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能為王:如何有效捕捉市場機會與牛股
- 胡勝華
- 2766字
- 2020-06-19 10:37:57
1.1 股市究竟是不是經濟的晴雨表
巴菲特在2015年股東大會曾有一句發人深思的名言,如果一家企業雇用一位經濟學家,那么意味著公司費錢多雇了一個人手。
用經濟學家的理論去炒股,即使在西方股市,也會一敗涂地,更何況在中國股市。
股市只是經濟的預期,而非經濟的鏡子。但股市所呈現的社會與人的變遷,卻是真實可信的。
個股的大起大落固然不能說明經濟有任何問題,但股市整體的運行態勢,真實反映了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與思路。
1.1.1 GDP量變到質變,股市涅槃重生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股市名言,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
說得簡單一點,股市就如同一面鏡子,往往折射出經濟的繁榮與蕭條。但是,GDP與股市并不是機械地一一對應關系,二者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不能簡單地拿GDP說股市,以為經濟糟糕股市就應該一熊到底。
GDP即為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它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它是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通過中美兩個超級大國的GDP走勢,你就可以知道中國股市未來何去何從。
以圖1.1與圖1.2為例,近百年來,美國GDP增速的高峰期出現在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其中1941~1943年為最高。

圖1.1 1929~2013年美國名義GDP增長率

圖1.2 中國2006年以來的GDP
從近三十年的GDP增速來看,1984年為最高點,當時,GDP保持兩位數增長,從此,一位數增長已成常態。
盡管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GDP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然而,這并沒有改變股市長期走牛的邏輯。從圖1.3所示中可以發現,1984年道瓊斯工業指數收盤價為1211.600點,三十年后的2014年,道瓊斯工業指數的收盤價為17823.070點,三十年時間,道指漲幅為13.71倍。

圖1.3 道瓊斯工業指數年K線
美國GDP從高速增長到低速度增長,再到平穩增長,美國經濟百年運行態勢,并沒有改變美股長期走高的趨勢,即使美國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重創,但美股依然走出了獨立的牛市格局,并創下有史以來的高點。
自中國上海證券交易所與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以來,中國GDP增速的高點出現在1992年與2007年。2008年金融危機,GDP增速逐漸走低,2008年全年GDP首度跌破10%,經過2009年四萬億政策的大刺激,中國經濟開始復蘇。2010年,GDP重回兩位數增長,但是季度增速逐漸下降。自2011年以來,GDP從兩位數增長再度跌至一位數增長。兩位數增長從此或將成為歷史。雖告別高速增長,但中國經濟轉型更有助于中國經濟由數量增長向質量增長轉變。
GDP增速有時很難解釋股市的漲跌與牛熊輪回,而GDP總值與股市總市值有不解之緣。
股神巴菲特用股市總市值和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率,來衡量股市的泡沫程度,當然,現在市場普遍用GDP取代GNP。
當這一比率超過100%,即股市總市值超過GDP總值,股市就呈泡沫化趨勢,比率越高,越要引起市場重視,股市由牛轉熊的概率越大。此時,我們應拋棄手中的股票,空倉以待。
當這一比率低于80%,甚至股市總市值遠低于GDP總值,股市的估值可能被嚴重低估,比率越低,股市的投資價值越大。此時,我們應該積極買入股票。
從美股的歷史經驗來看,這一指標在過去近100年中屢試不爽。2000年全球互聯網泡沫破滅時,美國這一比率接近200%。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美股大跌,股市總市值占GDP的比率在2009年下降到73%。
再來看看中國股市情況,上一輪大牛市的高峰期在2007年年底,當時,A股總市值占GDP比重達到127%。
2008年中國股市暴跌,A股總市值占GDP的比率下降到43%,遠低于70%~80%的合理區間。
1.1.2 傳統行業,還有投資價值嗎
當中國股市紛紛講轉型故事之時,“互聯網+”成為風口,這其實是投資最危險的時候。
2015年的創業板股票,對于中國股市應該具有里程碑意義。市盈率超100倍,牛股市盈率甚至上萬倍,著實讓人有點看不懂。
問題也隨之而來,傳統行業,還有投資價值嗎?我們通過一系列數據就可以得出答案。
如表1.1所示,先來看看在美國上市的企業,通過分析總市值排名靠前的企業,就知道傳統行業的未來。
表1.1 美國上市公司市值前二十名

注:數據截至2015年5月8日
總市值排名前二十名的美股上市公司,代表互聯網與科技的蘋果公司榮登冠軍。
強周期行業包括埃克森美孚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中國石油、富國銀行、摩根大通、雪佛龍6家。
進入前二十強的還有大消費領域的醫藥、零售、日用品、飲料,包括強生、寶潔、沃爾瑪、輝瑞、可口可樂5家。
剩下9家多屬于新興產業領域,主要以互聯網與科技為主。
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可謂平分秋色,傳統行業仍有投資價值,價值低估的金融行業仍然值得關注,特別是保險行業仍有較大上升空間。
通過表1.2可知,盡管中國上市公司總市值排名前二十強中,金融占比過大,但是,這不能否定金融的投資價值,強者恒強的格局反而會愈演愈烈。比如,中國人壽作為第一市值保險股,與股神的伯克希爾·哈撒韋仍有相當差距。
表1.2 中國上市公司市值前二十名

注:數據截至2015年5月12日
美國前二十強也匯聚了醫藥、零售、日用品、飲料等非金融的傳統行業,而中國總市值前二十強沒有它們的影子,這些行業在中國發展才剛剛起步,未來有巨大的提升空間。最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醫藥行業,將會產生國際醫藥巨頭,隨著老齡化時代的提前來臨,這個領域的機會更多。
當然,有一些傳統行業也將面臨巨大風險,未來或難顯投資機會,這些行業主要集中在產能過剩的制造業,以及那些高污染的行業,它們將在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傳統行業,還有投資價值嗎?遠離科技股的股神巴菲特,他的成功本身就說明了傳統行業的價值所在。
1.1.3 新興產業,泡沫還是成長
隨著2015年創業板的瘋狂上漲,泡沫開始大面積出現,其平均市盈率超過100倍。有人說,中國創業板創人類泡沫之最,有人說,中國創業板代表中國經濟的轉型方向。
那么,以互聯網股與科技股為代表的股票未來將何去何從呢?
資本市場普遍比較迷茫,一方面有大泡沫,另一方面又必須追逐泡沫。
這一輪資金牛市,創業板個股市值迅速膨脹,總市值上千億的股票頻頻出現,比如東方財富、樂視網這些優秀的互聯網企業。
從短期來看,創業板估值偏高,如果用十年時間來看,它們中的個股未來仍然值得期待。
如表1.2所示,中國滬深兩市總市值排名前二十名中,銀行占據十個席位,撐起了半壁江山。如果加上3家保險與1家券商,大金融占比高達70%。而美國前二十強,大金融僅3家,占比15%。
中國股市總市值前二十強沒有一家互聯網與科技公司,美國新興行業占據6家席位,占比30%,更為重要的是總市值前三強中,有3家屬于互聯網企業,蘋果高居榜首,遠高于排名第二的微軟。
即使創業板崩盤,未來十年,大牛股仍在創業板,其中,互聯網與科技又是牛股集中營。中國股市產生上萬億的大盤互聯網藍籌股,并不是異想天開的事。
截至2015年5月15日,滬深兩市百元股共53家,創業板占據33家,占比高達62%。如果從行業屬性來看,傳統行業就更少,排除傳統醫藥與轉型的企業,不足5家可以歸為傳統行業,隨著泡沫破滅,傳統行業中或許就貴州茅臺能保住百元的寶座。
盡管2015年以來創業板炒作過熱,呈現大面積泡沫現象,但是,這并不會改變創業板成為牛股集中營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