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紅顏禍水,天子氣短——9個關于女色之禍的歷史教訓(4)
- 史上99個血淋淋的教訓史上99個活生生的經驗大全集
- 葉舟
- 4270字
- 2014-01-15 10:09:10
冒辟疆到達蘇州,陳圓圓被做過揚州把總的老色狼田弘遇叼走。田弘遇的女兒是崇禎的貴妃,“父憑女貴”田弘遇官封左都督,在皇親國戚中飛揚跋扈,不可一世。
更可悲的是,佳人愛的是才子而不是田弘遇這個六十四歲的糟老頭。此際此時的陳圓圓是多么想念冒辟疆,她并不愿去北京啊!但在“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的境況下,陳圓圓只得自嘆薄命,以淚沾衣而已。
也許命中注定自古紅顏配英雄,絕代麗人陳圓圓的命中也會遇到自己的英雄,這就是在田家大院的歌舞場上演的一出英雄美人一見鐘情的鬧劇,這位英雄就是當時的寧遠總兵統帥吳三桂。
年僅三十歲的寧遠總兵吳三桂,從少年時代便投身戎伍,橫戈躍馬,馳騁疆場,已是身經百戰威震遼東的名將,和皇太極、多爾袞多次交鋒過。
寧遠南臨大海,東北兩面都在清軍包圍之中,只有西面是到山海關的唯一通道。它是遼東戰場上最后一顆釘子,清軍是非要拔掉不可的。當時擺在吳三桂面前的是兩種選擇。要么獻城投降,要么決一死戰。明朝廷如果不派大軍出關支援,糧餉和軍械不能保證供應,寧遠是守不住的。但是,吳三桂擁有二十萬大軍,三萬精騎,還有幾員智勇雙全忠于他的大將。除去鎮守武昌的左良玉號稱二十萬軍隊外,再沒有什么將領超過他的勢力。他不僅是遼東戰場上的統帥,而且將是支撐大明江山的擎天柱,可以像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那樣,名垂青史。他的報國忠心,對侵略者的仇恨,封侯稱王的抱負,都使他不會作投降的考慮。
正是在殘酷戰爭之即,吳三桂受詔回京與陳圓圓在田府偶遇。當第一次見面,吳三桂就被陳圓圓的美貌迷倒,陳圓圓也為吳三桂的英雄氣概所傾伏。不久,陳圓圓終于如愿以償,做了吳三桂的愛妾。
吳三桂是大將軍,肩擔重任,馳騁戰場。在這期間,戰場上的消息都是令人沮喪的。
當時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勢如破竹,明朝已經到了茍延殘喘的地步了。
在這里出現了一個關鍵人物劉宗敏,他與李自成南征北戰,可以說李自成的成功有他一半的功勞。他是個寧折不彎腰、敢作敢當的鐵漢子,要干什么事九條牛也拉不回頭。
劉宗敏知道吳三桂家有美人陳圓圓。當明朝已近西山的時候,劉宗敏趁吳三桂遠在寧遠,抱定必得美人才罷休的決心來到吳府,帶領兵丁從吳府的前廳搜到后院,搜遍內宅各處目的只為陳圓圓。
劉宗敏來吳府索取圓圓,是受一種強烈的欲望鼓動,他要看一看傳說中的絕代美人究竟如何地美?他厭惡女人,還沒有一個女人能打動過他的心。當他第一眼看到圓圓時就一陣驚心動魄,像巖漿聚積很久的火山突然爆發,命運注定不管付出多重的代價他必須得到這個女人。
當他去吳府索取之前,也想到了此舉對招降吳三桂不利,但一見圓圓便什么都不管了。吳三桂不降沒關系,可以用武力去征服,美人不能不要。
對于陳圓圓來說,心里極為怨恨:為什么命中注定要被搶來奪去?只怪自己容貌生得標致,招惹來許多災禍劫難,如果毀了這花容月貌變成個丑女人誰還來搶。雖然不知道這位流寇首領將如何對她,但一定會用強暴手段逼她上床。她在被抓的那一刻就橫下了心,準備一死守住貞潔,這樣做才不負吳三桂愛了自己一場。死是一種解脫,想到這里她不再驚慌和恐懼,心情反倒平靜下來。
讓圓圓更沒有想到的是,把她“搶”過來的劉宗敏雖是一個粗漢,但是并不是不講道理。更重要的是他并沒有強迫圓圓做任何事。所以,陳圓圓也沒有了機會去以死換取貞節的清白。
而在山海關的吳三桂此刻正在猶豫、徘徊、舉棋不定是接受李自成的招撫還是舉兵反抗,他必須作出抉擇。
他的前面是強大的清兵,以前敢于和清兵抗衡,因為背后有明王朝為靠山,現在靠山已經崩潰,背后變成比清兵還要強大的敵人——李自成的農民軍。他認真面對前后皆敵、兩面受制的危急形勢。他的軍事力量和任何一方都難以較量,作戰必敗無疑;逃往南方,陸路已斷,渡海無船;中立更不可能,只有倒向一主。他是精于謀略的一代梟雄,從不利的形勢中看到有利可圖的機會,攝政王多爾袞和大順王李自成都會以高官厚祿為條件來對他招降,雙方都要爭取他,他可以權衡利弊,待價而沽。事實上清廷對他的勸降從未停止,不久前祖可法秘密到寧遠來過之后,他和舅父祖大壽一直暗中有書信來往,清廷的封賞條件一次比一次抬高,許給他“必定封王,可長保富貴?!彼m然沒有降清,這個門是為他開著的,只需跨出一步就行了?,F在李自成派的特使又到了山海關,封賞條件也很優厚,還帶來父親勸他歸降的親筆書信。怎么辦呢?
就在此時,前方傳來消息,李自成已攻克北京。吳三桂聽到此消息,驚呆良久,不知所措。正當他在徘徊之際,吳三桂從曾與自己并肩作戰的唐通嘴里得知了一些有關闖王和闖王招降的情況。
雖然吳三桂不盡滿意,而且對他來說仍有風險,但為了全家和圓圓的安危,又不能不冒一次險。
受招降書的兩天后,吳三桂率領三萬精銳進京拜職,唐通、左懋泰和帶來的人馬留守山海關。
而歷史是必然與偶然的組合。如果沒有當時的偶然巧合,或者這一段就是另一種模樣了。
原來當時劉宗敏索去圓圓之后,又對吳府采取新的措施,派兵嚴密把守,無論家人奴仆一律不得外出,將吳襄囚禁府內,家財俱已查封。恰好吳府有兩個家仆,決意出逃。
天地很大又很窄。偏偏會有狹路相逢的偶然巧合,某種巧合往往成為歷史轉折中一個重要環節。這兩個家仆如果不走灤州就不會遇見吳三桂,吳三桂就會一路急馳兩天后到達北京,在紫禁城向李自成投降述職。史書上確有記載,這次“巧遇”使歷史發生大的轉折。
家仆跟吳三桂在半路上相遇,把吳家被農民軍占領、圓圓已經被劉宗敏囚禁的事,添油加醋地說了一遍。
吳三桂受到雷轟電擊,這意外的變化,沉重的打擊來得太猛烈了!不僅家遭慘禍,而且受到欺騙被誘上了鉤,幾乎自投羅網。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燒,仇恨的波濤在洶涌翻滾,臉色已經變得鐵青。
吳三桂憤怒已極,須發頓張,頭上金盔的盔纓顫動不止。大呼一聲:“我定將圓圓奪回,不殺劉宗敏誓不為人!”
9-皇太極
然而事實上劉宗敏擄走圓圓之后,把她安置在藏春樓,只是每天晚上都要抽空來看她,有時候開夜宴飲酒,有時候坐上一會兒說幾句話就走,從未提出留宿。所以圓圓對他不再害怕,認為他既是一個粗漢,又是一位威武的將軍。
有位歷史的哲人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話,那么世界歷史就會帶有非常神秘的性質”,而歷史“發展的加速和延緩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這些偶然性的”。大順農民軍的追贓助餉政策,有別于歷代開國的封建王朝,體現了農民政權的階級本質,如果他們不改變這種政策,不向封建政權轉化,即使吳三桂投降了李自成,進了北京,遲早也要同他們分道揚鑣,而陳圓圓的被奪,只是使這種結局提前發生了。也就是說,階級本質的差異,是這一事件發展過程中潛在的必然性因素,而陳圓圓的被奪則是其中的偶然性因素,只是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
吳三桂懷著滿腔憤怒,再次返回山海關。他直撲關門,向唐通所部發動突然襲擊。由于變出意外,唐通等人毫無戒備。四月八日,被吳三桂“襲其守關兵殆盡,賊師負傷遁歸”,山海關重新被吳三桂占領。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山海關陷入一片恐怖的氣氛之中。
吳三桂立即仿效戰國時代楚國申包胥哭秦廷的方式,向清統治者借兵。通過祖大壽的疏通,他向多爾袞表示:
“敝遭不幸,李闖犯闕,攻破京師,先帝殉國,九廟成灰;全國臣民,痛心椎血。三桂身受國恩,報仇雪恥,責無旁貸。怎奈京東地方狹小,兵力微弱,祗能冒昧向貴國作秦廷之泣,望殿下予以一臂助力?!?
多爾袞趁此大事要挾,強迫吳三桂率部投降,拱手讓出大明錦繡江山。吳三桂此時也抱定了“且作七日秦廷哭,不負紅顏負汗青”的想法開門揖清。
滑人降清抗闖,引狼人室的吳三桂按照多爾袞的意愿,下令全體官兵一律蓄發,手纏白布,接受多爾袞的調遣。
清兵人關后,多爾袞立即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作前鋒向導,誓師出征,與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相遇于一片石(今河北臨榆縣北七十里)。
由于倉促應戰,大順軍遭到嚴重挫敗,損兵折將,尸橫遍野,于四月二十六日敗歸。
回到北京,李自成下令殺了吳襄、吳襄妻祖氏、子吳三輔及其家人三十四名,梟吳襄首級于城樓示眾。而陳圓圓則于亂中置身于一個平民百姓的家里。
四月二十九日,大順軍離開大內西撤。后來李自成自己也帶了箭傷,一直退到西安。
吳三桂回到北京老家,不見圓圓,便四出探聽,后來部將在一個小村里發現了她。
聽說找到陳圓圓,吳三桂的喜出望外不言而喻。雖屢遭坎坷,陳圓圓風鬟霧鬢仍不減往日嬌容。陳圓圓見到吳三桂已降清,更是百感交集,她淡淡地回答說:“月秋!你已不是大明的山海關總兵,而是建洲人的平西王了!”
吳三桂打算繼續追擊李自成。圓圓向他敘述闖王對她禮遇的經過,并說:“李自成是英雄人物,軍紀嚴明。秋毫不犯,有些將士不聽號令,他也管教得緊。他們之所以扣留我,目的是為了要招你投降,所以你不必再追擊了?!眳侨饛偷藐悎A圓,目的達到,所考慮的倒是如何對陳圓圓安置一番,忙于“峽谷云深起畫樓,陜關月落開妝鏡”了。于是,吳部留在北京,等候清世祖的到來。
以史為鑒:
雖說把責任推到陳圓圓的身上有點牽強,但歷史是偶然與必然的巧合,她恰恰是這個偶然的因素,而這個偶然的因素又引燃了歷史車輪改道的導火線。在這里,吳三桂要承擔極大的責任,為了一個女人而喪失理智,太不應該了。
★教訓9:禍國殃民,讓人唾罵——慈禧爭權
有幾個女人在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影響著中國一個時代的歷史進程,慈禧和武則天是狡詐、貪婪、殘暴而出名的兩位,從某種意義上講武則天也曾為推動歷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而慈禧則對外國侵略者露出了奴才嘴臉:“量中華之物力,結與眾國之歡心?!睆拇褥蹤鄨陶?,大清王朝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命運就悄悄的發生了變化。
慈禧進宮時被封為蘭貴人,住儲秀宮。貴人在宮中的地位很低,很難沾到皇上的邊。慈禧后宮爭寵的最大資本是她為咸豐生了惟一的一個兒子——載淳。母以子貴,慈禧也受到格外的恩寵。
最能表現慈禧工于心計性格的一面是她抓機會逐步干涉朝政。咸豐繼位以后,大清朝江河日下,內憂外患,天下危機四伏,咸豐帝漸漸承受不住精神上的沉重壓力,不知不覺沉溺于醇酒美色中自我麻醉,對每天雪片般的議事奏章苦于應付,顧此失彼。
咸豐皇帝的頹廢消沉,為慈禧干預朝政提供了契機。慈禧原聰慧過人,又工于心計,對政治有著超乎常人的敏感。最初,她見咸豐皇帝為應付奏章而忙得焦頭爛額,有心體恤皇上,便替他在大臣們的奏章上圈點,也好讓皇上有選擇地看,皇上不但不怪,還頗為贊賞,漸漸地,她膽子越來越大,開始對朝臣的奏章簽署意見,評斷是非長短,甚至在咸豐帝遇到難以判斷的大事時也參與決策,提供意見。此時的她雖不能完全左右皇帝的意志,但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主張,卻會影響到咸豐的決策。
10-咸豐帝
11-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