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做人要有豁達心,想得開是天堂想不開是地獄(2)
- 做人有心機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 陳榮賦 林墨敘
- 4209字
- 2014-01-22 15:59:34
凡事都看開一點,保持樂觀豁達的心胸是我們前進的動力。試著每一天都向別人微笑,有一天你會發現全世界都在向你微笑。有時候放棄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尤其是那些不必要的瑣事。我們無法改變世界,但我們至少可以改變自己。
屢敗屢戰,笑迎失敗
用微笑面對你所遇到的嚴重困境,用豁達的心態面對你所遭遇到的一切打擊,那么,所有的困境和打擊都會在你的微笑面前低頭。
全國著名的推銷大師,即將告別他的推銷生涯,應行業協會和社會各界的邀請,他將在該城中最大的體育館,做告別職業生涯的演說。
那天,會場座無虛席,人們在熱切地、焦急地等待著,那位當代最偉大的推銷員,作精彩的演講。當大幕徐徐拉開,舞臺的正中央吊著一個巨大的鐵球。為了這個鐵球,臺上搭起了高大的鐵架。
一位老者在人們熱烈的掌聲中,走了出來,站在鐵架的一邊。他穿著一件紅色的運動服,腳下是一雙白色膠鞋。
人們驚奇地望著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么舉動。
這時兩位工作人員,抬著一個大鐵錘,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這時對觀眾講:請兩位身體強壯的人,到臺上來。好多年輕人站起來,轉眼間已有兩名動作快的跑到臺上。
老人這時開口和他們講規則,請他們用這個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著的鐵球,直到把它蕩起來。
一個年輕人搶著拿起鐵錘,拉開架勢,掄起大錘,全力向那吊著的鐵球砸去,一聲震耳的響聲,那吊球動也沒動。他就用大鐵錘接二連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氣喘吁吁。
另一個人也不示弱,接過大鐵錘把吊球打得叮當響,可是鐵球仍舊一動不動。
臺下逐漸沒了吶喊聲,觀眾好像認定那是沒用的,就等著老人做出什么解釋。
會場恢復了平靜,老人從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個小錘,然后認真地,面對著那個巨大的鐵球。他用小錘對著鐵球“咚”敲了一下,然后停頓一下,再一次用小錘“咚”敲了一下。人們奇怪地看著,老人就那樣“咚”敲一下,然后停頓一下,就這樣持續地做。
十分鐘過去了,二十分鐘過去了,會場早已開始騷動,有的人干脆叫罵起來,人們用各種聲音和動作發泄著他們的不滿。老人仍然一小錘一停地工作著,他好像根本沒有聽見人們在喊叫什么。人們開始憤然離去,會場上出現了大塊大塊的空缺。留下來的人們好像也喊累了,會場漸漸地安靜下來。
大概在老人進行到40分鐘的時候,坐在前面的一個婦女突然尖叫一聲:“球動了!”剎時間會場立即鴉雀無聲,人們聚精會神地看著那個鐵球。那球以很小的擺度動了起來,不仔細看很難察覺。老人仍舊一小錘一小錘地敲著,人們都聽到了那小錘敲打吊球的聲響。吊球在老人一錘一錘的敲打中越蕩越高,它拉動著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它的巨大威力強烈地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終于場上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老人轉過身來,慢慢地把那把小錘揣進兜里。
老人開口講話了,他只說了一句話: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對失敗。
很多的人以為成功很難,成功要付出太多、成功會很痛苦,就不去想和追求。那是不是不成功就很舒服、很自在、很瀟灑了?當然不是,事實上,不成功才真的更難。如果你不能成功,你必須學會去面對失敗。生活在貧困線上的人面對的是吃飯、挨凍、生存這樣的大事,這是涉及到生死存亡的大事,他們的心理壓力會小么?他們甚至可以用健康、犯罪,甚至是生命去拼,只是為了換取生活中最基本的需要。他們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他們又何嘗輕松呢?
人生在世,誰都期望有所成就,但追求成就就必然經歷挫折與失敗。尤其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機會增多,風險也隨之增多,失敗的概率也隨之增加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打破害怕失敗的枷鎖,用一顆平常心和足夠的耐心來接受和面對失敗!
不要為無意義的小事發愁
人們通常都能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重大危機,然而卻會被那些小事情搞得焦頭爛額。其實,和寶貴的生命相比,這些小事又算得了什么?
要想克服由小事情所引起的困擾,只需把目光轉移就可以了。那就是讓自己有一個新的、能使自己開心的看法。
人活在世上只有短短的幾十年,不應該浪費寶貴的時間去為一些芝麻大的小事而憂慮煩惱。
在科羅拉多州長山的山坡上,躺著一棵大樹的殘軀。自然學家告訴我們,它曾經有過400多年的歷史。在它漫長的生命里,曾被閃電擊中過14次,它都能戰勝。但在最后,一小隊甲蟲的攻擊使它永遠倒在了地上。
那些甲蟲從根部向里咬,漸漸傷了樹的元氣,雖然它們很小,卻是持續不斷地攻擊。這樣一個森林中的巨木,歲月不曾使它枯萎,閃電不曾將它擊倒,狂風暴雨不曾將它動搖,卻因一小隊用大拇指和食指就能捏死的小甲蟲,終于倒了下來。”
我們不就像森林中那棵身經百戰的大樹嗎?經歷過生命中狂風暴雨和閃電的襲擊,也都撐過來了,可是卻總是讓憂慮的“小甲蟲”咬噬——那些用大拇指和食指就可以捏死的小甲蟲。
其實,人活在世上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時間。然而,卻有很多人浪費了很多時間,去為一些毫無意義的小事發愁。
有一個頗富戲劇性的故事,主人公叫羅勃·摩爾。
“1945年3月,我在中南半島附近276英尺深的海下,學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課。當時,我正在一艘潛水艇上。我們從雷達上發現一支日軍艦隊——一艘驅逐護航艦、一艘油輪和一般布雷艦─朝我們這邊開來,我們發射了3枚魚雷,都沒有擊中。突然,那艘布雷艦直朝我們開來(一架日本飛機把我們的位置用無線電通知了它)。我們潛到150英尺深的地方,以免被它偵察到,同時做好應付深水炸彈的準備,還關閉了整個冷卻系統和所有的發電機器。
“3分鐘后,天崩地裂。6枚深水炸彈在四周炸開,把我們直壓海底276英尺的地方。深水炸彈不停地投下,整整15個小時,有十幾二十個就在離我們50英尺左右的地方爆炸─若深水炸彈距離潛水艇不到17英尺的話,潛艇就會炸出一個洞來。當時,我們奉命靜躺在自己的床上,保持鎮定。我嚇得無法呼吸,不停地對自己說:這下死定了……潛水艇的溫度幾乎有攝氏40多度,可我卻怕得全身發冷,一陣陣冒冷汗。15個小時后,攻擊停止了。顯然那艘布雷艦用光了所有的炸彈后開走了。這15個小時,在我感覺好像有1500萬年。我過去的生活一一在眼前出現,我記起了做過的所有的壞事和曾經擔心過的一些很無聊的小事。我曾擔憂過:沒有錢買自己的房子,沒有錢買車,沒有錢給妻子買好衣服。下班回家,常常和妻子為一點芝麻小事吵架。我還為我額頭上一個小疤——一次車禍留下的傷痕發過愁。
“多年前,那些令人發愁的事,在深水炸彈威脅生命時,顯得那么荒謬、渺小。我對自己發誓,如果我還有機會再看到太陽和星星的話,我永遠不會再憂愁了。在這15個小時里,我從生活中學到的,要比我在大學念四年書所學到的東西還要多得多。”
的確是這樣,生活中,令我們煩惱的往往只是一些毫無意義的小事。其實,為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煩惱是完全沒有必要的,經常為一些小事煩惱,沒有任何意思,只是庸人自擾罷了。
爬山雖然危險的,但真正從山上落入峽谷的人卻不多,倒是爬山時,路邊的小棗樹、小荊棘的芒刺,往往會劃破人的衣服或手腳,有時是這個讓人感到了爬山的艱辛。漫山的小荊棘、小磕絆給人添的麻煩,其實占了爬山時人們體驗中的絕大部分。
是小荊棘、小磕絆給人們的懊惱擋住了人們前行的腳步。當人們看到小路上長滿了荊棘,山路坎坷不平時,往往就會停住腳步,或繞道而行。
人們吃魚的時候,大骨頭很少能刺到人們的喉嚨,倒是那些看不見的小刺,往往把人扎住,使人苦不堪言。因此,許多人吃魚時,真正怕的是那些小刺而不是大骨頭。
人生也是同一道理,常常看到人們愁眉苦臉,抑郁傷感,說起來不過多是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是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的磨擦。
想想,這些事同我們人生當中的事業、愛情、生死比起來何其渺小!每個經歷過生死劫難的人都會變的異常豁達,其原因是因為他們能夠對這些小事情看得開。困此,對待小事最好的態度是“想開一點,豁達一點,原諒一點,幽默一點”。
如果人生是一棵樹,那小事就是一些細枝末節,因此,讓我們放開一些,不要時刻記得某人背地里曾說過你什么,也不要把你與別人的爭吵時時作為回憶的原料,咀嚼出苦澀的汁,毒害自己的心靈,更不要總想報復誰。多看看陽光、鮮花和大海,你一定會胸襟開闊,心情好轉。讓我們都能乘上“幸福快車”,在生活之路上奮勇前進!
豁達才會贏得擁戴
人生活于世上,需要面對不同的人,各人的處世方式、工作能力都不相同,這就需要你有寬宏的心胸。正如許多寺廟里的對聯說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美國總統林肯在組織內閣時,所選任的閣員各有不同的個性:有勇于任事、屢建勛績的軍人史坦頓,有嚴厲的西華德,有冷靜善思的蔡斯,有堅定不移的卡梅隆,但林肯卻能使各個性格絕對不同的閣員互相合作。正因為林肯有寬宏的度量,能舍己從人,樂于與人為善,尤其是史坦頓,那種倔強的態度,如在常人,幾乎不能容忍,唯有林肯過人的心胸,使得他駕馭閣員指揮自如,使每個閣員都能為國效忠。
成功的上司總是豁達大度,決不會因下屬的禮貌不周或偶有冒犯而濫用權威。所以作為上司,應該有寬恕下屬的大度,這樣才更能贏得下屬的擁戴。有一次,柏林空軍軍官俱樂部舉行盛宴招待有名的空戰英雄烏戴特將軍,一名年輕士兵被派替將軍斟酒。由于過于緊張,士兵竟將酒淋到將軍那光禿禿的頭上去了。頓時周圍的人都怔住了,那闖禍的士兵則僵直地立正,準備接受將軍的責罰。但是,將軍沒有拍案大怒,他用餐巾抹了抹頭,不僅寬恕了士兵,還幽默地說:“老弟,你以為這種療法有效嗎?”這樣,全場人的緊張氣氛都被一掃而光。
我國北宋文學家石曼卿有一次游極寧寺,他的隨從一時疏忽讓馬受驚,將他從馬上摔了下來。人們都以為他一定要責罵他的馬夫了,誰知他一邊揮著身上的塵土,一邊笑著對馬夫說:“虧得我是石學士,若是瓦學士,還不被你摔碎了!”
下屬偶爾冒犯上司,往往事出意外,并非出于故意。如果你“尊顏大怒”,不僅讓當事人下不了臺,你自己也會給人留下沒有涵養、蠻橫粗野的印象;而大度地寬恕下屬,則既可解除當事人的尷尬,更會增加下屬對你的敬佩,融洽你們之間的關系。
俗話說,人無完人。作為下屬,難免在工作和生活中偶有過失。這時,上司有權利和義務予以指正,并要求其改正。面對這種情況,如何才能更易被下屬接受呢?我們認為有效的辦法是委婉地指出下屬的過失,讓對方在自責中加以改正。據說一位店主的年輕幫工總是遲到,并且每次都以手表出了毛病作為理由。于是那位店主對他說:“恐怕你得換一個手表了,否則我將換一位幫工。”這話軟中帶硬,既保住了對方的面子,又嚴厲地指出了對方的過失,這樣比較易于讓對方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