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通信工程專業導論
  • 王國才 施榮華
  • 8821字
  • 2020-06-23 15:26:52

2.2 近現代通信

近現代通信以電磁技術為起始,是電磁通信和數字時代的開始。

2.2.1 電報與電話

1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明,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革。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脫離常規的視聽覺方式,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帶來了一系列的技術革新,開始了人類通信的新時代。利用電和磁的技術,來實現通信的目的,是近代通信起始的標志,但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通信始于1837年莫爾斯(Samuel Morse,1791—1872)發明的電報,開創了利用電信號傳遞信息的新時代。代表性事件如下:

1837年,美國雕塑家、畫家、科學愛好者塞繆樂·莫爾斯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電磁式(有線)電報機。他發明了莫爾斯電碼,電碼符號由兩種基本信號和不同的間隔時間組成:短促的點信號“.”,讀“的”(Di);保持一定時間的長信號“─”,讀“答”(Da)。利用“點”“畫”和“間隔”,可將信息轉換成一串或長或短的電脈沖傳向目的地,再轉換為原來的信息。莫爾斯電碼如圖2-3所示。1844年5月24日,莫爾斯在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華盛頓向40英里外的巴爾的摩城拍發了世界上第一份長途有線電報,從而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人類社會電通信的時代,便從此開始了。

圖2-3 莫爾斯電碼

1843年,美國物理學家亞歷山大·貝思(Alexander Bain)根據鐘擺原理發明了傳真。傳真(fax,是facsimile的簡寫形式,有時也叫telecopying)是指用電話線路傳輸經掃描的印刷材料(文本或圖像)。傳真機將需要發送的原件按照規定的順序,通過光學掃描系統分解成許多微小單元(稱為像素),然后將這些微小單元的亮度信息由光電變換器件順序轉變成電信號,經放大、編碼或調制后送至信道。接收機將收到的信號放大、解碼或解調后,按照與發送機相同的掃描速度和順序,以記錄形式復制出原件的副本。

1850年美國的弗·貝克韋爾(Frederick Bakewell)開始采用“滾筒和絲桿”裝置代替了亞歷山大.貝思的鐘擺方式,使傳真技術前進了一步。1865年,伊朗人阿巴卡捷里根據貝恩和貝克韋爾提出的原理,制造出實用的傳真機,并在法國的巴黎、里昂和馬賽等城市之間進行了傳真通信實驗。

1875年,蘇格蘭青年亞歷山大·貝爾(A.G.Bell,1847—1922)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話機。其發明具有戲劇性。

貝爾出生在英國一個聲學世家,后移居美國。在波士頓曾開辦過聾啞人教師的學校。由于職業上的原因,他研究過聽和說的生理功能。后受聘為波士頓大學聲音生理學教授。在莫爾斯電報發明后的20多年中無數科學家試圖直接用電流傳遞語音,貝爾也把發明電話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但由于電話是傳遞連續的信號而不是電報那樣不連續的通斷信號,在當時的難度好比登天。他曾試圖用連續振動的曲線來使聾啞人看出“話”來,沒有成功。1873年,貝爾和他的助手在波士頓研究多工電報機,它們分別在兩個屋子聯合試驗時,沃森看管的一臺電報機上的一根彈簧突然被粘在磁鐵上。沃特森把粘住的彈簧拉開,這時貝爾發現另一個屋子里的電報機上的彈簧開始顫動起來并發出類似于莫爾斯電碼的“滴答”聲。正是這一振動產生的波動電流沿著導線傳到另一屋子里。這引起貝爾大膽的設想:如果能用電流強度模擬出聲音的變化不就可以用電流傳遞語音了嗎?貝爾由此得到啟發,他想,假如對鐵片講話,聲音就會引起鐵片的振動,在鐵片后面放有繞著導線的磁鐵,鐵片振動時,就會在導線中產生大小變化的電流,這樣一方的話音就會傳到另一方去。隨后的兩年內貝爾刻苦用功掌握了電學,再加上他扎實的語言學知識,使他如同插上了翅膀。他辭去了教授職務,一心扎入發明電話的試驗中。兩年后,經過無數次失敗后他們終于制成了兩臺粗糙的樣機:圓筒底部的薄膜中央連接著插入硫酸的碳棒,人說話時薄膜振動改變電阻使電流變化,在接收處再利用電磁原理將電信號變回語音。但不幸的是試驗失敗了,說話的聲音是通過公寓的天花板而不是通過機器互相傳遞的。

正在他們冥思苦想之時,窗外吉他的聲音提醒了他們:送話器和受話器的靈敏度太低了。他們連續兩天兩夜自制了音箱、改進了機器。然后開始實驗,剛開始沃特森只從受話器里聽到嘶嘶的電流聲,終于他聽到了貝爾清晰的聲音“沃特森先生,快來呀!我需要你?”1875年6月2日傍晚,當時貝爾28歲,沃特森21歲。他們趁熱打鐵,幾經改進,半年后終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實用的電話機。1876年3月3日(貝爾的29歲生日),貝爾的專利申請被批準。其實,在貝爾申請電話專利的同一天幾小時后,另一位杰出的發明家艾利沙·格雷也為他的電話申請專利。由于這幾個小時之差,美國最高法院裁定貝爾為電話的發明者。

回到波士頓后貝爾繼續對它進行改進,同時抓住一切時機進行宣傳。1878年,貝爾在波士頓和沃特森在相距300多公里的紐約之間首次進行了長途電話實驗。與34年前莫爾斯一樣取得了成功。所不同的是他們舉行的是科普宣傳會,雙方的現場聽眾可以互相交談。中途出了個小小的問題:表演最后節目的歌手聽到遠方貝爾的聲音后緊張得出不了聲,急中生智的貝爾讓沃特森代替,沃特森鼓足勇氣的歌聲使雙方的聽眾不時傳來陣陣掌聲和歡笑聲,試驗圓滿成功。圖2-4所示為1880年的貝爾電話。

圖2-4  1880年的貝爾電話

還有一種說法是“電話之父”不是貝爾。據《每日電訊報》報道,最新解密的文件披露,其實世界上第一部電話的發明者根本不是貝爾,而是一名叫作菲利浦·雷斯的德國科學教師。英國電話公司在50年前就發現了這個秘密,但為了商業利益卻一直守口如瓶。據倫敦科學博物館館長約翰·利芬稱,這個秘密是他在博物館中的故紙堆中發現的。新發現的文件顯示,早在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后不久,為了平息“電話之父”的爭論,英國標準電話電報公司的工程師們就對一系列古老的電話機進行了測試,其中一些電話機的發明時間遠在“電話之父”貝爾發明第一臺電話之前。實驗結果顯示,一部由德國科學教師菲利浦·雷斯發明的電話設備完全可以使用,而這部電話機發明于1863年,比貝爾的第一部電話問世還要早13年??茖W家們發現,盡管這部電話傳遞的語音非常微弱,但它能夠工作。所以,最早的電話發明者不是貝爾,也不是愛迪生。

但是對究竟誰是真正的電話發明人,現在的學術界還有爭論,很多書籍都記載著是這個叫貝爾的人,在1876年的3月10日把用電流傳遞聲音變成了現實,從此,人類有了第一部電話。

1877年,也就是貝爾發明電話后的第二年,在波士頓設的第一條電話線路開通了,這溝通了查爾斯·威廉斯先生的各工廠和他在薩默維爾私人住宅之間的聯系。也就在這一年,有人第一次用電話給《波士頓環球報》發送了新聞消息,從此開始了公眾使用電話的時代。

美國的另一位偉大的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于1877年發明了炭精送話器,炭精送話器加手柄、呼叫設備(電鈴)、手搖發電機、干電池組成磁石式電話機,電話機的通話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圖2-5所示為一種磁力電話機。

圖2-5 一種磁力電話機

如果僅有電話機,還只能滿足兩個人之間的通話,而且無法與第三個人之間進行通話。將多個用戶連接起來進行通話,不僅需要連線非常多而導致造價極高,而且兩個用戶進行通話時,所連接的其他用戶無法進行隔離。要解決這個問題,交換機產生了。第一臺交換機于1878年安裝在美國,當時共有21個用戶。這種交換機依靠接線員為用戶接線。過了40年,美國建成第一條橫貫國土東西的長途電話線。這條線路的修建,足足耗費了2960噸銅和13萬根電線桿。

1864年,麥克斯韋(Maxwell)建立了光的電磁波理論并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1887年赫茲(Hertz)首次通過實驗證明了無線電波的存在。這為現代的無線電通信提供了理論根據。無線電波可以在大氣媒質中傳播這一理論的創立大大推動了通信技術的發展。

1878年,美國在紐黑文開通了世界上最早的磁石式電話總機(也稱交換機),預示磁石電話和人工電話交換機誕生。

1882年,出現了共電式電話機(沒有手搖發電機和干電池,通話所用電源由交換機供給),通過二線制模擬用戶線與本地交換機接通。

1881年,英籍電氣技師皮曉浦在上海十六鋪沿街架起一對露天電話,付36文錢可通話一次。(中國土地上的第一部電話)

1882年2月,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在上海外灘揚于天路開辦第一個電話局,用戶有25家。

1882年6月,皮曉浦以“上海電話互助協會”名義開辦了第二個電話局,用戶有30余家。

同年,英商“東洋德律風”公司兼并上述兩電話局經營,用戶僅有300多家。

1889,安徽省安慶州候補知州彭名保,自行設計、制造了五六十種大小零件,造出了中國的第一部電話機。

1885年,發明步進式交換機。

1892年,由美國人A.B.史端喬(Almon B.Strowger)發明世界上第一部自動交換機,這是第一臺步進式IPM電話交換機;1893年,步進制的交換機問世,它標志著交換技術從人工時代邁入機電自動交換時代。

電報和電話開啟了近代通信歷史,但是都是小范圍的應用,更大規模,更快速度的應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得到迅猛發展。現在在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視節目中看到是號碼盤電話機,用到的撥號盤是1896年美國人愛立克森發明的旋轉式電話撥號盤。按鍵式電話機則是20世紀70年代大規模集成電路出現后的成果。圖2-6所示為1930年的號碼盤電話。

圖2-6  1930年的號碼盤電話

2.2.2 無線電通信

人類發明了電報和電話后,信息傳播的速度不知比以往快了多少倍。電報、電話的出現縮短了各大洲、各國家人民之間的距離感。但是,當初的電報、電話都是靠電流在導線內傳輸信號的,這使通信受到很大的局限。譬如,要通信首先要有線路,而架設線路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高山、大河、海洋均給線路的建造和維護帶來很大的困難。況且,極需要通信聯絡的海上船舶,以及后來發明的飛機,因它們都是會移動的交通工具,所以無法用有線方式與地面上的人聯絡。1901年,意大利工程師馬可尼(Marconi,1874—1937)發明火花隙無線電發報機,第一次在無線傳輸中用莫爾斯碼從船上與岸邊通信(30km),成功發射穿越大西洋的長波無線電信號;標志無線電通信的開始。

馬可尼(Marconi,1874—1937)自幼心中崇拜二位先驅,其一是美國開國元勛兼科學家的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他以用風箏引電而著名;第二位是英國電磁學先驅法拉第(Michael Farady,1791—1867),現今電容器的單位,就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由于此二人的影響,馬可尼非常喜歡電磁學及其實驗。圖2-7所示為馬可尼的照片。

圖2-7 伽利爾摩·馬可尼

直到1894年,馬可尼的試驗才有了突破性的發展,當時他尚不足20歲,和他長兄一道去阿爾卑斯山(Alps)度假時,讀到德國物理學家赫茲(Heinrich Hertz,1857—1894)的一篇重要論文,該文詳細描述了證明英國科學家麥克斯韋(James C.Maxwell,1831—1879)所說的電磁波確實存在的實驗方法,電磁波以光波速度前進,可以穿透真空、空氣、液體和固體。

年輕聰明的馬可尼立即領悟到,這個電磁波可以作為傳遞信息之用。隨即匆匆結束假期,趕回家中的實驗室,動腦筋設法將這構想付諸實施。他的第一步驟是重復赫茲的實驗,雖然也經過多次失敗,最后終于成功了,這帶給他莫大的鼓勵,雖然通信距離只有二三厘米而已。

赫茲的實驗用到電波產生(發射)機和電波接收機。發射機是利用誘導線圈產生高電壓,在火花隙之間產生火花。接收機則簡單到只用一根金屬線彎成一圓環,兩端不相接而僅留一小間隙。當發射機產生火花時,接收機也會產生一個較弱的火花。發射機與接收機之間除空氣外,沒有任何東西相連。

這對收發機經馬可尼不斷地改良,通信距離增加到隔壁的房間,再從樓上到樓下,并可按響電鈴和啟動用于有線電報的莫爾斯電碼印碼機。

下一步便是將接收機移至室外,馬可尼在閣樓上發,他的二哥阿方索則在外面收。距離越來越遠,只好揮動小旗表示收到信號;后來距離遠至隔一小山,只得用槍聲來表示收到信號。

1906年,美國物理學家費森登成功地研究出無線電廣播。

1906年之后的一段時間里,軍用和商用船舶很快采用了無線電技術,1912年在泰坦尼克號郵輪沉船事件中拯救了700多個生命而備受稱贊。

2.2.3 電視

1922年,16歲的美國中學生菲羅·法恩斯沃斯設計出第一幅電視傳真原理圖,1929年申請了發明專利,被裁定為發明電視機的第一人。

1924年,第一條短波通信線路在瑙恩和布宜諾斯艾利斯之間建立,1933年法國人克拉維爾建立了英法之間和第一第商用微波無線電線路,推動了無線電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1928年,美國西屋電器公司的茲沃爾金發明了光電顯像管,并同工程師范瓦斯合作,實現了電子掃描方式的電視發送和傳輸。

1928年,美國底特律警察局率先使用裝備貝茨發明的能適應移動車輛振動影響的無線電收發信機——超外差AM接收機的警用車輛無線電移動系統(單向),標志移動通信開始。

1930年,發明超短波通信;1931年利用超短波跨越英吉利海峽通話獲得成功。1934年,在英國和意大利開始利用超短波頻段進行多路(6~7路)通信。1940年,德國首先應用超短波中繼通信。中國于1946年開始用超短波中繼電路,開通4路電話。

19世紀末,少數先驅開始研究設計傳送圖像的技術。1904年,英國人貝爾威爾和德國人柯隆發明了一次電傳一張照片的電視技術,每傳一張照片需要10min。1924年,英國和德國科學家幾乎同時運用機械掃描方式成功地傳出了靜止圖像。但有線機械電視傳播的距離和范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

192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茲沃里金申請到光電顯像管、電視發射器及電視接收器的專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電子電視”發收系統,成為現代電視技術的先驅。電子技術在電視上的應用,使電視開始走出實驗室,進入公眾生活之中,1925年,英國科學家研制成功電視機。1928年,美國紐約31家廣播電臺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電視廣播試驗,由于顯像管技術尚未完全過關,整個試驗只持續了30min,收看的電視機也只有十多臺,此舉宣告了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的電視藝術的問世,是電視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事件。

1929年,美國科學家伊夫斯在紐約和華盛頓之間播送50行的彩色電視圖像,發明了彩色電視機。

1933年,茲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播出了一場頗具規模的歌舞節目,并首次開辦每天2h的電視廣播。全倫敦只有200多臺收視電視機,但它標志著世界電視事業開始發跡。對當年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更是年輕的電視事業的一次大亮相。當時共使用了4臺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電子攝像機。這臺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m焦距的鏡頭就重45kg,長2.2m,被人們戲稱為電視大炮。此后,價格相當昂貴的電視在英國中上層家庭開始有所普及。

1937年,該公司播映英王喬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時,英國已有5萬觀眾在觀看電視。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約有兩萬家庭擁有了電視機。

1939年4月30日,美國無線電公司通過帝國大廈屋頂的發射機,傳送了羅斯??偨y在世界博覽會上致開幕詞和紐約市市長帶領群眾游行的電視節目。成千上萬的人擁入百貨商店排隊觀看這個新鮮場面。二戰結束時,美國約有7000臺電視機;二戰前開辦電視的還有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電視事業發展超過英國:從1949年到1951年,電視機數目從一百萬臺躍升為一千多萬臺,1960年全美電視臺高達780座,電視機近三千萬臺,約有87%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臺電視機。同時期英國只有190萬臺電視機,法國3萬臺,加拿大2萬臺,日本4000臺。1993年底,美國98%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臺電視機,其中99%為彩色電視機。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電視技術有了脫胎換骨的變革:二戰以后廣播電視的雛形基本建立,英、德、美、法電視節目播放開始商業化。

1935年,在德國每周播送3次電視節目。

1936年,新建成的“保羅·尼普科”電視臺播送柏林奧運會圖像。

1939年,國際博覽會開幕,通過電視向全世界播送了羅斯??偨y的歡迎致辭。

1949年,美國廣播公司開發出全電子的彩色電視。

1953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加冕儀式實況轉播。

1969年7月,全世界5億多觀眾看到了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畫面。

1958年,我國第一家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北京電視臺誕生。

1958年,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在天津712廠誕生。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臺彩色電視機在同一地點誕生,從此拉開了中國彩電生產的序幕。

1973年我國播出彩色電視節目。電視技術、電信技術、衛星傳播等科技的融合化,使傳統電視媒體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1978年,國家批準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定點在原上海電視機廠即現在的上廣電集團。

1982年10月,國內第一個彩管廠咸陽彩虹廠成立。這期間我國彩電業迅速升溫,并很快形成規模,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并涌現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1985年,中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663萬臺,超過了美國,僅次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電視機生產大國。

1987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934萬臺,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

1985—1993年,中國彩電市場實現了大規模從黑白電視替換到彩色電視的升級換代。

1996年第5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宣布每年的11月21日為世界電視日。

自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誕生以來,電視事業在我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1958年3月17日,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誕生,半年后我國第一家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正式開播,它也是現在中央電視臺的前身,而當時全國只有約20臺黑白電視機。

1958年中國電視剛剛起步時,每周播出4次黑白電視節目,每次僅2~3h。而今天僅中央電視臺就開辦了15套衛星電視節目,400多檔知名電視欄目,內容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央電視臺擁有近40萬小時的節目資源,日播出量近400h,全國人口覆蓋率達90%,觀眾超過11億人。

2.2.4 通信理論和技術的突破

20世紀30年代后,信息論、調制論、預測論、統計論等都獲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促進了通信理論和技術的突破。主要的事件有:

1935年,發明頻分復用技術。

1938年,縱橫制(Cross Bar)交換機被發明,相對于步進制交換機,提高了可靠性和接續速度。

1946年,第一個公共移動電話系統在美國的5個城市建立。

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埃克特和莫希里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高速計算能力成為現實。此后二進制的廣泛應用觸發了更高級別的通信機制——“數字通信”,加速了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1947年,發明大容量微波接力通信;第一個連接紐約和波士頓的微波中繼系統開始運行。

1948年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見圖2-8)于1940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期間開始思考信息論與有效通信系統的問題。經過8年的努力,在《貝爾系統技術雜志》上發表《通信的數學理論》。1949年在《貝爾系統技術雜志》上發表《噪聲下的通信》。這兩篇文章成了現在信息論的奠基著作:闡明了通信的基本問題,提出了通信系統的模型,給出了信息量的數學表達式,解決了信源統計特性、信道容量、信源編碼、信道編碼等有關精確地傳送通信符號的基本技術問題。

圖2-8 艾爾伍德·香農

1956年,建設歐美長途海底電話電纜傳輸系統。

1957年,發明電話線數據傳輸。

1958年,美國宇航局(NASA)發射第一顆通信衛星,第一次通過衛星實現語音通信,無線通信進入了新時代。

1959年,美國的基爾比和諾伊斯發明了集成電路,從此微電子技術誕生了。

2.2.5 通信大發展

20世紀50年代以后,元件、光纖、收音機、電視機、計算機、廣播電視、數字通信業都有極大發展。

1950—1960年,貝爾實驗室和全世界其他的通信公司一起發展了蜂窩無線電話的原理和技術。

1960年,美國科學家梅曼(Meiman)發明了第一個紅寶石激光器(見圖2-9),并證明了激光是一種理想的光載波。因此,激光器的出現使光波通信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1962年,地球同步衛星(見圖2-10)發射成功。

圖2-9 紅寶石激光器

圖2-10 地球同步衛星

1964年,美國Tand公司Baran提出無連接操作尋址技術,目的是在戰爭殘存的通信網中,不考慮實驗限制,盡可能可靠地傳遞數據報。

美國貝爾公司于1965年生產了世界上第一臺商用存儲程序控制的電子交換機(No.1ESS),這一成果標志著電話交換機從機電時代躍入電子時代。

1966年,英籍華人高錕博士首次利用無線電波導通信原理,提出了低損耗的光導纖維(簡稱光纖)概念。

1967年,大規模集成電路誕生了,一塊米粒般大小的硅晶片上可以集成1000多個晶體管的線路。

1969年,ARPAnet問世,其成員如圖2-11所示。

圖2-11 ARPAnet的研究者

1970年,法國開通了世界上第一個程控數字交換系統E10,標志著交換技術從傳統的模擬交換進入數字交換時代。

1970年,美國首次研制成功損耗為20dB/km的石英光纖,它是一種理想的傳輸介質。同年,貝爾實驗室研制成功室溫下連續振蕩的半導體激光器(LD)。從此,開始了光纖(見圖2-12)通信迅速發展的時代,因此人們把1970年稱為光纖通信的元年。目前作為國家信息高速公路干線的傳輸速率已經達到40Gbit/s以上,而且隨著密集波分復用(Dense Wave Division Multiplexing,DWDM)技術的發展,將會出現更大傳輸容量的光纖通信系統。

圖2-12 光纖

1972年以前,只存在一種基本網絡形態,這就是基于模擬傳輸,采用確認服務,面向鏈接和同步轉移模式(STM)的公眾交換電話網(PSTN)網絡形態。這種技術體系和網絡形態現在仍在使用。

1972年,CCITT(ITU的前身)通過G.711建議書(話音頻率的脈沖編碼調制,PCM)和G.712建議書(PCM信道音頻四線接口見的性能特征),電信網絡開始進入數字化發展歷程。

1973年,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馬丁·庫帕博士發明第一臺便攜式蜂窩電話,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哥大”,如圖2-13所示。一直到1985年,才誕生出第一臺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可以移動的電話,即“肩背電話”。

1972—1980年,國際電信界集中研究電信設備數字化,這一進程,提高了電信設備性能,降低了電信設備成本,并改善了電信業務質量。最終,在模擬PSTN形態基礎上,形成了綜合數字網(IDN)網絡形態,在此過程中有一系列成就值得關注:

(1)統一了話音信號數字編碼標準。

(2)用數字傳輸系統代替模擬傳輸系統。

(3)用數字復用器代替載波機。

(4)用數字電子交換機代替模擬機電交換機。

(5)發明了分組交換機。

1977年美國、日本科學家制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30mm2的硅晶片上集成了13萬個晶體管。

1977年7月15日,美國聯邦信息處理標準生效,成為事實上的國際商用數據加密標準。

1979年,發明局域網。

圖2-13 第一個蜂窩移動電話

模擬蜂窩系統:1979年,第一個具有大的覆蓋范圍和自動交換功能的系統由愛立信公司推出,并建立北歐移動電話系統(NMT)。不久,高級移動電話服務(AMPS)于1983年在北美建立。

中國在這個時期開始改革開放。同時,也讓中國開始追趕世界通信發展的步伐,并逐漸拉近差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循化| 弥渡县| 靖远县| 承德县| 长白| 盐津县| 册亨县| 民勤县| 潮州市| 金华市| 台中市| 翁源县| 平江县| 佛冈县| 鹤壁市| 虹口区| 西和县| 望都县| 富裕县| 都江堰市| 米易县| 文水县| 浏阳市| 兴安县| 牡丹江市| 轮台县| 娱乐| 昭平县| 望谟县| 安乡县| 多伦县| 屯门区| 仁布县| 乐亭县| 滦平县| 临澧县| 阳曲县| 石阡县| 诏安县| 天气| 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