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來了,梅家芹抽出時間和丈夫王國才開著小車來看三妹!
前幾年,大姐和老妹都搬去了五常,這邊就剩下了三妹一人,母親走時,特意叮囑了,就三妹一人在農村,要替她照顧一下。
家芹看到了妹妹家四間洋瓦蓋的磚房,寬敞的大院,這塊地本來是兩個三間房的宅基地,李利湖創造性的要蓋四間房,這兩塊地都歸小滿家了,房子東邊的屋內,是小滿家承包的村里衛生所,幾排布滿藥匣子的中藥柜,很是古樸,藥匣子有三個格,小匣子正面的上方和左右各寫著三個中藥的名。正屋內專門打制的一個電視柜里擺放著一臺21英寸的彩電,這是用梅家芹給要的彩電指標買來的;前后園子收拾的也都利利落落,家芹看了很放心。
樹軍也跟了來,樹軍是個認親的孩子,每次三姨去家里的時候,他都覺得親,也有些時間沒見著三姨了,另外他也要看看親手種下的果樹長啥樣了。
生活在城市里的娘家人來了,梅家芹叫住李利湖:“把咱家那個老母雞殺了”,
“你舍得了?”利湖邊抓雞邊調侃家芳。
“我早就打找呼了,后廠子的于清子給留了魚和蝦,我一會就去取。”
家芳舒展了開來,但總覺得還少了些什么,便和姐姐、姐夫念叨著:“這兩天沒有下雨,要是下雨,這小雞和后樹地采的蘑菇燉,那味道才好呢!”
“家芳!不用整太多菜,我們都不缺!”姐夫國才勸慰著這個農村的小姨子。
“農村這菜和城里的能比嗎?比咱們那鮮美著呢!”家芹反駁著丈夫。
“農村也有農村的好,青山綠水,自家種的菜都用農家肥,現在咱們那的菜農都用化肥了,菜吃著沒味道!”
“嗯!嗯!”國才點點頭。
這時在旁邊的小滿聽了,拍著胸脯說:“這事交給我了,連去帶回半個小時保證完成任務”
“這也沒下雨…”沒等母親說完,小滿已經跑遠了。
秋季里村子后邊水庫邊上的成片樹林里,生長著各種菌類,有寬大肥厚的大黃蘑,有小鳥依人般小傘狀的小白蘑,而最為盛產的是一種叫扣蘑的蘑菇,小的時候長在土里,在小溝里,陡峭一些的坡上背陰面上常見,從地上微微裂開的小土縫,就可以找到它的行蹤。一場雨過后,家家戶戶都會拎上一個土筐,出來揀蘑菇,采來的蘑菇會用線串起來,掛于自家的房前,冬季用來和家禽一起燉,絕對的佳肴。
小滿采蘑菇的水平是頗為自信的,下過雨采蘑菇那不算什么,在平常的日子里采到蘑菇才算本事,因為他熟悉扣蘑的生長區域,以及上一次只微微裂開了一點點的土縫,還不易為人所覺查的地方,扣蘑已經長大了。
當小滿不到半小時后,拎著半土筐的蘑菇歡快的跑進家門時,母親贊許的摸了摸他的頭。
這年的10月25日—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舉行,會上《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報告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李利湖是村黨小組的組長,雖然他一心學醫,并不想擔任什么行政職務,可擔任黨小組長,劇說在他的小組后來培養出好幾位支部書記,卻是他一生的榮光。
他要組織黨員和積極分子學習,貫徹落實黨小組長的職責:
組織好黨員的學習;組織黨員貫徹執行支部的決議和上級指示,分配黨員的工作,指導黨員的活動;按時召集和主持好黨小組會,嚴格黨的組織生活;做好黨員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時向黨支部反應本小組的情況;組織黨員做群眾工作,及時反映群眾的要求和意見;協助黨支部做好接收新黨員和對預備黨員的教育考察工作;協助黨支部做好評議黨員和收繳黨費工作;認真執行黨小組的各項制度,開展黨小組的各項活動;適時總結本小組的工作。
李利湖很看重他黨小組長的工作。
小滿從記事的時候,就記得一個畫面:在一面鮮艷的黨旗下,一位自信挺拔的青年,正帶領著同樣意氣風發、眼睛中透露出無比堅定的求知者,在認真的學習,他們時而激昂,時而沉思,定格為一幅鮮明的時代畫卷,白色跨欄背心上紅色的黨徽即使在昏暗的燈光下依然那么顯眼,應該是盛夏的夜晚吧。
李利湖能入黨,在那個劃分成分的年代里,有些傳奇。
由于祖輩勤勞肯干,能吃苦,家里生活能自給自足,劃分成分時家庭被定義為:后拉中農。后拉中農是個什么概念,應該屬于中農里的上中農(成分的界定根據中央人民政府《關于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決定》精神,1950年6月30日開始,我國開始了全國范圍的農村階級成分的劃分。即根據當時中國的土改現狀和需要,將農村階級劃分成了“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工人”。中農又分“上中農、中農和下中農”)。
那個火紅的年代,積極要求進步是每個人,特別是青年人的人生追求,對于共產主義,對于共產黨,那更是崇高理想與神圣信仰,由于要求嚴格與名額有限,入黨更多時候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由于李利湖的家庭成分不是根正苗紅的貧下中農,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他入黨了,是同齡人中最早的一批,而且擔任了黨小組長。
小村又迎來了一個春天,一切都慢慢的換上了綠裝,村前水邊小樹林旁,喝水嬉戲感覺春的氣息的鳥兒也多了起來,下夾子夾鳥,正是時機,稍大一些的伙伴會帶著小一點的,下完一排排的夾子后,小心翼翼的趴在小樹林的那頭,認真的數著戰果;小滿母親孵的小雞,小鴨,小鵝這時也破殼而出了,小滿最喜歡的是鴨子,毛絨絨的,你看它,它也看你,小腦袋一動一動的,仿佛在和你打招呼。搶么菜無疑是黑土地的饋贈,學名曲麻菜又名苣荬菜,侵麻菜,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生于田間路旁,春季開花前采挖全草食用,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之功。可治療各種癰腫、瘡毒,全草洗凈切段焯熟涼拌或蘸醬食之。春季里搶么菜剛冒芽時,是最鮮的時候,挖上一些,蘸上自家制作的大醬,絕對可以稱的上是一道山珍。等搶么菜長大一些,上地里成絲袋的挖回來,就是小家禽們最好的食物,這也是雞鴨鵝們很少得病的原因。放鴨鵝是小滿的一大愛好,在它們還很小的時候,由于不能趕著放,便會用一個大土筐載著它們,來到草地上、水洼邊適應環境,有些相貌出眾的,活躍的,有特點的會給它們取上一個名字,比如小黒頭,花小丫,很深印象的是大將軍和小歪脖。大將軍是一只大黑鴨,為鴨很是高調,每次都走在隊伍的最前面,一擺一擺的,可以說是目中無鴨,趾高氣昂。小歪脖是一只鵝,出生的時候就歪著脖子,母親想排除了它,是小滿的堅持讓它加入了隊伍,小歪脖頑強的活著,雖然吃食時是那么費勁,在精心照顧下,倒也可以長大,但意外還是發生了,在一個一般大的水洼里,小歪脖在扎猛子嬉戲的時候,被茂密的水草纏住了脖子,在水里掙扎,小滿想都沒有想,就跳下了水,當渾身是泥的他趕著鴨鵝回到家時,母親聽了他的述說,雖然沒有責怪他,卻也沒有對他舍身救鵝的壯舉提出表揚。
李利澤在鄉里的飯店關了,他得病了,六合一人支撐不了。
親戚朋友都來看他,拿著老四件:糕點、糖果、罐頭、酒。他還沒有忘記喝酒,對酒依然感興趣,雖然他的病都是在酒上得的。
這一天,躺在床上的他,突然想吃西瓜,春天的節氣里,這里沒有,林書、林繼圍在床前,一個17,一個15,都還沒有成年。
林書求了村里的拖拉機,到120里地的城里去買。
利澤等到了老七林書買回的西瓜,但只能用眼神看看了。
小滿讀過父親的醫書《中藥四百味》,其中酒是一味藥:酒通血脈,消愁遺興,少飲壯神,過多損命。
這一年,中共中央作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指出,現代科學技術是新的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和決定性的因素,全黨必須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同時規定了當前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
人們重視科學教育的意識逐漸提高了起來,掀起了一股考學熱。
萬龍鄉中學的考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就是和縣里的中學比,也絲毫不落下風,全校的學生的成績又以上坎和下坎為分界,下坎的學生沒看咋學,成績就是好,坎的劃分是以地勢決定的,分界線是縣內最大的水庫,石人水庫,下坎內水網密集,魚類豐富,大家口口相傳,下坎的學生學習好是受了魚神的照顧。
魚神是一個基于真實的傳說。
朱老倔家的兩間破草房就在一條河堤的后面,朱老倔有三男一女四個孩子,老三為女孩,朱老倔沒有上過學,但這并不妨礙他給四個孩子起的好名字,老大朱文,老二朱武,老三朱雙,老四朱全。朱老倔家很窮,文武雙全的娘生他們的時候都是在外屋草堆里生的,朱老倔很有本事,特別能捕魚,朱老倔很受人尊重,這跟文武雙全都有很大出息關系并不大,人們說起朱老倔的倔都是不由自主要豎大拇指的,朱老倔的倔源于他的一個傳統:魚祭
不知何時,朱老倔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每到重大的日子,他都會鄭重的從家里唯一上鎖的柜子里,取出一件寶貝進行祭祀,久而久之,好奇的人們互相傳說,那好像是一條大魚的頭骨。
那兩間草房還在那里,不過日常只能看見兩個快樂的老人出入,雖然兒女們來接過多次,可這一次有些不同,四個兒女經過商量,這次一起全家來接父母,當十多口人一起跪在炕檐下,眼巴巴的望著他們的父母時,朱老倔看了一眼老伴,講起了一段往事。
記得那是一個風雨夜,你們的娘就要生老大了,魚沒有每天那么聽話,當給人家送完魚,在打最后一網魚時,已經是半夜了,收網時,一個浪頭打過來,船翻了,我游呀游呀,不停的喊你娘的名字,后來,醒時發現自己在岸邊,身下騎著一條大魚,當我扛著魚回到家的時候,你們的娘已經在外屋的草堆里生下了老大…。
那兩間草房還在,只是修葺一新,那兩位老人還在,只是人們都說這里住著兩位活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