哈頓。第七大道745號大樓巨大的外墻電子屏依然吸引眼球,不過滾動播放著的字幕已被“巴克萊資本”所取代,基色也變成只有藍白兩種。
9月15日,隨著次貸危機進入第二個“高危期”,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出人意料地宣告破產,但它并非次貸危機引發的破產首例。2008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因陷入流動性危機而不得不委身摩根大通,美聯儲專門為該交易提供融資。7月份,金融市場形勢再度惡化,隨著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后,危機迅速升級。兩個月后,為避免“兩房”破產對美國和世界金融體系造成難以估量的破壞,美國政府宣布接管“兩房”。
和雷曼同期落難的還有美國第三大投行美林,只不過后者以一個更體面的價格被賣出,接手的一方是美國銀行。隨后,美國前兩大投行高盛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公司宣布轉為銀行控股公司。
五大行中“碩果僅存”的高盛和大摩被迫轉型,某種意義上也正式宣告了始于上世紀30年代的華爾街投行神話的終結。這不僅體現在這些機構再不能不顧后果地從事以往高風險高收益的業務,也直接導致了數十萬華爾街精英丟掉飯碗。過去動輒上千萬乃至上億美元的“年終大紅包”,也可能就此成為歷史。
自認為幫助美林躲過一劫的塞恩,也無奈地宣布放棄期望中的1000萬美元年終獎。大摩的麥晉桁也宣布當年不拿分紅,就連被認為在本輪危機中受創最小的高盛,其CEO布蘭克費恩、及其他六位高管也已被告知年底將沒有年終獎。業界估計,相比上年,當年美國銀行業的年終獎金可能縮水50%-70%,華爾街又一次面對艱難的日子。
●冬日已逝,春天還會遠嗎?
這是個最壞的年代,也是個最好的年代。在這個最壞的年代,我們遭遇了近一個世紀以來最猛烈的金融海嘯,“華爾街神話”伴隨著高盛和大摩的轉型而灰飛煙滅,世界經濟也隨之陷入二戰以來最深的衰退。隨著金融風暴持續滲透到實體經濟,世界經濟已走到一個歷史的“轉折點”。
在這個最好的時代,經濟全球化的大步推進,讓我們有機會見證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七大央行聯手降息的大膽救市舉措,也促成了被視為“布雷頓森林第二”的G20金融峰會的成功舉行,更讓世人領略了主要國家動用數萬億美元刺激經濟的決心,而中國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尤其令人稱道。
美國時間2008年11月15日,轟轟烈烈的G20華盛頓峰會降下了帷幕。如果以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為國際金融危機的開端,這一天正好是危機發生兩個月。全球20位領袖聚集華盛頓,無異于送給這場全球金融危機最好的“雙月禮物”。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為積極應對金融危機緊鑼密鼓地出臺了許多政策措施。那么,中國能否在金融寒潮中獨善其身?如何將危機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人民論壇雜志社聯合人民網等進行了題為“危機懸疑調查:中國人信心有幾何?”共有5436人參與。
對于“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有影響嗎”這個問題,有五成受調查者表示“有影響,中國經濟將進入緩慢增長期”。調查結果顯示,87.41%的受調查者認為美國金融危機還將進一步往壞的方向發展,其中50.88%的受調查者認同“金融危機發展成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將難以避免”,36.53%的受調查者認同“金融危機還將進一步大面積的爆發”。與此同時,超過4成的受調查者認為全球經濟大蕭條不會出現,但全球性經濟衰退將不可避免。
“金融危機爆發,你認為對我國的影響如何?”調查結果顯示,50.24%的受調查者表示“有影響,中國經濟將進入緩慢增長期”。這與公眾對全球性經濟發展形勢的判斷基本吻合。
“從中美經濟相關度看,雖然兩國經濟發展互有交合,但中國經濟涉足美國經濟程度畢竟不很深,中國金融體系相對獨立和穩定,內需強勁。但華爾街危機對我國影響有向實體經濟蔓延的勢頭。所以,要辦好自己的事?!薄斑@場金融危機給各國金融帶來了或多或少的沖擊,也不可避免地對我國金融體系產生一定影響。但由于我國金融體系融資結構與美國有本質區別,所以危機對我們的影響是有限的,可控的?!本W友表示。
“面對金融危機,你認為中國有哪些有利因素使我們可以將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調查結果顯示,排在前四位的分別是,“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可以創造出龐大的內需帶動經濟發展”(42.08%,2035票)、“中國經濟雖然受到了危機的影響,但經濟基本面沒有改變”(32.9%,1591票)、“中國積極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合作,共同應對危機”(29.63%,1433票)、“政府對中國經濟走勢的宏觀把握和靈活應對”(28.66%,1386票)。
自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政府不僅積極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合作,而且出臺了一攬子政策措施應對危機。如早在2008年7月2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2008年10月,央行又兩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釋放出增加流動性、保持經濟增長和穩定市場預期的信號。十七屆三中全會主題緊緊鎖住農村改革發展,被外界認為是進一步擴大內需,應對外部金融危機的有效舉措。特別是11月9日,中國推出了擴大內需的10項措施,確定了4萬億人民幣經濟刺激計劃,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好評。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鄭超愚認為,財政政策從“穩健”轉為“積極”,貨幣政策從“從緊”轉為“適度寬松”,就是要擴大內需彌補外需的不足,防止經濟增速下滑。以上一攬子經濟政策出臺相當及時,對提升市場信心有較強的刺激作用。
此外,在2008年前3個季度GDP仍保持了9.9%的增速。我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進一步增加了中國公眾應對金融危機的信心。
“你認為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而言是機遇還是挑戰?”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9.13%的受調查者認為“機遇大于挑戰”(1914票),36.23%的受調查者認為“挑戰大于機遇”(1772票),認為“只是挑戰”的占受調查者的17.38%(850票),認為“只是機遇”的占受調查者的7.26%(355票)。由此可見,公眾認為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而言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幾乎旗鼓相當。
“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從出口轉向內需是一個期待已久的變化。因為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必須由出口拉動型,轉向內需拉動型?!薄?萬億新政就是我們亮出的具體克服當下全球金融危機的‘中國牌’?!薄坝捎谥袊斍拜^為嚴格的資本管制,將使中國以相對較小的損失獲得調整自身經濟結構的動力。”網友紛紛表示。
與網友們的看法相比,有些專家的觀點甚至更為樂觀。如清華大學問題研究所史志欽教授表示,此次危機或許是重建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一大良機。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認為,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國一躍而成為區域龍頭;在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有可能確立全球經濟領頭羊的地位。
即便形勢看起來不那么美好,但是,面對國家強有力的拉動內需的政策,以及全世界共同抵御金融風暴的信心和決心,我們依然要對明天充滿希望:金融風暴“走”了之后,股市會一天天“暖和”起來。“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信心比真金白銀更可貴
2008年9月的紐約華爾街,人們惶恐不安。從美國房貸兩巨頭——房利美、房地美被政府接管,到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再到美林、AIG、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投資銀行被收購、政府接管或轉為銀行控股公司,這場自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在華爾街引發了“金融海嘯”,波及世界。2008年9月24日下午,在紐約華爾道夫飯店,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面對美國經濟金融界知名人士,用斬釘截鐵的聲音說:“在經濟困難面前,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
面對危機,我們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一個個人能夠獨善其身。那么,作為普通老百姓的我們應該知道:信心比黃金更重要。1929年到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不是走過來了嗎?亞洲金融風暴不是挺過去了嗎?所以要堅信壞日子總會過去,幸福離我們已經并不遙遠。
1879年,廣東佛山縣出現了第一家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巧明火柴廠,此后幾十年中,中國人雖然辦了不少火柴廠,但由于原料貴、稅收重、技術落后,競爭不過進口火柴,大半都垮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帝國主義忙于戰爭,輸入中國的商品,包括火柴數量都大為減少;加上五四運動爆發,中國人民奮起抵制日本貨,提倡國貨,全國各地又興起了辦火柴廠的熱潮,在短短幾年中,全國的火柴廠就增加到100多家,一位名叫劉鴻生的年輕人也加入到了這個行列。
一開始當然是困難重重,后來通過對生產技術進行大大小小的多次改進,他所生產的火柴質量一再提高,受到用戶的一致好評。鴻生成為眾口一詞的名牌產品,不但在國內成了搶手貨,而且遠銷越南等地,一度還打入了南洋市場。工廠的利潤也逐年上升。
1930年7月,“鴻生”與正為虧損嚴重而發愁的熒昌、中華3家正式合并,成立大中華火柴公司,劉鴻生被推選為總經理。由于增強了相互間的分工協作和經驗交流,公司各廠的生產面貌都大為改觀,當年產量和銷售量都達到了全國火柴產銷量的22%,成為中國最大的火柴公司。
在發展火柴工業的同時,他還先后創辦了水泥公司、碼頭公司、華東煤炭公司、章華毛紡織公司等,并投資銀行、保險業務,成為集輕工業、運輸業、商業、金融業于一體的實業巨子。也就在1930年,劉鴻生在上海四川路建造了一幢8層的企業大樓,將公館也遷到8層樓上。經過多年摸底、選擇,他已網羅了一大批各行各業的管理專家和技術骨干。在他們的協助下,劉鴻生坐鎮大樓,足不出戶,就可以對所有企業實行統一調度、統一管理、統一指揮,就像一個擁有千軍萬馬的統帥,春風得意,達到了他一生中的頂峰時期。
可是,30年代那場空前規模的世界經濟危機很快波及中國,城鄉經濟一片蕭條。而日本對中國實行商品傾銷政策,又進一步加劇了經濟情況的惡化。劉鴻生的企業也受到極大的沖擊,勉強維持到1935年,終于進入了最艱難的階段。那時的上海報紙上,幾乎每天都有許多廠家關門倒閉、廠主自殺的新聞。“劉鴻生要倒”的流言也不斷傳出,銀行、錢莊天天有人登門催還貸款,連劉鴻生的弟弟也認為他再也爬不起來了,硬要從哥哥那里提走他的現金存款。劉鴻生無法,只好拿出銀行股票給他做抵押。
走投無路的劉鴻生,來到了宋子文公館,希望宋子文能不忘當年老同學的舊情,替他將全部財產抵押給中國銀行,換取資金渡過難關。宋子文躺在沙發上,看也不看他,冷冷地問:“你用什么作抵押呢?”劉鴻生忍痛回答:“我全部企業的股票!”哪知宋子文嗤地一聲笑了,不屑地說:“你的股票如今不如草紙了!”劉鴻生又氣又急,掉頭就走了。
然而,處在生死存亡關頭的劉鴻生,就像所有有骨氣的民族資本家一樣,有一股不甘失敗的硬氣,他對自己的事業有信心,只要還有一絲縫隙、一點光明,他也不放棄求生存圖發展的努力。終于,浙江興業銀行總經理徐新六伸出了支援的手,答應將他們銀行貸給劉鴻生的一筆貸款延期一年償還。這樣,劉鴻生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為了徹底擺脫危機,劉鴻生選定了自己的核心企業——火柴業作為突破口。當時,國內火柴業面臨著洋貨傾銷、內爭激烈、市場緊縮、價格猛跌的局面。劉鴻生仔細謀劃,采取了“聯華制夷、聯美制日,發展全國火柴產銷聯營”的步驟,以求達到限制生產、制止傾銷、穩定價格的目的。隨后,在世界經濟復蘇和全國農業豐收等有利條件的刺激下,國內經濟形勢大為好轉,劉鴻生的各種企業都開始轉危為安,進入又一個高峰。
在20世紀30年代內憂外患的中國,又遭遇經濟危機的打擊,我們的民族資本家尚且可以憑借信心勇敢渡過難關。在全球各政府和金融機構聯手對抗經濟危機的今天,我們有什么理由沮喪放棄?
目前我們所遭遇的這次金融風暴,使得擺在我們面前的經濟前景不容樂觀。但同時也應看到,現在的情況與上世紀30年代不盡相同。美國實體經濟,包括高科技經濟基礎還是好的。過去幾十年,世界經濟歷經風風雨雨,最終都渡過了危機,實現了新的發展。今天,國際社會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不斷增強,經驗更加豐富。面對危機,關鍵是要鼓起勇氣和信心,這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
毫無疑問,我們正在經歷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經濟增長減速期”。當然,對于已經習慣了30年來兩位數GDP增速的我們來說,這是很難適應的一件事情。被高增長、低膨脹數據寵壞了的我們,似乎一下子難以接受那些變得不那么值得炫耀的數據。對此,我們需要反思自己的心態,重新樹立信心。
我們已經知道了每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都有升降起伏的變化,盛極而衰本來就是自然規律。歷史上那一次次的經濟危機,曾讓一些國家瀕臨崩潰的邊緣,然而這些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周期的循環往復中變得更加堅強,市場體制更趨完善,經濟發展也愈加健康。對于中國來說,或許這次經濟增速的放緩正是一個契機,可以讓我們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變得更為健全,以往發展過程中凸顯出的種種弊病得以調整和解決。跑得慢一些,未必是壞事,或許可以讓我們跑得更穩更遠。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對一個國家如此,對于一個企業的發展同樣如此。因為信心,二戰后的德意志民族看到“廢墟上的花朵”而重新崛起;因為信心,松下幸之助挺過世界經濟大蕭條,使“劫后重生”的松下電器歷百年而不衰。同樣因為信心,我們將會同心協力度過這個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