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演講的準備工作(3)
- 成大事必備的99個演講技巧
- 盛安之
- 5454字
- 2014-01-22 15:34:54
三、調整可移動的想法
把內容分布在紙上各個部分;它也可以類似于列提綱,用線性方式連接內容。比如,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記事貼上記下,把它們粘在墻上或桌上。你可以根據主題把它們集中起來,把某一組的某些部分移到另外一組,直到你對整體結構感到滿意為止。或者,如果你更喜歡以線性方式考慮問題,則可以根據記事貼上的內容制定原始提綱,提綱可以寫在任何地方,包括縮格記錄的分要點。
另一種可行的方式是從收集資料的筆記卡片入手,在卡片上添加你自己的想法。我們建議在查閱資料時使用筆記卡片,在上面注明標題。你可以從這里著手寫下自己的看法、過渡句并再用一些卡片進行綜合,把它們插在你認為適當的地方。像記事貼一樣,你可以隨意改變順序和模式,變換嘗試多種處理主題的方式。
充分展示每種組合方式的優點,不要急于下判斷做選擇。讓自己享有充分的自由,能夠隨意調換各個部分,直到你認為滿意為止。
經過這個過程,你已為自己的演講準備了好幾個可能的要點。下一步是選擇最能滿足你的演講目的、效果最佳的要點。
要點應獨立且符合主題
一看你的論點陳述句,就應該想到你的演講中應該包括哪些要點。明確必須做出回答的核心問題。一旦明白主題涉及的內容,你就能用論點陳述句檢驗提綱中的要點了。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挑選彼此獨立的要點。
要點之所以被稱為要點不是偶然的,要點是擴展主題的有限幾項核心的不可或缺的內容。
為了盡可能明確清晰地說明問題,要點應該彼此獨立。每項都應該排除隸屬于另一項的可能性。用簡單的話來說,這條法則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格言“任何東西都有其所歸和所屬”。演講者面臨的挑戰在于找出一種可以恰到好處地把所有內容加以安排的條理。
有時當你嘗試把各項內容歸為幾個要點時,發現有些內容既可以屬于一個要點也可以屬于另一個要點。出現這種重疊現象時,你就會明白自己還沒有理清思路,還沒有為所有內容找到一個有效的分類系統。如果你不知道某項內容應該放在什么地方,聽眾當然也不會明白。
給要點分類的時候要遵循單一的原則,使得所有內容可以歸入某個要點,并且只能歸入這個要點,這一點最重要。
往往會碰到這種情況,即某項內容在兩個要點之間很難決定把它歸入哪一類。對普通聽眾來說,最好的辦法是把問題的范圍縮小,排除某些模棱兩可的要素,必要時把這些問題留到聽眾提問時解答。
如果一項內容可以放在兩個地方,說明你的要點不能彼此獨立。如果一項內容不能放在任何地方,這說明你離題了。
確定要點的數量
雖然這條規則聽起來過于武斷,但是并不像你認為的那樣束縛手腳。作為演講者,你應該圍繞幾個要點整理自己的內容和思路。如果把每條思路都作為要點,結果弄得沒有機會擴展其中任何一條。如果分要點過于龐雜,你就無法從中抽象出適合你演講主題的東西。此外,如果你只有一個要點,那么你基本上只有主題,談不上所謂的整理和組織演講。
還有一點值得大家注意,就是要點如果超過五條,聽眾就記不住了。
重要性相同或邏輯作用平行的要點稱為并列要點。用于解釋、支持或服務于其他要點展開的邏輯推理過程,重要性較小的要點稱為分要點。
你心中必須明白各種要點之間的關系只是相對的。演講的每條內容都既是并列要點,又是分要點,這也是對其他內容的綜括。
邏輯推理類似于說明內容之間從屬和并列關系,例如,汽車是一種有效的貨物運輸方式,因為汽車運輸的目的地覆蓋范圍相當廣闊;因為汽車的設計形式多種多樣,靈活多變;因為汽車相對易于操作。
顯然,原因從屬于它們所支持的要點。
安排演講內容時用于證明要點的論據不能與要點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或與要點并列。
7
開掘演講主題內容
不同的演講主題有不同的內容開掘方法。有橫向思考開掘內容的,也有縱向思考開掘內容的,當然我們也能從時間的角度出發來開掘內容,還有就是對演講所涉及到的內容的原理進行開掘……其中各種方法的使用只要合理,只要能對主題內容進行深層次的開掘都可以考慮。
橫向思考挖掘主題
美國國慶日,反奴隸制運動的宣傳家道格拉斯被邀發表演講。接到這個邀請,他開始思考講什么的問題。走在街上,看到白人正興高采烈地為慶祝國慶節張燈結彩做著準備工作,作為美國人中的一員他卻一點也興奮不起來,聯想到國家信奉的自由、獨立、平等、人權原則與現實的反差,他腦子里立刻浮現出一幅頗帶諷刺性的滑稽畫面:自由女神右手高擎著“人生而平等”的標牌,左手卻死掐著黑人的脖子,欲將其踩到腳下。這個畫面越來越清晰和真實,使他揮之不去。
他想象了一下,這種感受到底有多大的普遍性,他認定,所有的黑人和那些有理智的白人都會產生他的這種感受。于是,他決定抓住這幅諷刺性的滑稽畫面做文章,說出這份真實的感受并拓展到對現存奴隸制度的抨擊上面去。他斟酌選擇了提問式開頭,他發問道:“為什么今天邀請我在這里發言?我和我所代表的奴隸們,同你們的國慶節有什么相干?”接著,他說他自己在這樣一個本該是舉國同慶的節日里感到的卻是凄涼。他設想,聽眾聽到這里肯定會大惑不解:為什么國慶節與你不相干,在此喜慶的日子里何以會有凄涼的感覺,這種疑惑是他所需要的,但無需急于破題。說完國慶意義,蓄足“能量”后,方施破題之策。
到這里,他用一個轉折語過渡到后面要說的最主要的話題——鞭撻奴隸制上。這個轉折語是:“但是,情況并非如此,我是懷著一種與你們截然不同的凄涼心情來談論國慶的。我并不置身于歡慶的行列,你們昂首挺胸,只是更顯露出我們之間難以度量的差距。”通過這句話,道格拉斯逐漸把演講引入高潮。整體設計完成后,賦標題“譴責奴隸制”。
從一點真實的感受出發,讓思維呈扇面形式深入展開聯想,也是一種不錯的挖掘話題的方法。
不停留在事物表面,向縱深挖掘
四川李安娜的《人才在哪里》的演講,就是通過深度思維得到超出常人的結論,從而開發自己的主題的。
估計這位演講者首先讀到了一則報道,該報道記述了這樣一件事: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邀請國外學者來華講學,被邀外籍學者很驚訝,聲稱他所講的專題本就是中國一個叫陸加曦的人發現并建立的,而“陸加曦博士”肯定還活著。按照這個外國學者提供的線索,中國政府在內蒙古找到了陸加曦的工作單位——一所偏僻的中學。然而,此人已在窮困潦倒中去世多年了。可他在世之時,誰也沒把他看成是個人才,他未得到當時國內任何人的支持和賞識。根據這則報道,演講者進行了深思,得出結論:中國大地十億多人口中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缺少發現人才的伯樂,是中國的伯樂們評價人才的標準觀念系統出了大差錯。
想到這里,他思緒飛揚,立刻找到了要說的豐富話題:第一,伯樂當年的識才觀;第二,當今識才標準的差錯和造成的悲哀(舉陸加曦的例子說明);第三,人才特點及其辨識。
有些演講者所做的演講很有思想深度,其思想深度往往來源于他們不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而善做尋根性的聯想。
從時間的角度挖掘
一位有名望的理想主義學者被邀請為青年學生做一場以“博愛”為話題的演講。拿到這個話題后,他開始思考。“博愛”這個話題是他所喜歡談論的話題,但眼下真要有深度、有啟發性地面對公眾來談這個話題,似乎并不是平日里隨便說說那么簡單容易。因為聽眾對博愛一詞的內涵和關于博愛的理論并不生疏,一般地談論博愛,近乎陳詞濫調,體現不了自己被仰視的卓識和水平。于是,他調動自己的歷史知識,從“博愛”這個詞的原始含義,聯想到人類博愛行為的歷史及其理論的發展。在這種聯想中,他發現了幾種對博愛的不同理解,比較了它們各自的特點,選取認可了一種他所欣賞的“博愛觀”,并指出這種博愛論恰恰是有待于在人們心中予以扶正并能糾正人們通常所做的那種膚淺理解。有了這種聯想,“涌泉”便源源不斷。
事例中所用的方法就是把講題或講題的核心概念放到歷史進程中去聯想。通過這種聯想找到自己要展開的話題內容。
對內容對應的原理挖掘
20世紀90年代初,受東歐劇變和國內剛剛過去的社會動蕩的影響,青年大學生中出現了信仰危機,有些人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提出了置疑。某大學一位老師被學生邀請去談“共產主義的現實性”問題。
接到這個講題,這位老師認為,學生中思想問題的癥結是沒有建立起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于是,他聯系發展理論的原理展開聯想,決定以生動的形式重點談談發展問題。
簡短開頭之后,這位老師就快速進入主題內容。他先是單刀直入地連發三問,然后圍繞此三問展開論說。這三問是:“有誰能指出這個宇宙世界存在著永不運動變化的物體?有誰能告訴我自然和社會運動的總趨勢不是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方向發展的?又有哪位同學能夠否認在總體比較中,現代人的生活遠比古代和近代人好?”“既然我們能夠看到我們的父輩比我們的爺輩好,我們又比我們的父輩好,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我們的子輩、孫輩會比我們好?這種不斷好下去的結果是什么,難道還用說嗎?……”
繼而,他從另一個角度挖掘:“到一個陌生的目的地去,你可能要走許多迂回的彎路,只要大方向正確,你不會在意這些彎路,而且確信自己能夠到達目的地。可歷史走上同樣的彎路時,總有一些認識膚淺的人猶豫彷徨……膚淺導致脆弱,脆弱導致懷疑和放棄……只有理論上的盡快成熟,才能遠離膚淺、浮躁和脆弱。”他還引用現代西方學者的一些有用觀點發揮說:“現代西方一些哲學家(如尼采、薩特等)曾在揭示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本性時說,人的本性就是永不滿足于當下的自我而趨向于對自我的不斷超越,而這種超越之動力就來自信仰和理想。因此,人不能沒有信仰!沒有信仰和理想是生物性的回歸與降格!……當然,我們的信仰和理想不包括他們所認可的非科學的假想和幻想,而是要把理想和信仰建立在科學的發展觀上……”最后,他解釋道:“我們所說的共產主義并不僅僅是一種社會高級發展形態,它更是指向這種高級社會形態的運動!……前途的光明總是與道路的曲折相伴隨的……”
將眼下欲解決的思想問題與一兩條原理聯系起來進行思考,并通過挖掘原理來化解問題就是這種方法。
從自身感受出發挖掘內容
一位從事監獄工作30多年的老同志應邀為青少年做法制演講。構思演講主題內容時,他腦子里浮現最多的東西就是在監獄工作時看到的害人害己的罪惡結果和痛苦懺悔的眼淚。多年的工作經歷使他有了一種認識:犯法犯罪的事千萬做不得。于是,他決定圍繞這個主題講三點:一是引用典型事例展現罪惡、痛苦和眼淚的獄中情景;二是以犯罪的手段絕對謀取不到幸福;三是一切罪惡終將有報,并告誡青年牢記這些用鮮血和眼淚寫成的真理。
話題挖掘方式當然不局限于上面所述,留心一些優秀的演講詞,我們還會得到其他一些啟示。
逆向思考挖掘內容
古希臘有一個名叫高爾吉亞的“智者”,對演講術和雄辯術有相當精深的研究,最擅長發表雄辯式演講,而且自信自己能夠對任何話題發表長篇大論。為了演示這種能力,他曾做過兩次非常著名的演講,其中一篇被后人追加題為《為海倫辯》。
海倫是公元前12世紀的希臘美女和希臘一個城邦國王的妻子,由于她與西亞特洛伊王子私奔而導致了整個希臘與特洛伊的戰爭。這場戰爭耗時10年,雙方犧牲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才以希臘方的微弱勝利而結束。對于這場戰爭,希臘人一直持否定態度,并把戰爭的全部責任歸罪了海倫。通過荷馬對這場戰爭的記述,海倫永遠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海倫有罪”成了全希臘人的普遍共識。
高爾吉亞是意大利西西里東部林地尼城邦政治家。他作為使者來到雅典,完成使命后,因雅典人驚羨其口才,曾一度逗留雅典,成了教授口才的“智者”。在教學中,他夸下海口,聲稱能把任何“死話”說活。學生選擇“海倫有罪”的反面話題——“海倫無罪”讓他示范。于是,他擬就了一篇為海倫辯護的演講詞。
對于這種要逆公眾意見而動的講題,他被迫做逆向思考聯想到了一個計策。
高爾吉亞首先提出一個大前提:“人之有非凡之舉,多為迫不得已而為之。”然后,他認定,作為女流之輩的海倫,其私奔的“非凡之舉”背后肯定有“迫不得已”的原因。最后,他圍繞“迫不得已”大做文章,窮盡所有“迫不得已”的原因,只有下面幾條:一是神意的安排或命運的驅使;二是為暴力所劫;三是為甜言蜜語所惑(他稱其是比“硬暴力”還厲害的“軟暴力”);四是由情愛促逼(他說女子一旦落入愛河,神力都奈何不了)。高爾吉亞逐一說明這些都是海倫無法抗拒的原因后,以“海倫無罪”之結論圓滿結束了演講,成功地為海倫“翻了案”。
高爾吉亞這篇演講詞的主體內容構成,用的是邏輯演繹法來搭建的。大前提中的“迫不得已”是關鍵詞,然后說出四個可能存在的“迫不得已”作為理由的小前提,并順利地推出了結論。
以今天的眼光看,這篇演講詞中的論證當然經不起推敲,但其挖掘話題的技術卻是值得學習的。
從事物的反面來思考,會有不同的內容。按照這種方法挖掘內容也是一種挖掘演講內容的方法。
對事物進行對比引發思考
上海的石亞男同志于20世紀80年代曾有一篇呼喚改革的演講。他的這篇演講不是泛泛論述改革的必要性,而是抓住一件事情,把西方人的做法和中國人的做法進行一番對照,現出我們的落后性,從而表明中國的現行體制——尤其是用人制度——實在有改革的必要。
這篇演講稿從這樣一件事出發:西德德馬克公司與我國某研究機構洽談一種設備的引進時,我方派出一個龐大的出國團體,而對方只派出兩名精通業務的人員與我方接洽,“一名是開發部的碩士經理,另一名是代理商”。我方人員由于大部分是不懂業務的行政要員,因此真正能派上用場的人不多,而實際發揮作用的人又沒有拍板實權,結果導致重復引進或以次充好。石亞男同志在演講中運用正反事例對比,夾敘夾議,給人以深深的震動。演講主題內容豐滿后,還有一個整體布局的問題要交代。
通過對事物進行對比挖掘主題內容,也是演講內容的一種有效挖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