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一定要知道的投資理財知識(3)
- 追求財富的贏家(北大清華學得到叢書)
- 凡禹
- 5526字
- 2014-01-15 19:45:17
缺點:當其中一方收入高于另一方時,可能會出現問題,收入較少的一方會為了較少的可支配收入而感到不滿。
二、比率分擔型
夫妻雙方根據個人的收入情況,按收入比率提出生活必需費,剩余部分則自由分配。
這種方式的優點:夫妻基于各人的收入能力來分擔家計;
缺點:隨著收入或支出的增加,其中一方可能會不滿。
三、全部匯集型
夫妻將雙方收入匯集,用以支付家庭及個人支出。
這種方式的優點:不論收入高低,兩人一律平等,收入較低的一方不會因此而減低了彼此可支配收入;
缺點:從另一方面來講,這種方法容易使夫妻因支出的意見不一致造成分歧或爭論。
選擇最合適的分擔類型,首先要對家庭的財務情況進行認真分析,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所以在確定分擔類型前,夫妻應該認真整理一份自己的家庭賬目,并從中尋找到家庭財務的特點。簡單地說,夫妻理財分收入與支出兩本賬即可,或者規定一個時期為一個周期,如一個月,或一個季度.一列收入,另一列是支出,最后收支是否平衡一目了然。
收入賬應記:
①基本工資:各種補貼、獎金等相對固定的收入;
②到期的存款本金和利息收入;
③親朋好友交往中如過生日、喬遷收取的禮金、紅包等;
④偶爾收入,如參加社會活動的獎勵、炒股的差價、獎學金所得等。
支出賬應記:
①除了所有生活費用的必需支出外,還包括電話費、水電費、學費、保險費、交通費等;
②購買衣物、家用電器、外出吃飯、旅游等;
③親朋好友交往中購買的禮品和付出的禮金等;
④存款、購買國債、股票的支出。
●夫妻財產明晰、透明
今天,夫妻理財從婚前財產公證到婚后的“產權明晰”、“各行其道”,已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規模。這不僅僅是一種時尚的潮流,而是反映了中國社會、家庭結構變化以及家庭倫理觀念轉變的趨勢。
★結婚不滿兩年的娟子有一肚子的苦水:“我和丈夫幾乎天天吵架。他給外面什么人都舍得花錢,從來不和我商量。家里經濟壓力很大,既要還車貸,又供著我單位的一套集資房。這些他都知道,可是真要他節省比登天還難。”
娟子還說,她和老公談戀愛的時候就覺得他出手挺大方的,結了婚以后才反應過來,敢情這“大方”都是對別人的,自己家里那么多地方要花錢,他卻說自己要應酬朋友,希望娟子“理解”他。
“結婚前我們約定要做一對自由前衛的夫妻,開銷實行AA制,各人管各人的錢,可是現在看來,一對夫妻再前衛再另類,過起日子來還是像柴米夫妻一樣。他很反感我過問他的財務,說錢該怎么用是他的權利。”
娟子的老公于先生面對娟子的指責也不滿,他很苦惱,妻子每天對他口袋里錢的去向盤查得近乎“神經質”,而她自己卻三天兩頭地買新衣服、新鞋子。結婚后,按照先前的約定他和妻子實行財產AA制,因為他的薪水比較高,所以娟子希望他能多付出一點,但是正在為事業奮斗的于先生除了負擔家庭支出,更多的財力都花費在應酬、接濟親友、投資等事情上。因為妻子管得過死,于先生心理上接受不了,他反而變本加厲地“交際”。 ★
這種矛盾在現代家庭中經常發生。專家說,不透明的個人財產數目和個人消費支出是這小兩口家庭矛盾的真正的核心,娟子和她老公的獨立賬戶都不是向對方公開的,彼此之間又沒能很好地溝通每筆花費的去向,從而失去了夫妻之間的信任感。
當男女兩人組成家庭時,不同的金錢觀念在親密的空間里便碰撞到了一起,要應付金錢觀產生的磨擦并不是一件易事。專家指出,夫妻間在理財方面意見的分歧,常常是婚姻危機的先兆。有人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后面卻又拖了一句“大難臨頭各自飛”。而這種連理分枝情況的產生,往往是由于理財不當引起的。
夫妻雙方該如何打理資產呢?該集權還是分權?花錢應以民主為宜還是獨裁?一方“精打細算”,另一方卻“大手大腳”時怎么辦?這時候,夫妻AA制理財方式便新鮮出籠了。
所謂AA制并不是指夫妻雙方各自為政,各行其道,而是在溝通、配合、體諒的情況下,根據各自理財驗、理財習慣與個性,制定理財方案。
夫妻理財AA制在國外極為普及。一位外國朋友說,我不能想象沒有個人帳戶,沒有個人獨立會是個什么樣子。我認為,把我的錢放進我丈夫的帳戶里,或者反過來,把我丈夫的錢放在我的帳戶里,那簡直就是愚昧。在我的家里,我負責50%的開支,我要的是對我的尊重。
夫妻間管頭管腳總是讓人煩惱,這就使一定的個人資金調度空間顯得十分重要。現實生活中青睞夫妻AA制的人確實還不少。一位主婦說,我同丈夫現在就是明算帳。他是一家公司的經理,收入比較高。通常,家中重大開支如購房、孩子上學等我們都各出一半,各自的衣服各自負擔。日常生活的開支由雙方收入的30%組成,如有剩余便作為"夫妻生活基金"存起來,時間長了也相當可觀,被視為一種意外收獲。雖然我同丈夫的感情基礎不錯,但我們都有各自的社交圈,也許有一天,對方突然"撤股",那么各自儲備的資金將會彌補這種生活的尷尬。
●適合一般中國家庭的投資方式
隨著我國金融產品的增加,家庭投資理財方式越來越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投資方式都適合于工薪家庭。有一句老話很有道理:“不能把所有雞蛋都放進一個籃子里。”
一般來說,適合工薪家庭的投資形式有以下幾種:
一、購買保險,保了平安又賺錢
多年以前,保險的功能只是對人身或財產進行保障。隨著保險業的發展,保險產品已越來越豐富,分紅險目前已成為保險公司的“寵兒”,原因就在,分紅險不僅購買簡單、保障全面,而且還能每年給保單持有人帶來不定額的紅利收益。
分紅險主要包括養老、教育、保障和綜合等幾種類型。分紅險有兩種交費方式,一種是一次性將所有保費交完的躉交式;另一種是分期交納保費的期交式。前者適合當時手中資金寬裕的客戶,后者交費壓力相對較小,但總的保費要比前者高一些。至于保障金的領取,有的是交費完成后一次性領取,有的是交費完成后分期領取,還有的是一邊交納保費,一邊從公司領取現金返還。分紅險保單還可以質押給銀行。購買分紅險更多考慮的是保障,對收益應該低要求。分紅險風險低、有保障、能分紅、可流通,適合保守的投資者投入。
二、投資國債,利息穩定很安全
國債是國家發行的,安全性很高,有記賬式國債和憑證式國債兩種形式。憑證式國債主要通過銀行柜臺發行,有債券憑證,而記賬式國債主要通過證券公司進行買賣,債權通過股東賬戶記錄。
憑證式國債收益率基本與銀行存款相當,但沒有20%的利息稅。記賬式國債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像股票一樣買賣,而票面利率往往比憑證式國債要高。由于此類國債受到供求關系和政策面的影響較大,因此價格會有所波動,如果投資者能夠低買高賣操作得當,就可在國債利息之外,獲得一筆額外的收入。目前我國的記賬式國債有22個品種可供選擇,利率有固定和浮動兩種。債券的收益不僅比銀行利息高,而且安全性也不差,是穩健投資者的重要選擇。
三、購買基金,委托理財收益穩健
基金就是由基金管理公司發起的,將投資者的閑散資金集中起來由理財專家進行統一管理運作,然后分配收益的投資方式。我國的基金市場興起于上世紀末期,當時以封閉式基金(即投資者在基金存續期內不能贖回投資,只能轉讓)為主,近年來,開放式基金(即投資者在基金存續期內可以贖回投資)已經成為基金業的主流發展方向。開放式基金通過證券公司和銀行發行,投資者申購贖回手續相對簡單。
開放式基金的投資收益主要來源于基金的分紅和基金凈值增長,這兩方面均取決于基金管理公司的運作能力。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以來開放式基金的運作較為出色。截至今年3月中旬,在已經發行的55只開放式基金中,有54只基金的凈值都在1元面值之上,而其中不少基金的單位凈值都超過了1.1元。成立一年以上的基金凈值平均漲幅超過了15%,其中最大漲幅甚至超過了40%,而分紅回報率最高的基金則達到了17%。
以工薪家庭為例,如果追求的是低風險、收益穩定,那么比銀行儲蓄更優化的替代品就是基金。我國股市波動較大,“炒股”既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又要投入相當的時間和精力,不適合中小投資者;而基金既是百姓委托專家理財的產品,又可以靈活、及時地調整投資產品的比例,是規避經濟周期性波動風險的一大法寶,因此頗受大眾青睞。
四、投資房產,通行但不適合大眾
投資股票和房產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但在房價已處高位的城市,房產升值還有多大的空間,這筆賬必須精打細算。舉例說,深圳經歷1993年房產高潮后,至今房價在下跌,許多房子未能實現在流通中增值。如果央行升息,房貸成本將隨之上升,那么貸款炒房者就會增加風險成本,因此投資房產要根據自身資產實力慎重行事。
介于房地產的流動性最差,投資變現時間較長,交易手續多,過程耗時損力,因此不適合大多數人。
五、投資外匯,并非規避風險好品種
外匯投資對硬件的要求很高,且要求投資者能夠洞悉國際金融形勢,其所耗的時間和精力都超過了工薪階層可以承受的范圍,因而這種投資活動對于大多數工薪階層來說不現實。
六、投資股市
股票是投資收益和投資風險都較高的投資工具,因此投資者一定要控制投資風險。在有充分準備和成熟心態下才可介入。
七、買賣期貨
由于期貨交易是對商品合約的買賣,因此交易規則的以小博大性,加上商品價格不可預知性非常高,因此也就決定了期貨市場的風險非常大。不過,承受高風險的同時,由于放大了資金使用量,因此收益非常可觀。期貨市場上,巨大收益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因此投資者介入期貨市場一定需要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時確定好獲利目標和最大虧損限度。
如果一個年輕的家庭,承受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強,在家庭財務的安排上應采取一些積極進取的策略進行理財,使家庭財產實現快速增加;如果是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等收入的家庭,那么投資應該采取相對穩健的投資方式,而一些家庭屬于成長期,是積累財富的階段,很多人生目標需要去創造和實現,最好選擇保守投資方式。
當然上述的幾種投資方式都是在增加抵御家庭的收入風險和通貨膨脹風險的能力。因為風險和收益永遠是成正比的,所以,風險越高的投資方式也越會給財富帶來更多的增值。
●規避家庭財務風險
這個世界是有風險的。什么是風險?風險就是不確定性,人類最大的風險,就是不能知道自己的將來。
每一個未知的事情如果恰好又是令人擔憂的事情,那是因為這些事情會對你或者家庭的財務帶來影響。
我們的經濟狀況能被相當平常的、意外的事情攪亂甚至毀掉,每一個無法預料的事情首先會影響你們小倆口的財務穩定,當意外真的發生了,你最大的問題就是從何處獲得所需的資金來應付你們的基本開銷和未知開銷,直到你們再次變得安全無憂。事情一直如此,而在經濟以及政局不穩定的時候更加如此。怎樣才能規避家庭財務風險呢?
一、建立應急基金
手上要有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如隨時可以提取現金的銀行卡,有人認為貨幣基金或者股票有很好的流動性,但如果有變現時差存在,還不能完全等同現金。
二、正確運用信用卡
當意外事情發生時,如失業或者疾病,信用卡透支額可以幫人渡過難關。但事實上,很多背負信用卡債務的人并沒有失業或者染病,他們只是用現金卡去購買暫時無力用現金購買的東西,并背負16%左右的債務,那是愚蠢的。
三、為未來的生活投資,而不是為金錢本身
在利率低的時候,存款帳戶的錢很難支付未來孩子的學費,雖然看上去你做了計劃,原因是通脹以及學費增長。另一方面,看到利率太低的人卻可能盲目投資,我最常被問的一個問題是我有30萬,我該如何投資?而我要反問的問題是,你為什么要投資?為教育還是為養老?或者只是追求購買豪華別墅?不同的生活打算,投資計劃及風險承擔是很大區別的。
四、轉移風險與購買保險
買保險的本質就是花錢轉移風險。如果某個意外事件發生,給你的財務帶來的影響對你的生活品質帶來太大改變,是你不能接受的程度的時候,購買保險就能找到為你買單并帶來財務穩定的人。記住,有些風險是你能承擔的,有些帶來的財務波動太大,比如重大疾病、意外死亡等,就最好轉移給保險公司。買保險要注意給付條件是不是你擔心的條件,否則貨不對版,就不能雪中送炭了。
五、減少債務和為債務投保
如果有足夠的支付能力就盡量減少債務,因為意外發生的時候,債主并不會心慈手軟,信用卡的債務、購樓購車的債務都是受法律保護要定期償還的。同時,每增加一項負債,就等于增加了風險暴露程度,相應的保額就要提高,也就是說,你要多付一點保費,讓保險公司在意外發生的時候為你的債務買單,這樣,你所關愛的人,就會減少這部分生活的壓力了。
另外,值得提醒大家的是,最好的規避風險的方法是請專業人士幫助您量身訂作一個適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方案,在實現目標的同時把風險控制在最小程度。假設這樣一個家庭:30多歲的白領,有穩定的收入,一個3歲的孩子,老人有自己的退休金,房子車子已經解決。理財目標是孩子留學和自己養老。建議4:3:2:1投資。40%的資金投入到股票、基金;30%的資金投入到房產;20%資金投入在和債券近似的收益型產品,也包括債券基金和分紅保險。10%買保障類保險,防范意外打擊。這個組合中,要選擇一些外幣類資產,包括國外的金融產品,可以進一步分散風險。
●向美國人學習家庭財務管理
美國一位財務專家羅杰斯說過,無論有多少種“令人欣賞”的理財點子,夫妻之間都不應放棄幾條最基本的原則,這是把家庭矛盾化解到最小的最佳方法。
那么,什么才是“科學的家庭財務原則”呢?
一、家庭財務原則上應由夫妻雙方共同管理,在理財權利上不應分出主次和高低
二、夫妻一體,財務獨立
許多理財顧問建議所有個人都應該有屬于自己的私人賬戶,由個人獨立支配。這個安排可以讓夫妻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妻子可以每個星期去做美容,丈夫則可以去與朋友聚會。這是避免紛爭的最好辦法,在花自己可以任意支配的收入時,不會有受人牽制的感覺。
當然獨立賬戶的建立應該是公開的,它體現了夫妻雙方的信任。目前流行的“夫妻一體,財務獨立”的理財方式多為獨立賬戶形式。
三、互相監控 財政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