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一人之下——人稱“二皇帝”(3)

福康安常年在外帶兵打仗,他的老部下李天培是他一手培養出來,并做到了湖北按察使的職位。乾隆五十四年(1789)七月,李天培從湖北進京述職,他想趁機給自己的老上級福康安帶些禮物,于是精心挑選了一些上等的木料。由于路上要走水路,他就使用了朝廷專門用來調運官糧進京的漕船,按規定絕對不允許“公船私用”。可李天培以為這又不是什么大事,就跟著上路了。

天不作美,李天培私自給漕運“加塞”,致使航道充盈難行。恰巧和珅的弟弟和琳當時是湖廣道御史,專門負責監督官員,他很快發現了李天培的行為,一時間難以定奪。為什么呢?因為認真追究起來,這是假公濟私的大罪,按照大清律,難免要牽扯到福康安,如果福康安不知情還好說,如果知情,二人都要被嚴懲;但是當時這種情況已經非常普遍,況且李天培假公濟私并為造成太嚴重的后果,在蔚然成風的假公濟私行為中,私自托運這點兒木料也不算什么,是可以睜一眼閉一眼的。

和琳的不敢因此事而彈劾李天培,害怕得罪背后的福康安,以后難免官場難混;但若要裝作不知道而被別人發現,向皇帝告發,自己也難以承擔罪責。

和琳猶豫不決,就向在朝中的兄長和珅商量。和珅一聽大喜,他善于把握皇帝的心思,知道乾隆最近有意整頓吏治。福康安又和自己向來不睦,此事證據確鑿,正是打草驚蛇、打擊福康安的絕佳機會,而且自己也不會有任何損失。再說,只要彈劾李天培假公濟私一案即可,對福康安只字不提。只要欽差大臣繼續追查,早晚牽連到了福康安,但那和自己的弟弟無關,真正棘手的是查案的人。

于是,和珅授意和琳利用御史的身份向乾隆帝上奏折,只需彈劾李天培私自動用漕運船只,假公濟私即可,不要提及福康安。

乾隆接到奏折,大為震怒,就命令阿桂徹查此事。事情本來就很簡單:李天培用漕運的官船私自托運木料,木料的主人卻是兩廣總督福康安。福康安當時正在安南征戰,京城的宅院正在翻修,需要上好的木材,而湖北漢口一帶,一直是木材匯集之地。于是福康安書信委托老部下代為置辦,并北運抵京。李天培知道這些錢只能自己出,而且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但礙于情面,無法推脫,又不想花費自己太多銀兩。于是就將置辦好的木料一起裝上朝廷在湖廣的漕運糧船,把這批木料運到了京城,以省運費。這種假公濟私的行徑被御史和琳發現,這才有了彈劾李天培一事。

阿桂作為主管此事的欽差大臣,知道其中的利害關系,感覺十分棘手。他心中十分清楚,這是和珅在向福康安示威。阿桂覺得不宜把此事擴大化,有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于是稟奏皇帝:“李天培擅用官船,理應受罰,但河道擁塞、航道遲滯,并非出于他的本意;買木材是福康安委托,但是私自動用官船是李天培的個人決定,福康安并不知情,臣以為應該治李天培的罪,但此事與福康安無關。”

和珅一聽,知道這是阿桂為福康安求情。連忙上奏:“李天培假公濟私,實屬大罪,皇上應該嚴加懲治,否則就是縱容,難免有其他官員仿效。”乾隆心中也有心整飭吏治,加上對和珅向來欣賞,決心要把李天培這件案子辦成鐵案,以儆效尤。

于是,他下圣旨嚴懲,著令重新判決:“湖北按察使李天培,假公濟私,致使航道阻塞,后果嚴重,革除一切職務,發配伊犁;福康安對部下約束不嚴,縱容部下,難辭其咎,念其作戰有功,判決革職留任,扣罰總督養廉銀三年,俸祿十年。”

此外,阿桂作為欽差大臣,有意包庇,其責難逃。乾隆下旨申斥阿桂:“朕命你去辦案,意在讓你秉公辦案。誰知你卻一味包庇福康安,分明是褻瀆大清例律!”這樣,阿桂因擬罪過輕,同樣也受到了乾隆的處罰。

福康安在外作戰,不僅沒有受到表彰,卻因一件自己都不明白就里的小事,就被罰沒十年“工資”,心中很是郁悶。他回京后才知道是和珅在背后使壞。福康安才知道了和珅的手段,此后再也不敢對這個年輕人大意了。

和珅知道,福康安為人正直,戰功顯赫,不似李侍堯之流那般的品行惡劣、貪婪無度,給他一個教訓也就行了。大家同朝為官,最好還是化敵為友,過于鋒芒畢露,反對自己不利。此后,和珅在朝中有意拉攏福康安,福康安也不愿得罪正受寵的和珅,相對雙方關系趨于緩和。

甘肅貪官查貪官

和珅本人是個大貪官,但是他懲治起別的貪官來卻毫不含糊,也頗有手段。

乾隆四十六年,欽差大臣阿桂、和珅奉命在甘肅督軍,天長日久,官兵軍餉難以為繼,況且糧草將盡,一時難以征集。甘肅布政使王廷贊早有貽誤戰機之嫌,這次害怕皇上怪罪。自作聰明主動要求將自己多年積攢的“廉俸銀”四萬兩白銀充作軍餉,以解燃眉之急。

王廷贊本以為會得到乾隆的嘉獎,誰知弄巧成拙。乾隆向來對貪污之風深惡痛絕,這次見王廷贊如此急于邀功,加上甘肅并非富庶之地,怎會有這么多銀兩;加上他曾經上報甘肅連續大旱,請求朝廷撥款救災,而和珅卻同時上奏甘肅連降大雨。乾隆知道其中必定有徇私舞弊之嫌。于是密令和珅打探虛實。

和珅雖然對軍事不在行,查辦貪官還是有一手的。和珅多年浸淫官場,知道這種上不了臺面的事情只有自下而上才好查。他首先吩咐家奴劉全等人,化裝成外地商人,打聽甘肅是否最近連續干旱。調查發現,甘肅這些年來風調雨順,從來沒有旱情。同時打聽到,甘肅規定監生把應捐的谷糧折為銀子。本應捐糧四十三石,折合成銀子就是四十七兩。另外加收辦公銀、雜費銀八兩,所以每人得繳納銀子五十五兩,這些銀子名義上用于賑災,既然沒有災情,去向自然不言自明。

和珅十分震驚,整個甘肅的官員竟然能夠把這么一件大事掩蓋得毫不透風,實在令人難以置信。要是這個案子辦得漂亮,那可是一件轟動全國的大案,自己恐怕就更有資本在皇上面前邀功得寵了。想到這里,和珅來了精神,他抓住線索,深入調查,發現了巨大的官場黑幕。

原來,甘肅從七年前開始上報朝廷稱:甘肅地區連年大旱,請求捐監。乾隆帝當即責令當時的甘肅布政使王亶望負責捐收糧事宜。甘肅官員王亶望、勒爾謹、王廷贊等人早就已經暗中勾結,監生交來的錢糧全部被私吞。此后,甘肅官員每年都謊報旱災,私吞銀兩無數。這些人不僅沒有受到應有的懲處,反而個個升遷。如今,王亶望已經升為浙江巡撫,王廷贊則成為新一任甘肅布政使,他們官官相衛,竟然將此事捂得密不透風。

老天有心要厚待和珅,給了和珅一個立功的機會。不過,由于此事牽涉的人過多,必須小心行事。

和珅一邊寫奏急報皇上,一邊制定自己的計劃。首先要清查甘肅各地的監糧賬目,甘肅捐監多年,國庫內自然應該儲存監糧;雖然并無災情,但歷年賑災也需要有賬目記錄,否則無法向朝廷交代。只要清查存糧是否和賬目對上就可以了。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清查存糧并非易事。此前,乾隆也曾派刑部尚書袁守侗前往甘肅核查官糧。官場里都是見面笑哈哈,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那些所謂的核查大多是走過場。甘肅官員為了蒙混過關,將糧倉做了手腳,下面是空的,上層鋪上一層木板,然后用糧食鋪滿,京官不明就里,還京復命時竟然奏稱“倉糧系屬實貯”。甘肅官員還假惺惺的上奏說糧倉不夠用,需加蓋二十六處倉房,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和珅知道,清查倉糧需要布政使的配合,由于甘肅布政使王廷贊前去熱河覲見乾隆帝,于是和珅召見了蘭州知府蔣全迪,要求他配合清查國庫存糧。

蔣全迪當然知道和珅此次核查非同小可,有意拖延時間,誰知和珅早有準備,他以皇上有令,自己馬上要還京為由,要求第二天就去核查。蔣全迪不知是計,答應下來。

到了晚上,和珅悄悄來到阿桂軍營中。以要辦案為名向他借得親兵一百名,以供調用。第二天,和珅帶著親兵,到糧倉和蔣全迪見了面。蔣全迪一見和珅身后的一群士兵,心里有些慌了,不知如何是好,但事已至此只得下令開了倉門,一百名士兵立即涌入糧倉各處。和珅命令跟隨的士兵,一個個仔細檢查。士兵們很快就回報了和珅早就知道的結果——糧倉是空的。蔣全迪猝不及防,當場癱軟在地。

和珅二話不說將他帶回營地連夜盤問。蔣全迪哪里受過這等折磨?很快就把事情的前后經過招了,至此,案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原來,甘肅捐監、冒領賑災款都是前任甘肅布政使王亶望為了貪錢想出來的。王亶望是山西臨汾人,他的父親江蘇巡撫王師為官清廉,誰知卻生了個貪財的兒子。王亶望靠捐錢入官場,他善鉆營取巧,很快提拔為甘肅寧夏知府,后來又成為甘肅布政使。王亶望視財如命,甘肅有沒有那么多油水,怎么辦?只有賑災才能獲得斂財的機會。他就勾結陜甘總督勒爾謹,一起謊報甘肅災情,并假意讓親信蔣全迪作為蘭州知府,授意各州縣收來的捐監糧食都交蔣全迪處理。蔣全迪變本加厲,要求各級官員將糧食直接折成白銀上繳。然后全部以賑災的名義做假賬開銷,到乾隆四十二年,已經開銷監糧六百余萬石用來“賑災”。乾隆不知道實情,只是看到一次次的奏報,還以為王亶望真的賑災有功,升其為浙江巡撫。

監糧折銀是不符合捐監規定的,新任的甘肅布政使王廷贊立即上報總督勒爾謹,勒爾謹本來就是參與者,怎會處理?他還說服王廷贊參與進來,就這樣雪球越滾越大,最終難以收拾。和珅本以為自己那些勾當就已經夠貪心的了,沒想到甘肅官員的行為令他大開眼界,驚訝不已。他更加下定決心要把此案查個水落石出。

捐監本是一個省的大事,要想瞞住,肯定涉及面極廣。蔣全迪供認,甘肅全省官員至少有一百多人牽扯其中,實在是個驚天大案。經過數天的審訊,和珅終于查明了甘肅捐監冒賑的賬目明細,又收集了必要的證據,馬上告別阿桂,押解蔣全迪到熱河面圣。路上他把案情做了大概說明,呈了一份折子給乾隆帝。

乾隆帝接到和珅的奏折,大為震驚,幾乎不敢相信。和珅一到熱河,乾隆就急忙召見,問他有沒有真憑實據?和珅胸有成竹,將實情一一道出:甘肅多年來無旱情,甘肅國庫不僅沒有貯存監糧,就連平時國庫應存儲的正項存糧都是虧空的;陜甘總督勒爾謹帶頭欺蒙圣上,貪污銀兩,不僅如此,他們還私分朝廷撥款;而所謂的監糧根本就是有名無實!”

乾隆帝出離憤怒,感覺自己受了欺騙,火冒三丈,騰地站起來:“勒爾謹竟然如此大膽!這么重大的事情,勒爾謹怎么能瞞過他人,甘肅全省的官員全都是貪官嗎?”和珅說:“皇上莫動龍顏,甘肅冒賑一案牽連甚廣,只怕大小官員都有參與。奴才已經將蔣全迪捉拿歸案,這些都是他親口供述的。另外,甘肅布政使王廷贊正在熱河覲見,可以將他拿下審問,事情自然可以大白于天下。”

乾隆一時間難以回過神來,口中不自覺地自言自語:“別人貪污,朕還可以相信,但這個王廷贊,朕一向知道他為官清廉,怎么會做出這等事情!王廷贊曾做過安定縣知縣,為當地做了很多好事,政績卓著,名聲很好。他怎么能貪污?”

和珅知道,說了這么多乾隆都難以相信,只因缺少證據。于是對乾隆帝說:“皇上,根據蘭州知府的招供,王廷贊直接經手辦理的監糧,大約就有五百多萬石。蘭州戰事,王廷贊自愿捐出四萬兩銀子作為軍餉,以他的俸祿,不吃不喝也難以積攢這么多。”

乾隆覺得和珅對此案已經有所了解,于是就命和珅全權負責審理此案,和珅信誓旦旦應承下來。由于和珅準備充分,對甘肅冒賑案已經調查得十分清楚,所以審理十分順利,王廷贊很快招供。遠在蘭州的阿桂也把進一步清查的結果寫成奏折,急報乾隆帝。

從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開始至今,甘肅共有二十七萬多人報捐監生,甘肅省收取白銀一千五百多萬兩,甘肅官員借賑災之名,侵吞賑災錢糧折合白銀將近三百萬兩。受到牽連的甘肅官員達一百一十二名,貪污數量在一千兩銀子以上的縣官六十三人,知州五人,同知三人,通判五人,縣承二人。按大清律,貪污白銀千兩以上的官員即為死罪。

乾隆帝氣的渾身發抖,他向來標榜清廉。如今發生這樣群體性的貪污案,可謂曠古未有。乾隆帝當即下旨:“主犯王亶望、蔣全迪主管其事,罪大惡極,立即處死;勒爾謹聽任下屬王亶望犯罪,且參與其中,念其曾經有功,賜其自盡;王廷贊發現前任官員的問題后,不但不彈劾,反而效仿貪污,判決絞監候!其他涉案官員,刑部根據大清律,擬定判決。”口氣這等嚴厲,誰都看得出來,乾隆帝這次下決心大開殺戒了。

刑部尚書德福卻十分為難。上奏說:“按照大清律,貪污千兩以上就要判處死刑,總不能把這六十多位官員都殺了吧?”雖然法不責眾,乾隆帝也鐵了心要懲治一番:“受牽連的一百一十二位官員,抄沒家產。其中,貪污白銀二萬兩以上者,情節嚴重,斬立決;貪污白銀二萬兩以下者,斬監候;貪污一萬兩以下者,刑部視情況酌情處理。”

最終,涉案的官員中:貪污兩萬兩以上被處死二十二人;貪污一萬兩以上處斬監候十五人;貪污萬兩以下、千兩以上的二十六人,共六十七名省、道、府、州、縣主官被送上斷頭臺或入獄,一百余名貪官家產被抄。

和珅這次去甘肅總算沒有空手而回,還因為清查冒賑案立了大功。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乾隆帝任命和珅兼任兵部尚書;十二月,任命和珅兼職管理戶部三庫,有了這么大的政績,和珅的仕途更是順風順水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安县| 南阳市| 清水县| 华池县| 古丈县| 浮梁县| 钟山县| 琼海市| 丰台区| 安塞县| 利川市| 连山| 章丘市| 文化| 竹北市| 建阳市| 微山县| 崇义县| 和龙市| 中宁县| 宜春市| 精河县| 茌平县| 宜兰县| 连平县| 亳州市| 平乡县| 庆元县| 青冈县| 环江| 固始县| 子长县| 彰化市| 万全县| 松江区| 乌苏市| 广宗县| 象山县| 天全县| 长沙市| 临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