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面這兩則寓言故事看出,用卑劣的手段對付競爭對手,其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誰也成不了最后的贏家,因此我們一定要走出害人又害己的誤區,真誠合作,盡量規避“零和游戲”規則。與其在競爭中兩敗俱傷,不如想辦法實現“雙贏”,讓游戲中每一個參與者共享成功的果實,這樣不是更好嗎?
■
人們把因雙贏而產生更加積極的合作行為的現象,稱為雙贏效應。我國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布的探井,就因為與當地的農民合作,取得了“雙贏”效應,兩口井較初始方案節約鉆前費用約530萬元,還為當地農民鋪設了一條企盼已久的道路。又如武漢中南商業大樓“無障礙退換”措施使商家與顧客獲得了雙贏效應,武漢市中南商業大樓推出經營新理念“無障礙退換”,即無論顧客對商品滿意或不滿意都能退換貨,退換貨實行首問負責制,無須任何理由,并力爭在10分鐘內解決。這一舉措深受消費者歡迎。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銷售額同比增長2000萬元,而其中至少有80%的銷售額即約1600萬元是這項措施創造的。
雙贏帶來的效果是什么呢?
一、雙贏為雙方帶來了利益優勢。如上兩例,雙方均獲得了自己想得到的利益。心理學原理表明,一個人在獲得肯定滿意的態度后,這種態度就會直接影響或決定這個人的后續行為。雙方獲利后,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會產生肯定滿意的態度,因此雙方的行為就相繼地產生了。
二、雙贏提高了雙方的相互信任度。在人際交往、合作共事中,雙方的相互信任是十分重要的,正因為這樣,所以現在大力提倡“誠信”二字。沒有誠信,后續的交換、合作行為就持續不下去,就不可能再帶來雙贏。可見,雙贏對雙方建立信任機制是有效的,而信任機制的建立是產生雙贏效應的重要因素。
三、雙贏給雙方帶來了后雙贏的可能。人們都期待好的結果、好的行為再次發生。這種期待心理為雙贏的雙方帶來了后雙贏的可能。而這種后雙贏的可能性就推動了雙方再次合作的行為。
■
社會促進效應
——把他人的目光作為鞭策
當一個人身處一個群體中時,其他人會對其產生不可想象的重要影響。比如,當我們在做一些枯燥無味的事情時,如果很多人在一起做,我們的工作效率就會比一個人獨自做要高出很多;下班了如果獨自一人回家,會感覺時間過得很慢,到家的路途感覺很遙遠,但如果有個同事正好與你順路,有個伴在路上說笑,感覺很快就到家了,你的心情也會非常好。
類似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比如,與客戶談判時,多個同事與客戶談要比一個人與客戶談的效果好。原因是眾人的力量大,不但壯大了自己的膽量,也提高了信心,在客戶面前表現得游刃有余,就算說錯也會有同事幫忙糾正、補充,極大地提高了合作的效率。
人們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邊觀察的時候,活動效率會比單獨進行時升高或降低。它是一種集體效應。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但是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很好解釋的:這就是社會促進效應在起作用。
社會促進效應(socialfacilitationeffect)是指:在別人面前,績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一種傾向。即因為他人在場,促進了個體的行為能力或水平。
對社會促進效應最早進行研究的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家。他在一次偶然中發現:自行車運動員在訓練時候,單獨訓練時騎車的速度要比和多個運動員共同訓練時慢20%。后來,經過多次類似的實驗,這位心理學家得出結論:個人在集體中活動的效率要比單獨活動時的效率高。隨著實驗的不斷深入,心理學家孟斯特伯和莫德相繼做了類似的實驗,又注意到,社會促進作用下活動效率有時也會降低。他們通過實驗發現,背誦詩歌、寫作文、做數學題的時候,還是單獨一個人效果好一些。如果和別人一起做,或者做的時候旁人盯著看,反而會感到心慌意亂,從而降低活動效率。
究竟社會促進效應在什么情況下使活動效率提高,什么情況下使活動效率降低呢?社會心理學家們得出的結論是:一個人從事的任何一種活動,總有熟練和不熟練的地方。如果對這這項活動十分熟練,那么社會促進作用就會使活動效率提高;反之,如果不熟練,就會使活動效率降低。
■
有這樣一個十分有趣的傳說:
大約兩百余年前,洪川大師來到京碧寺,廟里的和尚就請他寫“第一議諦”這四個字。洪川大師每寫一字,都要精心構思,反復揣摩,真可謂嘔心瀝血。
可是替他磨墨的那位和尚,卻是個頗具眼力而又直言無諱的人。洪川的每一勾一捺,只要有一點點瑕疵,他都會“挑剔”出來。
洪川寫了第一幅以后,這位和尚這么批評:“這幅寫得不好。”
“那這一幅呢?”
和尚搖頭說:“更糟,比剛才那幅還差。”在一邊的香客悄悄地對方丈說:“大師不在狀態,會不會是因為大師嫌潤筆費給的少了呢?”于是方丈向洪川委婉地提出了增加潤筆費。
洪川本來是位一絲不茍的人,見此情景,也不說話,耐著性子先后寫了84幅“第一議諦”。遺憾的是,但卻沒有一幅得到這位和尚的贊許。最后,在這位“苛刻”的和尚離開的空隙,洪川松了一口氣,在心無所羈的心境下,自由的寫出了第85幅“第一議諦”四個大字。
那位和尚從廁所回來一看,蹺起大拇指,由衷地贊嘆道:“神品!”
社會促進效應告訴我們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邊觀察的時候,活動效率會比單獨進行時升高或降低。那位和尚就是受到了促進效應的影響。因此,我們應培養自己的心理素質,越是人多的時候,我們更要發揮好,把他人的不滿當成對自己最好的鼓勵。
■
寶馬,世界高檔轎車的代表,一直在全世界各地攻城掠地,凱歌高揚。但在中國市場卻一直唱著“最近有點煩,有點煩”。
曹操當年煮酒論英雄,對劉備說,要數天下英雄,恐怕就只能是我們兩個才夠格。自視甚高的寶馬同樣是此種心態:在世界范圍內,唯有奔馳可以被視為對手。
但2003年自寶馬在國內合資成立華晨寶馬以來,卻被一直不放在眼里的奧迪狠狠地抽了幾個耳光。數據表明,2004年,寶馬集團旗下三個品牌汽車在全球的銷量達到創紀錄的121萬輛,同比增長9.4%。可是,同年寶馬在中國的銷量卻下降了15.3%。2004年前10個月國產寶馬生產了9818輛,銷售卻只有6756輛,與全年產銷1.7萬輛的目標相去甚遠。而競爭對手奧迪在2004年前三個月就達到了1.6萬輛的銷售量。一汽-大眾高層在多個場合神氣活現地講了一句話:國產寶馬3系上市了,奧迪A4的銷售反而增加了。
寶馬集團董事長赫穆特·龐克對此耿耿于懷,他不得不承認,“中國市場有它的特殊性”,同時不得不重視起在全球市場上又一個主要競爭對手奧迪的發展。因此,面對奧迪的價格打壓,寶馬重新調策略,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從這個案例來看,寶馬就是把競爭對手的發展作為自己企業發展的最好鞭策,從競爭對手的發展情況來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不止寶馬,任何一個企業都應該把競爭對手的發展作為自己企業最好的鞭策,只有這樣,企業才能保證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場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
破窗效應
——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
一塊窗戶玻璃被人打破,如果不及時把他換掉,其他的玻璃很快也會被打碎;清潔的墻面被人亂畫幾筆,如果不及時粉刷,很快就會一塌糊涂;街道一角有人丟了垃圾,如果不及時清除,很快就會垃圾成堆……這種被是很多人認為司空見慣的現象,卻被美國心理學家詹巴斗稱為“破窗效應”。
196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Zimbardo)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
后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
破窗效應提醒我們的是:及時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
其實這樣的例子在我們周圍還有很多。比如,桌上的財物、敞開的大門,可能使本無貪念的人心生貪念;對于違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規定的行為,有關組織沒有進行嚴肅處理,沒有引起員工的重視,從而使類似行為再次甚至多次重復發生;對于工作不講求成本效益的行為,有關領導不以為然,使下屬員工的浪費行為得不到糾正,反而日趨嚴重;在公交車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隊上車,不可能會有不顧眾人的文明舉動和鄙夷目光而貿然插隊的,相反,如果人們你擁我擠,爭先恐后,沒有秩序,最終會亂成一團,后果可想而知。在公共場合,如果每個人都舉止優雅、談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夠營造出文明而富有教養的氛圍。
我國早就有許多類似的說法,比如“小洞不補,大洞一尺五”,“破罐子破摔”,“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等等。
破窗理論提出后,不僅在社會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企業管理中也推而廣之,成為一條金科玉律。在企業管理中,要及時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及時修復被打破的窗戶,避免破窗效應引起人心渙散,給企業帶來損失,同時要嚴懲打破窗子的罪魁禍首,建立企業的自我保護機制,這樣才能有效防范破窗效應。
■
先看下面這個故事:
英國有一家規模不大的公司,以極少炒員工魷魚而著稱。
某一天,資深車工湯姆在切割臺上工作了一會兒,就把切割刀前的防護擋板卸下放在一旁。沒有防護擋板,雖然埋下了安全隱患,但收取加工零件會更方便、快捷一些,這樣湯姆就可以趕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工作了。
不巧的是,湯姆的舉動被無意間走進車間巡視的主管逮了個正著。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將防護板裝上,并把湯姆的一整天工作作廢。第二天剛上班,湯姆就被通知去見老板。老板說:“身為老員工,你應該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對于公司意味著什么。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實現了利潤,公司可以換個人換個時間把它們補起來,可你一旦發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遠都補償不起的……
離開公司那天,湯姆流淚了,工作了幾年時間,有過風光,也有過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公司從沒有人對他說不行。可這一次不同,湯姆知道,這次碰到的是公司靈魂的東西。
在實際操作管理中,管理者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個別的、輕微的,但觸犯了公司核心價值的“小的過錯”,要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戶,只有這樣才能防止更大損失的發生。
■
5.12汶川8.0級大地震,震撼了全世界,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面對大災難,中華兒女沒有退縮和畏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奮斗宗旨,把人的生命置于最高的價值地位,團結起來,共同承擔起與這場特大的災害作斗爭的任務。在這場偉大的抗震救災運動中,中華兒女上演了一幕幕生與死、血與淚、喜與悲的真實故事。
為了給震區的人民解決生活問題,全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捐錢捐物,哪怕是一塊錢、一件棉衣,都表達了為災區人民送去溫暖的感情,緩解了他們目前的困境,散發出來的人性光輝,令人覺得分外親切、溫暖。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把每個人的力量聚集起來就變成強大的力量,眾人的力量是無窮。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沒有什么困難是不能克服的。這正是從反破窗效應的角度反映出了善小而為之,眾為而勢強。
■