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心理布局——最值得恐懼的是恐懼本身(1)
- 當金融危機影響中國,你怎么辦
- 趙凡禹
- 5416字
- 2014-01-24 11:42:45
金融危機在人們的預言中、現實宣傳中愈演愈烈,讓人們的心情日漸灰暗。是啊,一切都是金融危機惹的禍,可任何人都沒有必要染上危機恐懼癥。雖然眼前、耳邊、電視里、廣播里都不停地渲染著金融危機,仿佛是金融掃盲一樣鋪天蓋地。這些無處不在的消息,伴隨著你在股市、基市里的錢大幅縮水,職業前景變得若明若暗,于是心中的恐懼不斷擴大,心情變得越發糟糕。但是越是危機面前越要冷靜,手足無措的人們只有拒絕恐懼,才能重拾信心,積極正面的心態可以幫我們順利運用智慧,度過難關。
●經濟的一半在于心理作用
英國作家索利恩在所著的小說《新鮮空氣》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主人公威爾遜喜歡新鮮空氣的程度,無人能及。一年冬天,他到芬蘭的一家高級旅館住宿。那年冬天奇冷,因而窗子都關得嚴嚴實實的,以防寒流襲擊。盡管房間里舒服無比,但威爾遜一想到新鮮的空氣一絲都透不進來時,他非常苦惱,輾轉難眠。到了最后,他實在無法忍受,便撿起一只皮鞋朝一塊玻璃樣的東西砸去,聽到了玻璃碎裂的聲音后,他才安然進入夢鄉。
第二天醒來,展現在他眼前的是完好如初的窗子和墻上破碎的鏡框。
顯而易見,這個故事講述了心理作用的巨大力量,這樣的例子在現實中不勝枚舉:
一位婦女因丈夫突然在車禍中死亡,精神上受到強烈的刺激,悲痛得雙目失明。但經醫生檢查,眼睛的結構沒有病變,診斷為心理性失明,用許多方法都沒治好。后來進行催眠治療,催眠師暗示她視力已經恢復,對她說:“我數五個數,數到第五個時,你醒來就能看見東西了。”催眠師很慢地數一二三四五,果真數到五的時候,病人醒來,發現自己的視力已完全恢復。
同樣,市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信心的反映,里根總統有一句著名的話是這樣說的:“經濟的一半就在于心理的作用。”如果人們對未來前景看好,那么當然敢消費、敢投資,那么經濟就真的好了。如果說大家對未來悲觀失望,紛紛撤回投資,消費也同樣受到壓制,那么經濟還真的就滑坡了。股市里,在恐慌性的心理作用下,投資者不計成本地拋售股票,從而加劇了市場恐慌氣氛的蔓延,跌勢也就愈加兇猛。
因此有人說,危機只是心理作用,其實并沒有真正的危機,而所謂的心理作用就是對現實的預期低于標準。
確實,經濟危機往往就是心理危機:在經濟危機的危害還沒有真正影響到大多數人的時候,我們中的許多人卻已經陷入了無可名狀的、沒有緣由的、毫無根據的害怕,而這種害怕又會歇斯底里地放大危機的嚴重性。
事實上,這場金融危機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糟糕,它帶給人們的心理層面上的直接影響大過了實際影響。這是因為“金融海嘯”改變了人們對未來的心理預期,經濟狀況的不確定性引起了人們內心的不安。
在過去的30年中,中國經濟成功地保持著高速增長,就像洗桑拿一般,經濟持續升溫,但受金融危機影響,經濟突然變冷,由桑拿浴變成了一個冷水澡,一熱一冷,這就使得國人的心理無法承受,特別是白領階層,出于對財富縮水、失去工作、社會地位下降的恐懼,自然容易出現預期性恐慌,由此帶來了各種于經濟發展不利的流言。
例如媒體報道,珠三角特別是東莞出現了企業倒閉潮,但根據省經貿委的數據,2008年1-8月,廣東的企業戶數還增加了9萬戶,平均每個月增加1萬多戶,而東莞2008年關閉外資企業640多家,僅占其外資企業總數的4.2%。
在人人自危的心理恐慌中,經濟危機似乎成了一個筐,什么問題都在往里裝。但其實美國的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沖擊遠不如我們想象的那么大,夸大金融危機的作用,無助于解決問題,不過徒然制造恐慌罷了。
●值得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的時候,美國正處于經濟大蕭條時期,全國上下一片恐慌。為了振興美國,羅斯福決定推行“新政”,但要實行“新政”,首先要振奮民心。在就職演說時,他給美國人民做了一次“戰勝恐懼”的著名演講,其中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們惟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模糊、輕率的、毫無道理的恐懼本身!”
他的原話是這樣的:“現在確實尤其有必要坦白而果敢地談一談真情實況,全部的真情實況。我們沒有必要去躲閃,不去老老實實地面對我國今天的情況。我們的國家過去經得起考驗,今后還會經得起考驗,復興起來,繁榮下去。因此,首先,允許我申明我的堅定信念: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會使我們由后退轉而前進所需的努力陷于癱瘓的那種無名的、沒有道理的、毫無根據的害怕。在我們國家生活中每一個黑暗的時刻,直言不偉、堅強有力的領導都曾經得到人民的諒解和支持,從而保證了勝利。我堅信,在當前的危機時期,你們也會再一次對領導表示支持。”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總會遇到一些挫折,這讓我們感到失落,感到痛苦,感到自己的弱小,進而會感覺到恐懼。恐懼會讓我們失去面對的勇氣,不敢去正視自己所面臨的困難,所以,羅斯福才會說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
羅斯福以正視問題、蔑視困難的姿態,采取果斷的措施,不僅帶領美國走出了經濟危機,而且讓美國加入反法西斯戰爭,迎來了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實際上,問題絕大多數的時間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嚴重,只要我們撕破輕率恐懼的面紗,就能很好地解決它。
著名的巴頓將軍曾經說過:“如果勇敢便是沒有畏懼,那么我從來不曾見過一位勇敢的人。”即使再勇敢的人,也有畏懼的時候。那么,怎樣才能從恐懼心理中解放出來、培養真正的勇氣呢?最有效的辦法,莫過于強迫自己面對。
客觀的恐懼是免不了的,一個人可以摧毀心中的一切,只要他活著,他就無法摧毀恐懼。一個智慧再高的人看到吐芯的巨蟒照樣恐懼,看到從未見過的天外來客照樣恐懼。但主觀的恐懼是可以通過豐富經驗和提高認知而消除的。豐富經驗就是越怕行動越要行動,否則從何處積累經驗?縱觀成功人士,他們不是比你“會”做,而是比你“敢”做,他們堅定的信念、強烈而清晰的目標能抵擋一切恐懼。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小的時候,有一段時間,他每天放學回家的時候,都被一個與他年齡相仿、粗壯好斗的男孩追趕。一天,這一幕正好被他父親看見,于是沖他大喊:“你干嗎容忍那小子追得你滿街跑?去把那小子給我趕走!”
于是,他不得不停下來,面對自己很害怕的對手,他開始猛烈的反擊,這一招立刻把對手嚇住了,慌忙奪路而逃。艾森豪威爾頓時勇氣大增,一把將對手抓住,正言厲色地警告他:“如果你再敢找我的麻煩,我就每天打你一頓。”
通過這件事,他悟出一個道理:別看有些人耀武揚威,其實不過是外強中干,唬人而已。
遇到敵人和強硬的對手,恐懼是避免不了的。但是,不要忘記:你畏懼對手,對手可能也畏懼著你,甚至比你對他的畏懼還要大。在這種情況下,誰更敢面對,誰就能獲得勝利。
同樣是在美國,有個名為瓊斯的新聞記者,極為羞怯怕生。有一天上司叫他去訪問大法官布蘭德斯,瓊斯大吃一驚,連忙說:“不行不行,他根本就不認識我。”在場的一個記者拿起電話就撥通對方秘書辦公室:“你好,我是明星報的記者瓊斯,我奉命采訪布蘭德斯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見我幾分鐘?”瓊斯一聽嚇壞了,在旁邊恨得大罵:“你怎么提我的名字?!”這時電話里已傳出聲音:“一點十五分,請準時到。”“瓊斯先生,你的約會安排好了。”同事滑稽地聳了聳肩,而瓊斯一下子愣住了。“那一刻是我二十幾年來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成名以后的瓊斯總在說那一句話。
如何脫離恐懼是每個追求成功的人都在思考和解答的問題,它是人性豐滿的標志。尼采說:“一項重大成果完成之后便屬于人類了,而對自己來說只不過是把他從失敗的恐懼中解脫出來——現在我終于輸得起了。”這種輸得起是自己掙來的,他們一開始就把失敗考慮進去,并滿懷信心地準備好承受一切挫折。
那么,面對當前的金融危機,我們又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理呢?溫家寶總理在詳解4萬億元投資去向時提到:面對金融危機值得恐懼的是恐懼本身。剛才我們已經提到過,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時總統羅斯福也說了相似的觀點。很多時候,情況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差,只是我們“想象想象,越想越像”而已。因此,面對危機,我們首先是不要怕。怕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做的是積極發掘自身資源,尋找機會。
有一個人在股市大熱時,開投資公司大賺了一筆,豈料金融海嘯撲來,不但把之前賺的全賠進去,還虧了好一大筆。然而,他并沒有被嚇住,他對朋友說:“雖然賬面上我是損失了,但這兩年我在股市中學到的絕對比損失的金錢更值錢。股市調整,我的機會越來越多!”這話說得一點不假。
顧城有句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危機的黑夜中,總會包含“機遇”,我們需要的是發現光明的“眼睛”。危機本身并不可怕,恐懼本身才是最大的恐懼。
●華爾街歷次“最壞的日子”
一條長不超過500米,寬10余米的狹窄瀝青馬路,沿路都是路障和柵欄,兩旁聳立的摩天大樓高墻下,街道格外狹窄,不愧是名副其實的“墻街”(wallstreet)。正是這樣一條小小的街道,幾十年里一直影響著世界的變化。在金融風暴面前,這條小街又被推到了風口浪尖。讓我們來歷數華爾街歷史上那些“最壞的日子”吧。
1929年10月29日,在這個被稱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里,紐約證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拋售股票的旋渦之中,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此后,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1929年10月的最后10天,集中了證券史上一連串著名的日子:
10月2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市即遭大筆拋售,全天拋售量高達600多萬股,以致股市行情自動記錄器到收盤1小時40分后才記錄完最后一筆交易。
10月23日,形勢繼續惡化,《紐約時報》指數下跌31點。
10月24日,這一天是股市災難的開始,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早晨剛剛開市,股價就如決堤之水轟然下泄,人們紛紛脫手股票,全天換手1289.5萬股。紐約數家主要銀行迅速組成“救市基金”,紐約證券交易所總裁理查德·韋尼親自購入股票,希望力挽狂瀾。但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10月25日,胡佛總統發表文告說:“美國的基本企業,即商品的生產與分配,是立足于健全和繁榮的基礎之上的”,力圖以此刺激新一輪投資。然而,過了一個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費了。
10月28日,史稱“黑色星期一”。當天,紐約時報指數下跌49點,道瓊斯指數狂瀉38.33點,日跌幅達13%,這一天,已經沒有人再出面救市。
10月29日,最黑暗的一天到來了。早晨10點鐘,紐約證券交易所剛剛開市,猛烈的拋單就鋪天蓋地席卷而來,人人都在不計價格地拋售,經紀人被團團圍住,交易大廳一片混亂。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至此,股價指數已從最高點386點跌至298點,跌幅達22%,《紐約時報》指數下跌41點。當天收市,股市創造了1641萬股成交的歷史最高紀錄。一名交易員將這一天形容為紐約交易所112年歷史上“最糟糕的一天”。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11月,股市跌勢不止,滑至198點,跌幅高達48%。
翌年,股市憑借殘存的一絲牛氣,在1-3月大幅反彈。并于4月重新登上297點。此后又急轉直下,從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連續出現了6次暴跌,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與股災前相比,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這場股災中,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歐文·費雪這位大經濟學家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頃刻間傾家蕩產,從此負債累累,直到1947年在窮困潦倒中去世。
第二次最壞的日子發生在1987年。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這一天對于美國紐約所有股票持有者來說,是一個難忘的災難性日子,美國當日一天中股票市場財富縮水超過五千億美元。由此使得全球經濟的病變迅速蔓延。
這天,華爾街上的紐約股票市場刮起了股票暴跌的風潮,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盤事件。道·瓊斯指數一天之內重挫了508.32點,跌幅達22.6%,創下自1941年以來單日跌幅最高紀錄。6.5小時之內,紐約股指損失5000億美元,其價值相當于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8。這次股市暴跌震驚了整個金融世界,并在全世界股票市場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倫敦、法蘭克福、東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均受到強烈沖擊,股票跌幅多達10%以上。股市暴跌狂潮在西方各國股民中引起巨大恐慌,許多百萬富翁一夜之間淪為貧民,數以千計的人精神崩潰,跳樓自殺。
這一天被金融界稱為“黑色星期一”,《紐約時報》稱其為“華爾街歷史上最壞的日子”。當天收盤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降了508.32點,由2246.72點狂跌到1738.470點,跌幅達22.6%創下了一天下跌的最高紀錄。而股市的其他指數如NYSE綜合價格指數下跌19.2%,AMEX綜合指數下跌12.7%,NASDAQ綜合指數下跌11.35%。相當于法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030億美元的股票面值在一天之內化為烏有。
“一切都失去了控制”,《紐約時報》這樣報道。這一天損失慘重的投資者不計其數,世界首富薩姆·沃爾頓一天之內股票價值損失21億美元,世界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比爾·蓋茨損失39.45億美元,電腦大王王安僅在19日下午就損失了3100萬美元。許多百萬富翁一夜之間淪為貧民,最苦的是那些靠自己多年積存的血汗錢投資于股票的投資者。受股價暴跌震動,股民的心理變得極為脆弱。因股市暴跌而不堪于債務重壓的許多人,精神徹底崩潰,自殺的消息不絕于耳。銀行破產,工廠關門,企業大量裁員,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