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智慧養老服務模式研究
- 徐志立 石剛 王紅霞 王冠宇 齊愛琴 尹遜偉
- 5971字
- 2020-06-29 14:11:35
《首都智慧養老服務模式研究》總論
徐志立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計算機系,北京100102)
智慧養老是民政部為國家促進社會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出的重要舉措。2013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出臺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的政策文件,推進養老服務科技創新,充分利用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優勢,推動在養老服務重點領域、基礎設施以及老年用品等方面的新技術、新產品研發應用;加強技術集成和服務模式創新,促進養老服務產業升級,培育養老服務品牌的“北京創造”“北京服務”“北京標準”等。以智慧社區建設為依托,利用現代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發展老年電子商務,建設科技養老服務平臺,開發老年家庭醫療監測和傳感系統,為老年人提供居家生活、醫療保健、緊急救助等方面遠程監護服務。整合實有人口管理系統、養老服務企業管理系統、養老機構服務信息系統等多方面資源,建設統一的首都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承擔養老服務信息集散、服務質量提升、服務安全管理等功能。
智慧養老是一項長期的、惠及全民的系統工程。目前國內外許多地方都在積極進行智慧養老的探索,在這種形勢下,有必要探究適合首都智慧養老的服務模式,通過整合社區力量,共享社區資源,提升社區功能,發展社區事業,逐步滿足社會和社區養老工作的需要,推動和諧社區各項工作的開展。隨著首都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對智慧養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智慧養老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使首都智慧養老的應用環境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哪種服務模式更適合首都智慧養老的需要?這些都是老齡化社會所要解決的問題。
本項目主要針對上述問題,結合首都社會發展的特點,對智慧養老的現狀、發展趨勢、服務模式以及應用環境和安全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提出適合首都發展的智慧養老服務模式,為首都智慧養老提供可借鑒的理論依據和服務模式,實現養老服務業行業管理的信息化,為宏觀決策和政府行業監管提供全面的數據和決策支持;為社會公眾提供有效、權威的養老服務信息,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實現社會監督。此項目的系統研究對首都智慧城市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下面對該項目論文集所研究的主題、主要內容等進行綜合性論述。
一、研究主題
本項目的研究主題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智慧養老研究與發展現狀。
(2)北京社區養老信息化建設。
(3)首都智慧養老服務系統構建。
(4)智慧養老系統監管評估與安全管理。
(5)“互聯網+”背景下的養老服務模式創新。
二、主要研究內容
下面闡述該項目及其研究成果(即論文集)各主題的主要研究內容。
(一)智慧養老研究與發展現狀
隨著老齡化時代到來,養老問題成為全社會考慮的焦點問題,智慧養老作為解決養老問題的方式為人們所關注。本項目論文集中的論文《國內智慧養老文獻綜述》和《城市智慧養老模式現狀與分析》對智慧養老的概念、研究及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等方面進行了梳理。
“智慧養老”的概念最早由英國生命信托基金提出,也稱之為“全智能化老年系統”,即老年人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享受到高質量的生活和養老服務。國內智慧養老起步相對較晚。孫夢楚在2016年發表的《國內外智慧養老研究進展》一文中,就“智慧養老”概念在國內的演變做出了闡述。在2007年,智慧養老以“數字化養老”的概念出現在胡黎明發表的《新型數字化居家式養老社區解決方案》中,之后“信息化養老”的概念于2010年出現在學術界,2011年出現了“科技養老”的概念,2012年又提出了“網絡化養老”的概念,進而發展成了“智能養老”“智慧養老”。
近幾年來,特別是2013年以后,學術界開始統一使用“智慧養老”來代替上述的一些概念。國內出現了以左美云為代表的學者,對智慧養老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左美云認為智慧養老是利用信息技術(如互聯網、社交網、物聯網、移動計算等),為老年人提供安全保護、醫療康復、娛樂學習交流等服務,同時對涉老信息進行實時監測、傳輸、分析、處理,實現智能交互,不僅能夠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還能利用好老年人的智慧和經驗,實現老年人過得幸福、有尊嚴和生活價值的目的。鄭世寶提出智慧養老是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技術等先進的信息科技與養老服務結合,實現綜合性、全方位、線上線下、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劉建兵認為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用于養老,能夠提高養老服務和產品的專業性、精準性和簡便性,從而真正實現居家養老、健康養老和積極養老。
當前我國養老服務體系“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潘峰提出了“互聯網+”理念拓展智慧養老發展新思維,其核心理念是立足于服務老年人,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探索更多養老服務產品和養老服務方式,更好地滿足老年人需求,進而促進社區養老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一些學者也在智能社區養老服務系統、平臺、產品等方面做了較多研究。例如,石剛設計了社區智能養老服務系統;周捷設計的智慧社區養老體系架構利用數據挖掘和智能算法對用戶需求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并根據結果提供養老服務;寧夏的智能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則通過“一鍵式”緊急呼叫服務和緊急救援系統來保證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安全。
(二)北京社區養老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技術作為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過去十幾年中飛速發展,它不僅在各行各業起到提升生產力的作用,而且以各種形式為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服務。然而,由于各種原因,信息技術在老齡化社會產品和服務方面起步較晚、投入較少,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將信息技術應用在養老產業,提高養老服務質量,減輕政府和社會養老負擔,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本項目論文集中的論文《北京社區養老信息化建設構想》選取老齡化社會作為主要研究區域和對象,探討信息化產品服務在本地區條件下的發展問題,并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對未來老齡化社會信息產品和服務主要發展方向和內容進行了研究和展望。
現階段,我國的養老市場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養老服務主要由各級政府和部分企業提供,所提供的服務也以實體服務和實體產品為主,相關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務相對較少,還處在摸索和發展階段。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北京市共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430家左右,其中信息化系統安裝率在11.6%左右,信息化系統使用率不到60%,有效使用率更低。這些養老機構信息化系統的研發方式見表1。
表1 養老機構信息化系統的研發方式

這些社會養老機構的信息化系統目前尚處在建設和使用初期,多數養老機構的信息化建設內容相對簡單,只是借助幾臺計算機和網絡設備搭建一個日常數據和基本運營管理系統,遠遠沒有達到利用信息化技術提升服務質量、實現現代化的智能養老服務的效果。下一步,養老信息化的發展方向將是集成化、智能化、細分化。由于老齡信息化處于起步階段,整體服務模式和內容還不夠成熟,老年人家庭和個人對養老信息化的認識還需要加強。在養老信息化服務模式下,要從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和知識特點綜合考慮制造出各類信息產品終端,比如老年人專用手機、老年人專用計算機、老年人專用Pad、家庭智能醫療設備,以及其他可穿戴設備等,對這些產品的尺寸、重量、操作友好性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在滿足相應服務功能的前提下,要考慮便于老年人學習和操作。未來老齡化社會信息產品和服務的主要發展方向和內容主要包括社區虛擬養老院、遠程醫療等。
(三)首都智慧養老服務系統構建
鑒于當前老年人對于智能設備操作能力普遍較低,所以普通的居家養老模式并不能適應大多數老年人的日常照料需求;而物聯網可以對人體生理參數進行測量和監控,并將傳感器數據傳送到各種通信終端上?;谶@種情況,項目論文集中的論文《社區智能養老服務系統構建研究》提出基于物聯網和移動互聯應用技術的首都社區智慧養老服務系統。
該項目提出的首都社區智慧養老服務系統具有溫度、濕度、煙霧和光照等自動數據采集功能,社區視頻監控功能,社區護理服務監測功能,服務信息追溯功能。社區居民及家屬可以通過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實時查看服務內容和監測數據。系統監測過程中出現任何異常情況都將通過短信或其他報警形式及時通知家屬、服務人員和社區管理人員。同時,系統預留Web Service接口,方便為其他醫療系統或政務網提供對接服務。社區根據老年人的普遍需求制定社區服務項目。同時,提供有償的家庭日常護理服務,護理員需經過專業培訓才能勝任。系統每天統計社區居民的服務需求信息包括固定服務和臨時服務內容,然后將任務分派給“社區護理人員”或“服務機構護理人員”。
社區管理人員定期對服務對象進行回訪,并對護理員和護理機構的服務情況進行評分。系統還提供服務過程的查詢功能,方便親屬及時查看老年人的護理信息,了解老年人在社區養老服務的整個過程。系統硬件部分主要包括RFID標簽、RFID讀寫器、云臺攝像機、串口服務器、網絡交換機、無線路由器、家庭接入網關、ZigBee終端結點、環境傳感器(溫度、濕度、CO2、光照、可燃氣、人體感應)、人體血壓、血氧、心電傳感器、繼電器等。環境傳感器安裝在社區老年人居住房間、人體傳感器由護理員進行測量。傳感器監測的數據通過家庭接入網關實時發送給社區數據服務中心。如果出現異常狀態系統自動通過短信方式進行信息提醒;社區監護人員的管理借助RFID讀寫器完成,系統軟件部分主要集中在社區數據服務中心,實現社區老年人基本信息管理,護理員信息管理,家庭接入網關、攝像頭等設備管理,信息綜合查詢,監測數據采集傳輸,對外Web接口等工作,系統總體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社區智慧養老服務系統總體結構
本項目提出的基于物聯網的首都社區智慧養老服務系統,目的在于構筑一種更加完善、更符合老年人實際需求的智慧養老服務模式,使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得到充分保障。
(四)智慧養老系統監管評估與安全管理
本項目論文集中的論文《養老系統監管效果定量評估仿真研究》指出:對養老系統監管效果準確的定量評估,可降低社會養老成本。進行監管效果定量評估時,需要從不同層面描述養老系統監管風險等級,計算各層面養老系統監管風險的權重向量和監管后果的影響最大值完成評估。傳統方法通過組建模糊判斷矩陣,利用遺傳理論進行求解建立評估模型,但是,不能對養老系統監管風險等級進行有效劃分,無法準確對監管風險的權重和監管后果影響最大值進行計算,降低了評估的準確性。本項目提出一種基于模糊理論的養老系統監管效果定量評估方法。該方法先將養老信息監管風險分為資產影響、威脅頻度、脆弱性嚴重程度三個不同層面,從不同層面描述養老系統監管風險等級,融合模糊理論構造各個層面所對應評判集的隸屬度矩陣,計算各層面養老系統監管風險的權重向量,并確定各個層面養老系統監管后果的屬性類型,計算出養老系統監管后果的影響最大值,利用上述值完成對養老系統監管效果定量評估。仿真結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夠較好地進行養老系統監管效果定量評估,有效地提升了養老系統監管效果定量評估的精度。
本項目通過對比實驗證明了基于模糊理論的養老信息系統監管效果定量評估方法的綜合有效性。實驗數據取自于安徽省2014—2015年養老信息監管效果評估數據,并與文獻[朱承丞,董利達.一種多線程軟件并發監管檢測方法.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和(趙遠,焦健,趙廷弟.基于模糊理論的風險評價方法.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2015)所提出的方法進行50次養老信息系統監管效果評估分析,通過MATLAB對這三種方法的實驗結果進行描述。實驗證明本項目提出的方法評估養老信息系統的脆弱性精度較高、評估效率較優,且可靠性更高。
此外,本項目論文集中的論文《智慧養老信息系統的網絡安全分析及防范》對智慧養老信息系統的網絡安全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從物理和邏輯訪問兩方面提出了相關防范措施,希望從根本上保證老年人及家庭信息不受侵犯,確保智慧養老信息系統安全平穩可靠的運行,更好地服務首都智慧養老工作。
(五)“互聯網+”背景下的養老服務模式創新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線上線下互動公共服務,有序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化,向廣大群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互聯網+”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建議中提出了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通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增加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
本項目論文集中的論文《“互聯網+”背景下養老服務研究》經過大量數據分析,預測未來的養老工作將是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為基礎的智慧養老服務創新模式?!盎ヂ摼W+”背景下的智慧養老以居家數據終端為基礎,利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手段建立服務系統與互動平臺,通過整合公共服務資源和社會服務資源來滿足老年人在日間照料、健康管理、安全看護、休閑娛樂、親情關愛等方面的養老服務需求。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的推廣將極大地提高養老服務質量,緩解目前所面臨的諸多養老問題。
為有效解決養老服務工作復雜多樣性、需求多層次性,信息平臺規范不統一、數據標準不一致,社區街道信息系統難以互聯互通的現實問題,促進“互聯網+”背景下養老服務業良好發展,本項目提出以城市空間區域為研究對象,綜合考慮居家、社區/街道/機構、政府三個層面,提出從城市養老云平臺構建、居家數據終端接入、社區/機構服務管理系統、互助服務系統和微信公眾號建設等方面入手,以互聯網、移動互聯技術、大數據和云計算為支撐,建立基于云平臺的養老服務模式。從而為首都養老服務市場提供更加廣闊的前景,實現不同層次的個性化需求,不斷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創新養老服務模式和內容。
三、研究結論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機會窗口期,也是智慧養老服務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加快發展智慧養老服務,一是要完善落實扶持政策體系;二是要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三是要建設養老信息綜合平臺,整合居家養老服務資源;四是要保證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的數據安全和可靠性;五是以智慧養老為抓手,創新“互聯網+”養老服務新模式,打造老齡經濟發展新格局,培育對智慧居家養老服務的實際購買力,實現居民養老與養老服務機構的雙贏局面。
展望未來,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日益成熟的時代,首都智慧養老服務將展現出更加豐富的發展模式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有望有效打通養老服務遞送的最后一公里,有效破解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面臨的勞動力資源結構性短缺、勞動密集型服務方式難以為繼的發展難題,進而帶動整個養老服務業發展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本課題將調查分析法、系統分析法和多元統計分析法等應用于本課題的研究,突破了傳統養老信息化思維的限制,探索出了一條實用的智慧養老服務新模式,期望能夠為首都智慧養老服務工作提供可資借鑒的建議和思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