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靜態思維法
書名: 創造性思維36計作者名: 凡禹本章字數: 4795字更新時間: 2014-01-22 10:01:45
很多人走不出固有的思維定勢,所以也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結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維定勢,也許可以看到許多別樣的人生風景,甚至可以創造新的奇跡。
智慧經典:跳蚤人生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往一個玻璃杯里放進一只跳蚤,發現跳蚤立即輕易地跳了出來。現重復幾遍,結果還是一樣。根據測試,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達它身體的400倍左右,所以跳蚤稱得上是動物界的跳高冠軍。接下來實驗者再次把這只跳蚤放進杯子里,不過這次是立即同時在杯上加一個玻璃蓋,“嘣”的一聲,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蓋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會停下來,因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開始變得聰明起來了,它開始根據蓋子的高度來調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過一陣子以后呢,發現這只跳蚤再也沒有撞擊到這個蓋子,而是在蓋子下面自由地跳動。一天后,實驗者開始把蓋子輕輕拿掉,跳蚤不知道蓋子已經去掉了,它還是在原來的那個高度繼續地跳。
三天以后,他發現那只跳蚤還在那里跳;一周以后發現,這只可憐的跳蚤還在這個玻璃杯里不停地跳著——其實它已經無法跳出這個玻璃杯了。從一只跳蚤變成了一個可悲的爬蚤!
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有許多人也在過著這樣的“跳蚤人生”?年輕時意氣風發,屢屢去嘗試成功,但是往往事與愿違,屢屢失敗。幾次失敗以后,他們便開始不是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就是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們不是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降低成功的標準——即使原有的限制已取消。就像剛才的“玻璃蓋”,雖然已被取掉,但他們早已經被撞怕了,不敢再跳,或者已習慣了,不想再跳了。人們往住因為害怕去追求成功,而甘愿忍受失敗者的生活。難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這個杯子嗎?絕對不是。只是它的心里面已經默認了這個杯子的高度是自己無法逾越的。讓這只跳蚤再次跳出這個玻璃杯的辦法十分簡單,只需拿一根小棒子重重地敲一下杯子,或者拿一盞酒精燈在杯底加熱,當跳蚤熱得受不了的時候,它就會“嘣”的一下跳出去。
人有些時候也是這樣。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為在他們的心里面已默認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潛意識:成功是不可能的,這個是沒有辦法做到的。“心理高度”是人無法取得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們要不要跳?能不能跳過這個高度?我們能不能成功?能有多大的成功?這一切問題都取決于:自我設限和自我暗示!一個人在自己生活經歷和社會遭遇中,如何認識自我,在心里如何描繪自我形象,也就是你認為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成功或是失敗的人,勇敢或是懦弱的人,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自己的命運。你可能渺小,也可能偉大,這都取決于你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取決于你的心理態度如何,取決于你能否靠自己去奮斗了。因此我們必須不斷戰勝自己和超越自己,只有自己才是自己最可怕和最強大的敵人,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被別人打敗了,而是自己被自己的失敗心理打敗了!我們要堅信自己的生活信念,不管遇到了多么嚴重的挫折,不論碰到了多么巨大的困難,都不要發生動搖,永不言敗,不斷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間……
智慧啟迪:人生不可設限
人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勢,就會習慣地順著定勢的思維思考問題,不愿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這是很多人的一種愚頑的“難治之癥”。
比如說看魔術表演,不是魔術師有什么特別高明之處,而是我們大伙兒思維過于因襲習慣之勢,想不開,想不通,所以上當了。比如人從扎緊的袋里奇跡般的出來了,我們總習慣于想他怎么能從布袋扎緊的上端出來,而不會去想想布袋下面可以做文章,下面可以裝拉鏈。
在生活的旅途中,我們總是長年累月地按照一種既定的模式運行,從未嘗試走別的路,這就容易衍生出消極厭世、疲沓乏味之感。所以,不換思路,生活也就乏味。
很多人走不出思維定勢,所以他們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結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維定勢,也許可以看到許多別樣的人生風景,甚至可以創造新的奇跡。因此,從舞劍可以悟到書法之道,從飛鳥可以造出飛機,從蝙蝠可以聯想到電波,從蘋果落地可悟出萬有引力……;常爬山的應該去涉水,常跳高的應該去打打球,常劃船的應該去駕駕車,常當官的應該去為民。換個位置,換個角度,換個思路,也許我們面前是一番新的天地。
智慧進階:什么是靜態思維法
靜態思維方法及其特點
靜態思維是以“靜”為主的思維過程。它要求思維從固定的概念出發,循著固定的思維程序,達到固定的思維成果。這種思維過程可以重復、再現,可以循環往復,它是一種被動的、“被設計了”的思維。靜態思維又有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即絕對化的靜態思維和相對化的靜態思維。
絕對化的靜態思維在靜態思維中占據統治地位,它曾經統治我們的思維達幾千年之久,甚至今天,在一些封閉、落后的地方,仍然頗具勢力。這種思維方式的產生緣于自然經濟,是幾千年來變動節奏緩慢的自然經濟在思維中的絕對化反映。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人都處于孤立狀況,彼此不相往來,思維界限極其狹隘。時間四季重復,萬物春播秋收,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固守在同一塊土地上,生產環境、生產工具、操作方式、勞動產品幾乎幾千年一貫制。人們習慣于安靜得近乎死寂的生活方式,習慣是他們生活的最大原則,稍有改變便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不適應。這種以自然經濟為主的經濟方式反映在思維上,就形成了絕對化的靜態思維。絕對化的靜態思維窒息了思維主體的能動性、創造性,使其思維空間狹隘,思維節奏緩慢。他們堅信天道不會變,人道亦依舊。這種絕對化的靜態思維產生了思維上的保守性、僵化性、封閉性和排外性,是一種不適應現代實踐活動的思維過程。
相對變化的靜態思維是任何時代、任何思維都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我們知道,客觀事物本身是運動和靜止、變動性和穩定性的統一,相對化的靜態思維就是對客觀事物運動過程中“相對靜止”、“穩定”方面的反映。相對化的靜態思維主張穩妥和規則化,要求尋找思維過程中的穩定因素、穩定的秩序,要求思維的規則化,可以不斷重復,趨于定型化。這是一種“按規定辦事”、“按既定方針辦事”、“被設計了的”思維活動。靜態思維有著自身規劃化、模式化和準確性的優點。它收集材料,把材料分門別類,在一些程序性很強的實際活動中起著很大作用。借助于現代科技的技術和指令設計,“人工智能”技術向我們展示了靜態思維的動作。這是現代科技革命的基礎之一。
智慧進階:靜態思維法的特點
靜態思維有別于其他思維方式,有如下特點:
固定性
所謂靜態思維的固定性,就是確定思維對象的不變性。它嚴格遵循著形式邏輯的“同一律”,要求排除矛盾。它的典型公式就是:“是”就是“是”,“否”就是“否”。因此,它依賴于概念、范疇的固定化,并以此為考慮問題的前提條件。靜態思維的固定性反映了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穩定性,可以防止思維過程中的詭辯論和相對主義的出現,因而它具有合理性,尤其是對一本來就比較穩定的事物更為如此。當然,它也有滑向機構化、僵死的危險。
重復性
靜態思維的重復性是指思維過程可以在下一階級又周而復始地開始。靜態思維的重復性是客觀事物本身的“種”、“族”、“類”的延續性、過程的同一性的反映。春、夏、秋、冬四節季變換,年復一年;春耕秋獲、冬寒夏熱,周而復始;原材料經加工成為產品,第一批完了,第二批、第三批……又開始;決策的制定從收集信息,進行比較,確定目標,擬定方案,進行預測到最后出臺,下一個、下下一個等決策過程仍是如此。靜態思維的重復性就是把事物中的穩定要素固定下來,構成一個相互聯結,可以再次重復的思維過程。
被設計性
靜態思維的被設計性是指人們設定好一個程序,使靜態思維按已設計的程序運轉。靜態思維的固定性和重復性決定了它的被設計性。因為,既然靜態思維可以“固定”、“重復”,人們掌握了它的規律也就可以把它設計出來,讓“人工智能”機按照被設計的程序將設計的思維過程運轉。靜態思維的被設計性是現代科學得以迅速發展的基礎,通過“被設計”的思維過程,把人的部分思維交給“人工智能”,就可以局部地擴大人的思維量,使電子計算機億萬次地重復這一過程。
排他性
靜態思維的排他性來自它的固定性、重復性和被設計性。它是指對事物的考慮是從已有的程序和過程出發,相容的就予以吸引,不相容的就加以排斥。對于被排斥的事物是否合理,是否應該排斥,它不予以考慮,它思維的中心圍繞著自己固有的模式運轉。靜態思維的這種排他性特點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例如,當人們把自己的思維模式、框架、程序固定下來,能夠進入這個思維框架內的事物才可引起他們的興趣,而這個思維框架外的事物對他們沒有新鮮感,也會遇到他們的排斥。
靜態思維的上述特點決定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即要摸索到事物發展中比較穩定的東西;但上述特點也決定了它的缺點,即每前進一步,它都有可能陷入思維的僵化、死板,都有可能使思維失去活力。因此,在思維過程中,還應看到動態思維的一面。
靜態思維也不能脫離動態思維。靜止是相對的,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不是絕對不運動,靜止狀態也是運動導致的。因此,靜態思維只不過是在一定條件約束下的動態思維,這些條件使一定方式的動態思維相對固定下來,使其形式化、規則化、程序化而已。靜態思維是動態思維在一定條件下的特殊情況。總之,離開了動態思維,靜態思維則會因固定化、單一化而變得僵化,相反,離開了靜態思維,動態思維就會成為極具冒險性的無序思維。
思維時間:志當存高遠
理想,在我國古代叫做志。有志,就是有理想;沒有志,也就是沒有理想。我國傳統上是很重視理想的。即使到了“貧無立錐之地”,也要恪守“人窮志不窮”的信念,堅持他們的理想。
諸葛亮在寫給他外甥的一封信中說:“夫志當存高遠,”“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滯于谷,默默束于情,永竄優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他的意思很明白,做人就應該有遠大的理想和志氣。如果意志不堅強,心胸不開闊,整天忙于身邊的瑣事,感情用事,長期在庸俗的氣氛中過日子,那就會成為一個平庸的人了。北宋詩人蘇東坡說:“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明代學者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可見理想之重要,故此,早在2000多年前孟軻就說了“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
為了崇高目標所從事的工作,就是高尚的事業。大自然的進化造就了人類,同時也形成了志氣這個觀念。高昂的志氣,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品,而是一個人生命的動力,有了大志,就相當于有了靈魂。
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偉大的毅力只為偉大的目標而產生。所以古人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生理科學家們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信息如果篤誠而又持之以恒的話,就可以導致體內的生理功能得到改善。
愿望是匯集智慧的磁石,是通往理想的風帆;渴望是寄托未來的燈塔,是前進拼搏的引擎;希望是黑暗中的火花,照亮前行的旅途。
漢代王充認為,“初生意于善,終以善;初生意于惡,終以惡。”意思是說,人到入學年齡之時,如果立志為善,結果必定是善的;如果立志為惡,結果也必然是惡的。這話很有道理,道出了少年立志的大道理。
生物學家巴斯德說,立志、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這旅程的盡頭就有成功在等待著你。北宋民族英雄岳飛,在金兵入侵的動亂年代里,立下了“還我河山”的壯志,一生征戰,死而后已。北宋的范仲淹,自幼立下了“以國家為己任”的大志。身負宰相重任以后,專意革除時弊,勵精圖志,成為封建時代一位有名望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堅韌不拔地為事業而奮斗,是炎黃子孫特有的民族精神。
思想的進步首先就在于理想的高尚。
對奮發的人來說,希望是一只號角;對迷茫的人來說,希望是一聲呼喊;對幸福的人來說,希望是一樽美酒;對痛苦的人來說,希望是一爐炭火。
山溪的理想是大海,追求,是一種力量,但追求什么,可要慎重,要思索,要選擇……羅盤雖能指示方向,但選擇方向的還是自己。沒有生活目標和遠大志向的人,只會變得懶惰,只會聽天由命,永遠不會把握成功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