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創新方法
- 周蘇
- 1717字
- 2020-06-29 14:28:44
2.5 和田十二法
由形態分析法演變而來,產生了稽核表法,即用一覽表對需要解決的問題逐項進行核對,從各個角度誘發多種創造性設想,以實現創造、發明、革新,或解決工作的某一問題的開發創意的方法。使用稽核表法時,為了獲得解決問題所需的數據,需要構造問題列表。表中所提出的問題,可以是最意想不到的,這樣有利于削弱思維定式。通過稽核表法,可以獲得對問題的詳述和查找規定問題解決方案的附加數據。早期最有影響的稽核表是奧斯本于1964年設計的。奧斯本的稽核表提綱達75條之多,后來經過簡化歸納為9個方面(用途、類比、增加、減少、改變、代替、變換、顛倒、組合)。這種稽核表在后來的創意實踐中又得到修正與發展。
利用稽核表法進行構思創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角度)進行思考:
(1)現有發明的用途是什么?是否可以擴充?
(2)現有發明能否吸收其他技術,引入其他創造構思?
(3)現有發明的造型、顏色、制造方法等能否改變?
(4)現有發明的體積、尺寸和重量能否改變?改變后的結果怎樣?
(5)現有發明的使用范圍能否擴大?壽命能否延長?
(6)現有發明的功能是否可以重新組合?
(7)現有發明能否改變型號或改變順序?
(8)現有的發明可否顛倒過來?
例如,為了開發職工的創新能力,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給每個職工發稽核表,見表2-2。
表2-2 通用汽車公司的稽核表

和田十二法,又叫“和田創新法則”或“和田創新十二法”,是我國學者許立言、張福奎在奧斯本稽核問題表基礎上,借用其基本原理,加以創造而提出的一種思維技法。它既是對奧斯本稽核問題表法的一種繼承,又是一種大膽的創新。例如,其中的“聯一聯”“定一定”等,就是一種新發展。同時,這些技法更通俗易懂,簡便易行,便于推廣。
“和田十二法”,即指人們在觀察、認識一個事物時,可以考慮是否可以:
(1)加一加:加高、加厚、加多、組合等。
(2)減一減:減輕、減少、省略等。
(3)擴一擴:放大、擴大、提高功效等。
(4)變一變:變形狀、顏色、氣味、音響、次序等。
(5)改一改:改缺點、改不便、不足之處。
(6)縮一縮:壓縮、縮小、微型化。
(7)聯一聯:原因和結果有何聯系,把某些東西聯系起來。
(8)學一學:模仿形狀、結構、方法,學習先進。
(9)代一代:用其他材料代替,用其他方法代替。
(10)搬一搬:移作他用。
(11)反一反:能否顛倒一下。
(12)定一定:定個界限、標準,能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按這12個“一”的順序進行核對和思考,就能從中得到啟發,誘發人們的創造性設想。所以,和田技法是一種打開人們創造思路、從而獲得創造性設想的“思路提示法”。
“和田十二法”簡潔、實用,我國在普及這種方法以來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
加一加:南京的小學生叢小郁發現,上圖畫課時,既要帶調色盤,又要帶裝水用的瓶子很不方便。她想要是將調色盤和水杯“加一加”,變成一樣東西就好了。于是,她提出了將可伸縮的旅行水杯和調色盤組合在一起的設想,并將調色盤的中間與水杯底部刻上螺紋,這樣,可涮筆的調色盤便產生了。
縮一縮:石家莊市第一中學的王學青同學發現地球儀攜帶不方便,便想到,如果地球儀不用時能把它壓縮、變小,攜帶就方便了。他想若應用制作塑料球的辦法制作地球儀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用塑料薄膜制的地球儀,用的時候把氣吹足,放在支架上,可以轉動;不用的時候把氣放掉,一下子就縮得很小便于攜帶了。
聯一聯:澳大利亞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在收獲季節里,有人發現一片甘蔗田里的甘蔗產量提高了50%。這是由于甘蔗栽種前一個月,有一些水泥灑落在這塊田地里。科學家們分析后認為,是水泥中的硅酸鈣改良了土壤的酸性,而導致甘蔗的增產。這種將結果與原因聯系起來的分析方法經常能使人們發現一些新的現象與原理,從而引出發明。由于硅酸鈣可以改良土壤的酸性,于是人們研制出了改良酸性土壤的“水泥肥料”。
定一定:例如,藥水瓶印上刻度,貼上標簽,注明每天服用幾次,什么時間服用,服幾格;城市十字路口的交通信號燈紅燈停、綠燈行。這些都是一些規定,有了這些規定人們的行為才能準確而有序。應該運用定一定的方法發現一些有益的規定及執行“規定”。
簡單的12個字:“加”“減”“擴”“縮”“變”“改”“聯”“學”“代”“搬”“反”“定”,概括了解決發明問題的12條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