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說中國史: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國
- 史海漁夫
- 2577字
- 2020-06-28 16:53:54
平生最大的一次冒險
平定“三藩之亂”,是康熙皇帝一生最大的冒險,然而這位少年天子憑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最終賭贏了……
就像做生意一樣,一個天大的機會砸在你面前,干不干?不干,會錯失發展壯大的良機,然而也可能平平穩穩過一生;干,弄不好會連底褲也賠掉,但也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這就是冒險!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可能會選擇保守的做法。康熙偏不,在大臣的一片反對聲中,少年皇帝冒了平生最大一次險,這就是平定“三藩”。結果,他贏了,而且賺得個金缽滿滿。
所謂“三藩”,是明末清初天下巨變之時,投降清朝的漢族軍閥官僚所組成的地方割據勢力。他們在穩定清初的國勢、鎮壓李自成部隊、擊潰南明小朝廷的一系列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論功行賞,有三家漢人被封為藩王,割據一方,即駐守云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駐守福建的靖南王耿仲明(耿仲明父子去世后,由耿仲明的孫子耿精忠襲藩王爵位),駐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
順治時,本想依賴三藩守邊,達到“以漢攻漢”的目的,借以“屏藩王室”,但實際情況卻與之相反。由于“三藩”都身擁重兵,割據一方,并不那么聽命于朝廷,并且橫征暴斂,魚肉百姓,而清廷每年還需向其供應大量餉銀,造成財政的沉重負擔。因此,三藩最終形成了一股和清廷抗衡的強大力量,構成尾大不掉的禍患。
康熙除鰲拜后,決意削平三藩,強化政權,但又考慮到三藩擁有重兵,不敢貿然行事。于是,康熙首先對三藩的勢力逐步削弱、限制。比如:康熙二年(1663年),收繳吳三桂的大將軍印;康熙四年和康熙六年,分別裁減其兵丁和兵餉;對三藩及其屬下欺壓百姓、危害地方的事件予以懲處;解除藩王管理地方民事、政事的職權;規定藩王下屬不得任總督、巡撫等地方大吏;委派自己的親信到藩地擔任督撫,精練官兵,視察地形,以事牽制。另外,康熙加緊撤藩的準備:整頓財政,籌措經費;擴編佐領,加強訓練,提高八旗兵的戰斗力;采取緩和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措施,以爭取民心,并拉攏支持撤藩的朝臣等,只待有利時機一并撤藩。
機會總會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鎮守廣東的尚可喜上疏請求回遼東養老,讓他的兒子尚之信承襲王爵。康熙見時機已到,便回復說:藩王既然活著,沒有兒子承襲王位的先例;藩王既然回鄉養老,他的家屬兵丁等也應一起帶回去,而綠旗官兵應該留在當地。這樣,清政府順勢撤銷了尚氏的藩封。這件事驚動了吳三桂、耿精忠。他們也知道康熙的用意,但明里也不得不裝出與“中央”保持一致的樣子,也提出撤藩的請求,并分別于七月三日、九日將撤藩申請送到北京,以此試探朝廷態度,解除朝廷的懷疑。對吳三桂的請求,清政府中產生了不同的意見:一派主張撤;一派擔心吳三桂兵力強大,如果造反,難以對付,因此主張先不撤為宜,日后從長計議。不主張撤的人在朝廷中占有大多數。但康熙認為,雖然這是一次巨大的冒險,但這個險值得冒。他對眾大臣說:“吳三桂蓄謀已久。如果不早點下手,一定會養癰遺患,到后來不可收拾。何況形勢發展到了這種地步,撤也反,不撤也反,不如先發制人!”于是康熙于八月下達了撤藩的詔令,命耿精忠率軍進京聽候調用,令吳三桂調往山海關外駐扎。
撤藩的舉措擊中了這些稱霸一方的驕兵悍將的痛處,吳三桂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首先公開發難,起兵叛亂。為了籠絡民心,他脫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換上明朝將軍的盔甲,在死了幾百年的明朝永歷皇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說是要替明王朝報仇雪恨。不久耿精忠、尚之信也相繼起兵響應。耿精忠還聯絡了當時統治臺灣的鄭成功之子鄭經,約為援軍。鄭經率軍隊進犯閩、粵沿海,轉入江西,以為策應。一時間,一些叛明降清的漢籍將領、督撫、提督、總兵以及與清廷有矛盾的云貴土司相率附和。
由于叛軍來勢兇猛,清軍一時抵抗不力。所以,很快叛軍就由云南,出貴州,略湖南,攻四川,入江西,占浙江,并蔓延到山(西)陜(西)甘(肅)諸省。僅一年間,叛軍就占據長江之南,幾與清廷形成對峙之勢,形勢十分嚴重。
叛報傳來,舉朝震驚,年方20歲的康熙果斷剛毅,否決了部分大臣主張與三藩叛軍議和的提議,并下令削奪吳三桂的王爵,公布其罪狀,將留居京師的吳三桂之子應熊、之孫世霖等處死,以斷和談后路、團結人心。然后,發兵討伐叛軍。
在這次戰爭中,康熙表現出杰出的政治、軍事才能。他指揮有方,處置得當,臨危不懼,運籌帷幄。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做出詳盡的戰略部署。在兵力調度上,他將清軍分為兩條戰線,把湖北荊州和江西作為前線,以八旗勁旅固守,遏止叛軍主力過江北上;將山東兗州和山西太原作為后方支點,調重兵把守,控制南北和東西兩條孔道,以策應前線。在兵將應用上,不論親疏貴賤,一律賞罰嚴明,而且大膽起用漢將,并破格提拔有才之漢將。按照這些部署,到康熙十五年底,清軍逐漸占據了優勢,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
康熙還采取了“剿撫”并用、逐個分化的方針,對吳三桂堅決打擊,其余則視為脅從,力主招撫。發兵之初,他就及時下詔停撤耿、尚二藩,并善待其在京家人,而后勸降叛軍西線主將陜西提督王輔臣,以孤立吳三桂,從而集中兵力、重點打擊。為安定云貴軍民,下詔如能棄暗投明,都論功行賞,以此籠絡人心。作戰期間,康熙仍照常辦公,甚至每天還去景山游獵,以顯示自己胸有成竹,穩定軍心、民心。
在康熙的一番運籌帷幄下,清軍很快就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吳三桂連戰皆敗,不久死去,把一副爛攤子甩給了孫子吳世瑤。14歲的吳世瑤無法指揮擁兵自重的諸將,叛軍在戰場上失去了統一的指揮,終于遭到大潰敗。康熙則有條不紊地指揮各路軍隊,一鼓作氣,殺向吳三桂的老巢。
康熙二十年(1681年)九月,清軍圍困昆明,十月二十八日吳世瑤自殺,二十九日叛軍出城投降。至此,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被徹底平定。
在這場斗爭中,年僅20歲的康熙在老謀深算的吳三桂面前沒有張皇失措,而是沉著冷靜,從容應對,招招式式都顯示出了穩當得體的統帥風范。
平定“三藩”之亂后,康熙威望大為提高,統治地位進一步鞏固。然后,康熙為了安定南疆,防止藩王勢力東山再起,對三個藩王部屬做了妥善處理和安置。藩屬部隊撤回北京,歸中央指揮;在各省、各府的軍事要地派八旗兵駐防,加強地方軍事管理;對三藩屬下財產,一律籍沒充公,改善了國家財政;清除藩地弊政,由中央任命得力地方官進行整肅;永不把兵權爵位及土地封給大臣世代相傳。這些措施的實施,加強了國家統一,鞏固了中央政府的權力,促進了經濟、政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