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劇的藝術
- (匈)拉約什·埃格里
- 2250字
- 2020-06-18 17:22:52
前言
這本書不僅是為作家和劇作者寫的,也是為普羅大眾寫的。如果大眾讀者理解了寫作的機制,他們就會知道創作的艱辛之處,也會理解作者傾注在每一部文學作品中的心血,更會越發對這些作品感到欣賞。
本書末尾收錄了部分劇本的內容,并用辯證法理論對這些劇本進行了分析。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分析能夠加深觀眾對長短篇文學作品的理解,同時幫助他們從特定的角度充分認識戲劇與電影。
我們不是從整體出發對劇目進行討論,當我們摘錄部分段落并將其作為案例加以說明時,也并非在影射整部戲的質量。
本書討論的劇目涉及現代劇目與經典劇目,其中會著重強調經典劇目,因為大部分現代劇目很容易被人們遺忘,并且,大多有學識的人都對經典劇目更為熟悉,畢竟它們都是戲劇研究的絕佳素材。
本書將理論建立在不斷變化的“人物”之上,他們會持續對內部和外部的刺激因素作出反應,有時甚至相當激烈。
此刻正在閱讀本書的你,是否知道一個活生生的人物是由哪些基本元素構成的?這個問題需要在我們討論“出擊點”和“人物的編排”及后續其他章節之前得到解決。我們必須了解成立一個完整人物所具備的所有元素,而這些元素的具體影響也將會在人物的后續行動中得到體現。
本書以“前提”“人物”和“沖突”入手展開剖析,這將使得觀眾了解驅使戲劇人物最終走向成功或毀滅的深層動機。如果建筑師不了解他需要使用的建材,就一定會引發災難。在我們的語境下,這些建材就是“前提”“人物”和“沖突”。在完全透徹地了解它們之前,談論如何寫作劇本是毫無意義的。我們希望本書的方法能對讀者有所裨益。
在《編劇的藝術》里,我們為讀者提供了一種新的寫作方式,以及特定的劇作方法。它們都是基于辯證的自然法則而提出的。
不朽的作家所寫的戲劇總是能夠經久不衰,但很多天才型作家卻時常會失手。
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是基于靈感來寫作,而不是基于完備的知識。靈感可以為人指那么幾次路,但若全然依靠靈感來創作,那么作者寫出的劇本就很可能會出現敗筆。
專家們已經給出了科學與寫作都需要遵守的基本法則。亞里士多德是第一位對戲劇產生重要影響的人,并且毫無疑問,他的影響最為深遠。在2500年前,他說過:
對于戲劇的結構與其中包含的巧合,重點不在于人物,而在于行動和生命。
亞里士多德否定了人物的重要性,他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但也有其他人早已表示過,人物是任何一類戲劇中最為重要的元素。洛佩·德·維加,一位16世紀的西班牙作家,發表了如下論述:
在第一幕中,作者應該展現這個事件的全貌。在第二幕中,所有的事件都將得到巧妙的編排,并要注意,直至第三幕中段,都不該讓觀眾輕易猜出故事的結尾。要利用觀眾的期待來做文章,那些與戲劇之初的預想截然不同的情節,其意義則交由觀眾的認知來決定。
德國批評家、劇作家萊辛(Lessing)說過:
再怎么嚴謹地遵守寫作規則,也無法掩蓋人物塑造上最為微小的缺陷。
法國劇作家皮埃爾·高乃依寫道:
我們很確定,戲劇總需要遵循一些法則,因為這是一門藝術,但我們還不確定這些法則具體是什么。
類似的發言還有很多,彼此的意見都互相對立。有些人甚至提到,不論如何戲劇都沒有規則。這是最難以理解的想法了。我們都知道,飲食有規則,走路有規則,呼吸、繪畫、音樂、舞蹈、飛行、橋梁建造、生命,乃至自然界的任何一種表現形式都有規則。那么,為什么唯獨寫作是個例外呢?很顯然,它絕非例外。
有些作家試圖羅列出這些寫作的規則,闡述著一出戲由許多不同的部分組成:主題、情節、事件、沖突、障礙、必要場景、氣氛、對話和高潮等。許多教材以此作為內容,并為學生們進行詳盡地解析。
這些作者抱著十足的誠意,對其中內容進行深入研究,他們不僅研究過同一領域者的許多作品,同時自己也寫劇本,從中不斷總結經驗。但讀者們依然感到不滿足,因為這些書中似乎缺失了某些信息。學生們依舊不理解這些困難、張力、沖突和情緒等元素對于他們想要寫出一部好戲來說到底有什么作用。他們明白“主題”的概念,但一旦想要將這一知識進行應用的時候又會迷失方向。威廉·阿契爾說過,主題并不是必要的。但珀西瓦爾·懷爾德
卻說,主題在開始寫作時是必要的,但你需要將它深深地隱藏起來,讓人無法察覺。那么,到底哪一個說法是正確的呢?
我們來看被人反復強調的必要場景。一些權威人士宣稱,在戲劇中,必要場景必不可少,又有人說這個元素在戲劇中并非真正存在。那么,如果劇本中真的包含這個元素,它為什么必不可少呢?反之,它又為何并非真正存在?每一位作者都盡己所能地詳述自己的理論,但卻始終沒能與整體進行聯結。
而我們認為,必要場景、張力、氛圍和其他的因素都是多余的。它們不過是那些真正的必要元素共同產生的結果罷了。如果你只告訴劇作家他需要添加必要場景,或者告訴他戲劇缺少張力,這都毫無意義,除非你能告訴他如何在劇本中呈現這些效果,僅提供一個定義是遠遠不夠的。
在戲劇中,必定會有什么元素能夠制造矛盾、顯現張力,但它并非由作者刻意為之,它是由一股力量將所有必要元素進行凝結之后的產物,是自然而然生發出來的,就像四肢從軀干自然生長出來一樣。而且,我們知曉這一答案:這股力量源于人物,源于人物行為的無限結果,源于人物存在的辯證矛盾中。
我們絕不會認為這本書是戲劇理論的終結。相反,我們意在開辟一條新的道路,當然,或許我們存在紕漏,甚至觀點的闡述亦有含糊之處。但相信我們的后繼者一定會對這一理論進行裨補闕漏,并能提煉出前所未有的結晶。本書遵循辯證的方法來解釋劇作,內容本身也服從于辯證法則。我們將提出的理論稱為正題,它的矛盾之處則是反題,兩者的結合就會產生合題,而這就是通往真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