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為人處世的基本技巧(4)
- 人性的弱點(大全集)
- 卡耐基
- 3915字
- 2014-01-28 09:37:55
那些專業(yè)的人往往也犯有這種同樣的錯誤。那是數(shù)年前的事,我去費城一位著名的喉鼻醫(yī)生的診療室。這位醫(yī)生在還沒有看我喉間扁桃腺前問我的職業(yè)是什么。他不去注意我扁桃腺的大小,而注意我錢袋的大小。他所關心的,不是幫助我、替我解決一個問題,最使他關心的,是能從我錢袋里得到多少錢。
結果,他什么也沒有得到……我輕視他人格的欠缺,放棄了請他診斷的打算,就走出了他的診療室。
世界上就充滿了這些人:攫取、自私。可是那些不可多得的、不自私的、服務他人的人,卻相反的獲得了很大的利益。歐文·楊曾經這樣說過:“一個人能置身于他人境地,能了解他人意念活動,他不必考慮到將來的前途如何。”
如果看這本書,你只獲得到一件事——你會永遠站在別人立場去打算、設想,并由對方的觀點去觀察事物的趨向。如果你真獲得了這本書上的那件事,那就是你一生事業(yè)轉折的關鍵。
許多人受過大學教育,鉆研深奧的學問,可是,他們從未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是如何起作用的。
有一次,我替一家冷氣裝置公司具有大學學歷的年輕職員舉行一種“有效力的演講術”的課程,我找出一項資料,做個比喻:
有個人要勸別人打籃球,他話是這樣說的:“我要你們去打籃球,我喜歡籃球。可是前幾次去體育館,由于人數(shù)不足,不能分隊對壘。那晚上我們兩三人做擲球游戲……不小心,我的眼睛給打紫了,不過我希望明晚你們來,我要打籃球。”
他可曾說,你需要些什么?你不去那誰也不要去的體育館,是不是?你不管他要什么,只愿別把眼睛打紫了。
他能告訴你,去體育館你能得到你所要的嗎?當然可以:激發(fā)精神、加強食欲、清晰頭腦、消遣、游戲。
研究會訓練班中有一位學生憂慮他的孩子,原因是這孩子體重很輕,不肯乖乖的吃東西。孩子的父母通常會這樣責罵他,母親要他吃這個、那個!父親要他快快長大成人!
這孩子會注意到這些話嗎?他不會注意這些,也就像你不會去注意那跟你漠不相關的一次盛宴一樣。
一個沒有一點常識的父親會希望一個3歲的孩子能對30歲父親的見解有所反應。可是那個父親最后覺察出來,那是不合情理的。所以他對自己說:“那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我如何將我所需要的,和他所需要的聯(lián)結起來?”
他開始想到那點時,問題就容易解決了。他孩子有一輛三輪腳踏車,那孩子喜歡在屋前人行道上踩著這輛三輪腳踏車玩。間隔他們幾家的一個鄰居家里,有個“很壞”的大孩子,他常把那小孩子推下三輪腳踏車,自己騎上。
那小孩哭著跑回來,告訴自己母親,他母親出來,就把那“很壞”的大孩子推下三輪腳踏車,再讓自己孩子坐上車子,像這樣的情形,每天都發(fā)生。
這小孩所需要的是什么?這問題不需要做深奧的探索。他的自尊,他的憤怒,他求得自重感的欲望,這都是他本性中最強烈的情緒驅使他想報復、痛擊這“很壞”的大孩子的鼻子!
如果他父親這樣告訴他,只要吃母親要他吃的東西,他就會快快長大,將來就可以把這個“很壞”的大孩子一拳打倒。當他父親應許他那件事后,已不再是飲食的問題了!現(xiàn)在這孩子什么都愛吃了,菠菜、白菜、咸魚和任何其他食物。他希望自己快快長大,去打那個一再欺負他的“暴徒”。
當那問題解決后,又有另外一個問題困擾了這位父親……這小男孩有“遺尿”的壞習慣。
小男孩跟他祖母睡一起,祖母早晨醒來,摸摸床單,向小男孩說:“你看,強尼,昨夜你又干了些什么?”
強尼總是這樣回答:“不,沒有,我沒有弄濕床,那是你弄濕的。”
父母打他,罵他,羞他,他母親無數(shù)次地告訴他,要他別那樣,可是強尼沒有改過他這個遺尿的壞習慣。所以強尼的父母自問:“如何讓強尼這孩子改正遺尿的壞習慣?”
強尼他所要的是什么?第一,他要穿像父親一樣的睡衣,而不愿意穿像祖母那樣的睡袍。祖母已受夠了他夜晚的打擾,使她每夜不能舒服的入睡,所以強尼如果改去他那種壞習慣,她樂意替他買套睡衣。第二,他要一張屬于他自己的床——祖母對這件事也不反對。
母親帶了強尼去一家百貨公司,以目示意柜臺女售貨員說:這位小紳士要買些東西!
女售貨員使他感到自重的問:“年輕人,你要買些什么?”
強尼抬起腳跟,站高了些,說:“我要替我自己買張床。”
當強尼看到他母親喜歡他買的床時,強尼母親向女售貨員又使了個眼色,女售貨員就向強尼說出那張床的可愛和實用,這張床就買了下來。
床送到的當天晚上,父親回家的時候,強尼奔到門口,大聲地叫著說:
“爸爸,爸爸,快上樓來看,我自己買的床!”
父親看到那張床,想到司華伯所說過的話,就對這小男孩點頭贊許。
他問兒子:“強尼,你不會再弄濕這張床了,是不是?”
“噢,不,不,”強尼連連搖頭說:“我不會再弄濕這張床的。”由于他自尊心的關系,這孩子遵守了自己的諾言……強尼再也不“遺尿”弄濕床了。因為那是他的床——他自己買的。現(xiàn)在強尼穿起睡衣,就像個小“大人”一樣,他要做個“大人”,他做到了。
另外有個父親叫特許門,是一位電話工程師,也是我訓練班里的學員。他所遭遇到的困擾,是他三歲的女兒不肯吃早餐。他經常對這小女孩的責罵、請求或是哄騙,都無法收到效果。
這小女孩喜歡模仿她的母親,似乎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所以有一天早晨,他們把她放在一張椅子上,讓她做早餐——眼前的情形,正是這小女孩心理上的需要。當她正在做早餐時,父親走進廚房來。小女孩看到父親進來,就說:“嗨,爸爸,你看——我在做早餐呢!”
就在那天早晨,小女孩沒用任何人的哄騙、誘勸,乖乖地吃了兩大碗。由于她對這件事感興趣,滿足了她的自重感。做早餐的時候,她找到了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
威立姆·溫德說過:“表現(xiàn)自己,那是人性最主要的需要。”
可是,為什么在我們事業(yè)上,不用這種同樣的心理學呢?
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
想到一個人,朋友、親人、師長,并努力使他開心,這是治好憂郁癥的良方。對別人好不是一種責任,是一種享受,因為它能增進你的健康與快樂。你對別人好的時候,也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時候。一個人希望得到人生快樂,就不能只想到自己,也應為他人著想,因為快樂來自于你為別人、別人為你。心里裝著別人的快樂越多,自己的煩惱就越少。
我曾設了一個200美元的獎金,征求那些“我如何戰(zhàn)勝憂慮”的真實動人故事。這項征文有3位評委:東方航空公司總裁艾迪·瑞肯貝克、林肯紀念大學校長斯圖沃特·麥克蘭德以及廣播新聞分析家卡騰博恩。我們收到的故事中,有兩篇精彩得不分高下,無法定出誰是冠軍。我們決定把獎金平分。以下敘述的是其中一個故事-C.R.波頓的故事:
我叫波頓,9歲起就再也沒見過母親,12歲時父親也去世了。
有一天,母親出門后就再也沒有回來,同時她也帶走了我的兩個妹妹。母親離家7年后,我才收到她寄來的第一封信。父親在母親出走后的第三年,死于一次意外事故。
我父親與人在密蘇里州的一個小鎮(zhèn)合開了一家咖啡館。父親出公差時,他的合伙人出售了咖啡館攜款跑了。一位朋友拍電報給父親叫他盡快趕回來。倉促之中,父親在堪薩斯州的車禍中喪生。我有兩位姑姑,又老又病又窮,收留了我們家三個小孩。剩下我和小弟沒有人要,鎮(zhèn)上人憐憫我們,收留了我們。
我們最怕人家把我們當孤兒看,但這種恐懼也是躲不過的。
我在鎮(zhèn)上一個窮人家寄居了一陣子,但那年頭光景不好,一家之主失業(yè)了,他們再也沒有能力多養(yǎng)活我一個人。接著洛夫廷夫婦收容了我,把我接到離鎮(zhèn)11英里的農莊。洛夫廷先生已70高齡,長年臥病在床,他告訴我只要不說謊、不偷竊、聽話,就可以一直跟他們住在一起。這3條戒律成了我的圣經。
我絕對遵守這些規(guī)則。
我開始上學,但第一個禮拜情況糟透了。其他的小朋友不斷取笑我的大鼻子,罵我笨,叫我‘小孤兒’。我心里難過極了,真想打他們一頓。但洛夫廷先生跟我說:“永遠記住!一位真正的男子漢不會隨便跟人打架。”我一直不跟他們打架,直到有一天,一個男孩撿起雞屎丟到我臉上,我痛揍他一頓,還交了幾個朋友,他們說他罪有應得。
有一天,洛夫廷夫人為我買了一頂新帽子,我非常喜愛。但是,一個高年級女生從我頭上把它搶過去用來灌水,結果把帽子弄壞了。她很不在乎地說,要將帽子里裝滿水扣在我的榆木腦袋上,好讓我開竅。在學校我沒有哭,回家后才忍不住大哭起來。
有一天,洛夫廷夫人把我叫了過去,她教給我一個化敵為友的辦法。她說:“波頓,如果你先對他們感興趣,看看能幫他們什么忙,他們就不會再逗你,或叫你小孤兒了。”我聽了她的話,用功讀書,雖然我在全班功課最好,但沒有人嫉妒我,因為我會幫助別人。
我教幾個男生寫作文,其中有一個男生因害怕別人知道我在幫他,對他媽媽撒謊說他去抓小動物了,結果,卻悄悄來到洛夫廷夫人家,讓我?guī)退a習功課。我還曾幫一名同學寫讀書感想,還用去數(shù)個晚上的時間幫一名女生補習數(shù)學。
那段時間,村里有兩位老人去世了,還有一位夫人被丈夫拋棄了,我就成了這幾個家庭里唯一的男子漢。兩年來,我一直在幫助這幾位可憐的夫人。放學后,我就去幫她們劈柴、擠牛奶、喂牲畜。現(xiàn)在,人們不僅不嘲笑我了,反而贊揚起我來,我成了大家的好朋友。當我從海軍退伍回來后,他們對我表現(xiàn)出真正的熱情與歡迎。我剛到家的那一天,有200多位鄰居來看望我,甚至還有人開80英里的車遠道來看我,他們體現(xiàn)出真正的關切。13年來,再也沒有人取笑過我,說我是笨蛋和孤兒了。由于我一直在幫助別人,所以,我現(xiàn)在的生活中很少有煩惱。
癱瘓在床23年的弗蘭克·盧普博士也有同樣的經歷。在西雅圖《星報》的斯圖爾特·懷特斯曾對我說:“我采訪過盧普博士很多次,我所知道的人中,就數(shù)他最無私、最會享受人生。”
這位長年臥床的病人是如何享受人生的呢?他遵從了威爾斯王子的名言:
“我為大家服務”他收集了很多癱瘓病人的姓名和地址,然后,給他們寫慰問信,并組織了一個病友俱樂部,讓病友們相互寫信鼓勵,最后,該俱樂部發(fā)展成一個全國性的組織。
他躺在病床上,平均每年要寫1400多封信,給成百上千的病友送去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