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12個關于功高震主的歷史教訓(4)

公元前147年(景帝中元三年),竇太后要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王皇后為人十分乖覺,專會討好竇太后,因而博得了竇太后的歡心,穩住了地位。至于封外戚為侯,并非沒有先例,但景帝估計周亞夫不會同意,就先去找他做工作。果然,周亞夫斷然否決,他說:“高祖皇帝曾經與諸大臣歃血盟誓:非劉氏而王,非有功而侯,天下共擊之。”周亞夫搬出劉邦的話壓人,倒還罷了,還直言不諱地說:“王信雖是皇后的哥哥,但卻并無功勞,如果把他封了侯,那就是違犯了高祖的規約。”這自然使景帝十分惱怒,只是周亞夫持之有故,言辭確鑿,無懈可擊,景帝才不便發火,只能“默然而沮”。周亞夫阻止了王信封侯,但從此加深了與景帝之間的矛盾,更得罪透了王信。梁王與王信過從甚密,又都恨極周亞夫,于是,兩人聯手,內外夾攻,一起陷害周亞夫。

有一天,突然有使者到來,叫他人廷對簿。對簿就是當面質問,澄清事實,核實錯誤罪行。周亞夫一聽,就知末日已到,但還不知犯了什么罪。

等周亞夫到了廷堂,問官交給他的一封信,周亞夫閱后,全無頭緒。原來周亞夫年老,要準備葬器之類,就讓兒子去操辦。買了五百副甲盾,原是為護喪使用,又有許多宮廷使用的木料等,可能是周亞夫的兒子貪圖便宜,買了下來,他使傭工拉回家去,又未給錢,使得傭工懷恨在心,上書誣陷。景帝見書十分惱怒,正好借機找茬,派人訊問。周亞夫根本不知道這些事情,無從對答。問官還以為他倔強不服,就報告了景帝。景帝怒罵道:“我何必一定要他對答呢!”就把他交大理寺審訊。周亞夫人獄,其子驚問何故,等弄清了原委,才慌忙稟告父親。周亞夫聽了以后,什么話也沒說,只是長嘆了一口氣。

大理寺當堂審訊,問道:你為什么要謀反呢?”周亞夫說:“我的兒子所買的東西全系喪葬所用,怎能談得上謀反呢?”

大理卿無話可說,但又知皇上欲置其于死地,必須找個借口,于是發出了石破天驚之判詞:“你就是不想在地上謀反,也想死了以后在地下謀反!”

周亞夫一聽,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再也無話可說。被關入獄中后,他五日不食,絕食而死。

以史為鑒:

常言道:自古伴君如伴虎。中國的封建官場好比是一個大染缸,進去的人難免會染成一身血紅或是黑紫,但畢竟還是有“拒腐蝕,永不沾”的硬骨頭在,如果不是這樣,那中國的封建社會真是永遠不見天日的“黑社會”了。只可惜,一代名將忠心為國竟落此下場!

★教訓17:不論忠奸,格殺勿論——楊堅的陰狠

楊堅是在劉防、鄭譯等人擁戴下控制朝政并取周自代的,但這些人并不具備治理國家的才能,況且在楊堅稱帝后,這些人大多恃功自傲,總想得到更多的財富和權力。楊堅要真正治理國家,就必須徹底擺脫這些人的干擾,以免他們以后再跟自己搗亂。在建立新的領導核心時,這些人逐步被疏遠、罷免或殺頭。

楊堅做皇帝,使用了陰謀詭計,由獨攬朝政發展為取周自代。他的經驗就是成功地利用了周靜帝年齡幼小、宇文氏又沒有有效地控制大權的機會。由此,楊堅也把它作為教訓,在使宗親、親信把持大權的同時,極力加強自己的專制統治,對朝廷百官,特別是功勛卓著的文武大臣,時時保持高度的警惕,對他們的言行密切注意,唯恐他們也走自己的道路,顛覆楊家的天下。

楊堅在建國初期成功地排除了曾為他做皇帝立下汗馬功勞,但實際上沒有治國能力的劉防、鄭譯等人,使用了高穎、蘇威、李德林等一批真正能幫他治理國家的人才。在他鞏固統治的同時,他所使用的文臣武將都獲得了高官勛爵,但他們又引起了楊堅的猜疑。

至楊堅晚年,開國功臣、平定三方武裝反抗的地方將領、南平北撫的文武大將、幫他在中央主持一系列改革的重臣,已所剩無幾,或遭殺戮,或被廢棄,大部分都沒有明顯的惡跡,只是充當了楊堅猜疑的犧牲品。

梁睿本是北周舊臣,在征討王謙時有大功,出任益州總管。只因他在益州頗得人心,楊堅便懷疑他有發展地方割據之意。梁睿也深知楊堅懷疑自己,便主動辭去益州總管的職務,到長安去做京官,接受楊堅的直接監督。終因遭致非議,被免官。

王世積也是北周官僚,在平尉遲迥和滅陳時,數有大功,進位上柱國。王世積親眼看到許多功臣被殺,從此嗜酒如命,不參與任何政事。

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楊堅征遼東,以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回師后被任命為涼州總管。這時,王世積的一個親信皇甫孝諧犯罪,被官府緝捕,投奔王世積,王世積沒有接受。皇甫孝諧被捕,判以發配,為報復王世積不肯包庇,便誣陷王世積謀反,楊堅明知并無任何根據,‘仍下令處死王世積。

虞慶則也是北周舊官,因在安撫突厥和滅齊中曾立大功,頗受楊堅賞識,位至尚書右仆射,成為除皇帝外的第二號實權人物。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李賢叛亂,楊堅指名要虞慶則為行軍總管。在回師途中,虞慶則曾指著一個地方說:“若在這里有一個合適的人駐守,只要有足夠的糧食,便難以攻破。”楊堅便以謀反罪殺死虞慶則。

22-隋文帝

(掃描三才圖會563下左圖隋文帝)

高穎是楊堅作為治國之才拉為心腹較早的一個。高穎原本是獨孤信的部下,被賜姓獨孤。楊堅的妻子是獨孤信的女兒,故楊堅和高穎的關系一直很融洽。楊堅代周,高穎是高參;楊堅做皇帝,高穎被任命為尚書左仆射,是掌實權協助楊堅治國的第一號人物。政治、經濟改革的許多重大決策,楊堅都得之于高穎。

高穎是楊堅長期依賴的親信,也是最得力的助手。楊堅對高穎也非常信任,常把高穎比作鏡子,說他可以矯正自己的過失;有人說高穎的壞話,一律不聽,甚至治告狀者的罪;封官職、爵位都到極限,賞賜的財物更是無數。

至開皇末年,楊堅對長子楊勇越來越不滿意,準備把帝位傳給次子楊廣。高穎并未領會楊堅的意圖,反對廢楊勇而立楊廣。楊堅為削弱楊勇的力量,要從東宮挑選衛士,高穎不同意。因為楊勇的女兒是高穎的兒媳婦,若楊勇繼位,高穎則是地位顯赫的皇親國戚。

楊堅是以外戚身份謀取帝位的,故對此非常敏感,認為高穎堅持讓楊勇做皇帝并為其著想實是想步自己的后塵。后以王世積之事株連高穎,便罷免了他的左仆射職務和上柱國勛銜。

有人告高穎有謀反跡象,楊堅沒做任何核實,就信以為真,只是不愿落個連續殺戮功臣的名聲,才沒有殺死高穎,而是剝奪了他的全部官職,貶為平民。

為樹立自己的權威,楊堅在宮廷中長期放著杖棒,稍不如意,則當場施以杖刑,有時一天就要打好幾個人。楊堅還常嫌持杖者下手過輕,懷疑他們手下留情,便要推出殺頭。故宮廷中常有人死于杖下。

以史為鑒:

對于那些強權者來說,權勢就意味著一切。在封建社會的權力斗爭中,權欲與人性時時交鋒,往往是權欲勝,人性敗。當我們撿起失敗者的頭顱審視的時候,也許可以發現一點點的人性:當我們仰視勝利者的微笑時,我們看到的往往只有權欲。在現實生活中,為了不做那個權力斗爭的犧牲品,一定要從中學會做人的心機。

★教訓18:開唐第一功臣枉死刀下——長孫無忌喪命

唐高宗永徽六年,高宗李治寵幸武昭儀,想要廢王皇后,讓武昭儀正位中宮,卻遭到以高宗的舅舅、太尉長孫無忌為首的一眾老臣的堅決反對。無論高宗如何懇求,長孫無忌仍然不肯松口,既不同意外甥皇帝廢后,更不允許選武昭儀為后。

事實上,長孫無忌反對冊立武昭儀為后,理由是很充分的,誰也不能說他有錯。只是在整個過程中,長孫無忌透過反對廢后一事所表現出來的蔑視皇帝的態度,卻是大錯特錯——多年獨掌朝政的順遂,使長孫無忌也犯了歷代顧命大臣不善終的同一個毛病。長孫無忌對年輕皇帝的感覺,一廂情愿地停留在了先帝托孤無條件依從的那一刻。最終,一件宮闈之私的廢后之事,轉變成了皇帝對權臣疑忌憚諱、欲除之而后快的禍源。

24-武則天

(掃描三才圖會565上左圖)

首先,對于高宗幾次三番表達“欲立武昭儀為后”的愿望,長孫無忌都“固言不可”。高宗冥思苦想之后,決定向舅舅給足誠意。遂從自己的私房內庫里精選了寶器錦帛,足足裝了十幾車,悄沒聲兒地密送到了太尉府,并且隨即親自登門拜訪。收下了重金之后,這一次拜訪似乎君臣、舅甥、賓主盡歡。高宗覺得曙光在望,于是在宴席上又高高興興地送給舅父第二件大禮:平白無故地擢升長孫無忌的三個兒子做朝散大夫。兩樣大禮送出,高宗真正的意圖也就浮出水面。當然,高宗身為皇帝,雖能當場提出交換要求,卻不一定會將事情講到透。擔此重任的是武昭儀的母親楊氏。高宗回宮之后,楊氏滿懷希望地登場了。楊氏來到太尉府求見,希望長孫無忌能夠應允高宗與武昭儀的“申請”。

23-長孫無忌

(掃描三才圖會637下圖長孫輔機像)

25-于志寧

(掃描三才圖會639上圖于仲謐像)

26-褚遂良

(掃描三才圖會638下圖褚登善像)

然而,楊氏失望了,高宗和武昭儀也失望了。長孫無忌安享皇帝的賄賂不說,還居然敢收了錢不辦事,毫無回轉余地地將廢王立武的申請打回了。

這事雖然是私下進行的,但消息很快就被廣泛傳揚開去。士大夫階層自然認為此事更進一步牢固了長孫無忌在他們中間的地位,卻也有識時務的人當即看出了其中的危與機。許敬宗就是這些識時務者中的一員。

八月,長安令裴行儉與長孫無忌、禇遂良私議武昭儀立后之事,感慨國家之禍必由此始。結果不知是誰大嘴巴使內幕外泄,竟被中丞袁公瑜打聽了個清楚。袁公瑜立即向武昭儀之母應國夫人楊氏報信。結果可想而知:裴行儉貶放西州都督府長史。長孫無忌的盟友開始了被拆散的第一步。

老臣幫開始被打散洗牌,完全聽命于皇帝的人馬卻紛紛進入樞機。九月,許敬宗榮升禮部尚書。高宗打算正式出手了。

這天上朝已畢,高宗傳召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勣、于志寧、褚遂良四相入內殿。進殿之后,李治果然開門見山:“皇后無子,武昭儀有子,今欲立昭儀為后,何如?”禇遂良立即上前陳詞:“皇后名家,先帝為陛下所娶。先帝臨崩,執陛下手謂臣曰:‘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這可是陛下你親耳聽見過的。再說皇后未聞有過,豈可輕廢!臣不敢曲從陛下,上違先帝之命!”

這番話聽在李治的耳中,非常不是滋味。既然如此,還有什么可說,于是這場會談草草收場。

第二天,李治做好了準備,再一次提出議案。豈料所有的準備都白搭,誰也不曾想到,禇遂良竟會將最見不得人的事情當眾說出來:“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經事先帝,眾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萬代之后,謂陛下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當死!”說完,禇遂良將朝笏置于殿階,解巾叩頭流血道,“還陛下笏,乞放歸田里。”

禇遂良此舉,無疑事前曾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安排。褚遂良或者是認為如此一鬧,武昭儀從此下不來臺,皇帝也只能偃旗息鼓。當然還有一種可能:話兒是氣趕出來的,氣頭上這位顧命大臣的嘴沒了把關的。無論如何,這番激烈的表演起了反效果。更何況如此一來,高宗若對禇遂良有絲毫讓步,都表示默認了他的指責內容。惱羞成怒的高宗不給這位顧命大臣任何面子,立即下令將褚遂良拖出去。

同樣憤怒、甚至更憤怒的還有武昭儀,她這時就藏在高宗身后的簾中。聽到禇遂良如此囂張大膽的言論,她的怒火再也控制不住,竟忘了自己身在何處,大聲地尖叫了起來:“何不撲殺此獠!”

事件的整個過程如此迅速激烈,令觀者不及掩耳。于志寧嚇得連話都不敢說,長孫無忌也只能勉強出頭:“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總算阻止了高宗頒下“撲殺”的旨意,但禇遂良不久即遭貶斥。武則天也如愿以償地當上了皇后。

李治當年能正位儲君,長孫無忌之力最大。以至于太宗宣布立儲之后竟對李治說:“汝舅許汝矣,宜拜謝。”后來太宗去世,李治也首先抱著舅舅的脖子嚎啕大哭。此后整個永徽年間的政事,也基本都在長孫無忌的安排下進行。只是這原本非常和諧的畫面隨著時間的推移變了味。

長大的李治不能忍受舅父的耳提面命,急不可耐地渴望當“真皇帝”。長孫無忌卻始終掂記著自己的扶立之功,他的盟友們也不例外,只要逮著機會就要提醒李治“先帝顧命”之類的言辭。他們都忘記了一件事:“先帝”已經死了,眼前的這個青年才是他們的現實主宰。做為皇帝,李治只愿意承認自己是太宗嫡子,理所應當繼位;而不是每天聽人提醒“你的皇位是別人幫你弄來的”。

也是天佑武則天,恰從顯慶元年(公元656年)起,高宗一貫患有的頭痛病加重,“多苦風疾,頭重,目不能視”。據今人考證,可能是高血壓加耳前庭功能失調。這就給武則天提供了參與政務的更大空間。據史書載,高宗“凡百司奏事,皆委武后詳決”,百分之百地信任武則天的政治判斷力。

武則天初登后位,雄心勃勃,也樂于完成這個非凡的使命。按照高宗安排,她與親信許敬宗每天在武德殿西門待詔,掌控朝政,了解動向,不知疲倦。

上朝時,夫君在前應答,武后在后決斷,形成流水作業程序,紋絲不亂。以致到后來宰相們認為“天下無慮”,竟提出可以改變以前那種每日視事的制度,改為隔日視事了。

在這種高屋建瓴的態勢下,武則天要實施的下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定點清除”行動,當然是以長孫集團為目標。

對長孫無忌的打擊,有一系列的前哨戰。

按照武則天的計劃,先實施的是外圍行動。把長孫無忌的親戚,一個個調離京城外放。太常寺卿、駙馬都尉高履行被派到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帶)大都督府任長史;工部尚書長孫祥被派到荊州大都督府為長史。從表面看,這兩位部長級人物雖然外放,但所任的職務也非常重要。這兩個州是天下顯要州郡,都督是由親王在京城遙領,不實際到任,那么副職長史就是實際上的州官,權力很大。

然而,這兩個人不是別人,一個是長孫無忌的表兄弟,一個是他的堂兄弟。這一步棋,天下人都看明白了:是未演“定軍山”先演“斷臂山”,砍了你的左右手再說!

長孫此時倒還沉得住氣,他自武則天封后以來,一肚子的怨恨,索性不去上朝了,在家編纂《武德貞觀二朝史》,以靜制動——反正我是皇帝的舅舅,還能吃了我不成?

功難成而易敗,機難得而易失,高宗和武后沒有給長孫無忌太多思考的機會。永徽六年易后,顯慶元年易太子,八月即以程知節出京征西突厥,短短幾個月間要長孫無忌做好應變立即發難,也實在比較困難。彷徨顧望間,良機已逝,自己又處在武后情報網的嚴密監視之下,從他和裴行儉私下討論立后之事便導致裴行儉被貶外放,即可看出武后情報網的高效。身處重重束縛下的長孫無忌,再沒有任何資本可以依靠,注定只能于政治的漩渦中萬劫不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 永宁县| 鄂温| 六安市| 金阳县| 桃源县| 五大连池市| 绍兴市| 天柱县| 鹰潭市| 阿坝县| 沈丘县| 石屏县| 从江县| 东乡族自治县| 崇礼县| 巴林右旗| 徐州市| 定西市| 青冈县| 永新县| 恩施市| 海伦市| 门源| 津市市| 通海县| 利川市| 祁门县| 桦甸市| 陕西省| 什邡市| 方正县| 宣武区| 新乡县| 霍城县| 南澳县| 山丹县| 龙游县| 澄江县| 弥勒县| 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