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與一戰
- 徐國琦
- 1317字
- 2020-06-12 18:42:59
一戰在今日亞洲的回響
在亞洲,關于一戰的嚴肅的學術討論和辯論才剛剛開始。對一戰在亞洲的影響和亞洲人在一戰中的貢獻的研究,特別是從亞洲的視野出發的研究尚付闕如。雖然我們現在對日本、印度和中國這樣的個別國家的研究有翔實而富有洞察力的著作,但還沒有一本書揭示亞洲的集體參與和一戰對其社會的影響。此外,亞洲國家卷入一戰的最終結果各不相同,尚無哪一本書以任何一種語言探討它們的共有經歷。人們可以爭辯說,鑒于一戰對亞洲國家的相關性和重要性,在那里對事件的定義和在其他地方是一樣的。但是,當紀念一戰一百周年時,我們對這部分故事的了解仍然有限。許多問題有待我們去關注,而且無疑還有許多問題尚未提出。
只有當我們了解中國和日本在一戰沖突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么,了解導致沖突產生的那一代人之后,才能認清一戰對于今天中日關系的重要性。我將論證,1894年到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為中國和日本爭相加入歐洲這場沖突奠定了基礎并提供了動力。一戰可能早已結束,但它的幽靈仍然以許多扭曲的方式困擾著亞洲人。威廉·福克納說:“過去并沒有死,它甚至還沒有過去?!痹拵ёI諷,但用來描述一戰對亞洲的影響似乎恰到好處。
評論者、學者、政治家們在討論當前中日關系時,已經開始用一戰來進行類比。2014年1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上公開對一名聽眾說,日本與中國的競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與英國的競爭相似,暗示國家利益和外交的差異將取代密切的貿易關系,中國將扮演德國的角色。中國人當然不喜歡這樣的類比。王毅外長在同年3月全國人大會議期間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說:“2014年不是1914年,更不是1894年……與其拿一戰前的德國來做文章,不如以二戰后的德國做榜樣?!钡诨貞毡居浾哧P于中日關系日益惡化的提問時,他又語帶警告地說:對中國而言,在歷史與領土這兩個原則問題上,“沒有妥協的余地”。
美籍德裔史學家弗里茨·斯特恩(Fritz Stern)稱這場大戰爭“是20世紀的第一場大災難,是其后所有災難的根源”。其影響遠遠超出了中國與日本之外。今天朝鮮、韓國的對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冷戰的結果,而這一結果又直接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不平等的國際秩序。亞洲民族國家之間更大的領土爭端問題是一戰結果的另一個側面。1962年,印度與中國因為邊境爭端開戰,兩國人民至今仍然擔心利益沖突會導致另一場戰爭。越南與中國之間的南海問題糾紛,經常把兩國帶入外交或軍事上的沖突之中。當前亞洲依然存在戰爭的可能性,并提醒我們這一地區過去,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存在的復雜關系——它為日本十五年的侵華戰爭(1931—1945),為共產主義在中國、朝鮮和越南的興起,以及印度走上漫長的獨立道路奠定了基礎。亞洲人也許對這場大戰爭沒有什么認識,但正是這場大戰以重要的方式決定了他們的現代命運。
鑒于當代現實和歷史意識的廣泛缺乏,本書旨在突出亞洲人對20世紀“空前的大災難”的多層次參與和認識。其實這是個遲來的工作。一戰對整個地區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塑造了民族愿景及發展,影響了外交關系以及亞洲人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隨著亞洲在世界事務和全球經濟中的影響越來越大,隨著亞洲人不斷發展自己的民族認同和國家發展的新方向,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作用可以為解決至今仍然困擾我們的許多難題提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