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Part2 訓練篇(7)
- 30歲前要學會的33堂口才課
- 趙凡禹 水中魚主編
- 5653字
- 2014-01-14 09:53:26
在做事的時候,對別人的請托可以答應接受,但最好不要“保證”,應代以“我盡量,我試試看”的字眼;上級交辦的事當然要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代以“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之類的字眼,這是為了以防萬一做不到而給自己留的后路,這樣說事實上也無損你的誠意,反而更顯出你的謹慎,別人會因此更信賴你,即便事沒做好,也不會太責怪你。
用不確定的詞句可以降低人們的期望值,你若不能順利地做成某件事情,人們因對你期望不高,最后總能諒解你,而不會對你產生不滿,有時他們還會因此而看到你的努力,不會全部抹殺你的成績;如果你能出色地完成任務,他們往往喜出望外,這種增值的喜悅會給你帶來很多好處。
話不說滿也表現在不要對他人太早下評斷,像“這個人完蛋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浪子還有回頭的時候,人一輩子很長,變化還很多,你怎么能憑主觀就評定別人的一生?
無論何時,我們說話的時候都要提醒自己,要給自己留余地,使自己可進可退,這好比在戰場上一樣,進可攻,退可守。有了牢固的后方,就能進退自如,自己依然處于主動的地位。這樣雖然不能保證自己就一定處于戰無不勝的地位,但是至少可以讓自己不至于敗得一塌糊涂。要想把握好分寸,給自己留點余地。
■把握好說話的火候
把握說話的火候,主要就是把握說話的分寸。關于說話分寸的把握,我們在上文中已經講了不少,現在著重講一下在社交場上,如何在自己的上司面前說話,這是人際關系中一門重要的學問,我們如果能很好地把握好與上司說話的火候,前程與事業上的一些難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生活中,我們有時在領導面前說錯了話,雖不至于掉腦袋,但后果卻也會很糟糕。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上司畢竟不像一般同事。何況一般同事之間也應該注意分寸,說話不能太無所顧忌。與領導相處,就更應該注意,平時說話交談、匯報情況時,都要多加注意。特別是一些讓領導不快的話,就更要小心把握。如:
“不行嗎?沒關系?”這話是對領導的不尊重,缺少敬意。這是典型的說話不講方式方法,說了不該說的話。
“無所謂,都行。”這句話會讓領導認為你感情冷漠,不懂禮節。
“您不清楚?”這句話就是對熟悉的朋友也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對領導說這樣的話,后果更加嚴重。
“有勞了。”這句話本來應該是上級對下級表示慰問或犒勞時說的,下級如果對上級這樣說,后果似乎不太妙。不小心說錯了話如何補救呢?在領導面前說錯了話,一旦反應過來,要立即就此打住,馬上道歉。不要因害怕而回避,應面對事實,盡量避免傷害對方的人格和面子,必要時可以再進行說明,而不必要的辯解只會越描越黑。
不經意地說“太晚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嫌領導動作太慢,以至于快要誤事了。在領導聽來,肯定有“干嗎不早點”的責備意味,你看這話能說嗎?
“這事不好辦!”領導分配工作任務下來,而下級卻說“不好辦”,這樣直接地讓領導下不了臺,一方面說明自己在推卸責任,另一方面也顯得領導沒遠見,讓領導沒有面子。
“您真讓我感動。”其實,“感動”一詞是領導對下級的用法,例如說:“你們工作認真負責不怕吃苦,我很感動。”而晚輩對長輩或下級對上級用“感動”一詞,就不太恰當了。尊重領導,應該說“佩服”。如:“經理,我們都很佩服您的果斷。”這樣才算比較恰當。
另外,過度客氣有時反而會招致誤解。和領導說話應該小心謹慎,顧全大體。但顧慮過多則適得其反,容易遭受誤解。所以應該善于妥善處理,以平常心去應付,習慣成自然,對這類情況就可以應付自如了。應當克服膽小怕事的心態,有時越是謹慎小心,反而越容易出錯,而一旦被上司誤認為沒有魅力,自然就得不到重用。
■話要說得圓潤
當我們為了某個目的與他人談話時,話就要說的圓潤一些,話說得太直,會激惱對方,即便是理在己方。說的圓潤一點,能給我們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從容地達到我們談話的目的。
某家賓館的服務員,發現客人馬先生,在結賬后仍然住在房間,而這位馬先生又是經理的親戚,怎么辦呢?如果直接去問馬先生何時起程,就顯得不禮貌,但如果不問,又怕馬先生賴賬。于是一位善于談話的公關部小姐敲開了馬先生的房門,“您好!您是馬先生嗎?”“是啊!您是?”馬先生回答說。“我是公關部的,您來幾天了,我們還沒有來得及來看您,真是不好意思。聽說您前幾天身上不舒服,現在好點了嗎?”“謝謝您的關心,好多了。”“聽說您昨天已經結賬,今天沒有走成,這幾天,天氣不好,是不是飛機取消了?您看我們能為做點什么!”“非常感謝!昨晚結賬是因為我的表哥今天要返回,我不想賬積得太多,先結一次也好,大夫說,我的病還需要觀察一段時間。”“馬先生,您不要客氣,有什么事只管吩咐好了。”“謝謝!有事我一定找你們。”
我們看,這位公關小姐去找客人談話,目的是要弄清楚,到底是走還是不走?如果不走,就能清楚原因。但這個問題不好開口,弄不好既得罪客人又得罪經理。她的話說的非常圓潤,先是寒暄一下然后又問客人需要什么樣的幫助,一副非常關心的表情,而使客人深受感動,不知不覺中就說明了原因。她的話語技巧就很高超,回旋的余地很大。
人們常說“話不要說滿,事不要做絕”當然是有道理的。事情做絕,不留余地,不給別人機會,不寬容別人,處理事情下狠手都是不理智的行為。無論矛盾有多深,最好都不要說出“勢不兩立”之類的話,否則日后萬一有合作的機會,一定左右為難,尷尬萬分。時時處處留有余地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進可攻,退可守,這才是成功的做人之道。
■
◎ 說話要有尺度,尺度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話,也會平添幾許分量,話少又精到,給人感覺深思熟慮。而說話的分寸要考慮到談話的對象、話題和語境等諸多因素。換句話說,要言之有物,也要言之有度。
◎ 講話要注意分寸,一是注意詞意上的差別,尤其是同義詞、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二是要注意態度和語調的恰到好處,這種分寸有時會更直接、更明確地反映語言的分量。
第10課
過猶不及:拿捏說話的分寸
輕言驟發,聽言之大戒也。
——呂坤
即或是最有效的發送者傳播最有效的信息內容,如果不考慮接受者方面的態度及條件,也不能指望獲得最大效果。
——古煙和孝
■速讀法
這里的“讀”指的是朗讀,是用嘴去讀,而不是用眼去看,顧名思義,“速讀”也就是快速的朗讀。這種訓練方法的目的,是在于鍛煉人口齒伶俐,語音準確,吐字清晰。
具體的方法是:找來一篇演講詞或一篇文辭優美的散文。先拿來字典、詞典把文章中不認識或弄不懂的字、詞查出來,搞清楚,弄明白,然后開始朗讀。一般開始朗讀的時候速度較慢,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讀得快,最后達到你所能達到的最快速度。
要求:讀的過程中不要有停頓,發音要準確,吐字要清晰,要盡量達到發聲完整。因為如果你不把每個字音都完整的發出來,那么,如果速度加快以后,就會讓人聽不清楚你在說些什么,快也就失去了快的意義。我們的快必須建立在吐字清楚、發音干凈利落的基礎上。我們都聽過體育節目的解說專家宋世雄的解說,他的解說就很有“快”的功夫。宋世雄解說的“快”,是快而不亂,每個字,每個音都發得十分清楚、準確,沒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我們希望達到的快也就是他的那種快,吐字清晰,發音準確,而不是為了快而快。
速讀法的優點是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手頭有一篇文章就可以練習。而且還不受人員的限制,不需要別人的配合,一個人就可以獨立完成。當然你也可以找一位同學聽聽你的速讀練習,讓他幫助挑你速讀中出現的毛病。比如哪個字發音不夠準確,那個地方吐字還不清晰,等等,這樣就更有利于你有目的地進行糾正、學習。你還可以用錄音機把你的速讀錄下來,然后自己聽一聽,從中找出不足,進行改進。如果有老師指導就更好了。
■背誦法
每個人幾乎都背誦過文章,有詩歌、有散文、有小說。背誦的目的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因為老師要求必須背誦,而不得不背,以完成老師交給的學習任務;也有的是為了記憶下某個名詩、名句,以此來豐富自己的文學素養。而我們提倡的背誦,主要的目的是在于鍛煉我們的口才。
訓練口才要求的背誦,并不僅僅要求你把某篇演講詞、散文背下來就算完成了任務,我們要求的背誦,一是要“背”,二還要求“誦”。這種訓練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培養記憶能力,二是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記憶是練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種素質。沒有好的記憶力,要想培養出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腦中充分地積累了知識,你才可能張口即出,滔滔不絕。如果你大腦中是一片空白,那么你再伶牙俐齒,也無濟于事。記憶與口才一樣,它并不是一種天賦的才能,后天的鍛煉對它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背”正是對這種能力的培養。
“誦”是對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這里的“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朗誦”。它要求在準確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聲情并茂的表達。背誦法,不同于我們前面講的速讀法。速讀法的著眼點在“快”上,而背誦法的著眼點在“準”上。也就是你背的演講詞或文章一定要準確,不能有遺漏或錯誤的地方,而且在吐字、發音上也一定要準確無誤。
其方法是:第一步,先選一篇自己喜歡的演講詞、散文或詩歌;第二步,對選定的材料進行分析、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要花點工夫的,需要我們逐句逐段地進行分析,推敲每一個詞句,從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激發自己的感情;第三步,對所選的演講詞、散文或詩歌等進行一些藝術處理,比如找出重音、劃分停頓等,這些都有利于準確表達內容;第四步,在以上幾步工作的基礎上進行背誦。在背誦的過程中,也可分步進行。第一,進行“背”的訓練。也就是先將文章背下來。在這個階段不要求聲情并茂。只要能達到熟練記憶就行。并在背的過程中,自己進一步領會作品的格調、節奏,為準確把握作品打下更堅實的基礎。第二,是在背熟文章的基礎上進行大聲朗誦。將你背熟的演講詞、散文或詩歌等大聲地背誦出來,并隨時注意發聲的正確與否,而且要帶有一定的感情。第三,這個訓練的最后一步,是用飽滿的情感,準確的語言、語調進行背誦。
這里的要求是準確無誤地記憶文章,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比如,我們要背誦高爾基的《海燕》,我們首先就應明白,這是篇散文詩。它是在預報革命的風暴即將來臨,謳歌的是海燕——無產階級戰士的形象。整篇散文詩都是熱烈激昂的,表達了革命者不可遏止的愛憎分明。那么我們在朗誦《海燕》時就要抓住這個基調。當然僅僅抓住作品的基調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對作品進行一些技巧上的處理,比如劃分段落、確定重音、停頓等等。平平淡淡,沒有波瀾,沒有起伏,一調到底的朗誦是不會成功的。有些人在背誦《海燕》時把握了它激昂奮進的基調,卻沒有注意朗誦技巧,開口就定在最高的音上,結果到了表達感情的最高點時,就只能是聲嘶力竭。我們說這也是把握欠準確的緣故。如果對作者的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有了準確的把握,那么就不會犯類似的錯誤了。
這個訓練最好能有指導,特別是在朗誦技巧上給些指導。如果沒有這個條件,也可以找人幫助,請人聽自己背誦,然后指出不足,使我們在改進時有所依據,這對練口才很有好處。
■練聲法
練聲也就是個人聲音的訓練,即練嗓子。在生活中,我們都喜歡聽那些飽滿圓潤、悅耳動聽的聲音,而不愿聽干癟無力、沙啞干澀的聲音。所以鍛煉出一副好嗓子,練就一腔悅耳動聽的聲音,是擁有良好口才的必備條件。
練聲的方法是:第一步,練氣。俗話說練聲先練氣,氣息是人體發聲的動力,就像汽車上的發動機一樣,它是發聲的基礎。氣息的大小對發聲有著直接的關系。氣不足,聲音無力,用力過猛,又有損聲帶。所以我們練聲,首先要學會用氣。吸氣:吸氣要深,小腹收縮,整個胸部要撐開,盡量把更多的氣吸進去。我們可以體會一下,你聞到一股香味時的吸氣法。注意吸氣時不要提肩。呼氣:呼氣時要慢慢地進行。要讓氣慢慢地呼出。因為我們在演講、朗誦、論辯時,有時需要較長的氣息,那么只有呼氣慢而長,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呼氣時可以把兩齒基本合上。留一條小縫讓氣息慢慢地通過。學習了吸氣與呼氣的基本方法,你可以每天到室外、到公園去做這種練習,做深呼吸,天長日久定會見效。第二步,練聲。我們知道人類語言的聲源是在聲帶上,也就是我們的聲音是通過氣流振動聲帶而發出來的。
在練發聲以前先要做一些準備工作。先放松聲帶,用一些輕緩的氣流振動它,讓聲帶有點準備,發一些輕慢的聲音,千萬不要張口就大喊大叫,那只能對聲帶起破壞作用。這就像我們在做激烈運動之前,要做些準備動作一樣,否則就容易使肌肉拉傷。
聲帶活動開了,我們還要在口腔上做一些準備活動。我們知道口腔是人的一個重要的共鳴器,聲音的洪亮、圓潤與否與口腔有著直接的聯系,所以不要小看了口腔的作用。口腔活動可以按以下方法進行:第一,進行張閉口的練習,活動嚼肌,也就是面皮。這樣等到練聲時嚼肌運動起來就輕松自如了。第二,挺軟腭。這個方法可以用學鴨子叫“gāgā”聲來體會。
人體還有一個重要的共鳴器,就是鼻腔。有人在發音時,只會在喉嚨上使勁,根本就沒有上胸腔、鼻腔這兩個共鳴器、所以聲音單薄,音色較差。練習用鼻腔的共鳴方法是,學習牛叫。
但我們一定要注意,在平日說話時,如果只用鼻腔共鳴,那么也可能造成鼻音太重的結果。
我們還要注意,練聲時,千萬不要在早晨剛睡醒時就到室外去練習,那樣會使聲帶受到損害。特別是室外與室內溫差較大時,更不要張口就喊,那樣,冷空氣進入口腔后,會刺激聲帶。
第三,練習吐字。吐字似乎離發聲遠了些,其實兩者是息息相關的。只有發音準確無誤,清晰、圓潤,吐字也才能“字正腔圓”。我們在小學時,都學習過拼音,都知道每個字都是由一個音節組成的,而一個音節我們又可以把它分成字頭、字腹、字尾三部分,這三部分從語音結構來分,大體上可以說是,字頭就是我們說的聲母,字腹就是我們說的韻母,字尾就是韻尾。
吐字發聲時一定要咬住字頭。有一句話叫“咬字千斤重,聽者自動容”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在發音時,一定要緊緊咬住字頭,這時嘴唇一定要有力,把發音的力量放在字頭上,利用字頭帶響字腹與字尾。字腹的發音一定要飽滿、充實,口形要正確。發出的聲音應該是立著的;而不是橫著的,應該是圓的,而不是扁的。但是,如果處理得不好,就容易使發出的聲音扁、塌、不圓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