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 雅瑟編著
- 5601字
- 2014-01-27 11:23:22
夸父死后,他的身體變成了一座大山,據說就位于現(xiàn)在河南省靈寶縣西邊。夸父的手杖落在地上,變成了一片枝葉繁茂、鮮果累累的桃林,名為鄧林。從此以后,夸父的族人居住在夸父山下、鄧林之中,生兒育女,繁衍后代,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始祖黃帝的誕生
我們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炎黃指的是炎帝和黃帝,他們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兩位始祖,關于他們的傳說非常多,尤其是黃帝的傳說。
傳說黃帝的先祖是有熊氏。有熊部落的首領少典與他的妻子附寶的感情十分融洽,做什么都要在一起。有一天,他們到姬水去游玩,天快黑的時候,突然陰云密布,轟隆隆的雷聲響徹四野,銀蛇般的閃電刺破夜空的黑暗。突然,一個霹靂就在他們頭頂炸響,附寶覺得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控制了她。回家之后,她懷孕了。消息傳開,族里的人們紛紛議論說:“不得了!附寶因感應了上天而懷孕,這孩子一定是天神轉世。”
附寶生下了一個虎頭虎腦的男孩,他就是中華始祖黃帝。黃帝生下來相貌堂堂,他的前額高高隆起,眉宇間如同懸著日月,兩條劍眉就像天上的閃電。傳說他不到兩個月就會說話,聰明無比,幾歲時就能言善辯,口若懸河。到了二十歲就學到了很多東西,非常有教養(yǎng),與人友好相處,辦事果敢有力。由于他出色的才能和威望,很快就被推為部落的首領。
他發(fā)明了車船,便利人們出行;蓋起了房屋,讓人們脫離了“構巢而居”;發(fā)明了衣服,使人們不再受寒暑的侵擾;還懂得音律,創(chuàng)造了文字、算法,這些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變化。部落里的人們便把他推舉為首領,因為他長在姬水,便以姬為姓;又因為他居住在軒轅之丘,以此為名,所以后人也稱他為軒轅氏;又由于他在有熊部落,故亦稱他為有熊氏。
●炎黃二帝戰(zhàn)蚩尤
黃帝當了部落首領后,憑他出色的能力、絕頂?shù)穆斆鳎芸炀褪褂行苁喜柯鋸姶笃饋怼\庌@覺得在姬水之畔再住下去,會影響部落的發(fā)展,便率領本部落的人們,幾經艱辛到了涿鹿(今河北北部),準備在這里長期居住下去。
烈山氏部落當時生活在這一地區(qū),烈山氏部落的首領就是后來的炎帝。軒轅的到來引起了炎帝的不安,雙方為爭奪這一地方展開了激烈的戰(zhàn)斗,最后軒轅在阪泉打敗了炎帝。炎帝同意把兩個部落合并,炎黃部落的首領由軒轅擔任,以代神農氏,又因有土德之瑞,軒轅故號黃帝,而炎帝自己則擔任了副首領。這個炎黃部落就是中華民族最早的雛形,后來中國人常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就是由此而來的。
炎黃兩個部落合并以后,天下太平,風調雨順,人們過著安居樂業(yè)的生活。正當炎黃部落聯(lián)盟不斷發(fā)展的時候,九黎族的首領蚩尤帶著人來攻打炎黃部落。蚩尤善于用金屬制造兵器,銳利的長矛、牢固的盾牌、輕便的刀劍、沉重的斧鉞、強勁的弓弩,都出自他的創(chuàng)意。他有兄弟81人,個個身高數(shù)丈、銅頭鐵額、四眼六臂、牛腿人身,神通廣大,能呼風喚雨,是吃沙子、石頭長大的。古書記載:他們“選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
戰(zhàn)斗開始,黃帝派出應龍與蚩尤接戰(zhàn),用水攻的辦法來攻蚩尤。蚩尤去請了風伯(風神)、雨師(雨神)來助戰(zhàn),風伯、雨師刮大風、降暴雨來反攻黃帝;黃帝召來旱神女魃,女魃能收風息雨,她所到之處云收雨停,蚩尤這一戰(zhàn)失敗了。
蚩尤見未能取勝,就放出濃霧圍困黃帝部落,濃霧使得黃帝的人馬互相不見,走路都分不清方向,更別說打仗了。聰明的黃帝突然想到,天上的北斗星是固定在一個方向的,于是受到啟發(fā),派人制造了一輛雙輪木車。車上站立著一位手臂前指的木人,任憑車子東轉西走,木人的手指永遠指向南方。正是靠這一偉大發(fā)明,黃帝的兵眾才辨識了方向,殺出了重圍。蚩尤的攻勢,最終又被瓦解了。
黃帝為了徹底打敗蚩尤,讓人訓練了一批兇猛的野獸,派人制做了一面巨大的戰(zhàn)鼓,發(fā)動了和蚩尤的決戰(zhàn)。戰(zhàn)斗開始了,黃帝擂起戰(zhàn)鼓,雷鳴般的鼓聲在戰(zhàn)場上空轟響。黃帝軍隊士氣大振,野獸被士兵們趕著,高聲吼叫著沖向敵人。蚩尤的軍隊被這震耳的“雷聲”和狂吼的獸群嚇呆了,一下子潰不成軍、落荒而逃。在戰(zhàn)斗中,黃帝抓住了蚩尤,把他處死了,蚩尤的九黎部族全都并入了炎黃部落。從此,黃帝成了中原地區(qū)各部落共同擁護的首領。
●倉頡受啟發(fā)造字
文字出現(xiàn)以前,人們要記住一些事情只有靠自己的大腦。好在那個時候人類也沒有什么多余的東西和特別的事情需要記住。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里牲口的數(shù)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地,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就發(fā)明了結繩記事的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繩結都記了些什么,連他自己也忘記了。于是,倉頡就想造出一種簡單易記的符號,記下重要的事情。就這樣,倉頡在洧水河南岸一個高臺上的屋子里住下,專心致志地造起字來。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
有一天,倉頡正在思索的時候,突然看見天上飛來一只鳳凰,嘴里叼著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正好掉在了倉頡面前。倉頡拾起來一看,上面有一個蹄印,可倉頡認不出這是什么野獸的蹄印。這時正好走來一位獵人,倉頡就向他詢問。獵人看了看說:“這是貔貅的蹄印,它與別的野獸的蹄印不一樣。其他野獸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
聽了獵人的話,倉頡很受啟發(fā)。他想:“既然一個腳印可以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么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畫出圖像,大家就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
從此開始,倉頡便注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征,他按照這些東西的特征畫出圖形,造出了許多象形文字來。比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的模樣描繪的,“月”字是仿照著月牙兒的形態(tài)描繪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據說,倉頡造字以后,驚動了天地鬼神,天上掉下了許多谷子,鬼魂則驚嚇得在夜里大聲哭叫起來。這就是“天雨粟,鬼夜哭”的傳說。
可是這些字應該往哪里寫呢?一天,有個人在河邊捉住只大龜,前來請倉頡給它造字。倉頡發(fā)現(xiàn)龜背上有排列整齊的方格子,便依照這個樣子造了“龜”字,又把“龜”字刻在龜背上的方格子里。沒想到這只龜乘人不注意爬進河里去了。三年以后,這只背上刻字的龜又被人捉住。人們發(fā)現(xiàn)刻在龜背字的字長大了,字跡也更明顯。于是,倉頡就命人找到許多龜殼,將自己造出的字都刻在龜殼的方格子里,然后用繩子串起來,獻給黃帝。
黃帝非常高興,立即召集九州的首領,讓倉頡把字傳授給他們。從此以后,中華民族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甲骨文。
●黃帝鑄鼎飛上天
公元前2598年,黃帝152歲了,但他仍風塵仆仆離開他的首都,四出巡查。
這一年,黃帝到了橋山(今陜西黃陵),在山下鑄了一個大鼎。鼎是一種巨大的鍋,可能他想用以請各部落酋長大吃一頓。但大鼎鑄成的時候,天忽然開了,降下一條黃龍迎接他。黃帝跟他的隨從人員和宮女共七十人一齊跨上了龍背,然后,黃龍冉冉起飛。一些沒有福氣的人趕來得太遲,只能抓住已經飛離地面的黃龍的胡須,胡須脫落,他們紛紛掉下來。黃帝白日升天,成仙而去。那些掉下來的人,懊喪而悲痛地把黃帝遺留下來的衣服埋葬在橋山之下,這就是現(xiàn)在位于陜西黃陵的黃帝衣冠冢。
●寧封升天為制陶
神農首創(chuàng)農耕,據說制陶也是他發(fā)明的。古籍記載:“神農作陶”,“神農氏耕而陶”。陶器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彩陶。相傳,彩陶是黃帝時發(fā)明的。
黃帝時,寧封子為“陶正”,即管理制陶的官員。“有異人過之,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列仙傳》)煙為五色,意指所燒的陶器為彩陶。相傳,寧封為燒彩陶,后掉入窯火中,其身影隨煙上下,升天去了。如此說,寧封子是為燒制彩陶而以身殉職的,值得紀念。其實,早在寧封子之前三千多年,即距今八千年前,彩陶已初萌了。到了寧封子時代,即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時候,彩陶藝術異彩紛呈,進入了自身藝術生命的黃金時代。
●顓頊帝“絕地天通”
“絕地天通”是則神秘而古老的傳說:黃帝之孫顓頊稱帝,令大神重伸開雙臂舉天,又令大神黎用力按地,一舉一按,天升地沉,不再相通。故曰“絕地天通”。
戰(zhàn)國時,楚昭王讀到這則神話,頗感疑惑,遂問學識淵博的觀射父:“難道在顓項之先,天地離得很近,老百姓可以隨意上下嗎?”觀射父為之作了解釋。
原來,人之初是渾沌少知的。后來,人類有了足夠的思考力,方才生出種種崇拜來。當時,氏族、部落居處分散,各有各的圖騰、巫師,都可以隨意接神、送神,編造天意神旨。史稱那時的狀況為“民神雜糅”。黃帝入主中原,國家雛形已經孕育。黃帝之孫顓頊時,這種神權的分散和混亂已成為政權統(tǒng)一的障礙,因此,一場宗教革命勢不可免。顓項令其孫重管理天上的事,統(tǒng)一解釋天意神旨;又令其孫黎管理地上的事,統(tǒng)一發(fā)布政令帝命。這樣,“民神雜糅”就被禁止了,神權被統(tǒng)一于帝權。顓頊一身二任,既為人間的大首領,又是代表天神的大宗教主。從此,地上老百姓通天的神權被取締,故曰“絕地天通”。
這場神權統(tǒng)一的革命影響中華文化幾千年。有史以來,歷代帝王都壟斷著祭祀天地的權力,只有帝王才可以到泰山封禪、祭祀天地,只有帝王之都才設有天壇、地壇。帝王們打著“受命于天”的旗號,自稱為“天之驕子”,以維護其統(tǒng)治地位。這種狀況,一直維護到清朝末年,那神權才與帝制一起為辛亥革命所埋葬。此后,北京的天壇、地壇才辟為老百姓可以出入的公園。
●嫦娥奔月寂寞寒
月亮上有座廣寒宮,廣寒宮里住著一位名叫嫦娥的仙女,這個傳說在中國可為家喻戶曉。然而,嫦娥原本是什么人,她究竟為什么飛到月亮上去,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嫦娥,古書上也寫作妲娥。其實在上古,嫦娥兩字和那個生下了十二個月亮的常儀的名字發(fā)音很像,或許是古代某個民族崇拜的月亮女神,經過長期演變,衍生出種種不同的傳說。關于嫦娥的傳說,一般認為她是射日的大英雄羿的妻子。然而,羿的妻子似乎并不僅她一人。
羿因為射日受到上帝的責難,不能重回天界,他的妻子嫦娥也只好陪著他呆在地上。嫦娥對此是很不滿的,羿雖然并不后悔自己的行為,但想到人壽有時而盡,不知道哪天就會死去,心里也不好受。他聽說西王母那里有可以長生不老的靈藥,就決定千里跋涉,前往訪求。
西王母是居住在昆侖山上的神人,后世把她描繪成一位慈祥的老婦人,是東王公的妻子,但在最早的神話傳說中,她的樣子卻半人半獸,非常奇特。據說西王母長著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齒,頭發(fā)蓬松,頭頂長著高高的鳥冠。不過,如果把這些特征都看做是上古部族統(tǒng)治者的特殊裝束,倒也能說得通。
昆侖山高與天齊,周圍還圍繞著弱水和火山,但這當然難不倒大英雄羿。羿經過艱難的跋涉,終于見到了西王母,得到了不死之藥。西王母關照他說:“這藥是給你和你的妻子吃的,一人一份,吃了就能長生不老;如果一個人吃了兩份,就能重回天界。”
羿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打算找個良辰吉日,和妻子嫦娥一同服用這不死之藥。然而,嫦娥實在是太想念天界了,她瞞著羿,一個人吃掉了兩份的不死之藥,于是身體變輕,慢慢地向天空飄去。
大概是害怕天上的仙人責備她拋棄了丈夫,嫦娥不敢返回天界,她飄飄蕩蕩地到了月亮上。據說一登上月亮,她的身體就發(fā)生了變化,從一個美女變成了一只丑陋的癩蛤蟆——日中有金烏,月中有蟾蜍,這種變化倒是早就注定的。
這種傳說未免太過凄慘,所以還有一種說法:嫦娥并沒有變成蟾蜍,只不過月亮上空空蕩蕩的,除了一只小兔子,一株桂樹,還有一個名叫吳剛的仙人外,什么也沒有,嫦娥從此就過著寂寞冷清的生活。吳剛是學仙犯了罪,被貶到月亮這荒僻的地方來,要他天天砍伐桂樹,何時樹倒,他就能免罪。然而,那株桂樹本是神物,樹干砍開后立刻就又合攏。吳剛砍呀砍呀,只能永遠呆在月亮上,沒有出頭之日了。
●情深淚灑湘妃竹
舜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特別是他命禹治好了天下的大洪水,使人民過上了安定的日子。
可是,舜到了晚年的時候,南方的九嶷山一帶有幾個部落發(fā)生了戰(zhàn)亂。他便決定親自到那里視察一下,以解除那里的戰(zhàn)亂。舜一向非常尊重兩位夫人,就把自己的打算對她們說了。不料娥皇和女英擔心他的身體,都不贊同他到九嶷山去。沒有辦法,在一個夜晚,舜帶上幾位隨從,不辭而別,悄悄地出發(fā)了。
幾天不見舜帝回宮了,娥皇和女英心中著急了,舜到什么地方去了?后來找到侍從一問,這才知道舜帝已經動身去九嶷山好幾天了。她們放心不下,立即收拾行裝,準備車馬,隨后追趕上去。
追趕了十幾天,這一天來到了揚子江邊,但遇到了大風,幸虧有位老漁夫知道了她們是舜帝的夫人,用船把她們送到了洞庭山,讓她們在一座小廟中住了下來。大風一直刮了一個多月,她們出不了湖,只好焦急地盼望著風早些停止。她們登上山頂向遠方張望,心中暗暗祝福舜帝身體安康。
這兩位多情的夫人,迎來無數(shù)次日出,送走無數(shù)次落日,她們盼啊盼啊,望眼欲穿、愁腸萬斷,但也沒有見到舜帝的歸帆。
漸漸地,風停了。在一個風平浪靜的中午,她們突然看到從南方飄來一只插有羽毛旗幟的大船,這是宮廷里的船,便急忙跑去迎接。但是,一看到船上的侍從和士兵一個個愁眉苦臉、滿面哀容,她們立刻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侍從們一邊把舜帝的遺物交給她們,一邊說:“舜帝駕崩于九嶷山下,已經埋葬在那里了。”娥皇和女英雖然已預料兇多吉少,但這情況一旦被證實,她們便哭昏在地。
從此,娥皇和女英每天都要爬上洞庭山頂,撫摸著身邊的一株株翠竹遙望九嶷山,流淌著傷心的淚水。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們的淚水灑遍了青山竹林。那滿山的翠竹也與她們一起悲傷,一起流淚,株株翠竹上都沾上了她們悲傷的淚水,竟在上面留下了永遠擦不掉的斑斑淚痕。這種有花紋的竹子,后來就被人們稱為湘妃竹,其實就是斑竹。
后來,娥皇和女英由于過分地想念舜而投到湘水中自殺了,她們成了湘水之神,被稱為“湘妃”或“湘夫人”。
##第三輯天下為家之始
●大禹治水“禹域”安
在堯舜擔任首領期間,黃河流域經常發(fā)生水災,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滔滔洪水所淹沒,許多百姓流離失所。舜接替堯擔任部落聯(lián)盟首領后,把治水的鯀流放到羽山,將治水的重任交給了鯀的兒子禹。
禹是一個十分賢良的人,他沒有因舜懲罰了他的父親而心生嫉恨,欣然擔起了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