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個無比英明的決策

康熙的偉大歷史功績之一,是收復了我國美麗的寶島臺灣。從此,臺灣回歸中華版圖,永不分離……

學過地理的人都知道,今日中國的版圖好似一只昂首東方的“雄雞”,而臺灣島和海南島就如雄雞的兩只粗壯有力的腳,支撐起了雄雞的整個身軀。因此,如果說康熙是一位英明的皇帝的話,收復臺灣并將之納入中華版圖就是他無數(shù)個英明決策中至為耀眼的一個,也顯示出了一個頂尖政治家能見人所未見的政治素質(zhì)。

寶島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與大陸福建省相對,其名稱在中國歷史上屢有變化,最初叫琉球,明萬歷時始稱臺灣。整個島富饒美麗。島上的人民,多數(shù)是福建人的后裔。

16世紀,通往東方的新航路被發(fā)現(xiàn)后,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主義勢力,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進行掠奪,侵占領土。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八月,侵占中國澎湖列島的荷蘭侵略者被明軍驅逐后,余眾兩千余人逃往臺灣,在臺南臺江登陸,并修筑臺灣城(今臺南市西安平港)、赤嵌樓(今臺南市鎮(zhèn)北坊)等城堡。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荷軍在淡水(今新竹)擊敗西班牙軍隊后,迫使西班牙殖民勢力從臺北地區(qū)撤出,從而獨霸臺灣全島。荷蘭殖民者的殘暴統(tǒng)治,激發(fā)了臺灣和大陸人民反抗侵略、收復臺灣的決心和勇氣。

這時,明將鄭成功順應人民要求,決意收復臺灣。

鄭成功,幼名福松。其父是曾做過海盜的南明水師將領鄭芝龍,母親則是出生于日本長崎縣平戶市的田川氏,鄭成功本人也出生于母親的故鄉(xiāng)平戶,6歲時被父親接往福建老家,后被送往金陵求學。

鄭成功從小聰慧地過人,15歲時就考取了秀才。后來南明隆武帝在福州即位,鄭成功跟著父親去朝見。隆武帝一見鄭成功,十分喜愛,就賜他國姓朱,并封他為招討大將軍。

鄭成功23歲那年,清軍攻入福建。他的父親鄭芝龍投降了清朝,鄭成功則堅決反對。他和叔父鄭芝豹再三苦勸無效,只好帶著少數(shù)志同道合的將士出走廈門,在水上組織起了一支抗清義軍。

此后,鄭成功多次進軍長江沿岸。在戰(zhàn)爭中,他深深感到自己的地盤太小,要長期抗清,非得找個大一點的地方做根據(jù)地不可,于是他決定渡海去臺灣。恰好這時,臺灣來了一個人,要見鄭成功。

來的這個人叫何斌,是臺灣居民,因不堪忍受荷蘭殖民者的統(tǒng)治而來到大陸。

何斌見到鄭成功后,長跪不起,流著淚請他救救臺灣百姓,還把一張親手繪制的臺灣地圖送給了鄭成功,并向他詳細地說明了臺灣水路變化和荷蘭人的設防情況。鄭成功聽了何斌這番話后,心中更加堅定了趕走外國侵略者、收復臺灣的念頭。

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鄭成功親率大軍兩萬五千多人、艦船數(shù)百艘,從金門出發(fā),來到臺灣西南部的禾寮港。此地地勢險要,荷蘭殖民者在這里設置了許多炮臺。鄭成功在敵人的嚴密防守下,率軍強行登陸。上岸后,鄭成功軍受到臺灣人民的熱情歡迎,在他們的支持下,大敗荷軍,將其壓迫在赤嵌城和臺灣城兩個據(jù)點內(nèi)。

鄭成功對殖民者提出嚴重警告,責令他們投降。但荷蘭殖民者以十萬銀子的犒賞作為交換條件,請求鄭成功退兵,被鄭成功嚴詞拒絕。六月,鄭成功的軍隊攻下了赤嵌城,迅速控制了臺灣全境。

荷蘭殖民者退守臺灣城后,倚仗糧草充裕,意欲固守城池,等待外援。荷蘭艦隊也多次從海上進攻鄭成功。鄭成功一方面采取了長期圍困的戰(zhàn)術,圍城達九個月之久;另一方面率領英勇水師,在臺灣人民的配合下,同荷蘭侵略者展開了激烈海戰(zhàn),給他們以毀滅性的打擊。

康熙元年(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荷軍統(tǒng)帥揆一在投降書上簽字,帶領殘兵狼狽從臺灣退走,臺灣光復。

之后,鄭氏家族就在臺灣居于統(tǒng)治地位。鄭成功病逝后,其子鄭經(jīng)繼承了領導權。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jīng)死后,其部將馮錫范等殺死了鄭氏的繼承人,改立鄭經(jīng)次子鄭克塽繼承王位。鄭克塽年幼,成為馮錫范的傀儡。由此,臺灣出現(xiàn)了內(nèi)亂。在此情況下,康熙決心為了國家統(tǒng)一收復臺灣。次年六月,康熙任命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主管收復臺灣戰(zhàn)事。

施瑯,福建晉江人,初為明總兵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部下驍將,順治二年(1645年)十一月,隨鄭芝龍降清。因堅決不從鄭成功抗清,他的父親、兄弟和兒子都被鄭成功所殺。康熙元年,施瑯被提拔為福建水師提督。他自幼生長海上,深悉水性及鄭氏情形,一貫主張以武力圍剿鄭氏,攻取臺灣。他曾經(jīng)于康熙初年上書,要求武力收復臺灣,但是鑒于當時的條件還不成熟,他的建議被否決。“三藩”之亂平定后,康熙決計武力收復臺灣,便啟用施瑯并給予大力支持。

施瑯為了能在征剿過程中加強與皇帝的聯(lián)系,題請皇帝侍衛(wèi)吳啟爵“隨征臺灣”。兵部不準。康熙特批:“爵在京不過一侍衛(wèi),有何用處?若發(fā)往福建,依施瑯所請行。”施瑯,深知吳啟爵受皇帝信任,請他隨征,無異于欽差大臣。后來吳啟爵在關鍵時刻往來于福建與北京,呈報前線情況,傳達皇帝指示,對統(tǒng)一臺灣起了重要作用。

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閏六月,施瑯統(tǒng)戰(zhàn)船三百、水師兩萬攻打澎湖,一戰(zhàn)而克,大獲全勝。鄭軍兩萬士卒、上百只戰(zhàn)艦全部被擊潰,守將劉國軒遁歸臺灣。澎湖一破,臺灣震懾。鄭克塽、馮錫范、劉國軒等見大勢已去,人心瓦解,臺灣不能固守,即表示愿降。施瑯入臺受降,鄭克塽親率劉國軒、馮錫范等重要文武官員,齊集海邊,列隊恭迎王師,然后會見于天妃宮。施瑯當眾宣讀皇帝赦免他們的詔書。鄭克塽等遙向北京叩頭謝恩。

施瑯入臺之后,不負康熙的期望,未對鄭氏進行報復,而是前往鄭成功的廟宇行告祭之禮。他知道鄭成功在臺灣官兵心目中的地位。在臺灣政權變換、人心浮動的時刻,這一舉動,對于安定鄭氏官兵的情緒、穩(wěn)定社會秩序無疑產(chǎn)生了重要的社會效果。

捷報傳到北京后,康熙精神異常振奮。將收到捷報那天所穿的衣物賜給施瑯,并賜五律一首,寫道:

島嶼全軍入,滄溟一戰(zhàn)收。 降帆來蜃市,露布徹龍樓。 上將能宦力,奇功本伐謀。 伏波名共美,南紀盡安流。

伏波指東漢名將馬援,曾被封為伏波將軍。康熙借此稱贊施瑯智勇雙全,建立奇功,可與馬援齊名,流芳百世。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二月,鄭克塽等奉旨進京。康熙對原臺灣的官員全都給予封賞,讓他們在朝中為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對鄭成功子女的態(tài)度,他不但認為鄭成功、鄭經(jīng)并非“亂臣賊子”,命將其父子靈柩歸葬其故鄉(xiāng)南安,還親自贈送了一副對聯(lián):“四鎮(zhèn)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用此挽念鄭成功收復中華故土的不朽業(yè)績。

此后,康熙在臺灣設一府三縣——臺灣府和臺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并在臺灣設總兵一員,駐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駐兵三千。

康熙收取臺灣,完成臺灣和大陸之間的政治統(tǒng)一,大大促進了以后臺灣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的發(fā)展。由此臺灣成為我國東南海上的重鎮(zhèn),有利于加強和鞏固我國東南沿海的國防,有利于抵御西方殖民主義勢力的入侵。

康熙統(tǒng)一臺灣的斗爭,在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上占有輝煌的一頁,為后人留下了有益的借鑒和不朽的遺產(chǎn)。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绍兴县| 洪江市| 井陉县| 齐齐哈尔市| 井陉县| 长宁区| 娄底市| 西和县| 大丰市| 鄄城县| 阳信县| 观塘区| 柯坪县| 通州市| 余干县| 孙吴县| 广西| 岐山县| 峨眉山市| 刚察县| 万宁市| 阳信县| 林口县| 壶关县| 陆良县| 上思县| 棋牌| 北安市| 石棉县| 同江市| 万盛区| 调兵山市| 嘉峪关市| 海安县| 新宁县| 中超| 洪湖市| 策勒县| 乾安县| 富民县| 靖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