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膠濟鐵路故事(上)
- 于建勇
- 3167字
- 2020-06-23 15:38:04
李希霍芬:構劃膠濟鐵路第一人
1904年6月1日,膠濟鐵路全線通車。第二年,它的構劃者——德國著名地理學家、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在柏林去世。想當年,他在地圖上的輕輕一筆,對山東乃至中國近代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清朝末年,對于山東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德國早就垂涎三尺。吊起德國胃口的,是一個叫李希霍芬的人。
李希霍芬(1833~1905),德國著名地理學家、地質學家,1856年畢業于柏林大學地質學專業。

李希霍芬
找到一條鐵路的起點
李希霍芬先后兩次游歷中國。第一次是以科學特派員的身份,參加了普魯士政府派往東亞的外交使團。這個使團1861年9月與清政府簽訂了《通商條約》。
這個首次造訪中國的德國使團,帶有一份秘密使命,就是效仿英國,得到一塊類似香港的海軍錨地和商業港口。當時鎖定的目標是臺灣,而李希霍芬這位年輕地理學家的職責就是實地勘測、以咨選址。
李希霍芬也對臺灣推崇備至,但這個建議卻遭使團團長艾林波伯爵的否決,這使得李希霍芬深感遺憾。
七年后(1868年),李希霍芬再次來到中國,此后歷時五年,對大清帝國18個行省中的13個進行了地理、地質考察,成為“最先明了中國地文之偉大科學家”(中國近代地質學創始人翁文灝語)。
1869年3月底到5月上旬,李希霍芬重點考察了山東。3月13日,他攜比利時管家斯普林蓋特和中國侍從阿峰,從上海坐船到鎮江,然后租船從揚州府到淮安府。25日,在王家營租了兩輛馬車,改行陸路。28日,從郯城縣飲馬莊進入山東省境內。
3月29日晚8點,李希霍芬一行沿沂河來到沂州府,并在此過夜。30日清晨,他考察了附近的一處煤礦。31日,從沂州府出發,4月5日到泰安府。6日,從泰安府出發,7日到達濟南府。8日,李希霍芬受到了濟南方濟各會修士的接待。9日,李希霍芬來到濼口鎮,對黃河進行了考察。(《李希霍芬對山東的考察》郭敏)
11日,李希霍芬起身東行,考察了章丘、博山、濰縣等地的煤炭資源。在他看來:“濰縣煤礦比博山煤礦有著更重要的意義。這里蘊藏的煤礦更豐富。”“如果考慮到附近不太遠的膠州灣金家口港,濰縣煤田的價值便會提升。據我所知,從膠州到濰縣的路很平坦,人們可以在那里,而不是在芝罘找到一條鐵路的起點。”
那時(1869年),中國第一條營業鐵路—吳淞鐵路還沒有誕生,足見李希霍芬的超前眼光。
德國指向遠東的手杖
如果僅此而已,李希霍芬的考察只是學術研究,可他的結論卻指向了政治和軍事。他指出:“膠州灣乃中國最重要之門戶”,“欲圖遠東勢力之發達,非占膠州灣不可。”
也難怪,作為普魯士人,李希霍芬把德意志帝國的統一和強大視為最高理想。即便在最艱苦的中國鄉村,即便必須將行裝節減到最低限度,他也一直堅持著“如果還有一張桌子的話,就鋪一面德意志國旗在上面”的做法。
1873年,李希霍芬回國,此后用后半生大部分精力撰寫了一部巨著:《中國》。全書共5卷。在1882年出版的第2卷里,他指出,膠州灣是適合德國占領的理想地點。“首次正式提出修建一條從膠州灣出發、連接山東的煤田、經濟南府通向北京和河南的鐵路……這個以膠州灣為中心的鐵路網計劃,對德國選擇山東作為勢力范圍有重大影響。”(《近代鐵路技術向中國的轉移》王斌著)

《中國》封面

《中國》扉頁
在李希霍芬看來,“除了長江邊的鎮江外,只有膠州灣符合于一個伸展到華北的鐵道網的海岸據點的條件。以膠州灣為中心的鐵路網,將為華北的棉花、鐵和其他產品創造一個便利的出路和使進口貨便宜地通往一些重要的地區。對于德國,則是在將山東納入勢力范圍的同時,又擁有了廣大的中國腹地。”(《中國》第二卷)
別看李希霍芬對膠州灣如此推崇,其實他并沒有到過膠州灣。當時他從濰縣轉向萊州,于5月10日到達芝罘,隨后到遼東半島去了。李希霍芬對膠州灣地位的判斷,是他根據考察資料進行的地理總結。
李希霍芬曾多次通過送達柏林的備忘錄,向有“鐵血宰相”之稱的俾斯麥陳述占領膠州灣的建議,然而一貫奉行“大陸政策”的俾斯麥卻未置可否。
1890年,俾斯麥倒閣,即位不久的威廉二世開始由“大陸政策”向“世界政策”演變的新進程。
1895年10月29日,德國駐華公使紳珂首次向清政府總理衙門提出割讓一個軍港的要求。此后兩三年間,德國屢屢向清政府提出同樣要求,均遭拒絕。于是,德國決定霸王硬上弓:搶!
但究竟“搶”哪里,海軍部和外交部一直爭論不休。廈門、舟山群島、長島和青島,都是可選擇的港口。威廉二世還曾考慮過威海衛。德國新任駐華公使海靖(1896年8月28日上任)竭力主張選在廈門。德國東亞艦隊海軍上將蒂爾皮茨力主李希霍芬方案—占取膠州灣。
在帝國海軍部和外交部漫長的“選址”拉鋸過程中,李希霍芬一直被奉為詮釋中國的詞典和地圖,“指向遠東的臂膀和手杖”。他對選擇青島作為“軍事基地和商港”的雙重定位,被海軍上將蒂爾皮茨譽為“德意志帝國主義理論的創立”。(《青島回歸》于佐臣)
威廉二世命蒂爾皮茨親赴膠州灣實地考察。1896年9月5日,蒂爾皮茨在送往柏林的考察報告中無比肯定地說:“它和中國北部的開放城市一樣,將是一個重要的商業港口;它是中國從上海直至牛莊(遼寧南部)之間惟一的天然良港。”
蒂爾皮茨將李希霍芬的構想進一步細化:“假如修筑一條69英里長的通往濰縣的鐵路,或一條207英里長的通往濟南府的鐵路,則膠州的價值會更大。在山東占據重要地位的煤礦可以得到開發,膠州灣的影響將不亞于顯然被高估的大運河。”
1897年11月14日,德國借口“巨野教案”(11月1日夜,兩位德國傳教士在巨野縣麒麟鎮磨盤張莊被殺),強行占領了膠州灣。
李希霍芬隨即上書德國政府,建議設南北兩條鐵路線,南線從膠州至沂州(今臨沂),北線從膠州至濟南。那時,他是柏林大學的教授,還是德國殖民委員會成員,德國政府“將制訂租借膠州灣和擴建青島港作為通向中國的大門的計劃及其實施都交給李希霍芬負責,后來德國在山東的鐵路建設,基本上是按李希霍芬的設想實施的。”(《近代鐵路技術向中國的轉移》)
李希霍芬對中國的深入研究,為西方列強,特別是德國的入侵提供了直接幫助。難怪魯迅先生曾感慨:“一文弱之地質家,而眼光足跡間,實涵有無量剛勁善戰之軍隊。蓋自利氏(指李希霍芬)以來,膠州早非我有矣。”(《中國地質略論》)
膠濟鐵路首入山東地圖
李希霍芬考察回國后,花了35年時間,相繼共出版了5卷鴻篇巨著《中國》(附地圖集2卷)。
1885年,第一張以近代科學測繪技術繪制的山東地圖—《山東東部地圖》,出現在他的《中國地圖集》中。《中國地圖集》中還有第一份中國地圖、第一份中國地形圖、第一份中國地質圖等。西方世界驚呼:“直觀的中國從這里敞開大門。”

這是一張120年前出版的山東地圖,是中國第一張標注在山東修建鐵路線的地圖,出自《山東門戶及其膠州灣》,繪制者李希霍芬(青島市檔案館提供)
1898年3月6日《膠澳租借條約》簽訂后,李希霍芬在《山東東部地圖》基礎上,又以1∶1000000比例尺,再次出版了山東地形圖和地質圖,并第一次標注了規劃中的膠濟鐵路。
他在地圖上的輕輕一筆,對山東近代史產生了深遠影響。戊戌變法、濟南開埠、五四運動等重要歷史事件都與膠濟鐵路密切相關。
1905年10月6日,膠濟鐵路全線通車一年后,李希霍芬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帶著許多的光榮和非議(《德國侵略山東史》一書就稱“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間諜和謀士”),72歲的李希霍芬在柏林逝世。
盡管他的生命之光消失,但他留下的五卷《中國》依然散發著光芒。民國地理學和地質學就是在他的調查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1933年,翁文灝撰文紀念李希霍芬百年誕辰時說:“中國地質學之鞏固基礎,實由德人李希霍芬氏(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奠之……洎李氏偉大之著作出,中國地質學之主要地層及地質構造者始曉然于世,其說至今猶確……因李氏之成就,而節省吾人十年之工作時間。”(《李希霍芬與中國之地質》翁文灝)
對于李希霍芬是學術家還是間諜的爭論,學者郭雙林如此評價:“當專家的視野和傳教士般的熱情結合在一起貫穿于國際政治,再美好的初衷也必然結出可怕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