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辯論進攻戰術的運用(6)
- 成大事必備的99個辯論技巧
- 盛安之
- 5697字
- 2014-01-22 10:39:06
馬克思一站起來就說:“今天的審判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第一句話就含有十分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勇氣。馬克思接著說:“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衛者,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揖露者,是無處不在的耳目,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應的喉舌?!瘪R克思在這里用了四個排比句,加強說明了自己的報紙揭穿反動政府丑惡嘴臉的必要性,并毫不隱瞞地表示了自己是站在人民立場上的。接著馬克思對反動政府及其司法工具的“公訴”進行尖銳的回擊:“我堅決駁斥非難我的卑鄙無恥的說法,我認為這種非難是出于無知?!蓖瑫r,馬克思站在歷史的高度,藐視反動政權的代表人物,又對他們進行了鞭笞:“盡管這些先生們以為自己很偉大,但是現代的巨大斗爭中他們卻算不了什么,根本算不了什么?!边@一句,采用了重復句子,顯得更有力量。
我們看到,馬克思剛言硬語中的剛言硬語,以勢奪人,并不是空洞的大話的堆砌,不是危言聳聽,也絕不是用帶有侮辱性的詞語來詈罵對方。這里的剛言硬語,是明確地表現出自己的立場,表現出對問題的明確看法,表現出對真理的掌握和過硬的思想,表現出自己的信心和力量。
三、剛言硬語要有氣勢磅礴的力度
1898年,自稱為“天下第一大力士”的俄國武士在天津表演,出口不遜,叫嚷“打遍天下無敵手”、“讓東亞病夫開開眼界”……霍元甲怒火中燒,縱身上臺,說:“我是‘東亞病夫’霍元甲”,愿在這臺上當著眾人的面與你較量,怎么樣?中國人比武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君子斗,一種是小人斗,前者不傷人,后者要見血。就看你要哪一種?”這時,翻譯上前悄悄向俄國武士介紹霍元甲的厲害。俄國武士頓時矮了半截,忙說剛才的演說都是夸張宣傳,為的是掙錢混口飯吃?;粼渍鞣韲涫康倪@番話,氣勢磅礴,咄咄逼人。在俄國武士高叫“東亞病夫”時,霍元甲首先一句“我是‘東亞病夫’霍元甲”,口氣沉穩,氣度非凡,先挫對方的狂妄氣焰。而后提出“當眾較量”,咄咄逼人,從心理上征服對方。最后,使用一個問句:“君子斗,還是小人斗?”顯示其穩操勝券的十足信心,終于徹底瓦解了對手的精神支柱。
剛言硬語中若氣勢不充沛,真理在握卻低聲下氣,義憤填膺卻不痛不癢,胸有成竹卻患得患失,那么,論辯中就會“立”得不顯,“駁”得無力。論辯固然先要“理直”、“義正”,才能“氣壯”、“詞嚴”,但“氣不壯”、“詞不嚴”,“直”理和“正”義也難以充分展現。所以,剛言硬語要注重氣勢,要有氣勢磅礴的力度。
四、剛言硬語的心理基礎是“自信”
某個工人因為違反廠紀,被開除出廠。他不服氣,拿著一把斧頭找廠長算賬,質問廠長:“為什么開除我!”
廠長神色泰然,態度強硬地說:“憑你一年沒有上班!”
那個工人舉著斧頭惡狠狠地說:“你開除了我,這把斧子可不是吃素的!”
廠長異常憤怒,毫不相讓地說:“你要干什么!告訴你,斧子嚇不倒我!要是怕,我就不當這個廠長了!你想過這樣做的后果嗎!”
在廠長義正詞嚴的斷喝下,那個工人被震懾住了,斧子“當啷”一聲掉到了地上。
論辯是由于雙方觀點不同才成為必要。因此,從一開始就必須自信,堅持我方必勝、對方必敗的信念。當然,這種自信是有事實和真理作根據的,并非主觀臆斷或盲目樂觀。只有自信,才能在剛言硬語中發揮主動性;只有自信,才能使剛言硬語語言產生征服對方的力量。
春秋時期,祁奚剛言硬語薦人才,就是在強烈的自信基礎上取勝的。祁奚在晉悼公時曾任“中軍尉”,由于年老,請求退職。晉悼公同意了他的請求,并請他推薦一位有才能的人來繼任他的工作。祁奚當即推薦了解狐。悼公驚異地問道:“解狐?他不是同您有私仇嗎?”
祁奚說:“您不是要我推薦有才能的人嗎?私仇不私仇,我沒有考慮!”
悼公就命解狐繼任祁奚的職務。不料解狐還沒有上任就死了。悼公就請祁奚再推薦一位合適的人才為繼任者。祁奚當即推薦了祁午。悼公又不免驚詫,說道:“祁午?他不是您的兒子嗎?”
祁奚說:“您不是要我推薦合適的人才嗎?兒子不兒子,我沒有考慮!”
悼公被祁奚這種“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秉公辦事精神所感動,就命祁午接替了祁奚的工作。
上例中,祁奚的剛言硬語薦才,其自信意識是非常強的。自己認為是人才,則“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自信意識是剛言硬語者必具的心理素質。在說辯中,我們也應像祁奚一樣,始終以科學的信念作支柱,激勵自己的論辯,將論辯與探索真理的嚴肅態度和責任感連系在一起,這樣才能產生百折不撓的斗志。
◎使用剛言硬語的技巧
在論辯中,有些人有剛言硬語的膽略和勇氣,但卻缺乏運用“剛言硬語”的技巧。許多人遇到有人尋釁滋事,他們只會橫眉怒目,義憤填膺,一肚子強詞力語倒不出來,即使說出幾句也是語無倫次,軟弱無力,不痛不癢。怎樣表達才有“剛”勁和“硬”度呢?
一是要掌握“內緊外拙”的原則。遇事要沉著冷靜,要養成處險不驚,臨危不懼的大將風度。越是情況緊急,越要表現出強者的神態,要有敢于斗爭和戰勝對手的堅強信心。神態自若本身就給對方施加了強大的心理影響;從精神上壓倒對方,這就為剛言出口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是善于攻其弱點。無理取鬧者本身就不得人心,要利用其色厲內荏的弱點,據理攻心。有時要抓住對方語言上的漏洞發起攻勢,造成自己的優勢和堅強地位,把對方置于被動挨打的位置,使其不敢魯莽行事。
某地區紀委書記查處了一些縣級干部私占房子的問題。一位縣委書記的老婆和兒子闖到他們家無理取鬧,氣焰十分囂張。
紀委書記見勸告不聽,馬上把臉一沉,以威嚴的目光盯著他們說:“你們好猖狂!竟敢跑到紀檢干部家里鬧!你們嚇不倒我!實話對你們說,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我既然當了紀檢干部,就準備好了有一天在這個崗位上倒下去!我死了,還可以算個烈士,你們卻要遺臭萬年!我希望你們給縣委書記留點面子,他還是黨的干部,難道為了幾間房子,就讓他晚節不保,站到黨的對立面上去?”
母子倆一愣之后,低著頭溜走了。
三是在用語上,要注意選用一些十分有勁的帶“骨頭”的詞句。語句要短促,語勢要凌厲,發聲要有力,態度要威嚴,要有斬釘截鐵、拔劍砍地之勢,有響雷轟頂、震人魂魄之感。這樣才能使之震顫,進而產生“挽奔馬于懸崖,攬狂濤于險岸”的效果。
最后,運用剛言硬語應把握分寸,摸清對方心理,因人而異。運用剛言硬語不是為了耍威風,把矛盾激化,而是為了轉化矛盾,以“不戰而屈人之兵”,進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因此,剛言硬語不是說蠻話、激話、臟話。如果硬過了頭,剛言變成了“激人之語”、“將人之語”,那就會使矛盾惡化,產生危險的后果。假如紀委張書記面對那青年的拳頭,運用激話:“你打呀?你打呀?我諒你沒有這個膽量!”那就可能激出人命來。
所以,剛言要做到硬而不激、威而不逼。特別是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還要注意尊重對方的人格。火候一到就要給人以臺階,讓人家體面下臺,使矛盾圓滿解決。
30反布疑云,出奇制勝
反問對方,反布疑云的特征是用問句的形式去肯定或否定,字面上肯定的,其實是否定的;字面上否定的,其實是肯定的。簡潔明快,內涵深刻,堅定有力,是為震懾論敵的有力工具。
◎反布疑云的應用
傷疤是許多人不能碰觸的傷口。如果我們真的有一些瘡疤,而這些或者這個瘡疤又被別人當眾揭露了出來,那我們應該怎么辦?
赫魯曉夫曾經是斯大林非常信任和器重的人,但在一次黨的代表大會上,他卻聲色俱厲地指責斯大林的錯誤。聽眾們不禁竊竊私語,說“既然你早就認識到了斯大林的錯誤,為什么你當時不阻止他呢?你有沒有參與這些錯誤行動?”而且正在這個時候,有人從聽眾席上遞來一張條子。赫魯曉夫打開一看,上面寫著:“那時候你在哪里?”這是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但是,他無法隱瞞這個成千雙眼睛盯著的條子,不能回避這個全蘇聯人民都在關注的問題。赫魯曉夫沉思了片刻,拿起條子,大聲照實念了一遍,然后望著臺下大聲喊道:“誰寫的這張條子。請你馬上站起來,走上臺?!睕]有人站起來,所有的人心怦怦地跳,不知赫魯曉夫要干什么。寫條的人更是忐忑不安,后悔極了,甚至想到了最可怕的結局。赫魯曉夫重復了一遍他的話,但是整個會場仍然一片極度不安的寂靜,沒有人敢動彈一下,似乎都在等待著某一種爆發。幾分鐘過去了。赫魯曉夫平靜而有力地說:“好吧,我告訴你,我當時就坐在你現在的那個地方?!?
看著臺下一片肅穆,赫魯曉夫松了一口氣,不禁有了一點得意的神色。
赫魯曉夫即席創造了這個眾人皆知含義的場景,既含蓄又清楚地說出了答案,維護了自己的威望,避免了文過飾非的嫌疑。同時,這一場面也道出了人性共同的弱點。
隱私是許多人不愿碰觸的另一塊領地。
例如對“你為什么和老婆離婚”這一問題,你可以立刻反問:“你怎么知道我離婚了?”這樣對方總得說出一個人名來,你可乘機抓住這個名字大做文章,說:“這個家伙最會傳播這類消息,也不知他從那里搜集來的,其實我跟他壓根不太熟?!痹掝}被引開了,說到最后一句:“你相信這樣的人說的話嗎?”
回答“聽說你一年能賺上億元,是嗎”這個問題較為簡單,你完全可以這樣回答:“你說我一年能賺上億,還有人說我一月就賺上億呢!”在這里,說話人沒有直接反駁對方的提問,而是列舉了一個很顯然夸大的數字,用嘲諷的口吻把二者作比較,來證明前句問話的失實之處。
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一個人的腳被重重地踩了一下,發出一聲驚叫說:“哎喲!腳踩了!小心點!”于是,另一個粗野的聲音在車廂里回響起來:“嗬!嬌貴!轎車上不會有人踩腳,誰叫你坐這車來著?”
對這一無理行徑,我們可以懶得計較,但是,如果被踩的人實在生了氣,也可以用反問直詰的方法予以回擊:“好!想坐轎車?那你把滿車的人都踩跑,再一個人坐這輛最大的轎車如何?”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應該因時因地慎用這種方法。例如在有些公開場合,有人或別有用心或不明就里當面揭你的瘡疤,如果你去直接解釋,大概沒多少人會原諒你,況且在自己的錯誤上糾纏更會越搞越糟。這時,你可用比喻、暗示等,讓大家為你設身處地體會你當時犯錯的情景。
◎打破思維束縛,出奇制勝
在某地舉行的“五四”青年辯論賽中,甲、乙兩方就“寧做鋪路石,不做出頭鳥”的命題展開了辯論。
上午,作為反方的甲方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充分地證明了這一命題的錯誤,并由此而獲得了評委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取得了決賽權。但出人意料的是,下午決賽的命題仍然是“寧做鋪路石,不做出頭鳥”,所不同的是甲方卻由反方變成了正方。出題者既刁亦“奇”,這一下幾乎所有的人都為甲方捏一把汗,因為甲方在上午的辯論中既然已充分論證了這一命題的錯誤,那在下午的辯論中總不好出爾反爾,又說它是一個正確的命題吧。大家拭目以待。
作為甲方來說,似乎陷入了絕境,要為一個自己所否定過的命題去辯護是多么困難啊,不僅于情于理不合,而且這種前后的矛盾,也必將會貽笑大方。但他們又不甘心俯首稱臣,便急中生智,想:任何一個判斷,真的并非就是對的,假的并非就是錯的。上午我們證明的是命題的對錯,并未涉及到這一命題的真假。于是他們決定,決賽中就論證命題的真假,即“寧做鋪路石,不做出頭鳥”是真實的命題,還是虛假的命題。
于是,在下午的辯論決賽中,甲方便突發奇招:
上午,我們論證了“寧做鋪路石,不做出頭鳥”的正確與錯誤,我們認為它是一個錯誤的命題。但是,這個命題是真實的命題,還是虛假的命題呢?也就是說,這個命題是反映客觀、真實存在的命題呢?還是不反映客觀的、憑空想象的一個命題呢?下午我們將作為正方來論證這個問題……
甲方的觀點一亮,不僅出乎觀眾和評委的意料之外,更出乎乙方的意料之外。乙方全力準備的是要反駁甲方認為命題是正確的觀點和論據,而對甲方現在的論證角度毫無準備,這樣一來,陣腳自亂,只能倉促上陣,草草應付,雖不甘心,卻也只能接受失敗的事實。
甲方這種做法是否合乎規范我們姑且不論,但他們確實打破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發動進攻,使論敵毫無準備,難以抵抗,從而出奇制勝。當然出奇制勝要做到有理、有利、有節,不能隨心所欲亂來。
出奇制勝術就是要沖破習以為常的認識范圍,打破因循守舊的思維習慣,用論敵想象不到的策略和方法發起進攻,使之猝不及防,從而獲勝。出奇制勝重在一個“奇”字上,一是辯論策略、手法要奇;二是時機把握要準;三是語言要鮮明、準確、有力。
31迂回出擊,出其不意
在論敵觀點的荒謬性非常明顯而正面進攻一時難以取勝時,可以采用迂回出擊法,變換斗爭的方法,針對論敵的思想、品行、身份、歷史等方面進行進攻,制服對方。
其中,揭對方的老底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三國時期,孔明與曹真對陣于歧山之下,曹真的軍師王朗躍馬陣前,大談天數有變,識時務者為俊杰,誘降孔明。因為王朗原是漢朝老臣,孔明的反駁便直指他的身份和地位:
吾素知汝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得潛身縮首,茍圖衣香,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
這一番聲色俱厲的話,辯鋒直指王朗不忠不孝,人品低下,根本不具備辯說天命、時務之正大道理的資格。王朗聽罷,氣滿胸腔,大叫一聲,撞死于馬下!
由此可見揭老底的巨大威懾力量!
迂回出擊,就必須熟悉對方,抓住對方思想、品行、歷史等方面與他的論點矛盾沖突之處,然后針對要害給以致命的一擊。
古時講究一臣不事二朝,一女不事二夫。
清兵南下時,南明弘光小朝廷的禮部尚書錢謙益率先投降。降清后,他的一個外甥女因夫死再嫁,依照當地習俗,再嫁的婚禮上沒有鼓樂之聲。外甥女的婚禮,母舅當然應該參加。但是,錢謙益見了外甥女,不記得“一臣不事二朝”,只想起了“一女不事二夫”,于是借景大發感慨:“前次賀喜鼓樂喧天,今日賀喜冷冷清清,兩次婚禮竟有這么大的差異啊!”
外甥女知道舅父嘲笑她改嫁之事,于是她針鋒相對地說:“想舅父前次來賀,身著紗帽圓領(明朝官服),如今卻是朝珠補掛(清朝官服),兩次賀喜也竟是這樣不同!”
錢謙益當即羞愧萬分,無言以答,回到家里,竟然病了三個多月時間。
人們對于自己的不能見人的老底是噤若寒蟬的。對于冒充好人的人,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和他饒舌。
如果一個人受自尊心的束縛,一般不會耍出詭辯的花招。這在論辯中也是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