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路物流實務
- 康桂凡
- 4475字
- 2020-06-24 17:28:49
1.3 物流的概念與功能
研究物流的概念、定義與功能十分重要,因為物流概念與定義的不同會影響到物流科學研究對象的不同。
【案例1.3】 物流現象
從商場的貨架上隨手取下一瓶洗發水,你能想到這瓶洗發水從走下流水線那一刻起,到你拿到手中為止,中間究竟被多少輛卡車運轉到多少個物流配送中心? 歷經多少道批發商以及多少人的手才被送上貨柜? 它要經過多少道工序才變成你看到的樣子? 更重要的是,需要怎樣做才能夠更經濟地將這瓶洗發水送到零售店里去?
在這每一道工序或環節中起到銜接、轉運和增值作用的就是我們要說的“物流”。而且,這一物流現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一年的52周、一周的7天和一天的24小時內物流始終存在。例如,家中的純凈水用完了,電話約定后,配送工會按時送來,并裝到飲水機上;身在異地的大學生,在父母生日之時,可以通過“宅急送”公司送去一束保鮮的鮮花(還可以貨到付款);工廠里半成品工件由上道工序傳到下道工序、由一個車間傳到另一個車間,是通過搬運小車在車間里穿來穿去;倉庫里裝卸工在忙著把貨物從汽車上卸下來又堆放到倉庫的貨垛上;商店里,店員把從倉庫里提出來的貨物放到貨架上,由售貨員向顧客銷售貨物,并按顧客要求包裝好,交到顧客手中,說聲謝謝。諸如此類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都是物流現象。可以說如果沒有物流的支持,營銷和制造的具體實現只能是天方夜譚。
1.3.1 物流的定義
從上述案例中既可看出物流是“物”和“流”的簡單組合,即實物流動,又可透視出它不是二者的單純組合,它包含在實物流動中實現的經濟價值。
對于前者的理解與物流形成期的定義相匹配。1915年,阿奇·蕭在他的《市場流通中的若干問題》一書中指出:“在市場流通中存在兩種活動,一種是創造需求,即通過市場分析、渠道、促銷等手段,讓更多的人購買企業的產品;另一種叫做產品實體分配(Physical Distribution of Goods),即怎樣更經濟、更及時地將客戶訂購的產品送到客戶手中。”實際上,這兩種活動中一種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商流,另一種是物流。
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各國給定的物流定義都是基于“Physical Distribution”做出的。例如,1935年美國市場協會最早對物流的定義:“物流包含銷售中的物質資料和服務從生產地到消費地流動過程中伴隨的種種活動。”1963年,剛剛引入物流概念的日本給出的定義是:“在連續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對物質履行保管、運輸、裝卸、包裝、加工以及信息等功能,它在物質銷售中起到了橋梁作用。”
對于后者的理解可以說與物流成熟期的定義相吻合。20世紀80年代起的物流已不再是“物”和“流”單純的有機組合,而是從后勤保障系統演變到物流中,被廣泛稱為“現代物流”。現代物流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目的,把制造、運輸、銷售等市場情況統一起來思考的一種戰略措施,這與傳統物流把它僅看做是“后勤保障系統”和“銷售活動中起橋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上又有進一步的含義。例如,1981年,日本綜合研究所編著的《物流手冊》對其的定義是:“物質從供給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動,是創造時間性、場所性價值的經濟活動。”1985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LH)關于物流的定義是:“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目的,對原材料、在制品、產成品以及相關信息從供應地到消費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動和儲存而進行的計劃、實施和控制過程。”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引入物流一詞時就已是“Logistics”的概念了,2001年4月,我國《物流術語》標準中將其定義為:“產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現有機結合。”
各國、地區關于物流不同定義的比較見表1.2。
表1.2 各國、地區物流定義比較表

續上表

任何一種物品都具有二重性:一是自然屬性,即它是一個物質實體;二是社會屬性,即它具有一定的價值,包括它的稀缺性、所有權性質等。物品的物質實體的流動是物流,而其社會實體的流動卻是商流。商流是通過交易實現物品所有權的轉移,而物流是通過運輸、儲存等實現其物質實體的轉移。在商品流通過程中,物流同商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構成統一的整體。
總體來說,物流是包括運輸、搬運、儲存、保管、包裝、裝卸、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的活動,它是由供應地流向接收地以滿足社會需求的活動,是一種經濟活動。不屬于經濟活動范疇的物質實體的流動,不屬于物流。
1.3.2 物流的功能
物流活動或者說物流的功能,一般包括倉儲、采購、運輸、包裝、搬運裝卸、流通加工、配送以及物流信息服務等內容。另外,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即物流的功能范圍。物流的功能范圍是指在運輸、保管、包裝、裝卸、信息等諸物流功能中把哪些功能、哪些業務、哪些活動作為物流成本的計算對象。把所有物流功能作為計算對象的成本與只把運輸、保管兩個功能作為計算對象的成本相比,顯然有較大差別。
1.倉儲功能
倉儲同樣是物流各大環節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產品離開生產線后到最終消費之前,一般都要有一個存放、保養、維護和管理的過程。也是克服季節性、時間性間隔,創造時間效益的活動。雖然人們希望產品生產出來后馬上使用,使物流的時間距離,即存放、保管的時間接近“零”,但這幾乎不可能。即便從生產廠到用戶的直達運輸,在用戶那里也要有一段時間的存放過程,因此說存儲功能不僅不可缺少,而且很有必要。
而倉儲這一項重要的物流功能主要是通過倉庫設施來實現的。倉庫是企業物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人工管理和計算機管理的倉庫。在追求以最低的成本向顧客提供優質的產品服務的過程中,倉庫這一環節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作為連接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中間環節,倉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已發展成為物流系統中一個舉足輕重的重要職能。倉儲在物流系統中起著包括運輸整合、產品組合、物流服務、防范偶發事件、物流過程平穩等一系列附加值的作用。
一般來講,倉庫具有三個最基本的功能:儲存、移動以及信息傳遞。近年來,移動功能和信息傳遞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這不僅涉及倉庫的運行效率,而且還影響到倉庫產品的周轉率。其目的就是要迅速完成產品存儲和運輸需求,以滿足顧客的需要。
2.采購功能
采購功能是指物流中心從制造業或供應商那里采購大量的、品種齊全的貨物。一般而言,在執行其功能時,應考慮以下要求:
(1)加強對貨物采購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包括貨源信息、價格信息和運輸信息等。
(2)與制造商或供應商建立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合作過程,選擇誠實可信、聲譽良好的供應商合作。這樣可以杜絕假冒偽劣商品的混入,提高企業形象。
(3)盡力降低采購集貨風險,通過對商品市場的調查,了解商品供需狀況,減少因采購批量不當而造成庫存積壓。
(4)確定采購集貨操作時間,防止因采購不及時造成脫銷或停止生產。
3.運輸功能
物流的運輸功能負責為客戶選擇滿足需求的運輸方式,然后具體組織網絡內部的運輸作業,在規定的時間內將客戶的商品運抵目的地。它包括供應和銷售物流中的車、船、飛機等方式的運輸以及生產物流中的管道、傳送帶等方式的運輸。對運輸活動的管理要求選擇經濟便捷的運輸方式和運輸路線,以實現安全、迅速、準時和經濟的目的。
4.包裝功能
包裝功能包括產品的出廠包裝、生產過程中在制品和半成品的包裝以及在物流過程中的換裝、分裝和再包裝等活動。物流包裝作業的目的不是要改變商品的銷售包裝,而是通過對銷售包裝進行組合、拼配和加固,形成適用于物流中配送的組合包裝單元。對包裝活動的管理應根據物流方式和銷售要求來確定,要全面考慮包裝對產品的保護作用、促銷作用、提高裝運率的作用、拆包裝的便利性以及廢包裝的回收與處理等因素。包裝管理還要根據物流全過程的經濟效益來具體決定包裝材料及其強度、尺寸以及包裝方式等。
5.裝卸搬運功能
裝卸搬運是指在同一地域范圍內進行的、以改變物的存放狀態和空間位置為主要內容和目的的活動,包括裝上、卸下、移送、分揀、入庫、出庫等。
裝卸搬運是伴隨輸送和保管而產生的必要的物流功能,它與運輸產生位移效用、保管產生時間效用不同,其本身并不產生任何價值。但這并不說明搬運裝卸在物流過程中不占有重要作用。物流的主要環節(如運輸和保管)是靠搬運裝卸才得以銜接起來的,物流的其他環節也是靠搬運裝卸連接起來的,由此可見,搬運裝卸在物流系統的合理化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搬運裝卸不僅發生次數頻繁,而且作業內容也復雜多樣,尤其勞動密集型、耗費人力勞力的作業,它所消耗的費用在物流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另外,由于裝卸搬運活動頻繁發生,作業繁多也是產品損壞的重要原因。
裝卸作業的代表形式是集裝箱化和托盤化,使用的裝卸機械設備有吊車、叉車、傳送帶和各種臺車等。在物流活動的全過程中,對裝卸搬運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對裝卸搬運方式、裝卸搬運機械設備的選擇、合理配置與使用以及裝卸搬運合理化等方面,盡可能減少裝卸搬運次數,以節約物流費用,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6.流通加工功能
流通加工功能又稱流通過程中的輔助加工活動。這種加工活動不僅存在于社會流通過程中,也存在于企業內部的流通過程中,所以,它實際上是在物流過程中進行的輔助加工活動。企業、物資部門以及商業部門為了彌補生產過程中加工程度的不足,更有效地滿足用戶或本企業的需求,更好地銜接供需,往往需要進行這種加工活動。
7.配送功能
配送功能是物流進入最終階段,以配貨、送貨形式完成社會物流,并最終實現資源配置的活動。配送活動過去一直被看做是運輸活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或運輸形式,所以未將其獨立出來作為物流系統實現的功能,而是將其作為運輸中的末端運輸對待。但是,配送作為一種現代流通方式,特別是在現代物流中的作用非常突出,它集經營、服務、社會集中庫存、分揀和裝卸搬運于一體,已不是簡單的送貨運輸,所以,在現代物流中已將其作為獨立的功能來看待。
8.物流信息服務功能
現代物流是需要依靠信息技術來保證物流體系正常運作的。物流系統的信息服務功能包括進行與上述各項功能有關的計劃、預測、動態(運輸、收、發、存儲)的情報及有關的費用情報、生產情報、市場情報活動。對物流情報活動的管理,要求建立情報系統和情報渠道,正確選定情報科目以及情報的搜集、匯總、統計、使用方式,以保證其可靠性和及時性。
從信息的載體及服務對象來看,該功能還可分為物流信息服務功能和商流信息服務功能。商流信息主要包括進行交易的有關信息,如貨源信息、物價信息、市場信息、資金信息、合同信息、付款結算信息等。商流中的交易、合同等信息,不但提供了交易的結果,也提供了物流的依據,是兩種信息流主要的交匯處。物流信息主要包括物流數量、物流地區、物流費用等信息。物流信息中的庫存量信息,不但是物流的結果,而且是商流的依據。
物流系統的信息服務功能必須建立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國際通用的EDI信息技術基礎之上,才能高效地實現物流活動中一系列環節的準確對接,真正創造“場所效用”及“時間效用”。可以說,信息服務是物流活動的中樞神經,該功能在物流系統中處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信息服務功能的主要作用表現為:縮短從接受訂貨到發貨的時間、庫存適量化、提高搬運作業效率、提高運輸效率、使接受訂貨和發出訂貨更為省力、提高訂單處理的精度、防止發貨和配送出現差錯、調整需求和供給以及提供信息咨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