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部”指儒家的經典。經部之下又有小類。清代的《四庫全書》經部之下又分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十類。
2)“史部”即歷史,包括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四庫全書》吏部之下又分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官職、政書、目錄、史評等十五類。
3)“子部”包括政治、哲學、科技和藝術等類的書。《四庫全書》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共十四類。
4)“集部”收歷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著作等。《四庫全書》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五類。
這種四部分類法自唐代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來了,作為一種傳統分法,它在類分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明清文人把杜甫稱為?
A.詩仙 B.詩圣
C.詩豪 D.詩魔
E.詩囚
答案:
B。
聚沙成塔:
1)詩仙:唐代詩人李白詩風雄奇豪放,人稱“詩仙”。
2)詩圣:明清文人把杜甫稱為“詩圣”,葉燮的《原詩》中有詩名“詩圣推杜甫”。
3)詩豪指詩人中的英豪。《新唐書·劉禹錫傳》曰:“素善詩,晚節尤精,與白居易酬復頗多。白居易以詩自名者,學推為詩豪。”
4)詩魔指酷愛做詩的人好像著了魔一般;也指做詩的癖好、興致。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曾說:“知我者以為詩仙,不知我者以為詩魔。”
5)詩囚指苦吟的詩人。元好問在《放言》詩中寫道:“長沙一湘累,郊島兩詩囚”。郊,指孟郊;島,指賈島。
■
按在歷史上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以下各項?
A.隸書 B.楷書
C.甲骨文 D.小篆
答案:
C D A B。
聚沙成塔:
1)甲骨文出現于殷商時代,小篆出現于秦代,隸書出現于秦漢,楷書是隸書的演變。
2)文字轉化進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簡化字。
請將下列朝代按由遠到近的時間順序排列?
A.周朝 B.漢朝
C.夏朝 D.元朝
E.唐朝 F.晉朝
答案:
C A B F E D。
聚沙成塔:
1)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夏朝開始,大約創立于公元前21世紀,此后按順序為商,周,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等朝代。
2)歷史朝代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那么炎黃是指幾個人?
A.一個人 B.兩個人
答案:
B。
聚沙成塔:
炎是炎帝,黃是黃帝,他們是兩個近親部落的首領,黃帝打敗炎帝,成為中原地區部落聯盟的首領。后人推崇黃帝,認為他是華夏始祖,因炎黃兩帝族是近親,后融為一體,所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
祝壽始于何時?
A.西周 B.春秋
C.南北朝 D.宋朝
答案:
C。
聚沙成塔:
據史載,南北朝時的梁元帝肖絳,每年八月初六設齋食慶生日。祝壽就是從這時開始的。到了唐朝,宮廷更加重視做生日。唐玄宗李隆基把自己的生日定為“千秋節”,每逢生日不僅要召集文武大臣飲酒作樂,而且利用做生日的名義,勒取百官“敬獻”禮物,多至“百余萬”。宋朝時候,不僅皇帝做生日,文武官員都要做生日,名曰“祝壽”,實則搜刮民財以自肥。
祝壽的風俗,相沿而下,由帝王傳到將相,由官家傳到民家,遍及民戶。
我國民間的婚禮宴席上,有新郎、新娘互飲交杯酒的習俗,這一習俗源于何時?
A.先秦 B.春秋
C.西周 D.明朝
答案:
A。
聚沙成塔:
這一習俗源于先秦。《禮記·昏羲》載:新郎、新娘各執一個一剖為二的瓢飲酒,其意是象征一對新人自此合二為一,夫妻間有相同的地位,婚后相親相愛,百事和諧。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到了宋代,新婚夫婦喝交杯酒時用的是兩個酒杯,先飲一半后再換杯共飲,飲完后則將酒杯一正一反擲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好合。清末民初,交杯酒儀式已發展成為“合巹”“交杯”“攥金錢”三個部分。現在的婚儀中,“安杯于床下”之禮已革除,“攥金錢”則為“擲紙花”所代,只有“交杯酒”的禮儀仍然實行。
“囍”源于傳說中的哪個年代?
A.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答案:
D。
聚沙成塔:
“囍”源于如下傳說: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23歲那年趕考路過馬家鎮,偶見馬員外家掛的走馬燈上閃出“走馬燈,燈馬走,燈熄馬停步”的對子,顯然在等人對出下聯。次日,王安石在考場交了頭卷,主考官見他聰明,指著廳前的飛虎旗說:“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信口對出:“走馬燈,燈馬走,燈熄馬停步。”主考官對他大加贊賞,王安石離開考場,想起走馬燈對他的幫助,便又回馬員外家。員外讓他對下聯,王安石隨口對出:“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員外見他才華出眾,便將女兒許給他,原來,走馬燈的上聯是馬小姐為選婿而出的。成婚之日,正當一對新人拜堂時,傳來“王大人金榜題名”的喜訊。馬員外重開酒宴,王安石喜上加喜,在紅紙上大書一個“囍”字貼在門上。從此,“囍”字被貼在千家萬戶辦喜事之家的門上。
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是哪個國家?
答案:
阿拉伯帝國。
聚沙成塔: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個西起比利牛斯山脈,東至中國邊境的帝國。阿拉伯的地域擴張刺激了經濟的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進入了繁榮時期。阿拉伯本來就處于東西方貿易的交通要道,帝國建立后的經濟繁榮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跡踏遍了亞、非、歐三洲。商業貿易頻繁交往的同時,科學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強了。阿拉伯的統治者對異族文化的寬容態度促成了中世紀阿拉伯科學的進步。
《考工記》中對南北朝的城市建設制度有明確的記載?
答案:
錯。
聚沙成塔:
中國古代的城市,特別是都城和地方行政中心,往往是按照一定的制度進行規劃和建設的。《考工記》中對周代的城市建設制度有明確的記載。
城的大小因受封者的等級而異,城內道路的寬度、城墻的高度和建筑物的顏色都有等級區分。這些關于城市規劃的原則,一般認為有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據,雖然在南北朝以前的都城規劃中尚未充分體現,但對于隋唐以后都城的規劃布局發生很大影響。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規劃布局,可以說是嚴格遵循上述原則的。
歷史上的“八王之亂”,八王指的是?
答案:
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冏、成都王穎、河間王颙、長沙王乂和東海王越。
聚沙成塔:
西晉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起的社會動亂。因先后參與者主要是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冏、成都王穎、河間王颙、長沙王乂和東海王越八人,故史稱“八王之亂”。
惠帝是一個白癡,最初政權掌握在皇太后父楊駿手中,引起皇后賈氏的極端不滿。賈后權欲極盛,心狠手毒,永平元年(291)乃勾結楚王司馬瑋等,借口楊駿謀反,誅殺楊氏親黨數千人,迫使楊太后絕食而亡。八王之亂由此拉開了帷幕。永興三年(306)越毒死惠帝,另立司馬熾為帝。至此,八王之亂才降下帷幕。八王之亂造成極大破壞,北方地區廣受戰火,歷史名城洛陽、長安被夷為丘墟,廣大農村生產凋蔽,生靈涂炭,死者不可勝數。八王之亂還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激化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直接導致270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
秦始皇陵兵馬俑一律不帶頭盔,對嗎?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秦始皇的兵馬俑有一個令人迷惑不解的現象: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他們不僅不戴頭盔,身上穿的鎧甲也很簡潔。
秦統一中國前,改革家商鞅為秦國制定了一套任何別的國家都無法忍受的嚴苛法律。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仆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在這樣的利益驅使下,在秦軍將士的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換取地位和財富的等價貨幣。
而秦軍在戰前和戰后,都要大量飲酒。酒使所有的士兵只有一種沖動:奮勇殺敵、建功立業。也許是過于沉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了他們殺敵晉爵,這些陶土的戰士向后人傳遞的是秦人強烈的尚武精神。秦人有先進和強大的攻擊武器,卻不注重裝甲,這是全軍的規定還是士兵的自覺行為?或許是來自秦人好戰本性的一種上下共識?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人們只能進行推測了。
中國古代的銀行——錢莊,起源于什么時候?
A.秦朝 B.漢朝
C.南北朝 D.春秋戰國
答案:
D。
聚沙成塔:
貨幣兌換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存在。兌換業務則自西漢開始出現,到唐宋有所發展,始由金銀店、柜坊等兼營。元及明初,政府欲專行紙鈔,民間仍用銀錠和銅錢,銀、錢、鈔三品并行,多種公私機構商號兼營兌換業務。
明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9),大明寶鈔貶值,政府放松用銀禁令,銀錢公開流通。兌換業更為發達。在此情況下,販賣銅錢和私鑄私熔更多,乃出現若干專營銅錢兌換的金融組織,稱為錢店,又叫錢鋪、錢莊、兌店或錢攤。明萬歷五年(1577年),龐尚鵬奏準設立錢鋪,是為錢鋪法定之始,以市鎮中殷實戶充任,隨其資金多寡,向官府買進制錢,以通交易。
從錢鋪發展到錢莊,開始的時候,許多錢莊并非單純做銀錢兌換,往往兼營其他行業。到明末,錢莊已成為一種獨立經營的金融組織,不僅經營兌換,還辦放款。隨著錢莊數量和規模的不斷增多和擴大,到清朝時,各地先后出現了錢莊的行會組織。
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是?
答案:
交子。
■
聚沙成塔:
交子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發行于我國北宋時期1023年的成都。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發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人存放現金的數額臨時填寫在用楮紙制作的卷面上,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交子”。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并“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制過程。這便是我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交子”。它比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
唐代以來經紀人的正式稱謂主要有?
答案:
“牙”、“牙人”、“牙商”等。
聚沙成塔:
經紀人為什么稱作“牙”呢?原來是由于一時字誤而以訛傳訛,遂約定俗成,流傳了干余年。此“牙”系“互”字之誤。古代貿易稱“互市”,商人稱“互郎”,“牙郎”乃由“互郎”訛衍而來。“牙”與“儈”均指經紀人,所以合在一起稱為“牙儈”。
清末民初,上海俗稱經紀人為“掮客”。掮(qián),本指以肩扛物,用稱經紀人,應當含有常言所說的“一手托兩家”之義。
現代口語又稱經紀人為“跑合的”,近年又有“對縫的”之說,即“跑合對縫”作中間商。有的也直稱為“介紹人”或“中間人”。
我國歷史上一個泛指的職官稱號是?
答案:
宰相。
聚沙成塔:
宰相,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泛指的職官稱號。宰是主宰,相是輔助之。宰相的正式官名隨著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現過:丞相、相國、大司徒、中書命、尚書命、參知政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宰相作為官制首次確定下來。隨著封建國家的發展,宰相制一直沿襲了兩千年。
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貴的三個官職的合稱是?
答案:
三公。
聚沙成塔:
周代已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采納何武的建議,將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又把大司馬、大司空的俸祿提高到與丞相相等,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新時,沿襲了西漢三公制。東漢初仍設三公官。
公元208年,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為丞相。兩漢時實行了兩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終止。曹魏重新恢復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但實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
“三省六部”指的是?
答案:
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聚沙成塔:
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察舉是漢代選官的一種主要辦法?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察舉又叫作薦舉,是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級官員根據考察,把所謂品德高尚、才干出眾的平民或下級官吏推薦給朝廷,授予他們官職或提高其官位。察舉是漢代選官的一種主要辦法。
據《漢書·高帝紀》記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邦詔令諸侯王和地方郡守,要他們察訪民間德高望重的人,并親自去探視勸勉,安排車輛送這些人到京城相國府來報到。這道詔書表明劉邦已意識到,在新的和平統一的局面下,需要采取一種與之相適應的新選官制度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這就是察舉之法。
漢文帝以后,這種察舉的辦法逐漸形成制度,但是并沒有固定的時間舉行。一般多是在發生了自然災害,或出現日蝕、地震等情況時,皇帝表示引咎自責,同時詔令朝廷百官和地方郡國薦舉人才。
明清時期地方軍政首長稱為什么?
答案:
總督、巡撫。
聚沙成塔:
總督、巡撫是明清時期地方軍政首長。總督的地位聲望約高于巡撫,但就其設置而言,卻是先有巡撫,后有總督。
巡撫之名,始于明太祖令太子朱標“巡撫”陜西。清代康熙(1662-1722年)以后,全國除直隸、四川外,每省都設一員巡撫,規定了巡撫品級。至此,巡撫才正式成為地方官,但仍遵行舊的兼銜制。
戰亂時期,各地巡撫互不統屬,往往貽誤軍機。為統一調度,就設立了專管軍事的總督。總督性質同于前期的巡撫,兼銜一樣,也不常置。自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常設兩廣總督以后,才開始了正規的跨省總督制。從此,總督職權日益擴大,兼掌民政,實際上也成為地方軍政首長。
開始在宮廷內閣設置翰林學士的朝代是?
A.隋 B.唐
C.明 D.元
答案:
B。
聚沙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