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在平凡的生活中遇見幸福的自己(1)

▲面對陰晴圓缺的生活,你需要放下得失

◎不要過于計較蘭花的得失

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余,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

一天,禪師要外出云游一段時間,臨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顧寺里的蘭花。禪師云游期間,弟子們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散了滿地。

弟子們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后,向師父賠罪領罰。禪師回來了,聞知此事,便召集弟子們,不但沒有責怪,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來是用來供佛,二來也是為了點綴寺廟,愉悅性情,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故事中的禪師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并不計較蘭花的得失,也就是說,蘭花的得失,并不影響他心中的喜怒,所以,他能保持一種愜意和幸福的感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習慣于得到而害怕失去。盡管“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人人皆知,但人們依舊認為得到了可喜可賀,失去了則可惜可嘆。每有所失,總要難受一陣,甚至為之痛苦。

在飛速行駛的列車上,一位老人剛買的新鞋不慎從窗口掉下去一只,周圍的旅客無不為之惋惜,不料老人毅然把剩下的那只也擲了下去。旅客大惑不解,老人卻坦然一笑:“鞋無論多么昂貴,剩下一只對我來說就沒有什么用處了。把它擲下去就可能讓拾到的人得到一雙新鞋,說不定他還能穿呢。”老人看似反常的舉動,體現了他清醒的價值判斷,與其抱殘守缺,不如果斷放棄。這體現出老人一種坦然面對失去的豁達心態。

與此相反,一個小男孩玩耍一只貴重的花瓶,他把手伸進去,結果居然拔不出來。父親費勁了力氣也幫不上忙,遂決定打破花瓶。但在此之前,他決心再試一次:“孩子,現在你張開手掌,伸直手指,向我這樣,看能不能拉出來。” 小男孩卻說:“不行啊,爸,我不能放手,那樣我會失去一分錢。” 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像這個小男孩一樣,由于舍不得放下一分錢,從而失去更多呢。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要抓住什么、放下什么,需要考慮哪些是應該提起的,哪些是應該放下的。唯有如此,我們才有可能遇見幸福的自己。面對得失,故事中的一老一少截然相反的態度再次啟示我們,患得患失堪稱人的精神枷鎖,只有放下一些無意義的東西,方能獲取本屬于我們的,包括幸福、滿足與自由在內的一切。

我們不否認,人生短暫,為了不虛度光陰,使生命盡可能卓越地燃燒,我們應該追求得到,努力用智慧和汗水創造業績。然而,我們也應該正確看待失去,學會忍受失去。為了成就一番事業,有時不得不失去一些感官的享受;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主要人生目標,有時不得不“丟卒保車”;尤其是為了不玷污自己的人格,有時不得不失去一些利益,比如金錢——那種只要出賣良心或尊嚴就可以得到的金錢。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放下過重的得失心,秉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態度呢?

1.明白有得有失是一種規律

人生不會總是在失去什么,也不會總是在得到什么,有得有失是一種規律,所以,我們應該坦然地面對得失。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因為失去而郁郁寡歡,甚至是“看破紅塵”,碌碌無為地茍活;也有很多人常常因為得到而欣喜不已,拍手稱絕,這兩種心態都是應該予以摒棄的。正確的態度是:胸襟更豁達一些,眼光更長遠一些,經常為自己整整枝,打打杈,排除那些不必要的留念與顧盼,以便集中精力于人生的主要追求。這樣,大而言之,有益于社會;小而言之,有益于自己。

2.明白有時候得與失是相對的

我們要坦然面對并承認失去的現實,不能總沉湎于已經不存在的事物之中。要知道,有時候,得到和失去其實是相對的。為了得到,需要失去,因為失去一些,可能會意想不到地得到另一些。俗語“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說得也正是此理。與其為了失去而懊惱,不如全力爭取新的得到。總之,放下并不一定是損失,而是一種無私的奉獻,是大步躍進的前奏或序曲,這樣的失去,不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得到嗎?

3.明白快樂的本質不在于得到,而在于放下

快樂的本質也不在于得到,而在于放下。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要是無窮盡的,滿足了第一需要,就會有第二需要,滿足了第二需要,就會有第三需要……“得到”是一個永遠不會停止的概念,“這山望著那山高”,一個個愿望滿足了,一個個愿望又滋生了,所以,“得到”的快樂是短暫的,唯有放下,才會有真正的坦然與輕松。快樂源于知足,知足卻源于放下,放下得越多,就越容易知足,知足而樂,知足而遇見幸福!

4.學會通過比較獲得良好心態

科學的比較應該是自己和自己比,把自己的今天和自己的過去比。只要努力拼搏,且通過努力進步了,收獲了,即使別人已達到小康,你才是溫飽;別人已有了一筆可觀的存款,你卻仍然囊中羞澀,也不應該自慚形穢。

5.學會保持適度的冷靜和清醒

我們要讓自己保持一種幸福的感覺,就得隨時調整自己的情緒,學會保持適度的冷靜和清醒,使之有理、有節,達到平衡適中,以免內心的激情狂潮過于洶涌而樂極生悲。再有,人的一生,不求利,不求名,只求有個真實的自己,走自己的路,就不容易患得患失。

▲面對生活的不盡人意,你需要放下抱怨

◎不如意時繞著自己的房子跑三圈

古印度有一個叫愛地巴的人,每次和人爭執、生氣時,他都會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后坐在地上喘氣。幾十年光陰彈指而過,逐漸年邁的愛地巴變成了附近最富有的人。即便如此,與人爭論、生氣的時候,他仍然還是老樣子。

有一天,愛地巴很老了,他的房子和土地也已經非常廣大了。愛地巴說出了隱藏多年的秘密,他說:“年輕的時候,我一和人吵架、爭論、生氣,就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一邊跑一邊想,自己的房子這么小,土地這么少,哪有閑心和人生氣呢?一想到這里,氣就消了,接著努力工作。”孫子又問:“爺爺,你現在是這里最富有的人,為什么還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呢?”愛地巴說:“我現在還是會生氣,生氣時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一邊跑一邊想,自己的房子這么大,土地這么多,何必跟一個窮人計較呢?一想到這里,氣也就消了。”

繞著自己的房子跑三圈。愛地巴真的很智慧!不是嗎?他能把生活的現狀用一種更積極的方式去解釋,并獲得進步的動力。拋開煩惱與不快,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天!

就像愛地巴一樣,當我們不名一文時,我們要把時間花在有益的地方,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哪有那么多時間去抱怨;當我們擁有很多時,比起我們所擁有的,我們所抱怨的這一點小小的失利又算什么?無論在哪種境況下,抱怨都是不必要的。抱怨與生氣、忿怒一樣,是無能的表現,而且會讓事情越變越糟,甚至會毀掉你的一生。不抱怨,享受生活的美好,享受已有的一切,把精力花在該花的地方,可以為我們贏來我們想要的,與此同時,也能夠趕走煩惱和憂慮。

有些人抱怨自己的男友或者丈夫有這樣那樣的毛病,那么請想想自己是不是夸大了別人的缺點?不妨換位思考,自己如果身處其位,能不能做得比他更好。問問自己有沒有想過男人生在世上所要承受的壓力,想想是不是給他足夠的關心和體諒,是不是自己也存在很多的問題。

有些人抱怨天氣不好,一場大雨害得你出游計劃取消,只能呆在家里看電視、看書消磨時間。其實天氣怎樣改變是人無法控制的,不可能隨你的心情而改變,你想要旅游的時候就艷陽高照,而你想寫首抒情小詩的時候就陰雨綿綿。天氣正因為多變和不可預料,人生才顯得可愛,無論刮風和下雨,我們都應該欣然接受,因為刮風下雨都是上天最好的恩賜。

有些人抱怨人際關系難處,自己的人緣不好,不是周圍的人真的那么難相處嗎?如果你和大家都相處不好,那就是你自己出了問題,如果你永遠固執地不改變自己,那么你也永遠無法改變別人對你的態度。人和人之間需要溝通和交流,只要你寬容和理解他人,相信和他人的關系也不會那么難相處。

有些人抱怨領導對自己太苛刻。是的,也許他們是有些苛刻,但是,別總盯著別人的不好方面,想想他有哪些值得你學習、讓你佩服的地方。在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今天,他能把你招進公司,說明他認可你的能力,而不是對你不屑一顧。你也應該對他存有一份感激,畢竟現在就業很難,我們能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已經是很幸福了。

還有些人抱怨堵車,明明半個小時能走完的路程卻走了一個半小時,但是大城市的交通情況就是如此啊,你享受了它為你提供的便利,也難免會受到其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再說,抱怨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不會讓你的車開得更快一些,而且也不是你一個人在堵車,大家都一樣在等著呢。

我們每天抱怨的也許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這樣的抱怨其重量就相當于一塊小石子,然而一塊塊小石子加起來,總重也許就是成千上萬斤,一天天的抱怨加起來,也會讓我們的生命之船難以前行。而生命之舟載不下太多的東西,要想讓它順利地到達彼岸,就必須中途放下累贅的東西,那些不必要、不該要的東西都應該拋之腦后,輕裝行船才不至于中途擱淺或遭遇沉沒的厄運。

那么,怎么做才能避免陷入抱怨的漩渦呢?

首先,可以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對待,三思而后行,不斷暗示自己,自己面對的事情遠遠沒有想象的那么嚴重,直到這種暗示成為一種習慣。

其二,與其選擇抱怨,不如付出努力。要知道,抱怨和泄氣只能阻礙成功向自己走來的步伐。放下抱怨,心平氣和地接受撲面而來的一切,才是智者的姿態。

我們要明白,抱怨無法改變現狀,拼搏才能帶來希望。真的金子,只要自己不把自己埋沒,只要一心想著閃光,就總有閃光的那一天。縱觀古今中外,很多人生的奇跡,都是那些最初拿了一手壞牌的人創造的。所以,不要總是煩惱生活。不要總以為生活辜負了你什么,其實,你跟別人擁有的一樣多。

▲面對生活的紛繁無序,你需要放下茫然

◎“愛做夢”的林清玄

一個農夫帶著他的兒子在地里耕作,累了,便坐在田頭休息。兒子望著遠處出神,父親問他在想什么,他說:“等我長大了,不要種地,每天就呆在家里,有人給我郵錢。”父親笑一笑說:“你這是做夢。”兒子上學了,他從課本里知道了埃及金字塔,他對父親說:“等我長大了,我要去埃及看金字塔。”父親生氣地對他說:“你別做夢!”然而,十幾年之后,他成了暢銷書作家,每天坐在家里寫作,不斷有報社和出版社給他郵來稿費,他去了埃及看金字塔。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那個“做夢”的人就是臺灣作家林清玄。

找個安靜的環境,面對鏡子,仔細想想你的影像有類似下面的這些特征嗎?

*你有拿著筆發呆,或漫無目的地拿著電視機的遙控器不斷轉臺的習慣;

*你總是很長時間地泡在網上,卻不清楚自己到底對網絡上什么東西感興趣;

*考試的時候,時間總是不夠用,不是因為比別人差,而是因為你答題的順序有問題;

*畢業了,卻不愿意去找工作,而是繼續窩在寢室里,得過且過;

*沉浸在網絡游戲中,通宵玩游戲也不覺得困;

*恰逢周一,很少花費(哪怕是10分鐘的時間)去考慮一下新的一周要做什么,而是抱著一種隨性心理,遇見什么事做什么事;

*別人有時會對你說:“嗨,你究竟想做什么事情嘛!”

*你有個廣告文案要寫,有個客戶要見,還有個朋友的飯局要參加。這些事情都很急,但是你卻能夠花一個小時來決定先做哪件事情;

*給你一個十天的年假,你會選擇糊里糊涂地度過。

如果測試的結果跟你的自畫像吻合度很高,那么,你就十分有必要重新規劃一下自己的人生生涯了。因為你目前的生活處于一種茫然的狀態中。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于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

25年的跟蹤研究結果,他們的生活狀況及分布現象十分有意思。那些占3%有清晰且長期目標者,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25年來他們都朝著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標者,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那些短期目標不斷被達成,生活狀態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的不可缺少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等。其中占60%的模糊目標者,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面,他們能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么特別的成績。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來都沒有目標的人群,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的生活都過得不如意,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世界。

不難看出,沒有明確目標的茫然生活,就好比是船沒有羅盤一樣,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行駛卻沒有航線,只能盲目地隨波逐流。而一個人一旦明確了目標,下定了決心,有一種對成功的渴望,就會產生強烈的使命感和激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將沒有什么能阻止他達到目標。這就意味著要想在最短的時間達成最好的結果,就得放下茫然,樹立明確的目標,這種做法將幫助你邁入那10%的卓越隊伍。

1.靜下心來理智思考想要達到的目標,并確定它

明智的目標必須符合SMART原則:S(Specific):具體的(反映階段的比較詳細的目標);M(Measurable):可衡量的(量化的);A(Attainable):可達到的(可以實現的);R(Relevant):相關的;T(Time-based):以時間為基礎的(階段時間內)。你必須把抽象的、無法實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標簡化成為實際的、可衡量的小目標。此外,還要明確達成目標的原因和理由,比如,我為什么要達成這個目標,為了達成這目標,我必須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在哪些方面必須作出一些改變?

將目標定得高些,遠大的目標使你走得更快、更遠,即使仍然達不到你預想的那種速度,但也會比沒有目標或是過低的目標更能催人奮進。

2.明確目標后,還要盡可能地使之具備唯一性

有一個手表定理這樣說:如果給你一塊手表,你能很準確地知道現在的時間;而如果同時拿著兩塊手表,它們所指的時間不同,你卻不敢肯定哪一個準了,反而失去了對手表指示時間的信心。因此,明確目標后,還要盡可能地使之具備唯一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靖县| 大埔县| 海口市| 南靖县| 南阳市| 鸡泽县| 巧家县| 福安市| 佛山市| 清远市| 临武县| 内江市| 宾阳县| 临夏市| 敦化市| 洪湖市| 什邡市| 江津市| 章丘市| 扬州市| 乌兰县| 盐池县| 洛川县| 乡城县| 汉源县| 松潘县| 富裕县| 临潭县| 茶陵县| 西乌珠穆沁旗| 濮阳县| 玉田县| 措勤县| 彭山县| 阿鲁科尔沁旗| 建始县| 泾阳县| 涟水县| 紫金县| 桓仁| 光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