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無意識:沸騰的欲望之火(1)
- 弗洛伊德:欲望決定命運
- 吳光遠 徐萬里
- 5426字
- 2014-01-22 09:01:04
潛意識系統的核心由本能表征性構成,它們追求釋放其沖動。也就是說,潛意識是由欲望沖動構成的。當我們提及本能沖動時,真正與其意識相當并能表達其含義的就是潛意識……所以在闡釋潛意識的性質時,應責無旁貸地把情緒、感情、情感等包容在內。諸如“潛意識的犯罪意識”“潛意識的焦慮”等等。
——《論潛意識》
一、人的行為受無意識支配
弗洛伊德指出,精神分析學“是一種關于無意識心理過程的科學”。他所說的精神分析,就是肯定精神過程本身都是無意識的,相反那些有意識的精神過程只不過是整個精神生活的局部。從這個角度講,無意識學說在精神分析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支撐整個弗洛伊德學說的基石和核心。
1. “斯芬克斯之謎”
弗洛伊德通過對自我的分析和對夢的解析,發現無意識不僅同歇斯底里癥相聯系,而且同正常人的心理活動密切相聯。由此,從1900年《夢的解析》出版后,弗洛伊德便集中精力研究常態心理。他認真地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心理現象,發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受到無意識的原始心理活動的強烈干擾。于是,他從1900年開始寫作,于1904年正式出版了《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夢的解析》和《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這兩本著作的完成,初步建立起了無意識學說的理論體系。
弗洛伊德曾經談及自己的一個愿望。他說,如果在他死后,能在他的墓碑上刻下“揭開斯芬克斯之謎的人”這樣一句話,他就心滿意足了。事實上,弗洛伊德自己的50年的研究工作,就是走向揭開斯芬克斯之謎的路徑。在西方,斯芬克斯之謎作為神話傳說一直膾炙人口,世代相傳。
據說在古希臘忒拜城有一個名叫斯芬克斯的怪物。傳說她是一個人面獅身的女妖,她上半身是女人,長著美女的頭,鷹的翅膀,下半身是獅子,尾巴是條蛇。她經常盤踞在忒拜城外,向每一個行路的人提出難解的謎語,誰要是猜不出來就被她吃掉。
有一天,有個叫俄狄浦斯的青年從遠處來到這里,斯芬克斯就向他提出了這樣一個謎語:“請問此為何物?早上四只腳,中午兩只腳,晚上三只腳。”俄狄浦斯立即回答說:它是“人”,因為人剛生下來用兩手兩腳爬行,長大用兩只腳走路,年老之后拄著一只拐杖就成了三只腳。斯芬克斯聽到謎語被破解,就自殺了。
幾千年來,斯芬克斯之謎一直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始終高懸在人類的頭頂。在這漫長的逝去的歲月中,多少思想家曾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力圖揭示人是什么這一“斯芬克斯之謎”。弗洛伊德所進行的終生努力探索,就是想揭開這個千古之謎。他樂觀地認為,他已經揭開了歷史上沒有解開的“斯芬克斯之謎”。
弗洛伊德認為,以往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對于人及其心理的探索,之所以沒有揭示人的自身結構的基礎和實質,主要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人的規定性在于意識,在于理性,而把人歸結為理性的存在,因而只觸及人的心理表層;還因為他們只看到了人是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這兩方面的不同特點,而沒有揭示人作為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相互聯系的基礎。弗洛伊德認為,人是由于其原始本能不斷受到壓抑,才由自然存在轉為社會存在的。正是這種人的自然存在本能不斷受到壓抑,才使得人成為社會的人,成為文明的人。
這樣,人把自身變成具有文明的社會存在,絕非是出于人的什么目的,而是人迫于本能的壓抑而用來防衛自己的手段。按照這種解釋,人之所以成為人,其最原始的基礎就不是什么理性、意識,而是某種本能、無意識。
弗洛伊德說:“你想追究你自己許多顯然無意的錯誤和疏忽嗎?請走上特爾斐阿波羅神殿門的銘言(‘認識你自己’)所照耀的坦蕩大道吧!”所謂“認識你自己”不過是尋找“你自己”的那個深藏心靈底層的無意識、本能。
2. 無意識:生命的源泉和動力
在研究無意識時,弗洛伊德認為,意識不外有兩個來源:從感覺系統而來的外部世界的感性材料是第一方面,由精神世界的無意識通過“檢查”而進入意識的則是第二方面。因此,從第二方面來說,無意識是意識的“源”,意識則是無意識的“流”。為了使無意識學說建立在可靠、堅實的理論基礎上,弗洛伊德研究了17世紀以來哲學、心理學、醫學各學派與此有關的思想,作為無意識學說的理論來源。
在古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認為,在每個人的心靈中,隱藏著野蠻的、野獸般的因素,在酒足飯飽之后,把廉恥和倫理拋在一邊,竭力追求情欲的滿足,甚至那些初看起來頗具理性、老成持重和道貌岸然的人,也隱藏著某種可怕的、非法的和野蠻的情欲。
笛卡爾曾經專門研究過人內心的情欲,并嘗試著對它進行分類。休謨曾經斷言,理智只能是情感的奴隸。17~18世紀德國思想家萊布尼茨試圖深入人的內心世界,在個性中劃分出“自我”現象領域和“自我”意識領域。
按照萊布尼茨單子論哲學觀點,人也是由單子構成的,被稱為“精神單子”。當“精神單子”處于沉睡狀態時,只具有無數的“微知覺”。這個“微知覺”其實就是屬于無意識領域??档抡J為,在人的心靈中可能存在著并且干擾著理性的“模糊的”觀念,而理性企圖把這些模糊觀念置于自己影響之下,但卻往往不能擺脫這些觀念的影響。黑格爾在《精神哲學》中說,在無意識深處,有一個無窮無盡的形象的和意識中沒有的觀念的世界。他詳細地考察了這種沉睡于人的深處的形象和觀念加入人的生活經驗,是怎樣上升到意識的層面的。
與此不同的是,哲學史上有另外一種觀點,它把無意識問題看作是非理性的東西。例如,叔本華在《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一書中,就把無意識的意志看作是萬物的起因,而觀念則是意志的第一事實。叔本華認為,現實客體都是由無意識的意志創造的。世界和人的真正本質是屬于無意識領域的生存意志。這就表明,無意識不僅屬于人的精神領域,而且也屬于本體論的存在本身。他由此斷言:無意識是一切事物的起始的、自然的狀態,所以,它也是有些物種中作為無意識的最精華部分的意識的成長基礎。
這些思想,對弗洛伊德產生了很大作用。正如弗洛伊德后來自己說的,“精神分析并不是首先邁出這一步的。要指出我們的前輩,可以指出一些著名的哲學家,尤其要首推偉大的思想家叔本華,他的無意識的‘意志’相當于精神分析中的精神欲望”。
尼采得出了與叔本華基本相同的結論,他曾說:“無意識乃是一切理想境地的必要條件?!痹谀岵赡抢铮说囊庾R是絲毫沒有吸引力的,因為對于無意識來說,意識是起次要作用的。弗洛伊德曾非常認真地研究了尼采的觀點,在創立精神分析學時,認真吸取并且采納了尼采的這些思想。
弗洛伊德也認真地研究過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愛德華·哈特曼的著作。在哈特曼那里,無意識是作為人的心理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作為生命的源泉和動力而出現的”。他肯定無意識在每個人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反對把心理歸結為有意識的活動,強調無意識在個性創造過程中的作用。這些后來都構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重要成分。哈特曼還提出了認識無意識的可能性問題,這后來也成為弗洛伊德學說的一項重要課題。
此外,當時的神經病理學及其醫療實踐,也涉及到無意識問題,這可以說是無意識學說的直接思想來源。
弗洛伊德非常贊賞以前哲學、心理學和醫學在無意識問題上的見解,認為它們揭示了無意識的地位、實質和根源。但在弗洛伊德以前,盡管已有了關于無意識的各種有價值的見解,但在無意識的動機、意義或研究方法等問題上,還沒有一個人能提出有學術價值的、系統的觀點。弗洛伊德接過前人的“接力棒”,決心把無意識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3. 無意識主導我們的精神活動
弗洛伊德在認真研究前人學說的基礎上,明確指出:“一切精神過程實質上都是無意識的”,“有意識過程只不過是我們的全部精神活動的個別表現”。據此,他又得出結論,人的心理是由各種不同成分構成的聚集物,這些不同成分就其性質來說,不僅是有意識的,而且也包括無意識的和前意識的。
有意識、無意識和前意識構成了人的全部精神生活領域的三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意識不過是整個心靈或無意識的分離的部分和外部動作,前意識是有可能通過心理檢查而進入意識的那部分心理活動,換句話說,前意識是接近意識或者多少易于被意識接受的那些精神材料。而無意識則是一種被壓抑的精神活動,它是不能夠進入意識的。
弗洛伊德不是局限于一般地描述這三個系統,而是試圖揭示這三個系統的運轉機制。特別是設法揭示心理活動的無意識領域向意識領域轉化的機制。
在心理結構的三個系統中,弗洛伊德最感興趣并著力剖析的是無意識的具體內容。弗洛伊德首先確定了無意識學說的理論基礎的客觀依據。從理論上說,無意識學說是建立在身心平衡論的基礎上的。身心平衡論是指人的生理過程和心理過程各有因果律。人的一切活動即便是自身意識不到的某些細微的動作,也都有它的對應物。這說明,任何心理活動都有其深層心理根源,而不是生理根源。
所以,心理現象只能用心理原因來分析,表層心理只能用深層心理即無意識來說明。弗洛伊德還認為,無意識學說又是以經驗事實為根據的。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許多人本身未曾意識到的領域,如夢、過失等現象都存在著各種未能知覺到的心理活動。即使人的有意識活動中,也常常出現一些時隱時現、模糊不清、遮蓋人的真實動機的意念。這些現象構成了人的全部精神活動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活動的最主要的內容是人的本能沖動。本能就是在機體內部的刺激下,形成的有關欲望、情感、意向等。這些本能的東西,不能進入意識而被壓抑在無意識領域,或者以改裝的形式如夢、過失、歇斯底里等表現出來。
由此可見,無意識在心理結構中處于最深層的領域,是人的本能以及與此相聯系的被壓抑情感、欲望的儲存庫。被壓抑的無意識并不安分,它總是尋找機會向意識領域滲透,以求滿足。
無意識較之意識有其自身的特點。這主要體現在:意識是無意識發泄欲望、尋找滿足的替代物,它本身存在著否定、懷疑、矛盾的因素;而無意識只是尋求快樂的滿足,不包含否定、懷疑、矛盾的因素;由于物質世界的持續性,作為物質的反映的意識也具有時間特性,而無意識的特性則是超時間的,它沒有暫時性的排列次序,它的活動過程也不隨時間流逝而改變;意識是一個開放系統,它以現實為出發點,是后天的產物,人的一切情感活動時刻受社會現實影響,因而與人類文明相聯系,而無意識具有封閉性,它遠離現實,只是遵循唯樂主義的原則,依靠自身力量去尋求快樂,滿足欲望。
雖然弗洛伊德非常重視對無意識的研究和闡釋,但并沒有排斥其他的心理成分。他把意識看作心理發展的最高階段。由于意識對無意識的控制,才阻止了心理深層的那些本能沖動,使人的各種活動按一定的現實規范,正常協調地進行。
這種情況同時表明,意識和無意識又時時處在激烈的沖突之中。意識常常受到無意識的干擾或沖擊,同時又嚴格控制著無意識的胡作非為。由于意識和無意識之間對這種沖突的自動調節,才保證人的一切活動正常進行。
至于心理結構中的前意識,弗洛伊德認為,它是無意識同意識之間的過渡領域。前意識和無意識的區別在于,前意識是現實意識不到,卻有可能被回憶起來的那些心理材料,它具有動態性質;而無意識則是人意識不到的東西。前意識與意識也有區別:意識對事物的本質特性進行選擇,因而具有質的規定性;前意識則是接近意識的心理現象,它能較快地進入意識領域,又能迅速地退回自身的地位,所以沒有質的性質,而只有量的屬性。
弗洛伊德還指出,精神世界的這三個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組成一個動態的心理結構。正常人的心理活動,是在這三者協調、平衡狀態下進行的,這種心理結構具有常態性質。如果這三者的協調、平衡狀態被打亂,那就成為非正常人的心理結構,因而具有變態性質,變態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時調節,最終將導致歇斯底里癥狀。
根據對意識的上述分析,弗洛伊德指出:第一,意識是心理結構的外表,即它是一個系統的功能,這個系統即是在空間上第一次被外部世界接觸到的人的知覺系統。第二,大多數意識過程都具有暫時性,它們不久就可能成為內隱的,但又很容易再次成為有意識的。正是由于意識具有這個特點,所以它往往是不可靠的。雖然如此,意識的價值、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因為意識畢竟是人的心理世界的一個重要方面?!皼]有意識光芒的指導,我們將迷路于深層心理學的晦暗之中”。
二、意識只是“冰山一角”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精神分析學理論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那就是,人的精神活動由意識和無意識兩大部分構成,而無意識對人的行為具有決定性作用。在對心理結構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對無意識的內容做了進一步區分,把其中受反抗最強烈而很難成為意識的部分,看成無意識的本身,并將它命名為“潛意識”。
1. 潛意識、前意識、意識
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的性質,決定了它成為心理活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大多數情況下,大部分被我們稱之為意識的東西長期地潛伏著,也就是說,都是潛意識的。潛意識的指示價值遠比它作為一種特性更為重要,有跡象揭示了這樣一個系統:它的某些構成個人行為的部分是潛意識的。它不但指一般的潛伏觀念,而且還特別指那些具有一定動力性質的觀念,這些觀念盡管強烈而活躍,但卻仍不能進入意識。
弗洛伊德非常確切地知道,它們和意識的心理過程,有著舉不勝舉的連接點,在一定力量的幫助下,它們可轉變成意識的心理過程,或為之所替代。在精神分析的過程中,除了斷言心理活動本身是潛意識的之外,別無選擇。潛意識并不和被壓抑的東西相一致,而一切被壓抑的東西都是潛意識的,這也是真實的。但不是說所有潛意識的都是被壓抑的。
同樣為潛意識的性質所決定,要把構成它的主要內容和成分洞察得一清二楚,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還在提出潛意識概念之初,弗洛伊德就清醒地認識到問題的艱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