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挖出水牛頭——四羊方尊傳世之謎

四羊方尊在地下沉睡了3000多年,讓它重現人間的,是寧鄉縣黃材鎮龍泉村一位普通、也因此而不再普通的農民——姜景舒。然而,在炮火紛飛的抗日戰爭期間,四羊方尊竟被日機炸成一堆碎片,很隨意地丟棄在一個倉庫里。幸好,一個能工巧匠將它復原,我們才有幸看到四羊方尊的絕世風采……

四羊方尊

248塊大洋

沿著清澈的龍泉溪行走,走進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山,就可以看到其輪廓依稀像一個巨大的人耳。山上布滿黑色的巨石,以及叢生的雜草,還有一片片山田。

1937年春,村民姜景舒在轉耳侖山山腰挖土栽紅薯時,一鋤頭下去便挖到一塊堅硬之物,他以為是塊石頭,便沒有繼續深挖。他用鋤頭淺淺地刨了一層土,就放棄了在這個區域種紅薯的想法。好在山田面積挺大的,也不在乎腳下的這一小片地。當年紅薯枝枝蔓蔓爬滿一地,結了很多果實,姜景舒非常開心。

1938年4月,姜景舒帶著另外兩個兄弟又在這里挖土種紅薯。一不留神,鋤頭又碰到一塊硬物,姜景舒想起了去年的事情。這一次,他決定把這塊“石頭”移走。姜景舒猛一鋤頭下去,“哐”的一聲,鋤頭重重地磕在硬物上,而且從土里還帶出來一塊銹銅片。姜景舒大喜,連忙小心清理泥土,隨即就發現了有4個“水牛頭”的青銅物件。挖出來的時候是黑色的,里面裝滿了黑色的泥土,很沉。姜景舒將里面的泥土倒出來,看著眼前這個家伙,好像很值錢的樣子。兄弟三個人心里樂開了花,他們輪流扛著它回家了。

到家后,姜景舒用井水將它沖洗干凈,然后用老式的桿秤稱了重量,好家伙竟然有60多斤。他們不知道這個墨綠色、帶有4只“水牛頭”的東西為何物,猜想肯定是個寶貝。雖然并不清楚到底有何價值,但方尊不凡的外形和如黑漆般的色澤,讓姜景舒以為挖到了“烏金”。很快,源源不斷的人來參觀、撫摸,為了避免四羊方尊被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損壞,姜景舒不得不請當地鄉紳出面維持秩序。

姜景舒挖到寶貝的消息很快在鎮上傳開了,由于長沙歷來就是青銅文物出土的寶地,文物販子在鄉村往往布有很多眼線,因此黃材鎮萬利山貨號的老板也在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這個老板當即登門開出了400個大洋的價錢要購買這件后來被稱為“四羊方尊”的稀世珍寶。

那時的姜景舒還只有17歲,生活在一個有十多口人的大家庭里,家里就靠爺爺做豆腐、父親做短工的微薄收入度日,聽說這件東西能賣個好價錢,也就只能忍痛割愛了,畢竟在當時能夠解決溫飽問題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在經過當地保長、甲長和鄉紳的層層盤剝后,400大洋最后到姜景舒手上就只剩下248塊了。

這248塊光洋讓他們家的生活有了極大的改善。當時,姜景舒家里拿錢買了9擔稻谷、兩塊地、一處山,貧窮的生活稍微殷實了一些。不過姜景舒也許無法意識到,四羊方尊帶給他的,遠不止是這些。幾十年后,新中國成立了,姜景舒因為發現四羊方尊還登上了初中歷史課本,成為當地人尊敬的對象。賣掉寶貝后,又過了幾天,姜景舒在盛針線的笸籮里發現了那片最先砸下來的碎片,他本想給買家送過去,又覺得肯定安不上了,送回去說不定還得扣他錢,就索性留下來做個紀念了。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四羊方尊的出土,隨即引來了一場場轉賣風波。最開始,黃材鎮萬利山貨號的老板得到四羊方尊的消息,以400個銀元輕易購得這一寶物,并馬上秘密派人約長沙西牌樓怡風祥商號店主趙佑湘,來黃材看寶。看后,趙佑湘等人馬上以一萬元購得此尊。

趙佑湘等人原打算將四羊方尊運回長沙再轉手出售,但又擔心運回長沙后爭購者太多,無法應對,于是將四羊方尊運到靖港鎮某商號寄存,內定起價20萬元,有買主要看貨,得須預交10萬元。

因為民國時期已有文物不得走私出口的規定,當時的長沙縣政府偵察得到這一信息后,為防止奸商貪利將寶物賣給外國人,立即派警員將趙佑湘拘捕問訊。隨后,縣保安特務隊在靖港將四羊方尊沒收,并上交省政府。

張治中

四羊方尊送到省政府后,曾一度置于湖南省省主席張治中辦公室的幾案上。張治中雖然知道這是個寶物,但并不知道它有什么價值,竟把寶物作為筆筒放在幾案之上達3個月之久。后來,張治中覺得把國寶放在自己辦公室里不合適,有覬覦國寶的嫌疑,就讓工作人員和省銀行做了交接手續,委托銀行嚴密保管。

1938年正值日寇進逼長沙。為躲過炮火,11月,省政府和省銀行均遷往沅陵。在運往沅陵的路上,遭遇日機轟炸,裝有四羊方尊的汽車被炸毀。日機飛走后,護送人員整理七零八落的箱子,發現四羊方尊已經碎成20余塊。無奈之下,就仔細地將破碎的文物重新裝箱,隨同車隊運往指定地點。因為破損了,也就不那么受重視了,然后四羊方尊在戰亂中就下落不明了。

玩的就是手藝

新中國成立后,向來關心文物的周恩來,于1952年親自責成文化部派人追查四羊方尊的下落,經多方查詢,最后得知四羊方尊在隨湖南省銀行內遷沅陵的途中,車隊遭到日機轟炸,運載四羊方尊的車輛不幸中彈,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塊。之后這些碎片就一直被丟棄在湖南省銀行倉庫的一只木箱內,然后就沒有記錄了。獲悉該情況后,文物部作出“搶救”的指示,于是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派人仔細檢索當年留下的記錄。經過大量的工作,終于從省銀行的一個倉庫里找到了放置在木箱內的四羊方尊碎片。此時,距離它被炸碎已經過去14年了,能否復原還是個疑問。

修復大師張欣如工作時的場景

由誰來修復這件國寶?重任落在了張欣如身上。張欣如上世紀30年代便在河南省開封市的“傾古齋”學習古玩修復,1954年4月,張欣如調至湖南省文管會,當年5月,便接到任務——修復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拿過來的時候已初步修復,不過很粗糙,和原物有很大差距。看到如此精美的青銅器,張欣如有了讓其重現真身的沖動。他放下了手頭所有的工作,將一棟簡陋的磚房當做臨時工作室,專心修補四羊方尊。

為了盡量復原方尊表面的花紋,張欣如每次都要十分小心地清洗碎片,然后用烙鐵進行焊接。方尊有30多公斤重,他有時要把方尊放在腿上,一手扶著,一手焊接,花紋很細,一點都疏忽不得。方尊的底盤碎得厲害,費了不少工夫。兩個多月后,四羊方尊終于恢復了其瑰麗的身影。張欣如一共經手修復了2000多件青銅器,其中不乏國寶,但最好的還是要屬四羊方尊。當有人問到他怎么看不出一點修復的痕跡時?張欣如自豪地笑了:“這就對了,當然要看不出修復痕跡。”

所幸,修復后的四羊方尊幾乎看不出破損的痕跡。這樣,經過戰火洗禮的四羊方尊才又得以重新面世,并成為我國國家特級文物。四羊方尊修復后,便一直放在庫房,沒有拿出來展覽過,直到1959年被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的前身)調至北京之后,才與世人見面。

意外收獲

1963年6月間,湖南省博物館先后從寧鄉縣黃材附近的炭河里、張家坳收到兩件珍貴的青銅器:獸面紋提梁卣和獸面紋分襠鼎。時任博物館考古部主任的高至喜覺得,有必要去實地調查。那一趟寧鄉之行收獲巨大,先是發現了炭河里遺址,后又弄清了四羊方尊竟然還有一個殘片存在世間。

有一天,高至喜在路上遇到兩個村民,聽說他是省博物館來的,就主動跟他說,“20多年前,我們發現了一件有4個‘水牛頭’的東西,現在家里還留下了一塊殘片。”

高至喜一見到那塊殘片,就猜測可能是四羊方尊上掉下來的,原來兩人正是姜景舒兄弟,他們說的“水牛頭”就是方尊的四個大卷角羊頭。

殘片云雷紋與四羊方尊上的完全相同,像是尊的口緣部分。高至喜深知文物的價值,他當即提出用15元錢收下殘片,可姜景舒兄弟不愿賣。當初賣尊的時候,姜氏兄弟沒有拿出那塊碎片,自然也沒人知道還有這么一塊碎片存在,一直到1963年才被高至喜發現,大家才知道世間竟然還有一塊碎片存在。但是,姜景舒一直不同意賣掉,無奈之下,高至喜找到寧鄉縣文管所負責人周佑奇,希望他能想辦法征收到那塊殘片。

1976年,姜景舒將殘片交給了國家。寧鄉縣文管所負責人周佑其給他出具了一張收條,上面清晰地寫著:今收到月山公社龍泉大隊茶園生產隊姜景舒同志古銅(即四羊方尊之部分)……當時縣里還發給姜家一支鋼筆和一個口杯,獎勵了10元錢,以示表彰。

別看我只是一只羊

2007年3月30日到7月1日,包括四羊方尊在內的55件(套)國家博物館珍寶在湖南省博物館展出,這也是四羊方尊自1959年離別故土的第一次回歸,新聞的熱點再一次引起了對四羊方尊的探究。

夏商周時期我國青銅制造業發達,青銅器造型豐富、種類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具等各樣器物。其中酒器包括飲酒器、盛酒器、調酒器和溫酒器,主要有爵、角、觚、觶、觥、尊、缶等20多個器種。“尊”是一種盛酒器,一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但也有少數方形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們一般屬于禮器或祭祀用品。

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

四羊方尊細節展示圖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后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

自古以來,羊就被人們認為是善良知禮、外柔內剛的代表,后世演繹為孝敬父母的典范。在古代,人們以孝為大。所以,羊便成了古人喜愛的動物。羊與祥諧音,它象征著吉祥如意,還象征“和”文化,古有“鐘律和則玉羊見”的傳說,再加上羊形象可愛,故古人喜歡用羊來表示各種民間藝術。最重要的是:羊是權利和尊榮的象征。后人也把羊看作是法律與公正的化身,反映出古人對法制國家的向往。

此外,四只山羊恰好鑄造在方尊的正四方并不只是為給人一種美感,也許是寓意國家或家族的方方面面都能順順利利、興旺發達,或許是古人對羊等家畜養殖興旺的期盼。以四羊方尊為代表的著力表現羊的青銅器,一方面保留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又有替代羊作為犧牲獻祭給神明的意思,同時還包含了對羊等家畜養殖興旺的期盼,也可能萌芽了后世關于羊的種種觀念。

你來自何方

四羊方尊也帶給我們一個謎,為什么湖南寧鄉會出土這些如此精美的青銅器?四羊方尊的主人又是誰呢?史料中記載,長沙首次建立城邑是在戰國中期。在經過了考古發掘后,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寧鄉黃材鎮發現了一座西周時期的“炭河里”古城。依據古城的規模以及出土文物的精美程度,考古工作者推測,這里曾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寧鄉地區也曾存在過一個獨立于西周的地方方國。按推測,方國的最高統治者應該就是四羊方尊的主人,那么,這個方國的最高統治者究竟是誰呢?

春秋末期,楚國的勢力進入長沙后,對南部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湖南全境隨后納入楚國版圖,使得長沙成為楚國南部的軍事重鎮,而在此之前,我國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生活著一個古老、龐大的民族——越人,那么“炭河里”古城是否可能是越人建造的呢?可這一推測卻與當地的青銅文化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青銅文化是商周文化的典型代表,僅僅在長江以北地區流傳。而寧鄉本地所出土的青銅器花紋精巧,顯示了成熟的青銅冶煉技術。這一技術,越人并沒有掌握。同時,由于出土青銅器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傳統,通過史料,專家提出了另外一種解釋。據史料記載,江漢平原東部地區,以其高超的文化發展水平和青銅冶鑄技術,成為湖南、湖北一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當地居民為古代“三苗”的后裔。受到強大的周王朝勢力壓迫,他們南逃進入湘江流域,與本地土著民族結合。不過對此,依然有專家提出質疑。

由于缺乏直接的證據,究竟“炭河里”古城是寧鄉當地人所建立,還是商代南逃奴隸主所建立,現在考古學界依然存在很大的爭論。而寧鄉出土的包括四羊方尊在內的這些青銅器究竟是產自哪里,也成為了湖南考古學界的一個千古之謎。

三千年前,這里究竟發生過什么事情?現在我們還不得而知,不過由四羊方尊引發的種種謎團,也讓四羊方尊更具傳奇色彩。

精美的四羊方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平县| 红安县| 武清区| 城市| 阳泉市| 屏山县| 黑龙江省| 延川县| 冀州市| 樟树市| 团风县| 西峡县| 夏邑县| 兰溪市| 定南县| 高安市| 邢台市| 建宁县| 邵阳市| 长宁县| 郧西县| 汉源县| 漳州市| 北碚区| 青州市| 晋中市| 岗巴县| 利津县| 竹北市| 澄城县| 庆元县| 千阳县| 莱西市| 静宁县| 肥东县| 深水埗区| 会东县| 廊坊市| 新平| 巨野县| 通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