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薰宇數學三書:數學原來應該這樣學(套裝共3冊)
- 劉薰宇
- 7325字
- 2020-06-12 18:53:17
五 “追趕上前”的話
“講第三段的時候,我曾經說過,倘若你有了一張圖,坐在屋里,看看表,又看看圖,隨時就可知道你出了門的弟弟離開你已有多遠。這次我就來講關于走路這一類的問題。”馬先生今天這樣開場。
例一:趙阿毛上午八點由家中動身到城里去,每小時走三里。上午十一點,他的兒子趙小毛發現他忘了帶應當帶到城里去的東西,拿著從后面追去,每小時走五里,什么時候可以追上?
這題只需用第二段講演中的最后一個作基礎便可得出來。用橫線表示路程,每一小段一里;用縱線表示時間,每兩小段一小時。——縱橫線用作單位1的長度,無妨各異,只要表示得明白。
因為趙阿毛是上午八點由家中動身的,所以時間就用上午八點作起點,趙阿毛每小時走三里,他走的行程和時間是“定倍數”的關系,畫出來就是AB線。

圖18
趙小毛是上午十一點動身的,他走的行程和時間對于交在C點的縱橫線來說,也只是“定倍數”的關系,畫出來就是CD線。
AB和CD交于E,就是趙阿毛和趙小毛父子倆在這兒碰上了。
從E點橫看,得下午三點半,這就是解答。
“你們仔細看這個,比上次的有趣味。”趣味!今天馬先生從走進課堂直到現在,都是板著面孔的,我還以為他有什么不高興的事,或是身體不適呢!聽到這兩個字,知道他將要說什么趣話了,精神不禁為之一振。但是仔細看一看圖,依然和上次的各個例題一樣,只有兩條直線和一個交點,真不知道馬先生說的趣味在哪里。別人大概也和我一樣,沒有看出什么特別的趣味,所以整個課堂上,只有靜默。打破這靜默的,自然只有馬先生:
“看不出嗎?嗐!不是真正的趣味‘橫’生嗎?”
“橫”字說得特別響,同時右手拿著粉筆朝著黑板上的圖橫著一畫。雖是這樣,但我們還是猜不透這個謎。
“大家橫著看!看兩條直線間的距離!”因為馬先生這么一提示,果然,大家都看那兩條線間的距離。
“看出了什么?”馬先生靜了一下問。
“越來越短,最后變成了零?!敝軐W敏回答。
“不錯!但這表示什么意思?”
“兩人越走越近,到后來便碰在一起了?!蓖跤械阑卮稹?/p>
“對的,那么,趙小毛動身的時候,兩人相隔幾里?”
“九里。”
“走了一小時呢?”
“七里。”
“再走一小時呢?”
“五里?!?/p>
“每走一小時,趙小毛趕上趙阿毛幾里?”
“二里。”這幾次差不多都是齊聲回答,課堂里顯得格外熱鬧。
“這二里從哪里來的?”
“趙小毛每小時走五里,趙阿毛每小時只走三里,五里減去三里,便是二里?!蔽覔屩卮?。
“好!兩人先隔開九里,趙小毛每小時能夠追上二里,那么幾小時可以追上?用什么算法計算?”馬先生這次向著我問。
“用二去除九得四點五。”我答。
馬先生又問:“最初相隔的九里怎樣來的呢?”
“趙阿毛每小時走三里,上午八點動身,走到上午十一點,一共走了三小時,三三得九?!绷硪粋€同學這么回答。
在這以后,馬先生就寫出了下面的算式:
3里×3÷(5里-3里)=9里÷2里=4.5小時——趙小毛走的時間
11時+4.5時-12時=3.5時——即下午三點半
“從這次起,公式不寫了,讓你們去如法炮制吧。從圖上還可以看出來,趙阿毛和趙小毛碰到的地方,距家是二十二里半。若是將AE、CE延長,兩線間的距離又越來越長,但AE翻到了CE的上面。這就表示,若他們父子碰到以后,仍繼續各自前進,趙小毛便走在了趙阿毛前面,越離越遠。”
試將這個題改成“甲每時行三里,乙每時行五里,甲動身后三小時,乙去追他,幾時能追上?”這就更一般了,畫出圖來,當然和前面的一樣。不過表示時間的數字需換成0,1,2,3……
例二:甲每小時行三里,動身后三小時,乙去追他,四小時半追上,乙每小時行幾里?

圖19
對于這個題,表示甲走的行程和時間的線,自然誰都會畫了。就是表示乙走的行程和時間的線,經過了馬先生的指示,以及共同的討論,知道:因為乙是在甲動身后三小時才動身,而得C點。又因為乙追了四小時半趕上甲,這時甲正走到E,而得E點,聯結CE,就得所求的線。再看每過一小時,橫線對應增加5,所以知道乙每小時行五里。這真是馬先生說的趣味橫生了。
不但如此,圖上明明白白地指示出來:甲七小時半走的路程是二十二里半,乙四小時半走的也正是這么多,所以很容易使我們想出了這題的算法。
3里×(3+4.5)÷4.5=22.5里÷4.5=5里——乙每小時走的
但是馬先生的主要目的不在討論這題的算法上,當我們得到了答案和算法后,他又寫出下面的例題。
例三:甲每小時行三里,動身后三小時,乙去追他,追到二十二里半的地方追上,求乙的速度。
跟著例二來解這個問題,真是十分輕松,不必費心思索,就知道應當這樣算:
22.5÷3=7.5
22.5里÷(7.5-3)=22.5里÷4.5=5里——乙每小時走的
原來,圖是大家都懂得畫了,而且一連這三個例題的圖,簡直就是一個,只是畫的方法或說明不同。甲走了七小時半而比乙多走三小時,乙走了四小時半,而路程是二十二里半,上面的計算法,由圖上看來,真是“了如指掌”呵!我今天才深深地感到對算學有這么濃厚的興趣!
馬先生在大家算完這題以后發表他的議論:
“由這三個例子來看,一個圖可以表示幾個不同的題,只是著眼點和說明不同。這不是活鮮鮮地,很有趣味嗎?原來例二、例三都是從例一轉化來的,雖然面孔不同,根源的關系卻沒有兩樣。這類問題的骨干只是距離、時間、速度的關系,你們當然已經明白:
“速度×時間=距離。
“由此演化出來,便得:
“速度=距離÷時間,
“時間=距離÷速度?!?/p>
我們說:
“趙阿毛的兒子是趙小毛;老婆是趙大嫂子。
“趙大嫂子的老公是趙阿毛;兒子是趙小毛。
“趙小毛的媽媽是趙大嫂子;爸爸是趙阿毛?!?/p>
這三句話,表面上看起來自然不一樣,立足點也不同,從文學上說,所給我們的意味、語感也不同,但表出的根本關系卻只有一個,畫個圖便是:

照這種情形,將例一先分析一下,我們可以得出下面各元素以及元素間的關系:
1.甲每小時行三里。
2.甲先走三小時。
3.甲共走七小時半。
4.甲、乙都共走二十二里半。
5.乙每小時行五里。
6.乙共走四小時半。
7.甲每小時所行的里數(速度)乘以所走的時間,得甲走的距離。
8.乙每小時所行的里數(速度)乘以所走的時間,得乙走的距離。
9.甲、乙所走的總距離相等。
10.甲、乙每小時所行的里數相差二。
11.甲、乙所走的小時數相差三。
1到6是這題所含的六個元素。一般地說,只要知道其中三個,便可將其余的三個求出來。如例一,知道的是1、5、2,而求得的是6,但由2、6便可得3,由5、6就可得4。例二,知道的是1、2、6,而求得5,由2、6當然可得3,由6、5便得4。例三,知道的是1、2、4,而求得5,由1、4可得3,由5、4可得6。
不過也有例外,如1、3、4,因為4可以由1、3得出來,所以不能成為一個題。2、3、6只有時間,而且由2、3就可得6,也不能成題。再看4、5、6,由4、5可得6,一樣不能成題。
從六個元素中取出三個來做題目,照理可成二十個。除了上面所說的不能成題的三個,以及前面已舉出的三個,還有十四個。這十四個的算法,當然很容易推知,畫出圖來和前三例子完全一樣。為了便于比較、研究,逐一寫在后面。
例四:甲每小時行三里1,走了三小時乙才動身2,他共走了七小時半3被乙趕上,求乙的速度。
3里×7.5÷(7.5-3)=5里——乙每小時所行的里數
例五:甲每小時行三里1,先動身,乙每小時行五里5,從后追他,只知甲共走了七小時半3,被乙追上,求甲先動身幾小時?
7.5-3里×7.5÷5里=3小時——甲先動身三小時
例六:甲每小時行三里1,先動身,乙從后面追他,四小時半6追上,而甲共走了七小時半,求乙的速度。
3里×7.5÷4.5=5里——乙每小時所行的里數
例七:甲每小時行三里1,先動身,乙每小時行五里5,從后面追他,走了二十二里半4追上,求甲先走的時間。
22.5里÷3里-22.5里÷5里=7.5-4.5=3小時——甲先走三小時
例八:甲每小時行三里1,先動身,乙追四小時半6,共走二十二里半4追上,求甲先走的時間。
22.5里÷3-4.5=7.5-4.5=3小時——甲先走三小時
例九:甲每小時行三里1,先動身,乙從后面追他,每小時行五里5,四小時半6追上,甲共走了幾小時?
5里×4.5÷3里=22.5里÷3里=7.5小時——甲共走七小時半
例十:甲先走三小時2,乙從后面追他,在距出發地二十二里半4的地方追上,而甲共走了七小時半3,求乙的速度。
22.5里÷(7.5-3)=22.5里÷4.5=5里——乙每小時所行的里數
例十一:甲先走三小時2,乙從后面追他,每小時行五里5,到甲共走七小時半3時追上,求甲的速度。
5里×(7.5-3)÷7.5=22.5里÷7.5=3里——甲每小時所行的里數
例十二:乙每小時行五里5,在甲走了三小時的時候2動身追甲,乙共走二十二里半4追上,求甲的速度。
22.5里÷(22.5里÷5里+3)=22.5里÷7.5=3里——甲每小時所行的里數
例十三:甲先動身三小時2,乙用四小時半6,走二十二里半路4,追上甲,求甲的速度。
22.5里÷(3+4.5)=22.5里÷7.5=3里——甲每小時所行的里數
例十四:甲先動身三小時2,乙每小時行五里5,從后面追他,走四小時半6追上,求甲的速度。
5里×4.5÷(3+4.5)=22.5里÷7.5=3里——甲每小時所行的里數
例十五:甲七小時半3走二十二里半4,乙每小時行五里5,在甲動身后若干小時后動身,正追上甲,求甲先走的時間。
7.5-22.5里÷5=7.5-4.5=3小時——甲先走三小時
例十六:甲動身后若干時,乙動身追甲,甲共走七小時半3,乙共走四小時半6,所走的距離為二十二里半4,求各人的速度。
22.5里÷7.5=3里——甲每小時所行的
22.5里÷4.5=5里——乙每小時所行的
例十七:乙每小時行五里5,在甲動身若干時后追他,到追上時,甲共走了七小時半3,乙只走四小時半6,求甲的速度。
5里×4.5÷7.5=22.5里÷7.5=3里——甲每小時所行的
在這十七個題中,第十六題只是應有的文章,嚴格地說,已不成一個題了。將這些題對照圖來看,比較它們的算法,可以知道:將一個題中的已知元素和所求元素對調而組成一個新題,這兩題的計算法的更改,正有一定法則。大體說來,總是這樣,新題的算法,對于被調的元素來說,正是原題算法的還原,加減互變,乘除也互變。
前面每一題都只求一個元素,若將各未知的三元素作一題,實際就成了四十八個。還有,甲每時行三里,先走三小時,就是先走九里,這也可用來代替第二元素,而和其他二元素組成若干題,這樣地推究多么活潑、有趣!而且對于研究學問實在是一種很好的訓練。
本來無論什么題,都可以下這么一番功夫探究的,但前幾次的例子比較簡單,變化也就少一些,所以不曾說到。而舉一反三,正好是一個練習的機會,所以以后也不再這么不怕麻煩地講了。
把題目這樣推究,學會了一個題的計算法,便可悟到許多關系相同、形式各樣的題的算法,實不只“舉一反三”,簡直要“聞一以知十”,使我覺得無比快樂!我現在才感到算學不是枯燥的。
馬先生花費許多精力,教給我們探索題目的方法,時間已過去不少,但他還不辭辛苦地繼續講下去。
例十八:甲、乙兩人在東西相隔十四里的兩地,同時相向動身,甲每小時行二里,乙每小時行一里半,兩人幾時在途中相遇?

圖20
這差不多算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馬先生只告訴了我們,應當注意兩點:第一,甲和乙走的方向相反,所以甲從C向D,乙就從A向B, AC相隔十四里;第二,因為題上所給的數都不大,圖上的單位應取大一些——都用二小段當一——圖才好看,做算學也需兼顧好看!
由E點橫看得4,自然就是4小時兩人在途中相遇了。
“趣味橫生”,橫向看去,甲、乙兩人每走一小時將近三里半,就是甲、乙速度的和,所以算法也就得出來了:
14里÷(2里+1.5里)=14里÷3.5里=4小時——所求的小時數
這算法,沒有一個人不對,算學真是人人能領受的啊!
馬先生高興地提出下面的問題,要我們回答算法,當然,這更不是什么難事!
1.兩人相遇的地方,距東西各幾里?
2里×4=8里——距東的
1.5里×4=6里——距西的
2.甲到了西地,乙還距東地幾里?
14里-1.5里×(14÷2里)=14里-10.5里=3.5里——乙距東的
下面的推究,是我和王有道、周學敏依照馬先生的前例做的。
例十九:甲、乙兩人在東西相隔十四里的兩地,同時相向動身,甲每小時行二里,走了四小時,兩人在途中相遇,求乙的速度。
(14里-2里×4)÷4=6里÷4=1.5里——乙每小時行的
例二十:甲、乙兩人在東西相隔十四里的兩地,同時相向動身,乙每小時行一里半,走了四小時,兩人在途中相遇,求甲的速度。
(14里-1.5里×4)÷4=8里÷4=2里——甲每小時行的
例二十一:甲、乙兩人在東西兩地,同時相向動身,甲每小時行二里,乙每小時行一里半,走了四小時,兩人在途中相遇,兩地相隔幾里?
(2里+1.5里)×4=3.5里×4=14里——兩地相隔的
這個例題所含的元素只有四個,所以只能組成四個形式不同的題,自然比馬先生所講的前一個例子簡單得多。不過,我們能夠這樣窮追不舍,心中確實感到無比愉快!
下面又是馬先生所提示的例子。
例二十二:從宋莊到毛鎮有二十里,何畏四小時走到,蘇紹武五小時走到,兩人同時從宋莊動身,走了三時半,相隔幾里?走了多長時間,相隔三里?

圖21
馬先生說,這個題目的要點,在于正確地指明解法所在。他將表示甲和乙所走的行程、時間的關系的線畫出以后,這樣問:
“走了三時半,相隔的里數,怎樣表示出來?”
“從三時半的那一點畫條橫線和兩直線相交于FH, FH間的距離,三里半,就是所求的?!?/p>
“那么,幾時相隔三里呢?”
由圖上,很清晰地可以看出來:走了三小時,就相隔三里。但怎樣由畫法求出來,卻倒使我們呆住了。
馬先生見沒人回答,便說:“你們難道沒有留意過斜方形嗎?”隨即在黑板上畫了一個ABCD斜方形,接著說:

圖22
“你們看圖上(圖22)AD、BC是平行的,而AB、DC以及AD、BC間的橫線都是平行的,不但平行而且還一樣長。應用這個道理,(圖21)過距O三里的一點,畫一條線和OB平行,它與OA交于E。在E這點兩線間的距離正好指示三里,而橫向看去,卻是三小時,這便是解答?!?/p>
至于這題的算法,不用說,很簡單,馬先生大概因此不曾提起,我補在下面:
(20里÷4-20里÷5)×3.5=3.5里——走了三時半相隔的
3里÷(20里÷4-20里÷5)=3小時——相隔三里所需走的時間
跟著,馬先生所提出的例題更曲折、有趣了。
例二十三:甲每十分鐘走一里,乙每十分鐘走一里半。甲動身五十分鐘時,乙從甲出發的地點動身去追甲。乙走到六里的地方,想起忘帶東西了,馬上回到出發處尋找。乙花費五十分鐘找到了東西,加快了速度,每十分鐘走二里去追甲。若甲在乙動身轉回時,休息過三十分鐘,乙在什么地方追上甲?

圖23
“先來討論表示乙所走的行程和時間的線的畫法。”馬先生說,“這有五點:1.出發的時間比甲遲五十分鐘;2.出發后每十分鐘行一里半;3.走到六里便回頭,速度沒有變;4.在出發地停了五十分鐘才第二次動身;5.第二次的速度,每十分鐘行二里?!?/p>
依第一點,就時間說,應從五十分鐘的地方畫起,因而得A。從A起依照第二點,每一單位時間——十分——一里半的定倍數,畫直線到6里的地方,得AB。
依第三點,從B折回,照同樣的定倍數畫線,正好到一百三十分鐘的C,得BC。
依第四點,雖然時間一分一分地過去,乙卻沒有離開一步,即五十分鐘都停著不動,所以得CD。
依第五點,從D起,每單位時間,以二里的定倍數,畫直線DF。
至于表示甲所走的行程和時間的線,卻比較簡單,始終是一定的速度前進,只有在乙達到6里B——正是九十分鐘——甲達到九里時,他休息了——停著不動——三十分鐘,然后繼續前進,因而這條線是GH、IJ。
兩線相交于E點,從E點往下看得三十里,就是乙在距出發點三十里的地點追上甲。
“從圖上觀察能夠得出算法來嗎?”馬先生問。
“當然可以的。”沒有人回答,他自己說,接著就講題的計算法。
老實說,這個題從圖上看去,就和乙在D所指的時間,用每十分鐘二里的速度,從后去追甲一樣。但甲這時已走到K,所以乙需追上的里數,就是DK所指示的。
倘若知道了GD所表示的時間,那么除掉甲在HI休息的三十分鐘,便是甲從G到K所走的時間,用它去乘甲的速度,得出來的即是DK所表示的距離。
圖上GA是甲先走的時間,五十分鐘。
AM、MC都是乙以每十分鐘行一里半的速度,走了六里所花費的時間,所以都是(6÷1.5)個十分鐘。
CD是乙尋找東西花費的時間——五十分鐘。
因此,GD所表示的時間,也就是乙第二次動身追甲時,甲已經在路上花費的時間,應當是:
GD=GA+AM×2+CD=50分+10分×(6÷1.5)×2+50分=180分
但甲在這段時間內,休息過三十分鐘,所以,在路上走的時間只是:
180分-30分=150分
而甲的速度是每十分鐘一里,因而,DK所表示的距離是:
1里×(150÷10)=15里
乙追上甲從第二次動身所用的時間是:
15里÷(2里-1里)=15——個10分鐘
乙所走的距離是:
2里×15=30里
這題真是曲折,要不是有圖對著看,這個算法,我是很難聽懂的。
馬先生說:“我再用一個例題來作這一課的收場?!?/p>
例二十四:甲、乙兩地相隔一萬公尺,每隔五分鐘同時對開一部電車,電車的速度為每分鐘五百公尺。馮立人從甲地乘電車到乙地,在電車中和對面開來的車兩次相遇,中間隔幾分鐘?又從開車至到乙地之間,和對面開來的車相遇幾次?
題目寫出后,馬先生讓我們作下面的問答。
“兩地相隔一萬公尺,電車每分鐘行五百公尺,幾分鐘可走一趟?”
“二十分鐘?!?/p>
“倘若馮立人所乘的電車是對面剛開到的,那么這部車是幾時從乙地開過來的?”
“前二十分鐘?!?/p>
“這部車從乙地開出,再回到乙地共需多長時間?”
“四十分鐘。”
“乙地每五分鐘開來一部電車,四十分鐘共開來幾部?”
“八部?!?/p>
自然經過這樣一番討論,馬先生將圖畫了出來,還有什么難懂的呢?

圖24
由圖,一眼就可得出,馮立人在電車中,和對面開來的電車相遇兩次,中間相隔的是兩分半鐘。
而從開車至乙地,中間和對面開來的車相遇七次。
算法是這樣:
10000公尺÷500公尺=20分——走一趟的時間
20分×2=40分——來回一趟的時間
40分÷5分=8——一部車自己來回一趟,中間乙所開的車數
20分÷8=2.5分——和對面開來的車相遇兩次,中間相隔的時間
8次-1次=7次——和對面開來的車相遇的次數
“這課到此為止,但我還得拖個尾巴,留個題給你們自己去做?!闭f完,馬先生寫出下面的題,匆匆地退出課堂,他額上的汗珠已滾到頰上了。
今天足足在課堂上坐了兩個半小時,回到寢室里,覺得很疲倦,但對于馬先生出的題,不知為什么,還想繼續探究一番,于是決心獨自試做??偹恪坝兄菊呤戮钩伞?,費了二十分鐘,居然成功了。但愿經過這次暑假,對于算學能夠找到得心應手的方法!
例二十五:甲、乙兩地相隔三英里,電車每時行十八英里,從上午五時起,每十五分鐘,兩地各開車一部。阿土上午5:01從甲地電車站,順著電車軌道步行,于6:05到乙地車站。阿土在路上碰到往來的電車共幾次?第一次是在什么時間和什么地點?
答案:
阿土共碰到往來電車八次。
第一次約在上午五時八分半多。
第一次離甲地百分之三十六英里。

圖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