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孩子的敏感期:讓孩子走好第一步
- 水淼
- 11字
- 2020-06-28 16:55:48
第3章 敏感期的早教重點
讓孩子的感官更靈敏
就像前面章節所言,感官敏感期是孩子經歷的第一個敏感期,也是延續時間最長的敏感期。每個人從出生就開始感知這個世界,對于孩子來說,6歲之前的思維能力極為有限,感官是其認識世界的主要手段。即使是語言、閱讀、音樂等更高層次的活動,也依賴于孩子的感官。在孩子學會社會規范、學習人類文明成果的過程中,感官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所以說,孩子感官的靈敏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各項認知能力的發展。孩子通過感官獲得的信息和認知要比成人教授給他們的更多。然而,在生活中,有時候父母認識不到感官的重要性,以各種理由(比如弄臟了衣服、破壞東西)阻止孩子的小手摸東西。甚至還有一些父母錯誤地認為:孩子的認知力有限,讓他們自己去抓握、去觀察,學不到任何東西,不如父母直接給他們講解。這種想法就是在剝奪孩子的感官體驗。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感覺剝奪實驗。這個實驗的目的就是探究感官對人的作用。在實驗中,測試者被安排在實驗室一張舒適的床上,不能來回走動。實驗室內非常安靜,聽不到一點聲音;沒有燈光,一片漆黑,看不見任何東西。測試者雙手被戴上自己脫不下來的手套,吃喝都由特殊的傳送裝置來完成。測試者外界的感官刺激幾乎都被“剝奪”了,通過感官幾乎獲取不到任何信息。
幾個小時后,測試者就開始表現出恐慌,進而產生幻覺……在實驗室連續待了三四天后,測試者已經有了很明顯的病理性心理疾病的癥狀:產生錯覺、幻覺,思維遲鈍、混亂;情緒緊張、焦慮甚至神經質,直到實驗結束后一周才基本恢復正常。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感官來獲得外界刺激,人是無法生存的。正是感官提供的各種的信息,成為人們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窗口。在孩子認知的最初階段,感官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調動多種感官認識世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只注意到開發孩子的某一兩個感覺器官來認識世界。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擔心孩子受到傷害或受累,對孩子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但是過度的照顧其實是在剝奪孩子豐富感覺的刺激。父母要讓孩子多去接觸自然,多接觸周圍的人,為孩子提供更多地豐富感官的刺激。
即使是面對同一事物,每個人的認識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更應該讓孩子親身去感知,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屬于自己的認知體驗。
比如,如果問孩子蘋果是什么樣的,很可能會獲得五花八門的回答。蘋果本身就可以通過好幾種感覺器官去感知。視覺上,蘋果是圓的,有紅色的還有黃色的;嗅覺上,有的蘋果有一種清香,有的則沒有;味覺上,有的蘋果是甜的,有的則是酸澀的……正是多種的感官才形成了對蘋果更全面的認識。就像認識蘋果一樣,只有借助五大感覺器官同時去感知事物,才能形成更完善和清晰的認識。在孩子一開始認識世界的時候,盡量讓他整體性地去感知和學習,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出現巨大偏差。
打通孩子的感官通道
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融合在一起去感知,對所認識事物的把握就越全面、豐富且深刻。所以父母盡量調動孩子盡可能多的感官器官,為孩子提供盡可能豐富而生動的學習內容。
觸覺:在孩子的感官敏感期和動作敏感期,孩子的小手總是閑不住,那就讓他去盡情地觸摸和抓握吧。通過小手,孩子能夠形成軟硬、冷暖、光滑粗糙等多種認識。
在孩子觸摸事物的時候,盡量鼓勵孩子更形象、更細致地去感受并將其表達出來,這樣還能夠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視覺: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外,都要鼓勵孩子多去觀察。屋子里的桌子、家具的紋飾、街道上漂亮的路燈、川流不息的汽車、商店里琳瑯滿目的商品、公園和野外的花花草草、動物園里活潑可愛的動物等等,都能吸引孩子的目光。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超乎成人的想象,可以鼓勵孩子把自己觀察到的事物描述出來,這樣還能夠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聽覺:孩子的聽覺從胎兒期就已經開始了。節奏明快的兒歌及溫和簡單的輕音樂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總喜歡到處敲敲打打,很多孩子會拿著筷子敲碗,就是孩子對聲音敏感的表現。
味覺:小孩子總喜歡用手把能拿到的東西放進嘴里嘗一嘗,父母可以提供各種安全的東西讓孩子去嘗試和分辨味道。孩子把東西放嘴里,不僅可以品嘗到味道,還能辨別事物的軟硬質感。
嗅覺:孩子的嗅覺在哺乳期就開始了。幾個月大的孩子就能分辨出醋味、香味,并對刺激性的氣味表現出厭惡。訓練孩子嗅覺的方法很多,比如孩子洗澡時用的散發各種清香的肥皂。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大部分父母都能注意到視覺的重要性,但往往忽視一些其他感觀的培養。其實孩子不但會看,還會咬、去抓、會聽,這些都是孩子的學習方式。五大感官是孩子認識和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徑,父母應該將其調動起來,讓孩子能夠綜合而完善地去認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