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者,進說辭也;揵者,揵所謀也①。欲說者務隱度,計事者務循順②。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③。方來應時,以合其謀④。詳思來揵,往應時當也⑤。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⑥。以變求內者,若管取揵⑦。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⑧。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于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于陰陽,而牧人民⑨。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⑩。事有不合者,圣人不為謀也。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11;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12;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13;遙聞聲而相思者,合于謀待決事也14。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15。必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開16。
【注釋】
①內:同“納”,即被君主接納。
②隱度:暗中揣度。 循順:沿著,依循,順從。
③陰慮:暗中考慮。 明言:公開地講。 御其志:指迎合君主的心意。
④方來應時,以合其謀:指來進言時,一定要順應時宜,以合乎君主的心意。
⑤來揵:前來進獻的計謀。揵,舉也,此指進獻謀略。 往應時當:這里指既迎合君意又合乎形勢。
⑥切:切磋,琢磨。 從便所為:指便宜行事,便利實施。 其:此指進獻的決策。
⑦內:此處同“納”。 管:鑰匙。 揵:同“鍵”,鎖。
⑧言往者:講歷史。 順辭:順從君主心意的言辭。 說來者:討論未來。 變言:有變通余地的話。
⑨地勢:指地理形勢。 通于天:指明于天道。 化四時:指改變自然順序。 使鬼神:此指掌握變化。因神鬼善變。
⑩結:兩心相結。此指認可、執行我們的決策。陽:此指表面。 陰:此指內心。
11陰德:德,同“得”,得君心,指暗中相得,即心意相合。
12事中來:指決策合于君意,于是離開后又被招回。
13施:措施,此指解決問題的決策。
14合于謀:計謀相合。
15不見……為之:指不被君主寵信卻代為決策。 見逆:被排斥。 見非:被否定,被詰難。
16術:方法,手段。 此用:即“用此”,指用上述方法。
【譯文】
所謂“內”,即進獻說辭以取得君主的接納、寵信;所謂“揵”,就是獨擅替君主決策的大權。想要游說君主時就必須暗中揣度君主的心意,出謀劃策時也必須順應君主的意愿。暗中掂量我們的決策是否符合時宜,公開言明此決策的優劣得失,以邀寵于君心。我們的決策必須既合乎時宜,又合于君意。還必須讓君主覺得我們進獻的決策既合形勢又合他意。若其中有不合君意之處,這決策就難以付諸實踐。此時就要重新揣摩形勢的需要,從便利君主實施出發,求得決策的改變。如此讓君主接受這經過變更的決策,就好比用鑰匙開鎖那樣一舉即得了。在與君主談論過去的歷史事件時,要用“順辭”,即順著君主的心思給予合情合理的詮釋;而與君主討論未來的事件時,卻要用“變言”,即采用有變通余地的話以隨機應變。能自如地改變決策的人,必須審知地理形勢,明于天道,又有隨順、運用固有法則的能力,善于應變,且能契合于陰陽變化規律,從而駕馭天下百姓。在觀察君主謀劃大事時,就能從中洞悉其意愿志向。若我們的決策不合君主的意圖,與之不一致,那是因為我們對君主的某種心意、某些情況掌握得還不夠;若表面上我們的決策得到了同意但實際上卻并沒有得到施行,那是因為君主與我們的關系表面上看起來親密,實際上卻很疏遠;若決策不合君意,圣智之人也難以將決策付諸實踐。由此而論,與君主身遠反而卻被親近的,是因為能夠與君主的心意暗合;與君主身近反而被疏遠的,是因為與君主志趣不投;投奔君主卻得不到進用的,是因為決策不得君心;離去卻反而被再次詔求的,是因為其智謀被后來的現實證明是可行的、合乎君意的;天天都活動于君主面前卻不被信用的,是因為其計謀、規劃不合君心;被君主遠遠聽到名聲就思慕其歸來的,是因為其計謀與君主暗合,君主正等待他前來決斷大事。所以說,沒有得到君主寵信、君臣不相和就進獻計策,必會遭到斥退;不了解君主心意就隨便去游說,必定不能實現目的。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了對方的真實情況與意圖,才能夠把握住內揵之術,如此運用這種方法,我們就可以進退自如,隨心所欲了。
【原典】
(三)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萬物,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①。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②。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③。外內者,必明道數④。揣策來事,見疑決之⑤。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名入產業,曰揵而內合⑥。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揵而反之⑦。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⑧。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⑨。若欲去之,因危與之⑩。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11。
【注釋】
① 立事:謀事,決策。 先知:先了解情況、掌握信息。
② 由:循順。 《詩》:《詩經》。 《書》:《尚書》。 混說:此指籠統地說。 議論:此指內心盤算。
③ 內:指上邊論述的向君主取寵的方法。 外:指不向君主茍合取寵。
④ 道數:此指取寵術和制君術。
⑤ 策:同“測”。 決:決策、解決。
⑥ 策:此指對付君主的計策。 建德:此指建立基業。 治名入產業:治名,代指整頓朝綱;入產業,代指治理民眾。 內合:與君主心意暗合。
⑦ 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指君主昏庸不理朝政,臣下作亂而無所覺察。 揵而反之:指我們舉薦的計謀必不合君心而被拒絕。
⑧ 內自得而外不留:自視甚高,自以為賢明而聽不進外人的意見。 飛:飛揚,褒獎,贊譽。
⑨ 御之:指駕馭、控制君主。
⑩ 因危:趁亂。
11環轉因化:指依據不同類型的君主、根據不同的政治情況隨機應變,運轉自如。儀:法,秘訣,原則。
【譯文】
所以,圣智之士行事成大業,都是憑著預先全面把握信息而駕馭、控制世間萬物,進而順合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的種種規范。(對于君主的決策,)我們可以先引用《詩經》、《尚書》中的立論、教誨為之論證,籠統地說些添添減減的修改意見,同時在內心里衡量一下此決策與自己決策的差距大小,以決定離去還是留下。如果想要留下,就必須深知君主內心的意圖贏得君主的寵信,想要離去就不用管這個。無論取寵還是不取寵,都必須明曉取寵術和制君術,具備預測事物發展變化的能力以及決斷疑難問題的能力。只有我們在這些方面運用決策時沒有失誤,從而建立功業,樹立德行,整頓朝政,治理民眾,才叫君臣相得、決策謀劃合乎君意且卓有成效。若碰上君主在位昏庸不理朝政、奸臣當道不治民眾而無所覺察的情況,我們謀劃的決策就不可能適合當權者的口味。若碰到那種自視甚高、剛愎自用而聽不進外人意見的暴君,我們不妨先逢迎他,為他歌功頌德,博取其歡心后再逐步說動他。總之,我們若被君主詔用,就先迎合他的心意再設法逐步掌握他;若覺得某位君主實在不堪憑依而想離之而去時,就趁亂離開,伺機退隱,以保全自己不受傷害。要圓轉靈活地根據面臨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我們的策略、變換我們的手法,讓外人摸不透自己的真實意圖,這就是進用和退居的根本原則。
【以史為鑒】
蘇秦智用妾喻得信任
蘇秦是戰國時期有名的縱橫家,他曾為燕昭王效力而出使齊國,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齊王將十個城池歸還給了燕國。
當他志得意滿地返回燕國,以為立下了此等大功燕昭王肯定會對自己禮遇有加時,卻沒料到燕昭王偏聽偏信那些嫉恨自己的人所進的讒言,非但沒有以相國之禮相待,反而對他心存成見,日漸疏遠。蘇秦面對此種尷尬處境,不禁深感委屈,但他頂住了壓力,積極地想方設法以尋找機會擺脫這一困境。
有一次,在拜見燕昭王的時,蘇秦進言道:“最近我聽到了一個故事,很是發人深省,愿意和大王您一起分享。”
燕昭王一時之間弄不清楚蘇秦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只好耐著性子漫不經心地答復道:“說來聽聽也無妨。”說完就閉上了眼睛,擺出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
蘇秦也不計較燕昭王的態度,因為他深知只要自己有講話的機會,就很有可能逆轉形勢,從而改變自己當下的處境,所以就專心致志地講起故事來:
“從前,有一位男子,他們家世代經商。為了讓自己的家人可以生活得更好,自己常年在外做生意,只剩下原配夫人和一個小妾在家中獨守空房。可是他的夫人耐不住寂寞,竟和一個游手好閑的男子私通。小妾雖然將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但是她什么也不能說。一天,原配夫人和那名男子正在房中商量她的丈夫回家后應該怎么辦。女的說:‘只有他死了我們才能夠真正地雙宿雙飛。到時我備下一杯毒酒招呼他,一切就好辦了。’不巧,這番密謀被剛剛路過這里的小妾給聽去了,從此記在心上,日日憂慮不已。
不久,丈夫回來了,還給妻子和小妾帶回了許多金銀首飾。兩個女子忙碌著迎接丈夫,端上一道道美味佳肴。當一切都備辦停當,原配夫人就吩咐小妾為丈夫倒酒。此時的小妾左右為難:不倒,害怕丈夫和夫人說自己不懂禮法規矩;倒吧,又害怕真的毒死了丈夫,說不定連自己也要牽扯進去;而要是直接說明酒里有毒,又擔心夫人當場抵賴,自己還落下個陷害的罪名,更不用說被夫人反咬一口了。到底該如何是好呢?她靈機一動,假裝被腳下的東西絆了一下,打個趔趄,故意把手中的酒壺摔破了。可那不知情的男主人見狀卻破口大罵,后來還打了小妾一頓。”
燕昭王漸漸被吸引住了,聽得津津有味。故事講完后,他沉思了片刻,似有所悟地問蘇秦:“你當然不僅僅是要和我分享這個故事吧?你到底想說什么,不妨明言。”
蘇秦見大王已有幾分明白,便笑著進一步解釋道:“我是想說,在大王您身邊有許多人就像那位小妾,對大王忠心耿耿,而您卻還不能像對待原配夫人那樣信任他們,更何況想陷害小妾的原配還不止一個!身陷小妾處境的那些人最終將會被大王遺棄啊! ”
燕昭王聞言意味深長地看看蘇秦,對他會心一笑,說道:“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
不幾日他便賞賜蘇秦,并以相國之禮厚待他。蘇秦因此終于逃脫了“小妾”的命運。
所謂“必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開。”此處蘇秦一看形勢就知道了是燕昭王身邊有人進了自己的讒言,這便是“得其情”,需要找機會在燕王面前澄清自己,于是便想到了智用妾喻的“制其術”。而且因為蘇秦采取的策略比較有創意,巧借比喻,變被動為主動,終于重新獲得了燕昭王的信任。
張良巧借賢士保太子
如何在進言之前察言觀色,先行試探,以徹底了解對方的人情所好,使得自己的進言能夠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最終達到預期效果,這實在是一門不可忽視的大學問!唐朝的縱橫家趙蕤在其名著《長短經》的《釣情》篇里就此總結了七條訣竅:一是以物釣之,看喜歡何物;二是以言釣之,看喜聽何話;三是以事釣之,看如何待事;四是以志釣之,看志趣何在;五是以視釣之,看眼神如何;六是以賢釣之,看如何待賢;七是以色釣之,看形色如何變化。
而內揵術中也說道:“事皆有內揵,素結本始。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二者所言各盡其妙,殊途同歸,都充分肯定了“必得其情,乃制其術”的無窮妙用。下面我們不妨用一個例子來窺斑見豹。
漢高祖劉邦想廢掉呂后所生的太子,而改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為此,許多大臣向他進諫力勸不可,但他都聽不進去。呂后得知此事后,十分著急,便請留侯張良出主意。張良為她細細分析道:“這是難以用口舌爭得勝利的。皇上有四個招不來的人,這四個人都已經很老了。只因皇上待人輕慢無禮,他們逃入山中,不愿做漢朝的臣子。但是皇上一直認為這四人很高尚,不愛名利。現在不妨派一個能說會道的人持太子的親筆信,用卑謙的言詞誠懇地請求他們入宮,這樣做他們會來的。入宮之后,要以貴賓之禮相待,讓他們常常跟著太子入朝,并讓皇上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太子的地位是會有幫助的。”呂后采納了張良的計策,將四人請進了宮。
(15 張良)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時,劉邦病情加重,這時他更迫切想改立太子。太傅叔孫通向他談古說今,甚至不惜以死相誅,皇上表面上同意了他的意見,而內心卻仍不改初衷。一次宮中舉行宴會,太子也參加了。其左右有四個隨從,年紀都已八十多歲了,眉須雪白,衣著瀟灑,神姿偉岸。劉邦很奇怪地問他們是什么人,四位老人走上前來各自報了自己的姓名: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和夏黃公。皇上大為吃驚地說道:“我找你們好多年,你們都躲著不肯出山,今天為什么主動跟隨我的兒子呢?”四人都回答道:“陛下您輕視士人,喜歡罵人,而且喜怒無常,臣等不愿受辱。聽說太子仁慈孝順,尊敬賢士,天下有才之士沒有不翹首以盼,想為太子效命的,所以臣等就來了。”皇上對他們說:“既然如此,煩請公等幫忙扶助太子至終吧!”四人為皇上祝福之后,便匆匆離去了。皇上目送他們遠去,嘆息道:“太子翅膀已硬,現在很難動搖它了。”于是放棄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這就是一個以賢釣情的典型例子。正因為張良準確把握到了高祖劉邦的心意,知道光靠進言勸諫是于事無補的,所以選擇了以賢釣之,最終讓高祖自己權衡輕重改變了初衷,從而保住了太子。
晏子順水推舟諫景公
春秋時期,齊景公在位時,齊國政治清明,國力進一步強盛,在眾多諸侯國中實屬屈指可數的大國。這不僅因為齊景公開明、有作為,還得力于齊國名相晏嬰的輔佐,君臣相得,國家強盛。
晏嬰是一位家喻戶曉、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人們皆尊稱其為晏子。他博聞強記,知古通今,歷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世,執政長達五十七年,不管是在朝上還是朝下,都能盡忠進諫,對國君從來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可以謂之為將內揵術運用得出神入化的成功典范。
一次,有個人得罪了齊景公,齊景公大發脾氣,盛怒之下,竟下令將那個人綁在大殿下面,要將他一節節地砍下來。這可是一種殘酷萬分的刑罰。
并且,齊景公還同時下令:誰都不能來勸阻這件事,如若有人膽敢勸阻,就和那人同罪,也要被肢解。作為國君,他的話可謂一言九鼎,誰都不愿意冒這個險去進諫。
晏子聽了以后,也沒說什么,而是出人意料地把袖子一卷,擺出一臉兇狠的樣子,抄起刀來,一把將那人頭發揪住,同時在鞋底下磨刀,活脫脫一副要親自動手殺掉此人、為君王泄憤的姿態。比劃了一陣之后,晏子抬起頭來,向坐在上面余怒未消的景公煞有其事地詢問道:“大王,我看了半天,但卻感到不知從何下手。好像史書上也沒有記載過,堯、舜、禹、湯、文王這些賢明的君主要肢解殺人時,到底應該先砍哪一部分才對。對這個人應該從哪個部位下手去砍,才能做得像那些圣主們一樣好呢?”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這番話,立即警覺,自己若要做個明君圣主,又怎么能用這種殘酷的方法殺人泄憤呢?所以他對晏子說:“好吧!是我做得太過了,放掉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