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傳世之謎
據《拾遺記》記載:“越王勾踐,使工人以白馬白牛祀昆吾之神,采金鑄之以成八劍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斷水,三名轉魄,四名懸翦,五名驚鯢,六名滅魄,七名卻邪,八名真剛。”勾踐不僅喜歡鑄劍,他還熱衷于搜集和珍藏名劍。當寶劍鑒定大師薛燭看到勾踐珍藏的寶劍時,大吃一驚,說他從來沒有見過這稀世之寶。
西門吹雪的劍
有一種人,已接近神的境界。因為他已無情。
有一種劍法,是沒有人能夠看得到的。因為曾經有幸目睹的人都已死去。
有一種高超劍術的寂寞,是無法描述的。因為它源自靈魂深處。
他以劍法立足江湖,其人喜穿白衣,面容冷峻,生性冷僻,不茍言笑,嗜劍如命,取人性命在電光火石之間,所居住的萬梅山莊,如“西門吹雪”這四個字一樣,聞之令武林人生寒。西門吹雪的神韻,不在于他閃電般的拔劍,出劍;而在于收回長劍時,劍鋒上滑落的那一串血花……
著名武俠小說作家古龍筆下的西門吹雪給許多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他身穿一襲白衣,手持一把利劍,行俠仗義,此般俠義之風不知何時已深深定格在了人們的腦海中。
劍,至今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了,世人尊其為“百兵之祖”。劍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成為歷朝歷代王公帝侯,文士俠客,商賈庶民所追捧的對象。不過究竟是誰發明了劍,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有人根據《管子·地數篇》中“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此劍之始也”的描述,判斷劍出現于軒轅黃帝時代。

單手握劍的軒轅黃帝雕像
也有人說劍出現于殷末周初,《逸周書·克殷》記載,牧野之戰取得勝利后,武王用“輕呂”擊刺紂王的尸體,此“輕呂”古書釋為“劍名”,據考“輕呂”實際上是突厥語,而周人出身戎狄,比商人更容易掌握這種兵器,是以有人推斷,劍是從西亞通過游牧民族傳入中國。
劍的歷史悠久,到了東周,大多以銅鑄劍,劍質頗佳,冶煉技術也逐漸進步。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規范了鑄劍的法則,使劍成為最主要的短兵器,并成為社會各階層必有之佩備。佩劍者,或縱橫沙場英雄百戰,或稱霸武林行仁仗義,或隨身佩戴孔武有力。而伴隨著越王勾踐劍的出土,這種似乎只存在于武俠小說中的“神劍”也漸漸走向了現實。
想讓其滅亡先讓其癲狂
1984年的一天,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貴賓室里,聚集了文物考古和冶金方面的許多專家,他們正在看一個有意義的試驗:桌上平鋪著一疊紙,足有二十來層,有人小心翼翼地從包裝盒中取出一柄2500多年前的青銅短劍。陽光透過玻璃窗,照的銅劍寒光閃閃。只見他用劍鋒在紙上輕輕一劃,那些紙立即被齊刷刷地割成兩半。人們禁不住連聲說:“真鋒利!”
這柄青銅劍為何如此鋒利?它是怎么得來的,它的主人又是誰呢?我們不妨將思維飛越到春秋時期吳越爭霸過程中!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剛繼王位,吳王闔閭即趁越國哀悼先王之際大舉興師伐越。越國軍民痛恨吳國乘人之危的行徑,同仇敵愾,奮力抵抗,竟然大敗吳軍,吳王闔閭負傷死在歸國途中。臨終前,吳王闔閭告誡兒子夫差一定要為自己報仇。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的復仇之師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一舉擊敗越軍,勾踐被迫向吳國求和。驕傲的夫差應允了,于是勾踐偕夫人入吳為奴,受盡凌辱。為奴三年后,驕傲霸氣的吳王夫差不顧國相伍子胥的勸諫,竟然釋放勾踐返越,為自己埋下了苦果。

伍子胥畫像
回國后,受盡侮辱的越王勾踐并不死心,他臥薪嘗膽,積極準備復仇。性格陰冷的勾踐想起一個對付夫差的“陰招”,也就是“送美女給事吳國君臣,亂其心志”。
勾踐命范蠡在越國各地找尋美女,最終選中西施、鄭旦。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次“選美”。越王獲取貌似天仙的西施、鄭旦后,便給這兩位姑娘披上輕軟的羅紗,打扮得如花似玉。大臣文仲則認為,真正的美人應該具備三條:一曰容貌美,二曰善歌舞,三曰形體佳。西施、鄭旦只具備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條。于是,勾踐便命人在會稽城外的土城建起一座美人宮,讓文種負責訓練西施、鄭旦,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越王又命人為她們定制華麗適體的宮裝,然后才派范蠡帶著兩位美女去吳國進獻。
于是,歷史上第一次“選美”產生的冠亞軍隨即成為施行“美人計”的工具。原本好色的夫差見到如此絕色美女,自然大悅。伍子胥急忙勸阻說:“不可,王勿受也……臣聞賢士國之寶,美女國之咎:夏滅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
夫差根本不聽伍子胥的這番美女“禍國論”,得西施、鄭旦后便神魂顛倒。命筑姑蘇之臺,橫亙五里。建造春宵宮,為長夜之飲;筑天池,池中設青龍舟,舟中大擺妓樂,輕歌曼舞,日夜與西施、鄭旦為水嬉;營造供歌舞表演與歡宴的館娃宮、海靈館,用珠玉裝飾楹檻,金碧輝煌。一邊是夫差沉湎女色,不理朝政;一邊是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勾踐還訂出獎勵生育的制度,生的孩子越多給其父母的獎勵就越多。他叫文種管理國家大事,叫范蠡訓練人馬,自己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救濟貧苦的百姓。勾踐時刻不忘恥辱,日日等待時機。歷經“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訓”,越之國力日漸恢復,吳王對此卻未加以警惕。
公元前482年,夫差參加黃池之會精銳盡出,僅留太子和老弱守國。越王勾踐乘虛而入,大敗吳師,殺吳太子。夫差不得已與越議和。公元前473年,越軍再次大破吳國,夫差被圍困在吳都西面的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亡。

吳王夫差雕像
越王勾踐平吳后聲威大震,留下這段可歌可泣的“王子復仇記”。越王勾踐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時光飛進,他很快淪為一抔黃土,漸漸隱沒在歷史長河中。如今世人皆知勾踐“臥薪嘗膽”和西施的故事,不過至今仍然讓他出盡風頭的卻是他的一柄佩劍——越王勾踐劍。
高冷的青銅劍
1965年12月,一群農民正在湖北省荊州市修筑“二干渠”。由于連續幾年干旱,當地收成很差,連栽紅苕都沒有收成,當地政府為了解決天旱問題,便從荊門漳河修一條水渠引水灌溉現在的川店、馬山、八嶺山等鄉鎮的部分村,這條渠道就是“二干渠”。修渠的過程中,民工發現了“五花土”,指揮施工的公社技術人員認為下面可能埋有古墓,便向上級匯報此事。考古專家來后,判斷下面是一座楚國貴族墓,考古隊很快進入現場。
由于荊州以北地區地下水位較高,墓坑積水較多,土質情況不良,坑壁極易崩塌,發掘時天氣嚴寒,常有雨雪,給工作人員帶來了很大困難。當考古隊來到公社后,當地公社不僅抽調民工幫他們發掘,還安排了部分民兵幫助維持秩序,并在墓地附近找了幾戶人家,安排考古隊住宿。由于連日雨雪,發掘工作持續了幾個月,文物出土后,參觀者絡繹不絕,特別是文物在墓地旁邊展覽的幾天,大大小小的各式車輛從藤店公社門口路上一直停到公社門口路上,綿延好幾公里。
這座楚國貴族大墓被命名為“望山一號墓”,與此同時還發現帶封土堆的大中型墓葬25座,無封土堆的小型墓葬30多座。“望山一號墓”是一座中型、有封土堆、帶墓道的豎穴坑木槨墓,墓坑東西長16.1米、南北寬13.5米。該墓因未被盜掘,隨葬器物保存較好,發現有包括劍、戈、矛、殳和鏃5種共66件兵器,其中一件青銅劍最引人注目。
這柄劍位于棺內人骨架的左側,外套有黑漆木鞘。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劍首向外翻卷成圓盤型,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圈同心圓,圓莖空心,近首處略粗大,近格處較細小。格的正面用藍色琉璃、背面用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幾何花紋。當人們將它從劍鞘內抽出時,頓時有一種寒氣逼人的感覺。只見劍身呈紫黃顏色,毫無銹斑,其光亮、色澤如同新鑄成的一般。劍身較寬,中脊起棱,兩鍔垂末微弧,兩面滿飾黑色菱形花紋。在靠近劍格(即劍身和劍柄之間的橢圓部分)的地方,有兩行鳥篆銘文,也稱“鳥蟲書”,共8個字。在發掘現場考古人員初步解讀出銘文中的6個字,分別為“越王××”“自作(乍)用劍”,由此可知這是一把越王的佩劍。但是春秋時越國自允常于公元前510年稱王起,經勾踐、鹿郢、不壽、朱勾……至無疆于公元前334年被楚所滅止,先后有9位越王,該劍又屬于哪位越王的呢?唯有弄清劍銘中至關重要的兩字王名,才能做出定論。

越王勾踐劍
于是在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之間展開了一場以書信往來為主要方式的學術大討論。經過兩個多月的交流與研討,終于確定這兩個字為“鳩淺”(也有說是“鳩潛”),也就是大名鼎鼎臥薪嘗膽的勾踐的名字。于是這柄青銅劍被命名為“越王勾踐劍”。
這柄寶劍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出土時毫無銹蝕,并閃爍著炫目的青光。據稱,在發掘現場有人伸手去拿劍,手指剛一碰到劍刃,殷紅的鮮血頓時就流了出來,足以見得寶劍的鋒利程度,怪不得這把越王勾踐劍被譽為是“天下第一劍”。
穿越時空的技術
要說這柄青銅劍被稱為“天下第一劍”,這要從銅劍表面看不到的復合金屬工藝來看。什么是復合金屬工藝呢?簡單地說,就是這柄劍是用兩種不同成分的銅合金鑄成的,越王勾踐劍的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另外還有少量的鉛和鐵。為了使劍韌性好,不容易折斷,劍脊部的銅中少加一點錫。而為了使劍的刃部鋒利,就在刃部的銅中多加一些錫。一把劍用兩種合金,因成分不同,熔點也不一樣,怎么鑄造呢?古代的工匠們巧妙地利用了兩種合金在溫度上的區別,即先澆鑄含銅較高、熔點也較高的劍脊,然后再澆鑄溶點較低的劍刃,于是兩種合金就復合成一體了。使銅劍既堅韌又鋒利。這種金屬復合工藝,堪稱是中國古代工匠的一大創造,領先世界2000年。
越王勾踐劍的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刃精磨技藝水平可與現在精密磨床生產的產品相媲美,充分顯示了當時越國鑄劍工匠的高超的技藝。劍首的11道極細小同心圓圈之間的圈壁僅僅在0.2毫米之間。即使現代的工藝也嘆為觀止。有人曾用現代車床技術仿制,同心圓的間距還是比較厚一些。所以古人的技術奧秘確實讓人佩服!

越王勾踐劍細節展示圖
1973年6月在日本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時,越王勾踐劍和東漢的銀縷玉衣都是其中的精品,郭沫若先生在展出前,專為勾踐劍和銀縷玉衣題詩一首,詩云:“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銀縷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越王勾踐劍的展出,轟動了日本科技界和考古學界,許多學者對我國古代精湛的鑄劍工藝盛贊不已,嘆為觀止。
1984年12月,越王勾踐劍又和剛在江陵出上不久的吳王夫差矛赴香港展出,被香港各界人士謄為“稀世珍寶”,是我國古代兵器中的“雙壁”。
勾踐所在的越國地區原本就有質地精良的銅、錫和非常發達的青銅冶鑄技術,當今浙江著名的旅游勝地——莫干山,就是因為傳說中的鑄劍名師干將、莫邪夫婦曾在那里鑄劍而得名。越王勾踐為了強兵強國,著力發展兵器的冶鑄,所以才能有這么精良的銅劍問世。
說到這里,有這么一個問題,越國位于浙江,怎么越王勾踐的寶劍卻是在湖北江陵的一個楚國貴族墓中出土了呢?這涉及楚、越兩國的關系,對此曾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和探討,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根據史書和竹簡所記,楚越之間的關系在楚威王之前是很密切的,楚昭王曾娶越王勾踐之女為妃,于是勾踐就將他珍貴的青銅寶劍作為嫁女之器,越王勾踐劍因此流入楚國也并不是沒有可能的。而墓主邵固是以悼為氏的楚國王族,從他祭拜先王、先君推測,他是楚悼王之曾孫,竹簡中還記他常“出入侍王”,說明他與楚王的關系非常密切。邵固死時很年輕,楚王也可能為了表彰他的忠心侍候,最終把名貴的越王勾踐劍賜葬邵固墓中。

吳王夫差矛
再一種意見是戰利品,結合《史記·甘茂列傳》和《韓非子·內儲說下》所載史料剖析,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懷王曾派邵滑到越,離間越國內部矛盾,誘使越國內亂,楚懷王乘亂亡越。事后便將掠奪回來的越王勾踐劍作為戰利品賞賜給了滅越的大功臣邵滑。邵滑死后,便將這把馳名天下的寶劍殉葬。究竟是哪種原因呢?目前還不能下結論。
近年來,在湖北荊州轄區還出土了越王鹿郢劍、越王州勾劍、越王不光劍、越王劍等,現均存放在荊州博物館。根據在今山西、安徽、湖南等地都有越王劍出土的事實,有人質疑,根據其他證據認為楚滅越的年代要比傳統說法晚一些,而越王勾踐劍等被葬入楚墓的時間要早于越國的覆滅,如此看來,越王勾踐這把隨身佩帶的青銅寶劍,為什么會在遠離越國的江陵楚國墓葬中出土,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千古不銹之謎
越王勾踐這把隨身佩帶的青銅寶劍究竟是如何進入到楚地的還需人們進行更深入的探討。而除去不知如何入楚外,越王勾踐劍還給后世帶來了諸多的謎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寶劍“千古不朽”依舊鋒利無比的謎題。
早在1977年12月,有專家學者采用了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法對越王勾踐劍進行了無損的科學檢測。經檢測發現,劍的主要成分是銅、錫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依據劍各部位的不同,銅和錫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劍脊含銅較多,使劍韌性好不易折斷;劍刃部含錫較高,使劍硬度大鋒利無比。而且從劍身上的菱形紋飾中發現,除青銅成分之外,還含5%左右的硫。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日常情況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銹蝕,這可以理解。但金屬的表面硫化技術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發明的,是現在仍在廣泛使用的使鋼鐵表面光滑的技術。如果說勾踐劍也使用了這樣的技術以防銹,那將是個了不起的成就。當時研究人員對這個結論很慎重,他們稱也可能是表面氧化層受到硫化物污染所致,尚無足夠數據確定鑄劍是使用了硫化方法。可在此后的新聞報道中,中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掌握了金屬表面的硫化處理技術的神話被不斷傳炒。
勾踐劍出土時并不是絕對沒有生銹,只是其銹蝕的程度十分輕微,人們難以看出。而且出土幾十年后,劍的表面已不如出土時明亮,說明在目前這樣好的保管條件下,銹蝕的進程是難以絕對阻止的。因此劍不朽的原因,更大程度上也許不是由于劍本身,而在于當時特殊的環境。
根據基本的化學常識,古墓中銅器可發生銹蝕的情況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銅在潮濕的條件,有空氣或氧氣存在,可發生銹蝕,生成銅鹽;第二,銅在潮濕的條件,與貴重金屬(如金、銀等)接觸,可產生電化學腐蝕;第三,銅與硫或含有硫的物質接觸,可生成銅的硫化物,發生銹蝕。
勾踐劍在出土時插在黑漆的木質劍鞘內,位于墓主人的左側。外面層層相套有一槨兩棺,并且槨室四周用質地細密的白膏泥填塞,其下部采用的還是經過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致密性非常好。墓室深埋在數米深的地下,墓坑上部是夯實的填土,這樣的環境就使得棺槨內部幾乎形成了一個密閉的空間,斷絕了與外界的空氣交換。而“望山一號墓”又位于今天荊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下水位較高,該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堿性不大,基本上為中性。經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為稀少。正是這種完全隔絕氧氣的穩定條件,最終使得勾踐劍沒有生銹。

精美的越王勾踐劍

望山一號墓主墓
與越王勾踐劍同時出土的還有三柄青銅劍,這三柄青銅劍都放在該墓棺外的槨室內,銹蝕程度也較輕微,甚至與越王勾踐劍完全相同。而1983年出土于江陵馬山楚墓的吳王夫差矛,不管是從時代還是制造工藝上都很接近越王勾踐劍,但是因為該墓保存狀況不好,出土時不僅矛柄幾乎全部腐爛,矛的表面也都布滿了綠色的銹層。
可以肯定,越王勾踐劍的不銹之謎也許是由于所處的環境條件所致,而不是其他的原因。但這樣說劍身上的硫化物又怎么解釋呢?又學者認為在春秋戰國時期貴族的墓葬中都會有大量的陪葬品,而其中不管是尸體、衣物還是食物腐爛后都會產生相當多的硫化物,簡單說這些物質便是越王勾踐劍表面硫化物的來源。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硫化處理”這個結論,簡單地說,“硫化處理”就是將一些物質稀釋后包裹在物體表面。學者們認為,越王勾踐劍是經過硫化銅的處理,這樣就可以防止銹蝕,以保持花紋的艷麗。但后來許多仿制“越王勾踐劍”的商家和個人,在經過無數次地對比發現,最接近“越王勾踐劍”原始“包漿”的只有硫化鉻,而非硫化銅。
這樣一來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春秋時期的中國人是否掌握“硫化處理”技術?據說“硫化鉻”是德國于1937年、美國于1950年才發明的,并被列為專利。
其實像這樣不可思議的技術元素,在中國并非孤證。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馬俑研究》有這樣一句話:“一號兵馬俑坑T2第十一過洞的一件青銅劍,出土時因被陶俑碎片壓住而彎曲,當把陶俑碎片拿掉后,劍立刻反彈恢復平直。”這其中涉及到一個名詞“金屬記憶”,又叫“形狀記憶合金”,此項技術出現于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世界材料科學中。
勾踐的嗜好
盡管寶劍不朽從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所處的密封環境,但不可否認當時的青銅鑄劍技藝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那么自然在人們心中不禁會產生這樣一個疑惑,這柄曠世名劍的鑄造師又會是誰呢?據考證,歐冶子是最有可能的鑄造師。
歐冶子(約公元前514年),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被公認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龍泉寶劍創始人。歐冶子誕生時,正值東周列國紛爭,楚先后吞并了長江以南45國。越國就成了楚靈王的屬國。歐冶子肯動腦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體強健,能刻苦耐勞。他發現了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了第一把鐵劍——“龍淵”,開創了中國冷兵器之先河。

歐冶子雕像
據《拾遺記》等古書記載,越王勾踐有一個嗜好就是鑄制名劍。在《吳越春秋》和《越絕書》中記載,越王勾踐持有鑄劍師歐冶子鑄造的五把名貴的寶劍,劍名分別為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都是削鐵如泥的稀世寶劍。后來越被吳打敗,勾踐把湛廬、勝邪、魚腸三劍獻給吳王闔閭求和,但因吳王無道,其中湛廬寶劍“自行而去”,到了楚國。正所謂“君有道,劍在側,國興旺。君無道,劍飛棄,國破敗”。為了此事,吳楚之間大動干戈,爆發了一場戰爭。
由于勾踐名劍眾多,收藏價值極高,并且古代尚武之風濃郁,一把稀世神兵更是世人所追求的。特別是勾踐死后,有許多人士曾絞盡腦汁去尋找他所珍藏的寶劍,但一無所得。除去近現代武俠小說的渲染,我們所得知的劍的記載多見于古籍或上古傳說,如《史記》《越絕書》《列子》《吳越春秋》,有些是真實存在,而有些僅僅是人們假象或文學渲染的產物,但毋庸置疑,作為中華文明一部分的劍文化的代表者,劍在很大程度上象征了中華名族某種正德、正身、正義的氣節。
正如越王勾踐劍一樣,雖歷經歲月變遷,依然顯示出越國上下齊心協力,推翻吳國殘暴統治的壯舉。天下第一劍也算是名至實歸。此劍不僅有超高的藝術價值,還有非常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堪稱國寶中的國寶,目前估價上億元,但是其具體價值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