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周期布局——把握衰退與繁榮的節奏(2)

在1929年的金融風暴中,華爾街首先坍塌,這是場富人的劫難。在隨后的十年大蕭條中,美國一半的勞動力被閑置。經濟生產總值的損失,如果以二十年代的雇用水平計算,按當時的美元價值達到了3600億,足可以蓋3500萬所住宅、造將近1.8億輛車,建70多萬所學校!與此同時,大約1300萬人失業。這些人中絕大部分是家里唯一的工作人口,這也就意味著千萬個家庭失去了收入。乃至羅斯福在1937年還說:三分之一的國民長年衣不蔽體、居無所安、營養不良。一句話,饑寒交迫,已經成了美國社會的日常現象。

從1929到1933年,美國的結婚率降低了22%,因為人們結不起婚。離婚率則降低了23%,因為大家同樣離不起婚。困守在臥室里的夫婦,甚至性生活的頻率也大大減少,乃至生育率下跌了15%。這個最大的移民接收國,1931年竟有幾十萬人申請到蘇聯去工作!

終于,在二戰結束后,美國產品隨著馬歇爾計劃如洪水般地席卷了世界,整個西方世界變成了美國的龐大市場。更重要的是,“新政”建立了社會安全、失業保險、醫療保障和醫療輔助等一系列福利措施,重新分配了財富。

到戰后的五十年代,美國進入了勞工的黃金時代,乃至有大學教授的孩子高中畢業就到工廠做工,享受著優厚的福利,生活質量超過了當教授的父親。此時美國不僅成了地道的“世界工廠”,內需也隨著勞動階層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擴充。郊區化代替了城市化,以中產階級為基礎的房地產市場,帶動了從汽車到家具、電器的一系列生活革命的消費。美國的男人重新建立了自己的信心,把婦女趕回郊外的廚房。這種對婦女的再度壓抑,導致了六十年代女權主義的反叛。這些自然都是后話。五十年代末美國副總統尼克松和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莫斯科的美國展廳進行廚房辯論時,美國工人階級的優越生活,竟成了尼克松炫耀于世的最大一張牌。

國際投資大鱷索羅斯之所以能夠成功地預測1987年的崩盤,就是從歷史上看出來的。他深信經濟危機爆發,往往是長期累積不確定因素并反復醞釀而發生。歷史的經驗往往可以預測未來,因為歷史是會重演的,所以以史為鏡不失為預測未來經濟走向的重要方式。

1929年及1987年崩盤類似之處:短期貨幣市場利率走揚,造成股市資金動能不足,大量美元流入他國中央銀行,美國聯邦理事會沒有注入等量貨幣造成資金流動性不足,1987年下跌幅度36%與1929年相似。我們說這些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歷史往往重演,以史為鑒可以更清楚地看清現在的形勢。

回到我們眼前的問題,2008年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機除了給全球多個國家帶來重大財產損失外,金融危機在本質上仍是社會財富重新分配的機會,還是發展機會的重新調整,尤其是對落后地區和發展中國家實現低成本趕超的極好機會。

從過去歷史看,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通常有6個定律:

定律一:影響度與外向度成正比,越開放的地方受影響越大。比如這次危機中國沿海受到的影響就大于內地。

定律二:影響度與市場化程度成正比,市場化程度越高受到的影響越大。

定律三:影響度與貧困度成反比,貧窮落后的地方反而在危機中受到的影響較小。

定律四:影響度與一國的國內需求成反比,國內市場需求越大受影響越小。

定律五:影響度與政府行政能力成反比,政府控制力越強受影響越小,金融危機考量政府能力。

定律六:影響度與國民信心成反比,國民信心越堅定受危機影響越小。

中國光大銀行董事長唐雙寧在新浪舉辦的一個論壇上以中國金融協會副會長身份發表演講時表示,由于美國擁有全球的鑄幣權,危機存在延伸為美元地位危機的可能性,并且有著重塑全球貨幣格局的可能性。

索羅斯也常說,市場天生不穩定,國際金融市場更是如此,全球資金流動有榮有枯,有多頭也有空頭。哪個市場亂,哪里就有錢賺。懂得理解混亂,就可致富;碰到越亂的局面,投資者愈有機會表現。

很多發生過的全球金融市場大事件,情況常常是:市場亂,投資人跟著一起亂,于是恐慌一波波襲來,投資人奮勇殺跌。對冷靜的客觀投資人來說,正是天賜良機,因為這可能是大撿便宜貨的機會,也是財富重新分配的時候。

多坐公交、少打車,少下館子、多做飯,少逛街、多讀書,努力工作、不跳槽,早結婚、晚買房……每況愈下的經濟形勢,一點一點地改變著我們在近十年的經濟繁榮中形成的習慣。改變不免帶來一些小小的痛苦和不愉快。但普遍的遭遇也讓人們獲得了些許心理上的平衡,普通人并不十分恐懼生產力和社會財富的破壞,相反,他們期待著危機之后的新一輪財富分配。

每次的社會變革,都會帶來一次財富的重新分配,舊時代的富翁將被新時代的富翁所取代,而新時代的富翁總是那些首先掌握新工具的人。在這一次金融界的巨大變革中,誰將成為財富重新分配的贏家?

●巴菲特與李嘉誠,都是大錢狙擊手

之前說道,經濟危機是擋不住的歷史大趨勢,同時又是對財富的重新分配。在這樣的前提下,大部分的人選擇了自我保護的策略,而另一些很少數的聰明人,把握住了這樣的歷史機遇,成為了富翁。

沃倫·巴菲特就是這樣貪婪的智者,他正是在美國經濟不景氣的時期,通過不斷買入便宜的股票而迅速積累財富。

巴菲特大學畢業,跟著格蘭姆教授一段時間后,感到自己已經能夠獨立行事了,他決心開創白己的事業,謝絕了格蘭姆教授挽留,辭職后開了一家“巴菲特投資有限公司”,資產是炒股得來的4萬美元,股東是他們夫妻倆。創業之初,美國經濟疲軟,紐約證券市場處于熊市,巴菲特將主要精力用來創辦實體,開了一家制衣公司,小有積累,但是沒有富起來。一段時間后,他果斷地回到股市中,因為他的天才與興趣是金融投資。他密切關注股市的發展,精心挑選“垃圾”股,同時經常進行實地考察與分析比較。巴菲特有敏銳的市場眼光,比其他人先看到炒作的題材。

當時,美國的傳播業處于低潮,許多報刊與廣播公司虧損,絕大多數人認為,這種狀況將繼續低迷,股價會不斷走低,紛紛拋出自己手中的股票。而巴菲特卻認為,它們是成長性企業,后期看好,因為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其股市價值遠遠低于實際價值,在股市上人家拋出,他偏吃進,巴菲特盡一切可能大量吃進包括《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等在內的多種傳媒業的股票。很快,這些企業因業績前景好而止跌上漲,巴菲特再度高價位出手,賺到上百萬美元。巴菲特就是以這種方式勤奮耕作,創業兩年后,他的投資公司市值達到2200萬美元。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原來是一家不錯的投資公司,規模不大,但有較好的聲譽,1965年因經營不善,該公司瀕臨破產,每股價格僅12美元。通過反復調查比較后,巴菲特力排眾議,甚至對親朋好友的忠告也置之不理,以合作的方式購下該公司,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巴菲特做出了人生轉折中最重要的選擇,他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一家獨立的投資公司,以此進入證券市場,如魚得水,賺盡天下財富。伯克希爾公司開始活躍起來,在1965-1975年美國經濟動蕩的時期,不斷全盤收購或部分收購多家紡織公司、百貨公司、食品公司、糖果公司的股票。

一些股票評論家對此非常不理解,認為巴菲特做法保守,盡吃“垃圾”股。巴菲特不為世人的譏笑而動搖自己的選擇,因為他看重的是企業的實際價值。后來人們看到伯克希爾公司的市值不斷上漲,股票從無人問津的12美元一直攀升到20美元、40美元、80美元,直至成為紐約證券交易所最昂貴的股票。朋友們也驚奇地觀察到巴菲特的財富如神話般地增長,巴菲特成為了紐約以投資證券致富的新貴族。在最輝煌的時期,巴菲特坐上了世界首富的位子,讓人無不驚訝他的投資眼光。

巴菲特的成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他對經濟危機的歷史判斷是明確的。巴菲特知道,經濟危機會讓股價狂跌,股市處于熊市,但是危機之后的繁榮,股市將會一路狂漲,如果在那個時候再投資,自己將失去賺取最大利益的機會。

賺錢是一種博弈,對于智者來說,他們不會等到經濟復蘇之后再動手,因為那個時候幾乎所有的人都有賺錢的機會,收益必定減少。而經濟危機中出手,將能用最少的錢購買最大的機遇,雖然有風險,但這種投資是相對暴利的。

“超人”李嘉誠的發家史和“股神”巴菲特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抓住了經濟不景氣時期的機會,實現了財富的快速增長。

李嘉誠創業5年后,“長江”工廠逐漸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塑膠花廠。李嘉誠被行內人士冠以“塑膠花大王”的雅號。而李嘉誠租用的那所廠房的業主也趁機把租金大幅度提高,這反而促成了李嘉誠自建物業的決心。

1958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興建一幢十二層高的工業大廈,留下數層自用,把其余的單位出租。大廈落成后,香港物業價格隨即大升。李嘉誠發覺房地產大有可為,于是開始部署把資金投放到地產市場。

20世紀60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產經歷一場狂炒后,一落千丈,加上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和政治因素的影響,地皮價格極為低廉。李嘉誠獨具慧眼,認為土地價格將會有再度回升的一天,決定實行“人棄我缺”的策略,用低價大量收購地皮和舊樓,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工廠大廈,全部用來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風暴平息,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回流,房產價格隨即急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并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這次他的策略是只買不賣,全都用來興建樓宇。70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達630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超過35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已達400萬港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安县| 泉州市| 顺昌县| 晋城| 汤原县| 金乡县| 沅陵县| 菏泽市| 汝阳县| 封丘县| 胶州市| 虞城县| 浦东新区| 昌乐县| 庆阳市| 靖远县| 江安县| 长乐市| 安新县| 湘阴县| 安新县| 衡东县| 彩票| 皋兰县| 灵寿县| 平度市| 南京市| 宁德市| 耒阳市| 华阴市| 湖州市| 从江县| 土默特左旗| 兴仁县| 呼图壁县| 永泰县| 苍南县| 犍为县| 定安县| 永兴县| 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